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专项教案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8989d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9.png)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节水灌溉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3)学会计算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制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对节水灌溉的认识;(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节水灌溉设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节水灌溉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1)节水灌溉的定义;(2)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2. 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1)滴灌技术;(2)喷灌技术;(3)微灌技术;(4)其他节水灌溉技术。
3. 计算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制度(1)灌溉用水量的计算方法;(2)灌溉制度的制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节水灌溉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3)计算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制度。
2. 教学难点:(1)节水灌溉技术原理及设备操作;(2)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制度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节水灌溉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主要技术措施及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节水灌溉的认识。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节水灌溉设备,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节水灌溉设备模型或实物;3. 计算器、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我国水资源状况,引发学生对节水灌溉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节水灌溉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讲解节水灌溉的定义,阐述节水灌溉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介绍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滴灌、喷灌、微灌等主要节水灌溉技术,并通过实物或模型展示其工作原理。
4. 讲解计算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制度的方法:讲解灌溉用水量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节水灌溉的实践应用。
灌区建设专项实施方案
![灌区建设专项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22922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4.png)
灌区建设专项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灌区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平、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进灌区建设工作,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目标。
本次灌区建设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灌区灌溉设施和管理水平,实现农田灌溉现代化,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具体措施。
1. 完善灌区灌溉设施。
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灌区灌溉设施的改造和升级力度,提高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确保农田灌溉水平达到现代化要求。
2. 加强灌区管理。
建立健全灌区管理体制,加强对灌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确保灌区运行稳定、高效。
3. 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农田水资源调度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农田排水系统等,提高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多灌多收”。
4. 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通过新建灌区、扩建现有灌区等方式,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满足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提高农田灌溉覆盖率。
5.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通过灌区建设,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田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高效、节约、环保的方向转变。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当加大对灌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保障灌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2. 完善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灌区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为灌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3. 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灌区建设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五、结语。
灌区建设是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本次灌区建设专项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推动灌区建设工作的全面提升,实现农田灌溉现代化,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灌区渠道课程设计摘要
![灌区渠道课程设计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adb339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3.png)
灌区渠道课程设计摘要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灌区渠道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功能,了解灌区渠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以及灌区渠道的运行和管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灌区的定义、分类和组成。
(2)掌握灌区渠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3)掌握灌区渠道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法。
(4)了解灌区渠道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灌区渠道进行设计和计算。
