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仲元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
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
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
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
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
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
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
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
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
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
B.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
它是平面展开的
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C.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
格。
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
D.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
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
B.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实用的、入世
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
C.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于中国建筑中,更多的是给人
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D.中国建筑,“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魂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
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入世的、与世间
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
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人同在的倾向。
B.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
肃、方正、井井有条。
C.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
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D.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
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C. 区区
..不足较也区区:微小 D.而讫无称.焉称:称道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B、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C、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D、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规定朝官七十岁退休,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
“乞骸骨”“告老还乡”都是主动请辞,提前申请辞去官职。
欧阳修就写本文的目的之一是想申请提前退休。
B、古代士大夫阶层,除姓名外,还有字、号、谥号、斋名等不同名号。
“号”指名字之外另起的称号,如“东坡居士”是苏轼自号,“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别号,“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
C、轩裳珪组,“轩”指古代大臣所乘的车驾;“裳”指官员所穿的服饰;“珪”官员参加朝会时所执的玉板;“组”官员所佩的印绶。
文中总指官场事务。
D、“士少而仕”是指读书人年轻时出来做官。
“出仕”“致仕”“仕宦”都有走上仕途,出任官职之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5分)
(2)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乱后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
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
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想起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刘裕,赞叹他在北伐中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分)
摆手先生(马瑞璇)
二十年前,摆手先生和我是大学同班同学。
帅气,诗人气质。
摆手先生酷爱文学,更酷爱写诗。
看书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摆摆手,不抬头;写诗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更摆摆手,皱着眉。
同学们都知道他喜欢摆手,不喜欢说话,但是最初并没有想到叫他摆手先生。
因为他另有一个绰号,叫“一首小诗”。
平时独来独往,神神叨叨的他,一遇集体活动却异常活跃。
活跃的原因是他喜欢给大家朗诵他写的诗,“我给大家朗诵一首小诗。
”他这样说。
大家笑,他不笑。
我们那一轮在校生里,出现过一位容貌叫人看了吃惊的校花,是中文系陶教授的女儿。
摆手先生和陶教授来往密切,用摆手先生的话叫做“切磋文学问题”。
一次在陶教授家,他幸福地得到校花一个微笑的礼遇。
从陶教授家回来,摆手先生给校花写情书。
情书一改他诗人的风格,写得简短朴素:“今晚六点,我在你家楼下等你。
若同意请赴约;若不同意,请背对窗外摆一摆手。
”
事情的结果当然是校花继续做名花无主的校花,而摆手先生从此被大家改了绰号,“一首小诗”被“摆手先生”代替。
毕业的时候,他放弃留校的机会,也放弃进机关的机会,选择回家做一所镇级中学的语文教师。
他当老师当得果然出色!
却娶了一位相貌平平的乡下女子。
一年前,摆手先生死了。
追悼会的前一晚,我陪他妻子住。
夜半听见他妻子在另一个房间里嘤嘤地哭泣。
我担心她身体,想劝劝她。
眼前的情形把我牢牢地定在房门口。
他的妻子跪坐在地上,面对死者遗像,一边哭一边揉搓着当天收到的丧葬费和旅游局的赔款。
5.C 6.C【致仕是退休】
7.(1)您想逃避名声吗?【或译:您是一个想逃避名声的人吗?】,多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子、易、诮、走”各1分,判断句1分。
)
(2)如果还凭着难以勉强的身体去贪恋过多的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
