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0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再来看战争。

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

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

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

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

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

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

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实践论》是1937年7月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

文章是要从认识论上来探索,弥补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革命的理论准备不足问题。

《实践论》是经过了毛泽东长时间理论思考,反复酝酿而形成的。

早在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就提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是什么“先哲”、天生的圣人,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斗争。

1936年,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认识战争的规律必须经过两个过程:一是制定战争的计划。

“指挥员的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二是执行战争的计划。

“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

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

”关于战争认识发展的两个过程,后来演化成《实践论》中通过实践这个基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毛泽东还有十六字口诀形象地描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这些论述都为《实践论》写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准备。

《实践论》是为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而作,同时毛泽东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

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

”为了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毛泽东指出,必须经过思考,整理改造感觉材料,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创性贡献。

毛泽东把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即从认识高度上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

他在《实践论》中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有着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不同的特点,要充分认识中国国情,掌握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必须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的过程。

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基本原理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实践论》就是这方面的集大成。

它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阐述。

《实践论》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了充分的哲学论证,是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的光辉著作。

(摘编自刘毅强《标志思想路线成熟的一个独创性贡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战争的领导者,对于一个具体战争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不了解,说明他们没有任何战争经验。

B. 经历许多战斗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步,对这些战斗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步。

C. 文中画线的“这方面”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革命的指导及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充实和发展。

D. 材料二中谈到的“十六字方针”为材料一中的“整理和改造”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操作方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能够更好地指导战争,就有必要经历许多战争,包括经历许多败仗,获得战斗经验。

B. 只有在实践中感知的材料十分丰富并合于实际,才有可能据此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C.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对于感性认识的作用,唯心论者和唯物论者的观点是对立的。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都体现了脱离实践造成的认识偏差。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运用比喻手法揭示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强调理性认识不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无法立足。

B. 材料一中“闭目塞听”“根本绝缘”等词语,凸显这类人是不会形成理性认识的,突出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C. 《实践论》既有针砭的力度,又有理论的高度,使得文章既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性,又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性。

D. 材料二从《实践论》写作背景切入,谈其理论形成,明其批判对象,言其突出贡献,思路清晰。

4. 归纳法是一种从一系列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例子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方法。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使用归纳法进行推理的过程,并分析其效果。

5.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说“这里有两个要点”,但文段只给出了一个要点。

请结合两则材料,补写出第二个要点,并说明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绿色的夜晚
窦娟霞
草绿色的柳条、草绿色的蚱蜢、草绿色的蝈蝈、草绿色的胖胖的菜虫在草绿色的包包菜上啃噬出来的有着细黑色边沿线条的草绿色的齿痕、草绿色的睡衣、草绿色的被单,以及草绿色的万物,和它们的草绿色的起始和根须,好像连发丝都成了草绿色了。

于是,相继地说起童年,说起放牛,说起放牛的时候把牛鞭放在草地上,赤裸的小肚紧贴在草绿色的大地上,用稚嫩的笔尖在废旧的纸的碎片上绘画出来的草绿色的盆兰……
在那关于草绿色的讨论里,所有的物象都清澈见底,所有的人都回到了童年,所有的雨水都恰到好处,所有的阳光都只晾晒被单和鞋子,所有的苹果都只生长在八月也成熟在八月,所有的,所有的雪花,都会在最后落向大地的时候轮回到旧路,深情地把来时的路再走一遍……
其实,那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夜晚,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成了草绿色的了。

黄土高原起伏的曲线,在经历了一天的动荡以后,终于安静地跌入了夜晚,那草绿色的青草的味道,让我似乎又一次尝到童年时期的破瓦窑里,用四块垒起的红砖头烧烤出来的清甜的草绿色的玉米棒子的味道。

