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变化》说课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下面请允许我
就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教学说明,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本课是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其实他也是对中国近代历史重大事件的一个缩影和回顾,所以这一课所承载的内容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点的识记。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目标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来源学科网]
掌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
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过程与方法
目标理解资料
处理信息
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
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
分析利弊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
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
结合史料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历
史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社会进步
发展观点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
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
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
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3、说教学重点近代新式交通通讯工具,主要的报纸,最负盛名的出版业,社会习俗的变化
4、说教学难点
1、结合史料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历史素养。

2、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
证关系
二、说教法
在结合本课结构以及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的情况下,我主要采用直观样式法、材料分析法、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法等进行授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然也要根据学生动态进行适时适事的调整。

努力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情
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没有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不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更多依赖感性认识,但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弱,合作和表达等能力较差。

四、说学法
学生们采用回顾、联系、评价、讨论、归纳、反思等手段实践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重视学生的参与,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进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的养成。

五、说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1分钟)
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

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引进,照相、看电影、跳交际舞等娱乐方式的传入,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艰难缓慢,同时又不可阻挡。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情境的参与,让学生结合多媒体直观体会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让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梳理教材(28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要完成对学生三维目标教育的目的,我想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直观感受,以增强学生从感观中提取知识的能力,认真梳理教材、整理笔记,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讨论发言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1)看幻灯片
(2)落实重点基础知识
1、新式的交通工具(4种):
2、___ 运动中,江南制造总局首次制造出_____和_____。

3、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_________,创办者_____,时间_____年。

二、新式通讯工具的出现
(1)看幻灯片
(2)落实重点基础知识
1、新式通讯方式:____和_____。

2、将新式通讯方式带到中国的是_______,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中国自架的第一条电报线出现在_____到_______之间。

4、只限于官方使用的电报电话邮政等通讯事业在_____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

三、大众传媒的创办
(1)看幻灯片
(2)落实重点基础知识
1、中国近代的报刊最早是由西方_______创办的。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是_____年在_____出版的_________。

3、在众多的报刊中最著名的是_____年在____创办的______。

它的特点是既要刊登新闻,还要发表对_____________。

4、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也出现于________时期。

5、中国最富盛名的近代民营出版是____年创办于____的___________。

四、娱乐方式的变化
(1)看幻灯片
(2)落实重点基础知识
1、新式的娱乐方式:(例举三种)
2、中国人学会了用_____和_______真实地记载_______,反映_______和表达_______,
丰富了人们的_________。

3、_____年,_______父亲请德国人为自己拍摄了肖像,继后,照相从宫廷到______逐
渐流行。

四、社会习俗的变化
(1)看幻灯片
(2)落实重点基础知识
例举社会习俗的变化(四点)
①剪辫。

_______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______ 。

②易服。

随着清王朝的被推翻,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一律废止。

新式服装如_____,
_____,________逐渐流行。

③礼节。

________取代了旧式的_______。

后又改为从西方传来的___________。

④称呼。

___,_____等称呼改为_____,____;政治理想相同的人之间称呼_____。

⑤上述变化让我们得到的认识是_______的观念已逐渐取代传统的______观念。

C、寻找记忆窍门,提高学习兴趣
记忆小窍门
1、归纳记忆重大时间1858年,1872年,1873年,1885年,1897年。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是伴随西方的入侵和中国人自己的探索同步变化的,
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近代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是中国近代化的组成部分。

3、这一课反复出现的地点是香港和上海。

中国人自办第一份报纸<<中外新报>>在香港,
中国自架的第一条电报线在香港和上海之间。

其余中国首次使用电话,《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创办地点都在上海。

D、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你知道中山装的寓意吗?
站翻领----
前襟四个口袋----
前襟五颗扣子----
袖口三颗扣子---
后面没有开衩---
E、探究问题,合作学习
一、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从传统交通工具到新式交通工具的变化中,总结新式交通工具变化的特征。

三、在中国的旧习俗中,你认为最荒唐,最落后的是什么?辛亥革命时期的剪辫,放足行动有什么意义?
四、促使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附图片史料)
F、小结知识,再强化重点
G、课堂测评,反馈信息
一、选择题
1、近代出版业最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创办于( )
A.北京B.南京C.上海D.广州
2、西方列强把新式通讯工具带到中国的目的()
A.方便人们的交流
B.传播先进科学技术
C.传递军事政治情报和市场信息
D.改变落后的通信状况
3、改变了报纸不发表评论的报纸是()
A. 《申报》B.《中外新报》
C.《中外纪闻》D.《自由谈》
4.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留言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
5. 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

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

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

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 )
A.平等观念
B.民主观念
C.自由观念
D.等级观念
6.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的是: ()
A .乘轮船、火车出行
B .使用无线电话与亲友联系
C .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D .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
设计意图: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中考方向,同时又弥补了教学的不足。

六、说板书设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及通讯工具的出现:
1、火车、轮船
2、有线电报、电话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电影
2、报纸、商务印书馆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易服、废缠足、废跪拜礼、改称呼等。

设计意图:我采用传统式板书,将教学内容概括、浓缩,直接书写内容要点。

板书设计旨在使本课知识结构清楚,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脉络
七、说教学反思
由于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进行有效预习的学生还有一些不适应。

其次对初一学生心理认知结构的认识不足,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做得不够好,局部环节教学出现学生积极性较低的问题,时间紧、任务重。

以上就是我对《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说课设计,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和考纲、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问题没计,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情感。

由于准备时间仓促,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因而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