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图壁县曲子文化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曲子眷恋的
地方
走进博物馆
Into the museum 文/左晓保图/刘光曦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南
缘,总面积9721.6平方公里,东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76
公里,素有“西出隘口,东进咽喉”之称,是古丝绸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
站。
就是在这个地方,新疆曲子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护和传扬。
新疆曲子剧俗称新疆小曲子,是新疆唯一用汉语方言演唱的地方剧
种,是由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后,融合
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
方戏曲剧种。
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2006年,新疆曲子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新疆曲子,呼图壁人都有一种特殊感情。
1980年5月经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批准,呼图壁县新疆曲子剧团成立了。
这个剧团因剧
种稀有,是唯一一个被文化部称为天下第一团的剧团。
作为新疆曲子的
发源地,这里的人们都深深地爱着新疆曲子。
这里的汉族、回族、锡伯族
81
甚至维吾尔族人,都喜欢听新疆小曲子,而且都能唱上一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农村没有电视机,缺少收音机,其他娱乐活动更是匮乏,人们将大量的业余时间用在了看曲子戏、演曲子戏上。
呼图壁博物馆坐落在县城中心的世纪园翠湖边。
2012年,呼图壁博物馆进行了曲子文化的展示,有意将新疆曲子文化打造成呼图壁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博物馆一楼展出历史文物130余件,主要有石器、青铜器、瓷器等,这些文物见证了自青铜时代至清代呼图壁区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文化。
二楼则重点展示了新疆曲子文化的发展历史。
展览通过划定照片区、视频播放区、实物展示区等方式,让观众从中追寻感受新疆曲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氛围。
新疆曲子的早期活动,以群众业余性质的自乐班(又名座台子)形式,在庙会或集市上演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曲子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各地农村自乐班纷纷成立,自娱自乐;江湖艺人走村串镇,卖唱授艺。
同时,在一些城镇由刘子福、何子和、侯毓敏、魏桂红、卡帕乐(维吾尔族)、马秀珍(回族)、谭秀英(锡伯族)等著名艺人组成的专业剧团,更是把新疆曲子推向了首府迪化(乌鲁木齐)的大舞台、大剧院,成了备受民众喜欢的新剧种。
当时,迪化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到了迪化城,先拜魏桂红,不拜魏桂红,万事办不成。
”意思就是说,进了城,要把看魏桂红的曲子戏放到首位,如不然,办啥事都没精神,或者不顺利。
这些无不说明当时曲子戏在新疆的受欢迎程度。
展厅中花旦和小生的戏服色彩艳丽,保存完好,其中最珍贵的一件是侯毓敏老先生历经磨难保留下来的曲子戏的头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将头饰上的装饰珠宝保存下来,侯老先生将珠宝一个个撬下来,然后埋了起来,直到三中全会后,侯老先生才将珠宝挖出来,一件件又镶嵌上去。
展品中有一把清朝时期用莽皮制作的三弦最为珍贵,这也是多次历经千辛万苦从老艺人那里讨来的,当时有一种说法,这弦子是用五只大羯羊换来的。
足以看到当时人们对曲子的疯狂热爱。
展厅西边通过形式各异的展板、卷轴将新疆曲子概述、历史沿革、艺术特点等内容进行了充分展示。
20世纪40年代,一些较大的自乐班在新疆曲子演唱的伴奏上有了文场、武场之说。
文场除了三弦、四胡、瓦子、甩子之外,还配置了一些丝竹乐器,如板胡、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等;武场还要增加一些打击乐器,如板鼓、堂鼓、梆子、镲、锣、云锣等。
而目前在政府举办的深入民间进行宣传活动的演出场合,许多民族乐器如冬不拉、弹拨尔等民族乐器也加入进来,凑成了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场面。
曲子常演唱于婚寿节庆及农闲之时,炕头、场院、庙会、集市或简陋舞台都可以是演出场所。
自乐班重在乐字,每逢婚丧嫁娶,冬闲年节,张家请、李家邀,无需酒肉款待,只求酽茶伺候。
能唱的成本大套,初学者三言两句,唱的唱,拉的拉,场面十分热闹。
新疆曲子表演以唱为主,偶有道白,分坐场(坐唱)、走场(走唱)、舞台演出三种形式。
走场子是指有角色分工带动作的表演,如《李彦贵卖水》《张琏卖布》等。
坐场子则是不带表演动作,一个人可串唱多人唱段的演出。
新疆曲子的唱词以7字句10字句居多,间或插有部分衬词,词句通俗易懂,押韵合辙,易学易唱。
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新疆曲子剧现在的道白是以吉木萨尔县方言的语音为标准音,加以提炼、加工,成为一种舞台化的艺术语言。
新疆曲子曲调明快,唱腔通俗,易学易唱,一些广为流传的剧目,如《李彦贵卖水》《张琏卖布》的一些唱段,乡民妇孺皆能哼唱几段。
“丈夫把钱耍,时常不管家。
冷锅烧水无米下,为光景把人活愁煞……”这是《张琏卖布》中的唱词,
此
82 All Rights Reserved.
唱段是根据秦腔同名剧目移植改编而成,主要表演张琏嗜赌成性,将父母留下的家产输得精光,妻子让他出去把布卖了,结果他又把卖布所得输个精光,妻子气极与之争吵,张琏巧舌如簧,百般狡辩,毫无悔改之意,妻子心灰意冷,悬梁自尽,结果被邻居王大妈救下来,并苦口婆心劝张琏戒毒,张琏幡然醒悟,发誓重新做人。
此剧是新疆曲子戏从坐唱发展到舞台剧的代表剧目,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言语唱词诙谐风趣,在群众中很受欢迎。
继续前行,展厅中展示了200多幅老照片,详尽生动地记录了新疆曲子戏的发展脉络。
展厅的最后一个布展区域,集中展示了保存至现在的关于小曲子的文献和手稿,有艺术家保留的曲子的曲谱,也有民间艺人收藏的小曲子唱段的手稿……慢慢地,一部部文献看过去,一篇篇手稿读下去,似乎看到了曲子曾经的兴盛,还有衰落。
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新疆曲子剧团人数从鼎盛时期演职人员50多人,到2003年只剩下26人了,其中演员只有9个。
而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变成20人,演员8名。
保护和拯救新疆曲子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决定把新疆曲子剧团迁至昌吉市,呼图壁县将新疆曲子戏作为地方的文化名片,并且举办了新疆曲子文化节,这些无不显示了政府对曲子文化的保护。
其实,任何的艺术形式都要依存于群众,有观众才有生存的基础,由于新疆曲子具有即兴的特点,除了传统曲目,新疆曲子讲的又都是些艺人或者老百姓的亲身经历,或者道听途说的逸闻趣事,所以从内容上分,新疆曲子大体有雅、俗两大类,民间称为“素曲子”和“荤曲子(粉曲子)”。
素曲子的内容一般正统高雅,虽有戏谑而不低俗,有讽刺而无谩骂,这类占大多数;荤曲子虽数量不多,但因其内容诙谐滑稽、幽默风趣,很受群众欢迎。
半个小时的时间游走了小曲子百年的历史,以曲子文化为宣传重点的呼图壁县博物馆,除了将曲子厚重的文化底蕴集中展示出来,还想尽力挖掘传统艺术资源的特色和价值,让人们感受新疆曲子独有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生动的展览方式,能用民族艺术的精神,来表达民族情感,从而激发人们对新疆悠久历史的依恋和认同。
8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