第2章 土地之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土地之歌
教学要求
了解赵树理、柳青、李准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掌握李准的《李双双小传》的特点,分析赵树理《“锻炼锻炼”》与“山药蛋派”的艺术特征。

重点提示
1、在5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战争题材和农村题材一直是产量最多、收获最大因而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题材。

2、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表现了宋老定这个走买田发家道路的翻身贫农的思想觉悟提高的过程,是较早反映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大规模地表现了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农村题材的话剧有《布谷鸟又叫了》、《洞箫横吹》等。

《三里湾》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在较大规模上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作品。

农村题材的中短篇作品有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禾场上》,西戎的《赖大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等。

3、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前《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锻炼锻炼”》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8年第9期。

《锻炼锻炼》是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它生动地描写了1957年末,“争先农业社”,在整风运动中农村干部整治落后农民的故事。

故事主要由三次冲突组成。

《“锻炼锻炼”》三次冲突及意义:在三次冲突中,第一次冲突是干部与个别群众的冲突;第二次冲突是干部与广大群众的冲突;第三次冲突则发展为群众与群众的冲突。

作家正是通过三次不同形式的冲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粗暴,农民群众有理无处说,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尖锐,以致造成劳动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群众还带有抵触情绪等严重问题。

小说体现了“细节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塑造了“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杨小四等人物形象。

《“锻炼锻炼”》也出现了作家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错位:小说体现了“细节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塑造了“小腿疼”、“吃不饱”以及杨小四等人物形象。

但出现了作家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错位。

从“小腿疼”、“吃不饱”这两个人物的外号就可以看出,作家是想讽刺他们不愿参加集体劳动的思想行为。

虽然,她们是“三仙姑形象系列”的新成员,是农村落后妇女的代表,但作家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则客观地表现出农民劳动积极性的低下和生活境况的窘迫。

杨小四的形象,作家的本意是要赞扬他敢于树正气、压歪风的斗争精神,但是,他对落后群众的粗暴无情、对广大社员的愚弄,则暴露出他与普通农民的感情距离,几乎把自己归入了农村恶霸的行列。

因此,虽然作家在创作这篇小说时,也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歌颂农村新人新事的方法,但却以严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曲折地反映了作家本色的民间立场。

4、柳青未能完成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在仅仅出版第一部时,就被公认为是一部“史诗性”的和“纪念碑”式的作品。

虽然梁生宝的形象存在着过于理念化的弊病,但却塑造出梁三老汉这一成功的老一代农民典型形象。

5、“山药蛋派”:五、六十年代,在赵树理创作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相近的创作风格,逐步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文学史上称为“山药蛋派”或“山西派”。

这些作家,都在山西农村土
生土长,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他们对山西农村——主要是太行山区和晋中汾水一带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很熟悉,对农村的各阶层人物及人与人的关系,有深切的了解。

这派作家有着大致相同的艺术修养和美学追求,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都具有大众化、民间化的特点。

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

往往追求故事的动态发展、单线推进;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依次进行,分段明确、交待清楚;故事情节生动、细节真实,善用白描刻画人物;语言通俗明了,朴素自然。

6、《李双双小传》历来被看作是李准小说的代表作,表现了李双双和孙喜旺这对农民夫妇鲜明的个性特征。

7、重点阅读作品:《“锻炼锻炼”》、《李双双小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