(2)能够分析灌区渠道的运行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灌区渠道工程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灌区渠道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功能,灌区渠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以及灌区渠道的运行和管理。
具体安排如下:1.灌区渠道的基本概念:介绍灌区的定义、分类和组成。
2.灌区渠道的类型与结构:介绍灌区渠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3.灌区渠道的设计与施工:讲解灌区渠道的设计原则、方法及施工技术。
4.灌区渠道的运行与管理:介绍灌区渠道的运行管理方法,包括水质保护、渠道维护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灌区渠道的基本概念、类型、设计和施工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灌区渠道工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灌区渠道的运行和管理。
3.实验法:学生进行灌区渠道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章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灌区渠道工程设计与施工》。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灌区渠道工程运行与管理》。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灌区渠道工程的图片和视频。
4.实验设备:准备灌区渠道模型实验所需的设备,如模型渠道、水质检测仪器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灌区渠道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20%。
灌区工作方案
![灌区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b6ef3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c.png)
灌区工作方案一、方案背景灌区是农业生产中关键的水资源供给区,涉及灌溉、排水等重要工作。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灌区工作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目标1. 提高灌区的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2. 确保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3. 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防止水浸对土地造成损害。
三、具体措施1. 水资源调配1.1 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灌区的水位、流量等指标;1.2 制定水资源调配准则,根据不同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合理分配水资源;1.3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防止水源污染和浪费。
2. 灌溉管理2.1 制定灌溉计划,根据土壤含水量和农作物需水量,科学合理地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2.2 推广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2.3 定期检查灌溉设备和管道的运行状况,及时修理和更换老化设备。
3. 排水管理3.1 定期清理排水渠道和水泵,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3.2 加强对排水设备的维护,定期检查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3.3 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提升排水能力,防止水浸。
四、工作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一个月)1.1 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完成系统的安装和调试;1.2 开展对灌区的水资源调查,获得准确的水文数据;1.3 制定水资源调配准则,完成方案编制工作。
2. 第二阶段(三个月)2.1 根据灌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生长需水量,制定灌溉计划;2.2 开展灌溉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提高灌区灌溉水平;2.3 对灌溉设备和管道进行检查和维护。
3. 第三阶段(六个月)3.1 开展排水系统的维护工作,清理排水渠道和水泵等设备;3.2 完善排水设施,增强排水能力,防止水浸;3.3 定期检查和维修排水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五、工作评估与调整根据工作进展和实际情况,定期对灌区的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积极倾听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工作方案。
灌区工程实施方案
![灌区工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82839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4.png)
灌区工程实施方案一、前言。
灌区工程是农田灌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田的水资源利用和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灌区工程的实施方案需要科学合理,确保农田灌溉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就灌区工程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工程的实施提供指导。
二、工程背景。
灌区工程实施的背景是确保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我国,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而灌区工程的实施方案将直接影响到农田灌溉的效果。
因此,科学制定灌区工程实施方案,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方案。
1. 灌溉系统建设。
灌区工程的核心是灌溉系统的建设,包括水源、输水管道、灌溉设备等。
在实施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灌区的地理条件、水资源状况和农田的需水量,科学设计灌溉系统,确保灌溉水能够有效覆盖农田,满足农作物的需水需求。
2. 水资源管理。
灌区工程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
在农田灌溉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管理水资源,确保农田的需水量得到满足,同时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因此,实施方案需要明确水资源的管理措施,包括水源保护、水资源调度等内容。
3. 技术支持。
在灌区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包括灌溉设备的安装调试、灌溉系统的运行维护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灌溉技术水平,确保灌区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运行。
4. 管理与监测。
灌区工程实施方案中,还需要考虑灌区的管理与监测。
包括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相关的管理责任和权利,确保灌区工程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需要建立灌区的监测系统,对灌溉水量、土壤湿度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四、总结。
灌区工程实施方案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田灌溉的效果和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需要充分考虑灌区的地理环境、水资源状况和农田的需水需求,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同时,还需要加强管理与监测,确保灌区工程的正常运行。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相关工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中型灌区实施方案
