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筠行状》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先生筠行状》的阅读练习及答案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朱先生筠行状》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共含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朱先生筠行状》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先生筠行状》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
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
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
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
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
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
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
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
其在都。
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
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
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
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
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
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
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
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
所欲言者无不尽。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
B.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
D.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旧例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B项“殷勤”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恳切叮嘱”。
该词意在《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得到体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乃不敢引疾
B. 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四海好学能文者
D. 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 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转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8.用四字词语概括朱筠的形象特点。
(3分)
【答案】才智过人,淡泊名利倾心学问,推进学术兴趣广泛,豪爽好客【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
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
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提倡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1)关键词“以为”:认为,“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该句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安徽刊布许氏《说文》”。
(2)关键词“既”:在……以后,“言”:倡导。
(3)关键词“才气奇横”:才能和气势奇特奔放,“所欲言者”:所字结构,想要说的。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兴人。
九岁进入京城,十三岁通晓《五经》,以会写文章而出名。
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神采绝俗,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超过一般人。
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被钜公赏识。
等到父亲死后回家守孝,守孝期满,不肯出仕,想游览名山大川。
适逢文正公入宫拜见皇上,皇上询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又生病为理由引退,对他的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
又上奏请采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皇上看到奏章,以之
为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了诗来纪念这件事。
又因为《十三经》文字传写有错误。
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年间、唐朝开成年间先例,选择儒臣校正,在太学立石碑,接受皇帝口谕暂缓办理,于是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在家里藏者。
于是皖、闽的读书人闻已发未尽、识见广博的言论,才知道讲求根本的学问,天下好学能写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随先生游学。
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这些人,对于经术训诂之学研究很深,没得志时都在先生幕府,最后因为撰述文章在当时闻名,大概是从先生这里引起的。
先生刚强痛恨坏人。
庸俗的人不敢进他门,穷人有一点好处,他就赞不绝口。
他在京城,拉着酒向他问字的,车辙都在大路断了;所到之处,跟随他游学的有数十上百人。
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其在安徽督学,旌表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汪绂等,在乡贤祠祭祀他们的灵位,来勉励质朴好学的士人。
在福建,和弟弟朱珪相继任职,一时传为盛事,而福建攀着车辕挽留他跑着送他的士人,数百里不断绝。
后来文正公主持文教,天下的名流都因为暗中寻找提拔的.,多是先生赞赏意气相投的,故世人称考据经书喜欢古代的事物的士人是“朱派”。
先生整年考古,又喜欢金石文字,说这些可以可证佐经史。
写文章模仿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
书法领悟通晓六书,有隋以前的体制格局。
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
所到的著名山川,搜寻奇特的东西欣赏美丽的景色,京城的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停止。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荡没有城府,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
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
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
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
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
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
当学政时,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
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篇2:朱先生退兵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
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
”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
”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
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
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
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
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
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
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
先生躲走了。
”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
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
那人说:“我找张总督。
”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
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
”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
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
”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
”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
坚持着晨诵,连
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
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
”张总督好气又好笑
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
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
”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
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
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
要是你能打过方
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
“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
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
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
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
一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
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
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
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
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
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
”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
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
”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
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
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
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B.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
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已此行安危的忧虑。
C.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
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 主人公朱先生形象生动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小说刻画了他爱读诗书、不畏权贵、低调淡
泊、勇敢从容的性格特征。
E.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将人物放
和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
8.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4分)
9.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
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
理解。
(6分)
答案:
(A“爱好和平、一心为民”不准确,B“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不妥,E 心理描写不是主要方式。
每项2分)
8. 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的语言粗鲁、口语化。
②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
③古雅厚重有
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
(每点1分,3点4分)
9. ①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
③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
(每点2分)
[朱先生退兵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
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①,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正分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
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②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
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
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
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③兄弟,而外好交游。
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
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
其文才气奇绝色,于义理、事物、形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
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馀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
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
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
先生暮年,宾客转盛,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
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同上诗,游山水,幽险皆
至。
余间至山中岩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注释】①日讲起居注官:日讲是为帝王讲解经史之官,起居注是记述帝王言行之官。
②寝:平息,停止。
③友于:指兄弟之间的亲爱。
语出《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
”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督:督管
B.且言搜辑之道甚备道:道理
C.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善:认为……好
D.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耽:沉溺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B.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于义理、事物、形态无不备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去而人爱思之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曾得刘文正公和于文襄公的赏识,但朱筠并不像一般俗吏那样奉承上司,还时常以公事顶撞他们,是一位难得的不阿私情的耿介之士。
B.乾隆皇帝“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一事,朱筠“以是获安”,这是文中颇有深意的一笔,由此可以想见朱筠与于公在馆中相顶撞之激烈程度。
C.朱筠诚恳待友、提携后进,“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几句,描绘出了一位忠厚长者的形象。
D.陈伯思也是一个才华横溢而不随流俗之人,与朱筠一样“皆高才耽酒”。
文中写伯思即是在衬托朱筠。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馀相聚慷慨
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
(2)余间至山中岩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参考答案:
16. B(“道”,方法。
)
17. D(A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的人。
B项,因/凭。
C项,对于/向。
D项的“而”都是表顺承的连词。
)
18. A(文中并没有写到朱筠顶撞刘文正公,只是写到“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
)
19. 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馀/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对两处得1分)
20.(1)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
(2)我偶然来到山中崖谷,便遇见先生题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参考翻译】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
先生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编修,后升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管安徽学政,因过降级,又重为编修。
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
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著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请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
当时刘文正在军机处,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从此启动了。
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
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
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
一天见到皇上,谈及先生,皇上便称许朱筠学问文章远超别人,文襄默然不能发话,先生因此而安然无事。
其后督理福建学政,过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来几个月,就去世了。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
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
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
先生房中从
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
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
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说:我开始认识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陈伯思的关系。
当时都二十几岁,聚在一起慷慨激扬纵论时事,相互磨练探讨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作一个文人学士而已呢!先生与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饮酒。
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才华。
先生以文章名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微中和一些。
先生晚年,来访宾客更为繁盛,入了他门的,都跟他密切交往,这样也就很劳累了。
我回到南方这几年,听说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时年纪才过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时,常常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幽深险要处都到过。
我间或来到山中崖谷,便遇见先生题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篇4:《朱先生筠行状》译文
《朱先生筠行状》译文
【原文】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
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
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
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
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
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
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