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黄石市星潭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湖北省黄石市星潭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
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
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
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
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②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
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
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寻寻觅觅的。
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③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
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
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
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的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
④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
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
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蛰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蛰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⑤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
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
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
而蛰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作尘埃了。
我和它,两败俱伤。
⑥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的疼。
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
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
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镊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
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
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针,进了洗手间,站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击拇指。
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
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
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儿又涂抗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
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⑦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
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
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
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
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⑧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
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的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
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
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
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
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⑨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
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1.请理解“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蜜蜂蛰后,“我”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说说“我”对黑夜有着怎样的“柔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顾城在他的成名诗《一代人》里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有人说作者在⑧⑨段中所表达的意思与顾城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人造的灯光带来的光明,破坏了这无边的黑夜,失去了黑暗的圣洁。
2.①懊恼。
因放生蜜蜂却被蛰,让“我”疼痛难耐。
②惋惜。
为蛰过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
③感激。
因蜜蜂用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
3.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故乡秋景的叙写,交代了大自然的花季已经过去,为下文写蜜蜂蛰“我”,“我”疼痛难耐,起来赏夜埋下伏笔。
4. 沉沉的无边的黑夜让人感动;黑夜是洁净的;没有黑夜,世界就是单色调的。
5.同意。
两位作家分别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黑暗”的感受:前者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后者在黑暗中产生感动。
身处黑暗中的他们,没有对黑暗的绝望,内心充
满了对光明的向往。
运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表达出坦然地面对生命、面对生活的人生哲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
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
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
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
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
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
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
文明离不开人,而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
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
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
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
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
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
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