(“难彊”1分,“是”1分,“其”1分,“素”1分,语意1分。
)
8.运用对比(答反衬、映衬亦可)的手法(1分)。
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
“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
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
(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9.(6分)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
此景令人“愤”。
10.默写(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E得3分,答D得2分,答B得1分;答A、C不得分。
【B被校花拒绝,摆手先生是否心灰意冷、羞惭,文中看不出来;A同学们没有受不了他的神神叨叨,同学们叫他“一首小诗”,都是善意的;C没有描写摆手先生妻子的心理活动,更没有写她对相关部门不予确认丈夫舍己为人的不满】
(2)①交代“摆手先生“这个称呼的由来,呼应了文章的标题;②交代了人物的爱好与习性,丰满了人物形象;③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发读者的阅渎兴趣。
(每点2分)
(3)①帅气,摆手是他最鲜明的外在特征,遇事总喜欢摆手;②爱读书,具有诗人气质,爱写诗,也经常朗诵诗;③敬业,关爱学生,节假日给学生答疑,给贫困生免费补习。
(每点2分)
(4)示例一:版本一更好。
①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版本一的语言感情丰富,比如“他当老师当得果然出色!”“却娶了一位相貌平平的乡下女子”,写出了作者对摆手先生的肯定与意外;版本二的语言淡然无味,比如“不久,他娶了一位相貌平平的乡下女子”。
②结构上,版本一采用倒叙方式,使得小说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版本二平铺直叙,缺乏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上,版本一通过摆手先生学生的视觉,以第二人称描述老师,使得人物更真实可感,更富有感情,更富有感染力;版本二则以摆手先生同学的视觉,以第三人称描述同学,淡淡道来,缺乏版本一那种学生对老师的深挚感情,缺乏感染力。
示例二:版本二更好。
①语言淡而隽永。
版本二客观的叙述口吻,与前一部分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版本一带有较为强烈的感情倾向,缺少隽永。
②结构上,版本二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使人一目了然;版本一颠三倒四,结构混乱。
③叙述人称上,版本二一直以同学的视觉,描述摆手先生对学生的深爱,更真实可感,又蕴含了师生之间的深情;版本一通过摆手先生学生的视觉,以第二人称称述老师,看似感情丰富,却容易失真。
(每个角度4分,分别比较各2分,高之成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 B给1分;答 A、C不给分。
【B 文中看不出聂耳自小就有当音乐家的梦想,到上海后,偶然的机会,聂耳才报考了音乐歌舞学校;A 聂耳不是从小就被人叫做“耳朵先生”,进入剧社后,因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又因为耳朵大,才逐渐被称为“聂耳”;C聂耳是先结识田汉,后参加革命音乐组织】
(2)①过人的音乐天赋,澎湃的音乐激情;②勤奋好学,赤诚的爱国之心;③被慧眼赏识,幼年时邱师傅给他启蒙,报考音乐歌舞学校时,得到音乐家黎锦晖的青眯。
(每点2分)(3)①田汉已写好歌词,歌词慷慨激昂;②日寇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③抗日救亡时代万众一心、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了整个中华民族。
(每点2分)(4)示例:必须否决这个建议。
①《义勇军进行曲》蕴含的战斗不屈的民族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需要的;②坚持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可以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建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③虽然时代变了,国歌中的忧患意识不能丢,居安思危;④《义勇军进行曲》仍在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华夏神州,仍在教育、激发年轻一代人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它永远不会过时。
(国歌的内涵与作用4分,国歌在现时代的意义与作用4分,紧扣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如果赞同这个建议,能够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O分)
13、D【好为人师:谓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
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
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抗颜为师:
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
为师:为人师表。
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
14.答案D【A不合逻辑,“唯一”与“几支”矛盾,把“是唯一几支”改为“都是”;B成分残缺,“开展”缺少宾语中心词,在“联盟”后面补上“等合作”;C语序不当】
15.B (④句式对首句中“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进行具体阐释,①句中的“诸子作品”“也”是紧跟着④句,即可选定B)
16.①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②宋词的婉转清雅;③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①②每句2分,③1分,共5分。
意思对即可。
)
【解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第一处根据前一句“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可以得出这一句的句式,应为“更是……”;再根据后面内容来推测此句的内容。
第二处根据前面“唐诗的激情洋溢”和后面“元曲的灵动俏丽”可以得知,这一句应是宋词。
第三处联系前一句和后一句可以得知,这一句应是说汉字面临的危机。
】
17.整个图标由心、儿童、托举的双手构成;(2分)多颗“心”汇集,寓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因慈善而汇聚到一起;(2分)变形的双手托举着儿童,寓意着共同呵护、关爱、援助儿童。
(2分)【构成要素少一个要素扣1分,扣满2分为止;寓意写到慈善汇集,呵护、关爱和援助儿童即可】
六、写作(60分)
围绕“减”“简”“俭”“适度”几个字立意,例如:
“减”:①为生活减负②学会放弃③懂得舍弃④学会做减法
“简”:①享受简单的生活②追求简单③删繁就简,追求心灵的简单
“俭”:俭以养德
“适度”:①摆脱物质的过度束缚,追求人生的效度、效率②知足常乐,适度最好③合理利用人生资源④不为物质所累,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