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某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A)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第四次生物段考试题12.18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40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
A.睾丸B.唾液腺C.甲状腺D.卵巢
2.右图是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属于二元(含2个神经元)反射弧
B.①表示感觉器
C.②表示神经元
D.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后能产生一个负电位
3.人的体温的相对恒定,意味着( )
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
B.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机体的产热量少于散热量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
4.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是由于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C.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
D.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升高血糖浓度
5.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表中信息说ⅢJ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不同十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
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
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6-下列因素都能引起鸟类种群数量的变化,其调节作用不随鸟类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是( )
A.气候
B.食物
C.捕食者
D.寄生病原体
7.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问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最终是达到( )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m)和3种杂草(均为l 8-将某稻出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2
m),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株/2
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花生、鸭舌草、狐尾草和福寿螺的密度
B.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消费者,它和鸭舌草之问可能构成捕食关系
C.实验期问,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牛植物群落
9.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问延长生物种类逐渐增多
10.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假如以正常小白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I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白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索溶液
11.006年夏天,我国部分居民因生食福寿螺而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

从生态学角度看,广州管圆线虫与上述患者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12、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甲侧光照。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 t}l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问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13.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
中有标志鼠15只。

则该种群数量为:( )
A. 88只
B. 86只
C. 90只
D. 92只
14.下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15.人体调节血糖含量的主要激素是( )
A.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D.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1 6.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足均匀的
C.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m,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17.某农场面积为140h2
量繁殖吸引了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m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2
C.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农场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D.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18.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边看电视边吃零食
B.运动员长跑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加速冲刺
C.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名字
19.人体体温的热量主要是由什么器官产生的()
A.骨骼肌和肝脏
B.心脏和病
C.胃和肠
D.肺和肾
20.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多
B.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C.寒冷环境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促进机体产热
D.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受神经一体液调节
21.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最达到c点时进行
D.如果用表示,则其中是一个变化值
22.下列选项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①望梅止渴②膝跳反射③被针刺到后迅速缩手④谈虎色变
A.①③
B.④②
C.④④
D.②③
23.激素调节的特点不包括( )
A.组成细胞的结构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D.微量、高效
24.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方向是( )
A.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B.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C.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D.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2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以一强刺激,则能测出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
26.动物学家考查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会增长十几年A-会停止,科学家
预测该鹿群未动态的信息主要自( )
A.种群数量和密度B.出生率和死亡率
C.种群的性别比例D.种群的年龄组成
27.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只有的特点是( )
①调节速度快,速度快②调节速度慢③作用范围广④作用时问短⑤作用部位准确⑥作用时间比较长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③⑤
28.结核杆菌侵入了巨噬细胞后,能抑制该巨噬细胞内的溶酶体与吞噬泡结合,并在其内大量繁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能识别外来的抗原
B.该巨噬细胞内的溶酶体将结核杆菌抗原降解为多肽
C.巨噬细胞表面小可能有结核杆菌抗原- MHC复合体
D.消灭该病菌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
29.完成呼吸、排尿和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在( )
A.脊髓、大脑、小脑
B.脊髓、脊髓、大脑
C.脑干、脊髓,大脑
D.小脑、脊髓、大脑
30.右图是巴西龟种群引入某池塘后,若干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图中表示该种群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的时间点是( )
A.tl
B.t2
C.t3
D.t4
3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32.生产上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雌蕊柱头,获得无子番茄果实,应选择的时期和条件是( )
A、开花后,不去雄蕊
B、开花后,去掉雄蕊
C、花蕾期,不去雄蕊
D、花蕾期,去掉雄蕊
33.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降低B.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3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人
Ca+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35.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2
Ca+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A.若瞬问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的2
B.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36.预测某地区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
A.现有人口数量B.现在的性别比例
C.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D.目前的年龄组成
37.种群的特征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年龄组成
D.种群密度
38.下图表示两次注射疫苗后机体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
39、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40.下列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
B.冰川融化而暴露的土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
C.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
D.过量砍伐后的森林上发生的群落演替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个题目,40分)
41、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

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

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________。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答题卡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 。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

从种问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42、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通过机体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下图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细胞Y 的名称是_______,细胞D 的名称是____,若细胞Z 产生的物质攻 击了自身的组织,从而会引发疾病,这种疾病被称为_______。

(2)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皮肤毛细血管____,减少散热。

在完成该反射的过程中,传递神经冲动的物质是_______ 。

若兴奋产生前某离子在神经元膜内和膜外的浓度分别是l5mmol/l.、145 mmol/L ,则该离子最可能是____。

(3)图中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山丁.机体产生某种抗体A ,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景比正常人多。

其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_______ 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但甲状腺激素增多小会通过_______调节影响抗体A 的分泌。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 进行治疗,该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细胞X 分泌_______及细胞Y 的及细胞Y 的____过程,减少抗体A 的产生。

43.图所示,神经一肌肉接头的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2Ca +通过2Ca +
通道内流,继而引起神经递质( Ach)的释放,而兰伯特一伊顿综合征患者的自身抗体与突触前膜的2Ca +通道特异性结合,阻滞2Ca +传递,导致神经一肌肉接头处信号传递障碍。

请据图回答:
(1)传出神经木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_______ ,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以_______的形式沿轴突进行传导,当兴奋传至A 点时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

(2)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2Ca +通过2Ca +
通道内流,导致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Ach.当Ach 与肌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进而引起肌肉收缩。

(3)图ItI 甲细胞是_______,①过程还需要________细胞参与,③过程除了生成乙细胞外,还能生成________细胞。

兰伯特一伊顿综合征常常由某肿瘤引起,山此可以推知神经一肌肉接头中的_______和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物质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④过程产生的物质可与其结合导致_______信号转换为_______信号的过程受阻,进而造成兴奋传递阵码,山此呆知此病属于病。

44.下图为男性性激素——睾酮(T)的分泌调节机制。

请据图分析回答:
注: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 (黄体生成素)、FSH (卵泡刺激素)、T (睾酮).
(1)过程④说明性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离不开________调节机制。

(2)研究表明毒品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研究者对吸毒人员进行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下表。

①据表可知,与健康人相比,吸毒者②③过程________(选填“增强”、“减弱”)。

②为了确定吸毒者T 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 和FSH 减少所致,可将体内________的量补充到健康人水平,一段时后后测定________的含量,与健康人比较即可确定原因。

③调查发现,吸毒者易出现寒热交替等症状,说明吸毒可能使下丘脑中的________受损。

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此时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④有人结该研究方案的科学严密性提出质疑,请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