![中型灌区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dc0ca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11.png)
中型灌区实施方案一、前言中型灌区是指覆盖面积较大,水资源利用较为集中的灌溉区域。
在我国,中型灌区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型灌区的管理和规划,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型灌区的特点中型灌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地理位置较为集中,土地利用率高,灌溉设施较为完善,农作物种植结构多样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型灌区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
三、实施方案的内容1. 灌溉设施的改造和升级中型灌区的灌溉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和升级。
通过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节水灌溉。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根据中型灌区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农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健全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型灌区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4.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型灌区通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需要通过综合利用的方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农业生产的水需求。
5. 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大对中型灌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中型灌区的竞争力。
四、实施方案的意义中型灌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型灌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五、结语中型灌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型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高效运行。
希望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为中型灌区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升贡献力量。
灌区排灌课程设计
![灌区排灌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8f25fd10a6f524cdbf854f.png)
马清灌河排灌课区程设计目录第一章灌区基本资料1、概况2、气象3、种植计划4、土壤第二章灌溉制度及灌水率的确定1、水量平衡法制定小麦、玉米的灌溉制度2、由灌溉制度确定灌水率,绘制灌水率图第三章渠道设计1、灌区灌溉渠道系统的布置2、灌溉渠道系统设计3、灌溉渠道断面设计第四章计算渠道土方量1、计算挖方量2、计算填方量第一章灌区基本资料一、概况马清河灌区位于界荣山以南,马清河以北,(20m等高线以下的)总面积约12万亩。
年平均气温16.5℃,多年平均蒸发量1265mm,多年平均降水量101.2mm。
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灌区人口总数约8万,界荣山上以林、牧、副业为主,马头山以林为主,20m等高线以下则以大田作物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杂粮等作物。
灌区上游土质属中壤,下游龙尾河一带属轻砂壤土。
地下水埋深一般为4~5m,土壤及地下水的PH值属中性,无盐碱化威胁。
马清河灌区为马清河流域规划组成部分。
根据规划要求,已在兴隆峪上游20km处建大型水库一座,坝顶高程50.2m,正常水位43.0,兴利库容1.2×108m3,总库容2.3×108m3。
马清河灌区拟在该水库下游A—A断面处修建拦河式取水枢纽,引取水库发电尾水进行灌溉。
A—A断面处河底高程30m,砂、卵石覆盖层厚2.5m,下为基岩,河道比降1/100,河底宽82m,河面宽120m。
水库所供之水水质良好,含沙量极微,水量亦能完全满足灌区用水要求。
二、气象根据当地气象站资料,设计的中等干旱年(相当于1972年)农作物生长期间旬降雨量见表1。
表1 马清河灌区降雨量统计表(设计年)三、种植计划灌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兼有少量豆类作物,复种指数为1,各种作物种植比例见表2。
表3、4。
四、土壤土壤质地为轻壤土,容重1.4t/m3,田间持水量23%;土壤含水率上限占田间持水率的95%;含水率下限占田间持水率50%。
地下水埋深4—5m,全生育期地下水补给量按45m3/亩计;小麦播种时,初始土壤含水率按19%计。
农业区灌溉初中教案
![农业区灌溉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5d761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b.png)
农业区灌溉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区灌溉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灌溉的类型和方式。
3. 让学生了解灌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农业区灌溉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灌溉的类型和方式。
教学难点:1. 灌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农业区灌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灌溉在农业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灌溉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灌溉的定义:灌溉是指通过人工方式给农田提供所需水分的农业活动。
2. 讲解灌溉的作用: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三、讲解灌溉的类型和方式(10分钟)1. 讲解地面灌溉:利用水渠、水井等设施,将水直接灌溉到农田。
2. 讲解喷灌:利用喷灌设备,将水以喷雾形式灌溉到农田。
3. 讲解滴灌:利用滴灌设备,将水直接滴到植物的根部。
4. 讲解其他灌溉方式:如流动灌溉、中心灌溉等。
四、讲解灌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灌溉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2. 讲解灌溉对农业区域的影响:促进农业区域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3. 讲解灌溉对环境的影响:合理灌溉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五、互动环节(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了解,分析不同灌溉方式的优势和不足。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六、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灌溉在农业中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灌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灌溉的基本概念、类型和方式,让学生了解灌溉在农业中的重要性。
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主动思考不同灌溉方式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通过总结和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入理解灌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增强对灌溉的认识。