黄土高原黄褐色的温软泥土,被雨水淋湿了一遍又一遍,阳光以最细腻的部分轻触着麦田,那时候的麦子,不知道什么叫忧伤。

飘荡在缓慢日子里轻薄的尘烟,在天空缓慢地书写着水波荡漾的清明尘世。

女人们的笑容和头发都是真的。

全部的人们,在许多年里,也只生一场病,也只是轻轻地咳嗽,做母亲的,只需将一段黄褐色的草根在老铁锅里沸煮得翻滚几个来回,让生病的孩儿服下,那病便也就好了。

那时候的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身上,在万物的身上。

阳光与风,鲜花和草叶,它们自由地生长,它们自由地生长在廊沿上,在土墙角里,在麦垛下,在任何包容而滋养的地方,以一枚祥和内守的心自我生长。

老子坐在水边沉思的时候,我想,他的苎麻织就的宽大衣衫的襟袖,一定是带着青草草绿色的清甜气息的吧。

他的头顶上,也一定是那一面被万千年风霜磨洗得清白草绿的高天皓月吧。

仁山智水,朴拙入性,他的心和他的教化,只以宽和与厚朴,自由舒展地行走在宽阔的道路上吧,他所行走过的道路圣洁而斑驳,有着草绿色的芬芳、草绿色的昭彰、草绿色的道义。

通往函谷关的道路很长,人们得要经过多少草绿色的小径,得要领受多少大自然草绿色的清新和启悟,才能登临那扇大门,进入属于自己的草绿色的心灵圣殿啊。

在那个一如大自然般清新丰厚、朴拙广阔的世界里,没有困惑,没有焦灼,没有争锋,一切都是安然祥和的样子,一切都是昌盛峥嵘的样子,一切,都是“我”本来的样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那个人类的思想和气质还都是草绿色的青春时代,我们都没有名字,我们都是一家人。

猫是猫,狗是狗,菽也只是菽,粟也只是粟……皇天是清澈的透蓝色,后土是清甜的草绿色。

人,也是人,人有人性,人有人德。

白云,碧水,坳口,骡马,青牛,花影,甚至鱼纹,甚至古陶,甚至黄金,甚至古老的文字,以及坚硬的骨头,都恪守着它的本真和本性,各乐其业,各司其职。

天地万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自然之德、自然之仪、自然之心。

草绿色的大自然的青春时代和草绿色的人类的青春时代,以及草绿色的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是多么的令我神往啊……
我想,我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在我疲惫的灵魂的某一个神妙时刻里,一定是和世间万物里这最青春的部分、最生命的部分深有灵犀,不然,我怎么会如此沉着而精微地感知与热爱着它们呢?
柴堆燃着它的焰火,星星发出它的光亮,第一只斑鸠的鸣叫声里涵蕴着月亮的清辉。

宇宙的无数个黎明重叠,重叠再分离,分离却又相遇。

草绿色的麦子和草绿色溪水的波纹,流抚而过。

万事万物都想跨过冰冷的雪山和莽莽的黑夜,找寻到生命最最青翠的草绿色的路途,回家。

它们,都想回家。

人生,或者说活着,在某个特定的时域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夜晚里,在这一方幽淡的夜空下,是的,就是今夜,就在此刻,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包括我自己的心绪。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开头多次使用“草绿色”一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使整个段落富有情致。

B. 文本写到放牛时不避其繁,详细地描写了放牛的具体细节,主要因为只有这些才是讨论者们共同的童年印象。

C. 文本写童年时情感复杂,既有对“不知道什么叫忧伤”的留恋,又有对“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的惋惜。

D. 文本结尾“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中的“忽然”一词写出了作者的顿悟,表达出与前文截然不同的情感。

7. 关于文中写老子的相关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苎麻织就的宽大衣衫”和头顶的“高天皓月”等侧面描写,塑造了老子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智者形象。

B. “宽和”“厚朴”“圣洁”“斑驳”等形容词的准确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对老子思想境界的描绘更加形象。

C. 文中画线句子表明,要想寻找到生命的真谛,需要漫长且锲而不舍的身体力行,也需要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得智慧。

D. “没有困惑,没有焦灼,没有争锋”一句,用否定句式构成排比,体现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充斥着焦虑、纷争的反思。

8. 文章在选材方面体现了“形散”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草绿色”一词在文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

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

于是项羽乃使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已而项羽至函谷关,关门闭。

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王引兵而东,至乌江,乃刎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

至于项羽之争天下也,其所执者为何资耶?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

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外恃其众之劲。

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

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

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
哉!
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

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

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忘耳。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其有意A于王而夺之B是得C计也D惟其知E夺而不知F其有G此所以亡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苦,认为……苦,意动用法,与《屈原列传》“同死生,轻去就”的“轻”用法相同。

