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远洋渔业行业发展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整期(1998—2006年)
均衡发展期(2007—2009年)
加速转型升级阶段(2010年至今)
全球渔业资源逐年减少,对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我国1999年海洋捕捞计划产量实行“零增长”,远洋渔业开始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型。这一时期行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大洋性渔业比重不断增加,至2006年,大洋性渔业与过洋性渔业的产量大致相当,一改之前过于依赖过洋性渔业的局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经济环境
近年来,中国水产品价格逐年上涨,2021年达266元/千克,同比增长9.77%。随着居民水产消费水平提升,中国渔业经济繁荣发展。2021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29689.73亿元,同比增长7.79%;其中,渔业产值占比51%,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占比20.7%,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占比28.2%。2021年中国渔业产值达15158.63亿元,同比增长114%;国内渔业水产品产量为6690.29万吨,同比增长16%。我国水产品产业经济整体向上发展。
在中低端产品领域,仍然有较大比例的产品依赖于进口渠道。此外,远洋渔业行业企业缺乏创新研发能力以及仿制能力,加重下游消费端对进口科研用检测试剂的依赖,不利于远洋渔业行业的发展
行业发展建议
提升产品质量
全面增值服务
多元化融资渠道
PART 04
远洋渔业格局与发展趋势
竞争格局
竞争格局1
竞争格局2
行业发展趋势
作业空间有望拓展
中国远洋渔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远洋渔业企业家、技术骨干和船员队伍,为进一步拓展中国远洋渔业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远洋渔业企业的海外基地建设力度将有所加大,资源和渔场将进一步利用和开发,沿岸国渔场入渔的可能性增大,发展空间有望拓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
地球上近36%最富饶的变成了沿岸国家的。公海更加贫瘠,捕捞成本更高,捕捞的争夺也更激烈。因此我国远洋渔业主要是以过洋性渔业为主
《关于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政环境2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
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1年)
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
产业链上游
远洋渔业行业上游龙头企业已开始对产业链进行延伸,逐渐进军原材料生产领域,以规避高额进口原料的成本支出,攫取上游毛利。此外,伴随着上游原料生产企业的重组进程加快以及中国市场参与者技术水平的提高,远洋渔业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有望朝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继续发展,逐渐抢夺外资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
行业热点
热点一远洋渔业应用领域广泛
热点二科研服务市场持续增长
热点三行业产品质量整体提高
远洋渔业行业热点
远洋渔业行业具有市场空间广阔、销售范围广、用户分散、单批数量少、销售单价高等特点。
远洋渔业行业技术提升,多元化科研服务平台持续扩张,促进高价值服务企业品牌形成。行业产品化发展,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服务企业逐渐增多。
我们的分析
社会环境1
社会环境2
传统远洋渔业行业市场门槛低、缺乏统 一行业标准,服务过程没有专业的监督等问题影响行业发展。互联网与电 烙铁的结合,缩减中间环节,为用户 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90后、00后等各类人群,逐步成为 远洋渔业行业的消费主力。
行业驱动因素
政策支持
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拉动水产经济繁荣发展
产业链中游
远洋渔业行业中游企业原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主要原因是下游消费终端为保障科研成果,对行业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中游科研用制备厂商更倾向于选择仪器先进、供应链稳定的进口原材料供应商。企业产品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远洋渔业企业的产品毛利较高,原材料价格波动不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进下,我国沿海各地都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因此该时期我国大洋性渔业与过洋性渔业得到均衡发展,远洋渔业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远洋渔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我国开始向远洋渔业大国发展。
行业加速转型升级,我国开始从远洋渔业大国逐步向远洋渔业强国挺进,并发展至全球前列。大洋渔业开发能力位居全球前列;公海鱿鱼钓船队规模和产量世界第一,金枪鱼延绳钓船数和产量世界领先;远洋渔业规则制度、产业规模与结构、装备水平、国际合作等也在适配我国捕捞水平。
Work Report
行业痛点
外部约束
内部竞争
高端产品发展落后
产品质量问题
质量参差不齐
高端产品发展落后
远洋渔业行业缺乏完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生产商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行业内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产品的可靠性难以保证,丧失产品市场竞争力
行业监管难度大
中国国家政府秉承创新开放的态度,支持和鼓励科学研究创新,对科学研究试验不设置严格限制,因此,远洋渔业行业不存在统一的监督管理规范,产品质量主要依靠生产企业自主检测,远洋渔业行业产品质量的监管难度加大
商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行业竞争促进行业正向发展
PART 03
远洋渔业行业现状
行业现状
由于远洋渔业的发展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和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远洋渔业装备和实力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极大的促进了远洋渔业的发展,我国远洋渔业的捕捞量也是保持震荡上行的趋势。据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远洋渔业捕捞产量达2366万吨,同比2019年增长6.75%。按各省份产量情况来看,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为福建、浙江和山东,产量分别为60.79万吨、56.84万吨和38.44万吨,产量之和占总产量的67.37%。从远洋渔业捕捞量占水产品总量比重来看,虽然目前我国整体水产品重心逐渐往水产养殖领域侧重,水产捕捞产量逐年下降,但是我国远洋捕捞产量在水产品总量的比重依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549.02万吨,远洋渔业产量占比为54%。