农田灌溉教学设计方案
![农田灌溉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5e8d3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2.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农田灌溉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2)掌握农田灌溉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3)熟悉不同灌溉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农田灌溉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设计农田灌溉系统的能力。
(3)增强学生解决实际灌溉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农田灌溉技术的兴趣。
(2)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农田灌溉基本原理- 水的物理性质- 植物需水量- 灌溉制度2. 农田灌溉系统组成与分类- 灌溉水源- 灌溉设施- 灌溉方式3. 农田灌溉方式- 井灌- 河灌- 节水灌溉技术- 滴灌、喷灌技术4. 农田灌溉系统设计- 灌溉系统规划- 灌溉工程设计- 灌溉系统运行与管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农田灌溉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和灌溉方式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农田灌溉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实验法:进行农田灌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灌溉过程,掌握灌溉技术。
4. 模拟法:利用计算机模拟农田灌溉系统,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田灌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农田灌溉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农田灌溉基本原理:讲解水的物理性质、植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等知识点。
3. 讲解农田灌溉系统组成与分类:介绍灌溉水源、灌溉设施、灌溉方式等。
4. 讲解农田灌溉方式:详细介绍井灌、河灌、节水灌溉技术、滴灌、喷灌技术等。
5. 农田灌溉系统设计:讲解灌溉系统规划、灌溉工程设计、灌溉系统运行与管理。
6. 实验操作:进行农田灌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灌溉过程。
7.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农田灌溉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8.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农田灌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灌区课程设计摘要
![灌区课程设计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9809844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f.png)
灌区课程设计摘要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灌区的基本概念、水源管理、灌溉技术、灌区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灌区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灌区的定义、分类和功能;(2)掌握灌区水源的管理和保护方法;(3)熟悉灌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4)了解灌区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灌区进行合理规划;(2)能够分析灌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3)具备灌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农村发展、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灌区概述:灌区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发展趋势。
2.水源管理:水源的分布、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节水灌溉。
3.灌溉技术:灌溉的基本原理、灌溉方式、灌溉设备及运行维护。
4.灌区工程设计:灌区规划、灌溉系统设计、排水系统设计。
5.灌区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灌区案例介绍及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灌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讨论法:学生针对灌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典型灌区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安排灌区工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灌区工程与管理》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论文,供学生拓展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案例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安排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工具,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节水灌溉技术教案中班
![节水灌溉技术教案中班](https://img.taocdn.com/s3/m/a95cd94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6.png)
节水灌溉技术教案中班教案标题:节水灌溉技术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了解节水的原因和好处。
2. 学生能够了解节水灌溉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简单的节水灌溉技术,并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节水的重要性和好处。
2. 引导学生认识节水灌溉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节水灌溉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例如:在两个花盆中浇水,一个节约用水的方法,一个浪费用水的方法。
2. 引入新知(10分钟)a. 通过问答或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节约用水的好处,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节水灌溉技术。
b. 介绍节水灌溉技术的基本概念,如滴灌、喷灌等,并与传统的浇水方式进行对比。
3. 实践操作(15分钟)a. 分发小组活动材料,包括小花盆、水桶、浇水器等。
b. 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传统的浇水器进行浇水,并记录所用的水量。
c. 引导学生使用滴灌或喷灌的方式进行浇水,并记录所用的水量。
d. 结合实际操作的结果,引导学生讨论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好处和省水量的变化。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a. 让学生总结节水灌溉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
b.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技术来节约用水,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c. 使用图片或视频等媒体展示其他节水灌溉技术的例子,并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其他可行的创新节水方法。