B. 徒,空,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徒”意思相同。

C. “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与《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的“而”用法相同。

D. 数,责备,列举罪状,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攻破函谷关后,洗劫屠戮咸阳城,杀害秦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国宫室。

何去非认为这表现了项羽的凶恶残暴。

B. 项羽攻占咸阳后心思东归,把返回故乡视为莫大的荣耀。

何去非据此认为项羽无意称王,不值得被有志于天下的人称道。

C. 项羽与楼烦交战,只用眼神和声音就使楼烦因害怕而不敢应战。

何去非却认为这只是个人勇力,不足以“保王业”。

D. 有人认为项羽自刎乌江政权灭亡,是因为他夺取了刘邦的关中,背信弃义于天下,何去非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14. 材料二认为项羽“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材料一有哪些事实支持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锻【注】
范纯仁
万籁萧然送夕曛,锻声相应互成文。

高随晚吹惊愁耳,清入霜空透暮云。

始讶僧鱼敲晓石,静如山木响秋斤。

五兵若可为农器,此韵千家不厌闻。

[注]锻:打铁,一种锻造工艺,一般由师徒两人完成,师傅握小锤敲打并指挥,徒弟握大锤进行锻打。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明“闻锻”的时间和环境,并表现出打铁人配合默契的特点。

B. 高亢的打铁声随晚风飘入耳中又直入云霄,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愁绪。

C. 第四句与“空山凝云颓不流”都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声音的清越。

D. “敲木鱼”“响秋斤”把时急时缓、时轻时重的锻声摹写得惟妙惟肖。

16.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家史采访活动中,爷爷回忆幼年境况时,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来形容外面没有可以依靠的亲戚、家里也无人照看门户的情形。

(2)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意境相似。

(3)马在古代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诗词常以马写战争,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浩瀚的大洋江湖中,有一个常年栖息于海底、以善用“毒暗器”而令人 A 的门派——芋螺派。

这个门派的成员昼伏夜出,善于伪装,遇到敌人,便射出带芋螺毒素的“鱼叉”,中镖对手顿时全身麻痹,束手就擒。

芋螺派中高手云集,地纹芋螺所用暗器与众不同,它对付的是疾游如飞的鱼类,释放出暗器后在较远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之一击毙命,真是“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的狠角色。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独门暗器竟是人们B 的药物——胰岛素。

这种暗器引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这是怎样的动物胰岛素?【甲:______?】为了验证这种胰岛素的威力,科学家从地纹芋螺分泌的毒液中提取出胰岛素,将其注射入健康的斑马鱼体内,再分析血糖水平,结果发现斑马鱼的血糖迅速下降。

当他们将这种胰岛素释放到斑马鱼的周围水环境中,刚才还活蹦乱跳的斑马鱼很快就变得C 了。

这让科学家们更为着迷:胰岛素家族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圣杯”,竟然也是海底猎手的独门暗器。

这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一百年前,科学家从牛胰脏中提取出了具有降糖效果的胰岛素,然而,他们早期提取出的胰岛素杂质较多且疗效不稳定,有流脓感染等毒副作用。

①他们在利用兔子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②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③会引发危险的低血糖效应出现,④使之休克甚至瘫软。

⑤这种现象被称为“胰岛素休克”。

⑥因此,在临床上对糖尿病人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时,⑦为防止这种情况不再出现,⑧护士要准备一杯高糖橘汁。

后来,科学家逐渐摸索出胰岛素提纯的工艺技术,【乙:______。

】这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科学家发现,从地纹芋螺中提取的胰岛素与人类的胰岛素蛋白序列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胰岛素能够弥补目前的一些治疗缺陷。

而芋螺派所用的“毒暗器”种类繁多,有望成为促进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这让科学家产生了更多的憧憬。

18. 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方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段“毒暗器”“狠角色”两个词语富有表现力,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下列句子中的“对付”与文中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有时我们需要放下对精致的追求,用简单的食材对付一餐也是一种满足。

B.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复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付外敌的办法。

C. 他们夫妻俩最近有些不对付,需要找个时间好好谈谈,化解误会。

D. 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凡事对付着过,并不能带来幸福感。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附加值”原本是经济学术语,指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基础上的新价值,如产品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情绪感受。

随着社会发展,“附加值”渗入到了各个领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一种额外的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