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稼轩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稼轩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2.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戍”“夜阑”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请写出相关诗句。
5.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6.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7.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这首诗以“”字统领全篇,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是动景,“”(任选一句即可)则是静景。
诗人还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抒发了伟大抱负。
(2)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大海、山岛的特点。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13.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14.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怎样的景色特点?
(2)“鸟歌花舞太守醉”中的“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请作简要赏析。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季,从“”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 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B
解析:(1)B(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1)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这首诗写于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
诗中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译文:久远的高云拥簇着这个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河流入大荒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也不知何谓平坦。
故答案为:⑴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⑵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描绘的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能表现情感的句子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情感。
3.(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
顺风中,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2)颈联中诗人通过写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久别思乡之愁。
尾联中借“归雁”寄托自己身处异乡、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壮阔,抒情自然,情景交融。
【解析】【分析】(1)“平”是几与岸平,“阔”是开阔,“正”是风向正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的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2)诗歌第三联,通过写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久别思乡之愁。
尾联从“乡书”、“归雁”等关键词可以理解到诗人客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1)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
顺风中,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2)颈联中诗人通过写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久别思乡之愁。
尾联中借“归雁”寄托自己身处异乡、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壮阔,抒情自然,情景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仔细体会诗句,考生要注意诗人的情感,在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4.(1)戍:守卫;夜阑:夜深。
(2)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解析】【分析】(1)尚思为国戍轮台: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戍: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夜阑:夜深。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结合“尚思为国戍轮台”可知作者的愿望:要为国家戍守边疆。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一生的愿望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可知这里具体的愿望是:作者愿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
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故答案为:⑴戍:守卫;夜阑:夜深。
⑵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字义、词义。
⑵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相关诗句把握感情。
5.(1)龙标县;王昌龄
(2)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解析】【分析】(1)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贬官,降职。
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该句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2)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龙标县;王昌龄;
⑵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句赏析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
6.(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次”意思是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点明了游子的身份;“乡书”指的是思想的书信,也点明了游子的身份。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故答案为:(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7.(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故答案为:(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8.B
解析:(1)愁
(2)B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因此,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就是表达惋惜与同情之意的一个“愁”字。
(2)B.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故选B。
故答案为:⑴愁;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
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9.(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时间,夏秋之交,即分离的现在;而“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写会面的将来。
空间,“巴山夜雨”为诗人独处的巴山;想象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即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读懂诗句的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
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
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故答案为:⑴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⑵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10.(1)忽放;独立
(2)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解析】【分析】(1)“忽放”写出了作者对冰雪过后梅花突然绽放的惊讶和喜悦之情。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写的是傍晚时梅花独自立在天地之间,说它的开放能开辟出一片春天。
这里“独立”是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写出了梅花如人一样傲然独立,高大伟岸,形象传神。
(2)“野客”指的是诗人自己,“如逢世外人”意思是诗人遇见梅,仿佛遇见了世外高人,突出了梅花的高尚脱俗,一种对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在这里借赞美梅花表现了自己无意功名利禄,与世无争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忽放;独立;
⑵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1.(1)观;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2)示例:(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
12.(1)秋蝉、柳树(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
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13.(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4.(1)不违背季节常理。
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5.(1)绿树、山鸟、晴风、落花飞舞,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明媚或生机勃勃的特点。
(2)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16.(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远处,春风徐徐吹拂,麦浪泛起绿波;近处,沟中水草肥美,更有栖息于水草中的新蛙,争相欢鸣,噪声一片。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烂醉”二字,描绘出蝴蝶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于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陶醉。
17.(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18.C
解析:(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
19.C
解析:(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
20.(1)①萧瑟(萧索)、荒凉;②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解析】【分析】(1)一问,考查对这首曲子所描绘的图景的概括能力。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由此这幅深秋晚景图的意境特点可概括为萧瑟、荒凉。
二问,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
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
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同时“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苦凄凉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2)夕阳西下:一层指的是当天的时间已近黄昏,另一层意思指的是年纪垂暮。
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在外的游子,已然垂垂老矣,觉得心凄肠断。
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
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
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
天涯,离家之远,思落叶归根,却是路之不可得。
它不仅在一种萧瑟中与前面的诗句发生着共振,而且还将迷离的夕晖洒上了那些似乎孤立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感叹年华逝去,游子思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