四、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节约用水的例子。
2. 活动材料:小花盆、水桶、浇水器等。
3. 图片或视频展示其他节水灌溉技术的例子。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实际操作的正确性。
2. 在讨论环节中,评估学生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定期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评估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节水灌溉技术来实践节约用水。
高中地理农业灌溉教案模板
![高中地理农业灌溉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509b64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9.png)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灌溉的概念、类型和作用;(2)掌握我国主要灌溉区域的分布和特点;(3)分析影响农业灌溉的地理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地理信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灌溉重要性的认识;(2)激发学生对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关注。
教学重点:1. 农业灌溉的概念、类型和作用;2. 我国主要灌溉区域的分布和特点;3. 影响农业灌溉的地理因素。
教学难点:1. 农业灌溉与水资源保护的关系;2. 不同灌溉类型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农业灌溉的背景,提出问题:什么是农业灌溉?为什么农业灌溉对农业生产如此重要?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农业灌溉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1. 农业灌溉的概念、类型和作用(1)农业灌溉的定义:利用水源对农田进行灌溉,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农业灌溉的类型:自流灌溉、提水灌溉、喷灌、滴灌等。
(3)农业灌溉的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我国主要灌溉区域的分布和特点(1)华北平原:我国最大的自流灌溉区,主要灌溉作物为小麦、玉米等。
(2)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提水灌溉为主,主要灌溉作物为水稻、棉花等。
(3)西南地区:以喷灌、滴灌为主,主要灌溉作物为茶叶、水果等。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农业灌溉的概念、类型和作用;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国主要灌溉区域的分布和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灌溉的概念、类型和作用,那么影响农业灌溉的地理因素有哪些呢?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影响农业灌溉的地理因素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1. 影响农业灌溉的地理因素(1)气候因素:降水、蒸发、气温等;(2)地形因素:平原、丘陵、山地等;(3)土壤因素: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等;(4)水源因素: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某地区水稻灌溉课程设计
![某地区水稻灌溉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a2582b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5.png)
某地区水稻灌溉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水稻灌溉的基本概念,掌握灌溉对水稻生长的重要性。
2. 学生能描述不同灌溉方法的原理及其适用条件。
3. 学生能了解水稻生长周期与灌溉水量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灌溉知识,分析并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正确使用灌溉设备,进行简单的灌溉实践。
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估灌溉效果,提出优化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农业灌溉工作的兴趣,增强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和尊重。
2. 学生树立节约用水、合理灌溉的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科技实践课程,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水稻灌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水稻生长与灌溉概述- 水稻生长周期及需水特点- 灌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2. 灌溉方法与技术- 水稻主要灌溉方法(如漫灌、滴灌、喷灌等)- 各类灌溉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3. 灌溉设备与操作- 灌溉设备的种类及功能- 灌溉设备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4. 水稻灌溉实践- 实践操作流程及安全规范- 实践中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5. 灌溉效果评估与优化- 采集与分析水稻灌溉相关数据- 提出灌溉优化措施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水稻生长与灌溉概述第二课时:灌溉方法与技术第三课时:灌溉设备与操作第四课时:水稻灌溉实践第五课时:灌溉效果评估与优化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课本第四章“水稻栽培技术”相关,重点涉及第2节“水稻灌溉技术”的内容。
通过本章节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水稻灌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操作,提高农业科技素养。
农田灌溉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农田灌溉教案设计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3ce1f9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5.png)
一、课程名称农田灌溉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农田灌溉的基本概念、意义和类型。
- 掌握农田灌溉制度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熟悉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设备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简单的农田灌溉方案。
-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农业灌溉事业的兴趣和责任感。
- 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初中农业科学课程学生四、教学时长2课时五、教学重点1. 农田灌溉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农田灌溉制度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3.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六、教学难点1. 农田灌溉制度设计的计算方法。
2. 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农田灌溉的基本知识、设计方法、节水灌溉技术等。
-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
- 设计课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 收集关于节水灌溉技术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田灌溉的重要性。
