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初中生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初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下列哪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一年四季可以吃到新鲜的水果、蔬菜()
A. 无土栽培技术
B. 塑料大棚技术
C. 地膜覆盖技术
D. 嫁接技术
【答案】B
【解析】季节对蔬菜和水果的种植影响非常的大,特别在寒冷冬季,温度低,大多数的植物无法生活。

使用塑料大棚技术可以使培养室内气候处于春夏状态,蔬菜和果实可以继续生长,得以生产。

2.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 蘑菇→兔→鹰
B. 草→鼠→蛇→鹰
C. 蝉→螳螂→黄雀
D. 阳光→草→牛→虎
【答案】B
【解析】A、蘑菇属于分解者,A错误;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的关系;
C、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C错误;
D、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D错误。

3.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某条食物链中的生物相对数量关系示意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1中,植物主要通过①表示的生理过程参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B. 图2中,乙代表的生物是图1中的C
C. 图1中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A和B
D. 图2中,乙代表的生物是图1中的B
【答案】C
【解析】解:分析图1可知,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
是初级消费者、E是次级消费者;图2中,通过相对数量可推测食物链为丙→甲→乙。

A.植物主要通过①呼吸作用和②光合作用,参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A错误;
B.图1中C表示非生物物质成分,B错误;
C.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C正确;
D.乙可以表示为次级消费者,对应的是图1中的E,D错误。

故选:C。

4.(1)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4.(2)图中乙代表的生物是()
4.(3)图中甲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
A. 光合作用
B. 吸收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呼吸作用
【答案】D
【解析】解:由图分析可知,图中①过程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所以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图中②和③过程,能释放产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图中②和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故选:D.
【答案】A
【解析】解: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因此,乙代表植物--生产者.
故选:A
【答案】C
【解析】解:将生物遗体和排出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生物是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所以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碳循环中能够分解生物遗体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归还给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循环.
故选:C.
5.什么叫做生态系统?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B. 在一定地域内,各种生物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C.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D. 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6.下列可以称之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 一片草原
B. 草原上所有的生物
C. 草原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D. 草原上所有的植物
【答案】A
【解析】A、一片草原,既包括了生物部,也包括环境部分,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
统,A正确;
B、草原上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只包括了生物部分,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生产者和消费者,只包括了生物部分,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
D、草原上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的生产者,没有环境部分、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

7.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
B. 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b→a→d→c
C. 在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损失
D. 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c
【答案】C
【解析】解:A.c是生产者,a、b、d是消费者,因此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并不能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成分,A错误。

B.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越少;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是c>d>a>b,因此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c→d→a→b,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只有10%∼20%的能量从食物链的一个环节流到下一个环节,所以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损失很大,C正确。

D.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食物链中c是第一营养级,b的营养级最高,因此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b,D错误。

故选:C。

8.以下诗句描述的各种自然景观中,生态环境较差的是()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答案】A
【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是沙漠风光,沙漠干旱缺水,生物种类较少,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生态环境较差;穿花蛱蝶
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一片;两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山青水秀的田园风光
,生态环境较好,自动调节能力较强,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9.在下列各种举措中,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A. 夜间在稻田里,用灯光诱杀有害昆虫
B. 稻田里养殖青蛙,以消灭害虫
C. 用飞机向松林喷洒农药,消灭害虫
D. 组织大批人力捉拿玉米螟
【答案】B
【解析】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了生物
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
或另一类生物。

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
法所不能比的。

综合分析选项:A夜间在稻
田里,用灯光诱杀有害昆虫、C用飞机向松林喷洒农药,消灭害虫、D组织大批人力捉拿玉米螟都不属于生物防治;而B稻田里
养殖青蛙,以消灭害虫,属于生物防治,故选B.
10.动物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A. 细菌
B. 太阳
C. 水
D. 无机盐
【答案】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绿色植物通过叶
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
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

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人和动物进行
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体内的有机物,而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因此人和动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最终来源于太阳光。

11.在一个由草、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
会()
A. 上升
B. 下降
C. 保持相对稳定
D. 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
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
态系统。

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以鹿为食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12.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
A. 青蛙捕食蝗虫
B. 牛吃青草
C. 松鼠吃蘑菇
D. 蛇捕食青蛙
【答案】B
【解析】解: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它们之间通过取食
关系形成食物链。

在题干中,蝗虫,蘑菇,青蛙都不属于植物。

只有牛吃草符合消费
者吃生产者关系。

故选:B。

1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食物网中共有四条食物链
B. 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
C. 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 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
【答案】C
【解析】解:A.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网有4条食物链: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A正确。

B.由A中的食物链可知,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其捕食的兔、鼠和蛇因天敌减少而增加,它们吃的草也就更多了,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减少,B正确。

C.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该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

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网)的最高级消费者。

在该食物网中,鹰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以,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D正确。

故选:C。

14.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A. 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答案】C
【解析】 A 、“森林能调节气候”,是树木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生物森林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 、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可以不被敌害发现,属于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D不符合题意。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 太阳是食物链的组成部分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C
【解析】解:A.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
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B正确。

C.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阳光是非生物成分,C错误。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

16.下面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只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植物作为生产者,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动物作为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植物作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参与了物质循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
食,作为消费者,促进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被植物吸收利用,促进物质循环
,A错误。

B.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B正确。

C.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作为消费者,促进物质循环,C正确。

D.细菌、真菌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属于分解者,把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被植物加以利用,促进物质
循环,D正确。