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远洋渔业企业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运回大量优质海鱼产品,不仅为丰富国内市场、稳定水产品价格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减轻中国近海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需求的提高,相对于近海和海水养殖产品消费,消费者将更偏好远洋深海产品,金枪鱼、鱿鱼等产品将呈多样化态势,远洋药物、远洋化妆品、远洋保健品、远洋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将得到进一步开发,远洋加工技术、设备以及精深加工和标准化加工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产业链下游
远洋渔业行业下游企业市场空间广阔、销售范围广、用户分散、单批数量少、销售单价高等特点。随着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行业研究的深入及产业化程度的提升,中国行业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应用领域持续增加,个性化、高端化的产品将逐渐获得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PART 02
远洋渔业行业发展环境
政治环境1
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支持深远海养殖业发展,加快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加强渔港建设和管理,建设渔港经济区。
从消费情况看,由于远洋捕捞远离近海,运回国内成本高、远洋水产价格较高等因素,中国远洋渔业产品除一些低价值品种运回国内外,大部分高价值水产品在国外销售,其中约有一半出口到日本和欧美地区。在国内,远洋渔业产品的主要卸鱼地点为大连、烟台、舟山、上海、广州、福州,约占产量50%以上的远洋渔业产品运回国内消费。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远洋渔业捕获产品运回国内总量始终领先于境外出售量,到2020年,境外销售量为73万吨,运回国内量为157.4万吨。
远洋渔业行业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制约远洋渔业行业发展。行业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研究结果可靠性难以保证,产品丧失市场竞争力。远洋渔业行业难形成统一的监督管理规范,产品质量主要靠企业自主检测保障,监管难度大。中国远洋渔业行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端领域被外资企业垄断,产品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行业现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到2025年,远洋渔业总产量稳定在230万吨左右。严格控制远洋渔船规模,进一步提升装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稳定远洋渔业企业数量,远洋渔业企业整体素质和生产效益显著提升,违规事件和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区域与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球渔业资源调查能力逐步提高,监督管理和国际履约措施不断完善。
行业定义
远洋渔业行业定义
发展历程
1
2
3
4
起步期(1985—1990年)
1985年3月,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赴西非海域从事远洋捕捞作业,标志我国远洋渔业事业的开始。同年,上海、大连、烟台渔业企业先后派出船只赴白令海峡公海水域进行捕捞作业,成为我国远洋渔业公海捕捞开始的标志,我国远洋渔业事业全面开启。该时期,我国远洋渔业以过洋性渔业为主,捕捞方式以拖网作业为主,主要作业海域为北太平洋、西非、西南大西洋及南太平洋等。
2022年远洋渔业行业发展报告
目录
contents
远洋渔业行业概述
01
远洋渔业行业环境
02
远洋渔业行业现状
03
远洋渔业格局与发展趋势
04
PART 01
远洋渔业行业概述
远洋渔业指远离本国或渔业基地,在别国沿岸海域或深海从事捕捞活动的水产生产事业,是海洋水产业的组成部分。远洋渔业的发展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和水平,以及国内外市场、消费水平等因素。发展远洋渔业,开发远洋水产资源,有利于减轻和缓和沿岸、近海捕捞强度,合理布局渔业生产力;促进工业、仪器、海洋科学的发展;提高水产品总产量,增加外汇收入,密切与沿岸国家的经济联系等。远洋渔业按使用的渔具可分为远洋钓渔业,远洋拖网渔业、远洋围网渔业、远洋刺网渔业等;按捕捞对象可分为远洋金枪鱼渔业、远洋磷虾渔业,远洋鱿鱼渔业、远洋渔业等;按组织情况可分为单船远洋渔业和母船式远洋渔业(即组成船队的远洋渔业),以及利用外国渔业基地作为根据地的远洋渔业等。远洋渔船行业是船舶工业下属的一个分支,与一般意义上的商用船舶不同,远洋渔船专指在本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公海以及在他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中从事渔业资源勘探、捕捞、运输、加工等活动所使用的远洋渔船。1985年,中国水产总公司组织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1支远洋渔船船队,这支船队由13艘拖网渔船、223名船员组成,船队从福建马尾启航,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赴几内亚比绍,对西非渔场进行考察、探捕,拉开了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序幕。
远洋生产结构和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远洋渔业的整体利益。目前中国远洋作业结构已基本适应各海域特点,生产布局重点从西非、北太平洋、南美、西南太平洋和南亚5个地区,逐步扩展到太平洋、印度洋、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远洋结构将继续偏重大洋性渔业,并更趋合理化,大洋性渔业公海产量占远洋产量、产值的比重将持平或微增,捕捞船队数量稳中有增,对国际渔业资源的占有率增幅不大。
在境外销售市场,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远洋渔业捕获产品境外出售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发展态势,2012-2016年,我国远洋捕获产品境外出售量保持持续增长,到2016年,全国远洋捕捞产品境外出售量为88.4万吨,为近年最高;2017-2020年,我国远洋渔业海外销售量呈现震荡下行,到2020年,境外销售量下降为73万吨,为近六年最低。具体到境外出售量占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的比重变化趋势来看,我国远洋渔业海外销售占比自2012年以来始终维持在30%-45%之间,2020年,远洋渔业境外出售量占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的比重下滑至31%。
远洋渔业境外销售量下降势头依旧
远洋渔业内销仍是主要渠道
市场规模
从远洋渔业总产值来看,2016-2018年,我国远洋渔业总产值整体呈现震荡上行态势,2019-2020年,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我国远洋渔业总产值出现小幅回落,到2020年,全国远洋渔业总产值为239.19亿元,同比2019年下降79%。从远洋渔业销售渠道来看,由于远洋捕捞远离近海,考虑到运回国内成本较高、部分远洋水产价格较高等因素,中国远洋渔业产品中,大部分高价值水产品选择直接在国外销售,而低价值品种则运回国内销。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上升,我国远洋渔业产品运回国内量也逐年增加,据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远洋渔业产品运回国内量为157.35万吨,同比2019年增加19.59%,境外出售量为731万吨,同比2019年减少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