2. 讲解农田灌溉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解释农田灌溉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 分析农田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讲解农田灌溉制度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介绍农田灌溉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 讲解农田灌溉制度设计的计算方法,如需水量计算、灌溉定额计算等。
4. 课堂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农田灌溉方案。
第二课时1. 讲解节水灌溉技术- 介绍节水灌溉技术的种类和特点。
- 分析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
2. 讲解灌溉设备的基本知识- 介绍灌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 讲解灌溉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3. 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初中地理灌溉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地理灌溉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ac6df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8.png)
初中地理灌溉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灌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灌溉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了解我国灌溉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像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灌溉的意义;2. 通过调查和访问,培养学生了解当地灌溉发展的现状和问题;3. 学会分析灌溉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农业和农村的热爱;2. 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意识;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农业发展的行动。
二、教学内容1. 灌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灌溉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我国灌溉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灌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灌溉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难点:灌溉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图像和实例教学法:通过图像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灌溉的意义;2. 调查和访问教学法:培养学生了解当地灌溉发展的现状和问题;3. 分析讨论教学法:学会分析灌溉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农田灌溉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灌溉现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灌溉有什么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教学新课(1)灌溉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灌溉的定义,解释灌溉是为了解决农业用水问题,通过人工方式将水引入农田的过程。
(2)灌溉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和图像,使学生了解灌溉对农业生产的至关重要性,如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等。
(3)灌溉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介绍常见的灌溉方法,如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等,并解释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灌溉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影响。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灌溉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基本方法和技术。
5.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调查当地灌溉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撰写调查报告。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像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灌溉的意义,掌握了灌溉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灌溉农业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灌溉农业教案设计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a2c138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灌溉农业的定义、意义和发展历程;(2)掌握灌溉农业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学会分析灌溉农业的优势和局限性;(4)了解灌溉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热爱农业的情感;(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3)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灌溉农业的定义、意义和发展历程;(2)灌溉农业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灌溉农业的优势和局限性。
2. 教学难点:(1)灌溉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灌溉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灌溉农业的定义、意义和发展历程,引起学生的兴趣;(2)提问:灌溉农业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2. 讲授新课(1)灌溉农业的类型和特点(2)灌溉农业的优势和局限性(3)灌溉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灌溉农业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分析结果。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结果。
5. 实践操作(1)教师讲解灌溉农业的实践操作步骤;(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身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总结能力;3. 实践操作:检查学生实践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灌溉引水游戏教案
![灌溉引水游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5c1cc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a.png)
灌溉引水游戏教案引水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我们设计了一款灌溉引水游戏。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灌溉引水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 掌握灌溉引水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游戏道具:一张地图、小型灌溉系统、小型水泵、水管、小型农田模型、标识牌等。