故选A.
17.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是为了()
A. 影响环境
B. 适应环境
C. 依赖环境
D. 与环境无关
【答案】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18.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一般来说,丁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B. 甲、乙、丙都是消费者
C. 该生态系统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D. 若甲的数量增加,则丁的数量将减少
【答案】D
【解析】解:A.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故丁是生产者,能进行光
合作用,A正确。

BC.图中生物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丁、乙、甲、丙,因此四种生物中丁是生产者,甲、乙、丙都是消费者,该生态系统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BC正确。

D.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丁→乙→甲→丙,在该食物链中,若甲的数量增加,则乙的数量减少,丁因天敌减少而增加,D错误。

故选:D。

19.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
要()
A. 阳光
B. 充足的空气
C. 适宜的温度
D. 营养物质
【答案】D
【解析】
解:生物的生存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营养。

故选:D。

20.下列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 一山不容二虎
B. 清明雨纷纷,植树又造林
C.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跟紧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A
【解析】A.“一山不容二虎”的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清明雨纷纷,植树又造林,体现了水对生物的影响,水属于非生物因素,不是生物
因素,B错误。

C.春分麦起身,肥水要跟紧,体现了水、肥对生物的影响,水、肥属于非生物因素,
不是生物因素,C错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不是生物因素,D错误。

故选A。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21.(1)此食物网简图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图中的动物统称为________,其中的
草食性动物是________肉食性动物是________。

鹰与蛇的关系是________。

21.(2)此图中食物链有________条,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21.(3)下列关于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答案】草, 消费者, 鼠、兔, 狐、蛇、鹰, 捕食和竞争
【解析】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图中的生产者是草。

动物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因此动物属于消费者。


食动物是只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如鼠、兔;肉食性动物是只以动物为食的动物,如狐、蛇、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因此形成食物链。

图中鹰以蛇
为食,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所以鹰和蛇的关系既是竞争关系,又是捕食关系。

【答案】5, 草→鼠→蛇→鹰
【解析】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5条食
物链,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答案】D
【解析】A.该生态系统中没有标出微生物,并不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没有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类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都属于分解者,还有寄生在人体上使人得头癣、灰指甲
的真菌等充当消费者,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
对营养物质的需要的生产者,如硫细菌、硝化细菌等,B错误;
C.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错误;
D.微生物种类繁多,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可能是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D正确。

22.研究发现,互花米草植株比海三棱蔗草高大,据此尝试解释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了探究互花米草人侵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科研工作者确定采集地点后,用
________法采集土壤中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并通过________法统计出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

研究发现,互花米草生长带土壤中的中国绿螂(无脊椎动物)数量显著减少,中国绿螂是多种滨海鸟类的食物,互花米草的人侵使滩涂物种多
样性降低,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是各成分________。

22.同样存在生物入侵,湿地生态系统比苔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能够更长时间保持相
对稳定,这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________能力,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决定该能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互花米草植株较高大,在竞争阳光方面更占优势,有利于自身生长,抑制同
区域其它生物生长
【解析】互花米草植株比海三棱蔗草高大,在竞争阳光方面更占优势,有利于自身生长,抑制同区域其它生物生长,因此互花米草能够成功入侵。

【答案】取样取样器, 记名计数法, 群落中物种的种类数目, 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解析】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度,用记名计数
法统计出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种类数目。

互花米草的入侵使滩
涂物种多样性降低,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是各成分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答案】自我调节,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物种丰富度)
【解析】不同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湿地生态系统比苔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能够
更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
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越强,反之,其调节能力越弱,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结
构分析,决定该能力大小的因素是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物种丰富度)。

23.(1)该食物网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是________。

23.(2)在此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

23.(3)在此生态系统中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

23.(4)在此生态系统中蛇的数量减少,那么鼠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数量的变化是
________,在一般情况下,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我
们把这样的平衡称为________。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

23.(5)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必不可缺少的成分还有
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5, 草→鼠→蛇→鹰
【解析】解:(1)由图可知,该食物网有五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

【答案】(2)太阳能
【解析】(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3)捕食和竞争
【解析】(3)蛇和鹰都捕食鼠,是竞争关系,蛇捕食鹰,是捕食关系,所以蛇和鹰既
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答案】(4)先增多后减少, 生态平衡, 自我调节
【解析】(4)在此生态系统中蛇的数量减少,由于天敌减少,鼠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
数量增多,但是由于鼠大量繁殖后缺乏食物,鼠的数量又会下降,在一般情况下,生
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把这样的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5)非生物成分, 分解者
【解析】(5)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构成,图中只包含了
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还需要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4.(1)根据食物网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食物网A和食物网B中的生产者分别是水稻和浮游植物。

()
②食物网A和食物网B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分别是由水稻和浮游植物制造的。

()
③食物网B中,如果磷虾数量急剧减少,在短时间内只有企鹅和大鱼的会因此减少。

()
④食物网A中投放的DDT有可能在食物网B中的企鹅体内检测到。

()
24.(2)在食物网A中蜘蛛与蛙之间既有________关系又有________关系,该食物网
中体内累积DDT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24.(3)据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可知,食物网B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__,食物网B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中的
________和________者。

24.(4)面对环境的改变,食物网A和食物网B中,自动调节能力更强的是食物网
________。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25.请将生态系统的概念图补充完整。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答案】A生物圈, B非生物部分, C分解者, D阳光, E食物链
【解析】解: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所以,A是生物圈;B是非生物部分;C是分解者;D是阳光、温度、土壤等;E是食物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