2. 教学材料:灌溉引水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农田灌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灌溉引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灌溉引水的基本原理和作用,介绍不同的灌溉方法和技巧。
3. 游戏规则说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农田,目标是在规定时间内,将农田充分灌溉。
4. 游戏操作:每个小组一人扮演水泵操作员,负责控制水泵的开关;其他组员负责将水从水源引入农田,并合理分配灌溉水量。
5. 游戏评估:根据灌溉效果,评估每个小组的灌溉成绩,并给予反馈和建议。
6. 知识总结:结合游戏过程,总结灌溉引水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7. 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探索更多的灌溉技术和创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8. 游戏总结:让学生分享游戏中的收获和心得体会,激发他们对灌溉引水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款灌溉引水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灌溉引水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希望学生们在游戏中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掌握灌溉引水的技能,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灌区实施方案
![灌区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d98f0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2.png)
灌区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是指为了农田灌溉而划定的特定区域,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
灌区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提高灌溉效率,保障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二、目标1. 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2. 保障农田灌溉水资源的供应;3. 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1. 灌区规划根据灌区的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状况、水资源供应情况等因素,制定灌区规划,确定灌区的范围和分区情况,合理划分灌溉用地,确保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充足供应。
2. 灌溉设施建设在灌区内部建设灌溉设施,包括灌溉渠道、水泵站、水库等,确保农田能够得到充分的灌溉水资源,并且提高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3. 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政策,加强对灌区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保障农田灌溉水资源的供应,防止因水资源短缺而影响农业生产。
4. 技术支持加强对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灌溉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5. 灌区管理建立健全的灌区管理机制,加强对灌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障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步骤1. 制定灌区规划,确定灌区范围和分区情况;2. 开展灌溉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3. 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农田灌溉水资源供应;4. 推动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灌溉效率;5. 建立灌区管理机制,加强对灌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五、预期效果通过灌区实施方案的实施,预期可以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田灌溉水资源的供应,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六、总结灌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田灌溉水资源的供应,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全力以赴推动灌区实施方案的落实,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区专项普查培训教案普查目标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水信息的基准性调查。
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是为了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系统掌握我国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保护状况,摸清经济社会用水状况,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
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有利于谋划水利长远发展,科学制定水利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普查的总体任务任务一是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我国江河湖泊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查清江河湖泊的数量及其分布,查清我国江河湖泊的水文特征状况。
二是全面查清我国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通过对我国水利工程的普查,查清我国各类水利工程的数量与分布、规模与能力及效益等基本情况。
三是查清我国经济社会用水状况。
通过对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建筑业用水、第三产业用水等国民经济各行业用水以及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的调查,全面查清我国经济社会用水状况。
四是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保护情况。
通过对我国江河湖泊取水口、水源地、入河湖排污口、河湖治理情况等普查,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保护的基本情况。
五是查清我国水土保持情况。
通过对全国土壤侵蚀情况、侵蚀沟道、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等的调查,掌握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等。
六是查清我国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
通过对各类水利单位和机构的调查,全面查清水利单位的数量及分布、从业人员数量及结构、资产规模及运营状况等。
七是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
通过水利普查,进一步完善基础水信息标准和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健全基础水信息登记和台账管理系统,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数据库(包括普查综合成果空间数据库及属性库,主题空间数据库及属性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水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形成规范、统一、权威的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
根据普查任务,本次普查共包括6 项普查内容和2 各专项普查:1、河湖基本情况普查2、水里工程基本情况普查,包含灌区专项和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
3、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
4、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
5、水土保持情况普查。
6、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
普查对象与范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所有河流湖泊、水利工程、重点经济社会取用水户以及水利单位等对象。
具体普查对象如下:河流湖泊: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的河流和常年水面面积1km2及以上的湖泊。
水利工程:包括水库、水电站、水闸、泵站、引调水、堤防、农村供水、塘坝、窖池及灌区和地下水取水井等十一类工程。
经济社会取用水户:城乡居民生活、工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等用水单位,灌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公共供水企业等取用水户。
河湖开发治理保护:包括河湖取水口、地表水水源地、入河湖排污口、有治理保护任务的河流与湖泊。
水土保持:包括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区域,侵蚀沟道,淤地坝等主要水土保持措施。
水利单位:包括水利行政机关、事业、企业、社团、乡镇水利管理单位等五类单位。
普查时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时点为2011年12月31日24时,时期为2011年度。
凡是2011年年末资料,如“ 2011 年年末单位人员”等数据,均以普查时点数据为准;凡是年度资料,如“ 2011 年供水量”等数据,均以2011 年1 月1 日至2011年12月31 日的全年数据为准。
普查表式本次普查共设计四类普查表式,分别为清查表、台账表、普查表及汇总表,其中清查表32张,台账表3 张,普查表48 张。
1、清查表清查表是为摸清水里普查对象的数量、分布和规模,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准确界定普查对象的普查方式及填报单位而设计,是登记对象名称、位置、规模、管理情况等基础信息的表式。
清查表由普查员填报,普查对象管理单位协助填报,普查指导员审核。
2、台账表台账表是为保证普查数据来之有据,结合基层管理需要而设计,是对动态指标的过程资料进行记录的表式。
台账表一般由普查对象管理单位填报。
综合考虑动态数据获取方式及普查工作等因素,本次普查仅对部分取水口和经济社会用水的取水量、用水量指标建立台账,要求逐月填报台账数据。
共设计3 张台账表。
2、普查表普查表是集中所有普查指标的表式,是建立普查档案及汇总上报数据的基本依据,是普查的核心表。
普查表一般由普查对象管理单位填报,普查员发放、指导、审核并协助填报普查表,普查指导员进行审核。
3、审核表汇总表是对主要普查指标进行汇总的表式,是成果资料汇编及图集等成果汇编的基础。
各级普查机构通过普查软件生成汇总表,进行汇总、审核、分析、第一章灌区专项普查概念灌区专项普查的主要内容:全面查清我国灌溉面积及其分布,灌区的数量、分布、灌溉面积、灌排工程设施等情况。
以行政村为单元,查清我国总灌溉面积、不同水源工程的灌溉面积、井渠结合灌溉面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微灌面积、2011 年实际灌溉面积等情况。
重点调查2000 亩及以上灌区,主要调查灌区整体情况,包括灌区概况、灌溉面积、管理情况等;调查灌排渠系状况,流量在1m3/s及以上的灌溉渠道、灌排结合渠道和流量在3m3/s及以上的排水沟道及相应建筑物,以灌区为单元进行逐条调查;流量在0.2〜1m3/s之间的灌溉渠道、灌排结合渠道和流量在0.6〜3m3/s之间的排水沟道及相应建筑物,以灌区为单元按照流量分级填报其数量、长度等。
2000亩及以下灌区,主要查清其数量、灌溉水源类型及灌溉面积等情况。
灌区界定灌区是指单一水源或多水源联合调度且水源有保障,有统一的管理主体,由灌溉排水工程系统控制的区域。
对灌溉面积50 亩及以上的灌区进行普查,包括从水库、塘坝、河流、湖泊引(提)水以及提取地下水的灌区。
由于水源条件或灌溉系统发生变化等原因造成灌溉功能丧失,或超过5 年没有使用的灌区及灌溉工程部进行普灌区专项普查先说灌区专项中涉及到的几个基本概念:灌区专项普查涵盖了全国各地不同的区域,各地方普查员对已一些基本概念、专业术语的称呼和理解可能不一致。
为保证普查工作的统一性,对灌区专项普查中涉及的几个重要的专业术语进行统一定义和说明。
1、灌溉面积单位灌溉面积是灌区专项普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次普查中灌溉面积单位用以采用“亩”或“万亩” 。
单位换算关系如下:1 亩=667m21 万亩=10000 亩1hm2=15 亩=10000m21km2=1500 亩=1000000m22、灌区1 ) .灌区的概念《农村水利技术术语》(SL56-2005)对灌区作了以下的定义:具有一定保证率的水源和专门的管理机构、由完整的灌溉排水系统控制的区域及其工程设施保护区域。
在本次灌区专项普查中,由得灌溉区域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又符合本次普查的规模要求,比如一些比较小的灌区工程往往由当地村委会代管。
如果严格按照《农村水利技术术语》的定义对灌区进行界定,则此类小灌区就不符合上述定义要求,但这些区域却属于本次普查的范围。
因此,为与本次灌区专项普查的要求相一致,对灌区重新定义如下:【灌区】是指单一水源或多水源联合调度且水源有保障,由同一的管理主体,由灌溉排水工程系统控制的区域。
需要特备说明的是,上述定义仅仅是为了满足本次普查的需求,便于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员同一认识而作的临时性定义。
2、灌溉排水系统灌溉排水系统是指将水从水源通过各级灌溉渠(管)道和建筑物输送到田间,并通过各级排水沟道排除田间多余水量的农田水利设施。
主要由水源、水源工程、灌溉渠系、田间工程、排水沟道、泄水闸(或站)、容泄区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组成统一的整体。
在灌区建设中,灌溉沟道和排水沟道是并存的,两者相互配合,协调运用,共同构成完整的灌区水利工程系统。
3、灌溉渠(管)道系统及建筑物灌溉工程系统包括灌溉渠(管)道系统及建筑物,是指用于灌溉的取水、引水、输水、配水、蓄水、灌水、退水等各级渠(管)道及相应建筑物与设施的总称。
灌溉渠(管)道系统由灌溉渠首工程,输水、配水工程和田间灌溉工程等部分组成。
1)灌溉渠首工程。
有水库、提水泵站、有坝引水工程、无坝引水工程、水井等多种形式,用以适时、适量地引取灌溉水量。
2)输水、配水工程。
包括渠道和渠系建筑物,其任务是把渠首引入的水量安全地输送并合理地分配到灌区的各个部分。
按其职能和规模,一般把固定渠道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在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往往多于四级,干渠可分为总干渠和分干渠,支渠可下设分干渠,基至斗渠也可下设分斗渠;在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较少;如灌区呈狭长的带状地形,固定渠道的级数也较少,干渠的下一级渠道很短,可称为斗渠,这种灌区的固定渠道就分为干渠、斗渠、农渠三级。
农渠以下的小渠道一般为季节性的临时渠道。
3)田间灌溉工程。
指农渠以下的临时性毛渠、输水垄沟和田间灌水沟、以及临时分水、量水建筑物等,用以向农田灌水,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或改良土壤的需要。
渠系建筑物包括分水建筑物、量水建筑物、节制建筑物、交叉建筑物、排洪建筑物、泄水建筑物等。
4、排水沟道及建筑物排水沟道及建筑物是指用以除涝、防渍、防盐碱的各级排水沟(管)道及建筑物的总称。
它主要由田间排水调节网、各级排水沟、蓄涝湖泊、排水闸、抽排泵站和排水容泄区等组成。
排水区内田间需要排除的地面径流首先汇入田间排水调节网,然后经各级排水沟或经湖泊滞蓄后再由排水闸或抽排泵站排至荣泄区。
田间排水调节网的作用是汇集地面的降雨积水、降低地下水水位和防止涝、渍及土壤此生盐碱化。
排水沟道一般分为干沟、支沟、斗沟、农沟等数级,一般与灌溉渠系对应。
当排水面积较大或地形较复杂时,排水沟道级数可适当增加。
排水沟道主要用于排水,有时也起到蓄水和泄水作用。
通常采用明沟防涝(渍)水自流排入容泄区;但在一些地区,汛期外江水为高于排水区内的沟道水位,涝水不能自流排出,须设置泵站抽排。
为了节省排水费用和能源,还要尽量利用排水区内的湖泊、洼地滞蓄一部分涝水。
排水系统的布置特点:1)排水沟道要处于控制面积的最低处,以求尽量自流排出。
2)根据地形应将排水地区划分为高、中、低等片,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以自排为主抽排为辅。
3)排水干沟的出口应选择在容泄区水位较低和河床比较稳定的地位。
4)下级排水沟道的布置要为上级沟道排水创造良好的条件,干沟要尽可能布置成直线。
此外,排水沟布置要避开土质差的地带,以节省工程费用并使排水安全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