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业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
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
有个就叫“文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
现在讲多元,不是否
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
(摘编自郭青生《化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比较文明研究需处理好整体研究和个体研究的关系,一般而音,先关注整体再研究个体。
B. 比较文明研究即使前提正当,也未必能得出有益的结论,因为比较文明研究受伦理约束。
C. 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D. 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明的主要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让读者全面认知比较文明,文章从多个维度全方位进行论述,层次清晰。
B.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以突出比较文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差异和联系。
C. 文章多用具体的实例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比较文明的理解。
D. 文章通过对微观文明比较两个范畴的阐释,论述了两个范畴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B. 要理解某一文明就不能脱离世界维度,这样才能对它理解得更加完整、更接近真实。
C. 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D. 比较文明无需关注文明是否进步与落后,这是时代和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所决定的。
参考答案:
1. B
2. B
3. 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A项“先关注整体再研究个体”错误,由第2段可知并没有对整体研究和个体研究作先后主次之分,只是强调比较文明不能脱离整体;C项根据原文第4段“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
当性其实毫无关系”可知,“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不是批判的积极意义;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文明的比较的意义是为了达到文化认同与自信,而不是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本题中,B项,“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错误,“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论述比较文明两个层面时没有采用对比论证,而且也没有突显出两个层面的差异和联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C项,参照原文第5段,“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强加因果,根据文本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故选C。
3.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夜白发的奥秘
各国文化传说中都有一夜白发的故事,一夜白发现象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引起了医学家的兴趣,医学文献中关于人头发急速变白的描述层出不穷。
毛发生长靠毛根基质中的上皮细胞不停地分裂发育,然后经历程序性地死亡,其死亡细胞最后构成毛发的基本结构,一层一层地推出毛囊,形成毛发。
因此,我们看到的毛发都是由死细胞构成的。
毛发的色素是结合在毛发皮质中的角蛋白上的,外面有多层表皮细胞保护,短时间内脱色是很困难的,除非是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比如日光曝晒或者强氧化剂可以漂白头发,人体内分泌的改变而直接改变了本身着了色的头发是不太可能的。
在历史上有不少被证伪的理论,20世纪初,有人提出头发髓质中有一种噬色素细胞,会沿着头发走,边走边把头发中的色素给吃了,所以主人就一夜白发。
这一理论现在完全可以被否定。
此前在19世纪中期,有人提出头发中气泡增多,导致了头发更多地反射光线,故而形成瞬间白发的假相,这一理论现在也得不到证实。
有的人一夜白发可能是源于染色剂。
在20世纪以前,由于缺乏对头发的了解,染发剂只起暂时作用,多用植物色素附着在头发的表面,以改变形象。
这种染色剂效果很差,在潮湿的天气中,或者人大量出汗时,会很快被洗掉,显示出原来的颜色,从而造成了一夜白发的假象。
另一个引起急性白发的常见原因是疾病,主要包括两种疾病,斑秃与白癜风。
Ephraim在1959年报道的病例就是白癜风,患者在工伤事故后急剧白发,一年半以后在身体其它部位发现白癜风病灶,证实了该病人的白癜风病症最先出现在头皮上,造成了急性白发的结果。
白癜风损伤的是黑色素细胞,要么功能失常,要么黑色素细胞死亡,从而伤及毛囊外的皮肤。
临床上见到的是皮肤上大块的白斑,由于失去色素的保护作用,造成皮肤对阳光高度敏感。
斑秃俗称鬼剃头,相对白癜风对色素细胞的攻击来说,斑秃只伤及毛囊,对角质细胞功能存在一定影响。
但在斑秃中,存在着一种弥散性,它只攻击能产生色素的毛囊,导致患者大量掉黑发,而白发得以保留。
如果患者此前就有了一小半白发,然后突发弥散性斑秃,黑发掉一大堆,其结果不言而喻,就是一夜之间头发
全白了。
斑秃可以自愈,毛囊再次激活,不过长出新的头发都是白发,因此,这种突发性白发就不可逆转,患者往往印象深刻,一夜白发的故事就会传开。
白癜风与斑秃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色素细胞与毛囊受到免疫攻击的结果,也都能由情感创伤与抑郁引发,因此,历史中部分人一夜白发的故事应当是当事人产生此类疾病的结果。
其中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在数周乃至数月才造成白发的效果,尤其是白癜风,起码要三四个月以上,才会出现效果,越短时间内发生的,越有可能是斑秃造成的。
弥散性的斑秃选择性地攻击黑发,可以造成一夜白发的效果。
一夜白发是一种罕见现象,对旁观者与当事人都会造成震撼性的效果,相关故事容易被记录与传播,还会因为此种震撼而对事实有所夸张,但其背后是有医学及社会原因的,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不过大多数故事都可能是跨度为数周乃至于数月才发生的。
医生针对此类现象,当寻求背后的医学原因,而不轻易视为无稽之谈而误诊误治,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进一步给人造成情感创伤。
(选自《科学网》,有删改)
7.从原文看,下列对毛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发的生长依靠毛根基质中的上皮细胞不停地分裂发育。
B.毛发的基本结构是由经历程序性地死亡的上皮细胞构成。
C.毛发的色素是结合在毛发皮质中的角蛋白上的,外面有多层表皮细胞保护。
D.毛发脱落后,毛囊再次激活,长出新的头发都是白发。
8.下列对“一夜白发”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少的一夜白发可能是源于染色剂,在20世纪以前,不少人借染发剂造成一夜白发现象,这引起了人们对一夜白发的误会。
B.毛发短时间内脱色是很困难的,除非用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漂白头发。
人体内分泌的改变而直接改变了本身着了色的头发是绝对不可能的。
C.一夜白发是一种罕见现象,由于其震撼性的效果,人们往往会将可能是跨度为数周乃至数月才发生的现象加以夸张,一般不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
D.头发中气泡增多,头发更多地反射光线,可以形成瞬间白发的假相;头发髓质中一种噬色素细胞,把头发中的色素给吃了,也会造成一夜白发。
9.“医生针对此类现象,当寻求背后的医学原因,而不轻易视为无稽之谈而误诊误治,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进一步给人造成情感创伤。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一夜白发的背后往往是有其他医学原因的,医生不要随意否定,而应当持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地对待。
[来源:Z&xx&]
B.各国文化传说中都有一夜白发的故事,医学文献中关于这种现象的描述也很多,因此容易造成医生误诊。
C.前人提出的不少理论,有的被否认,有的还没有得到证实,医生应对此认真探究,以防误诊误治,或伤害他人情感。
D.医生应寻求一夜白发的医学原因,特别是它背后的社会原因,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给别人造成情感伤害。
参考答案:
7.D(应该是“斑秃可以自愈,毛囊再次激活,长出新的头发都是白发”)
8.C(A项不是“借染发剂造成一夜白发现象”,而是“缺乏了解”造成的;B项准确表述应是“人体内分泌的改变而直接改变了本身着了色的头发是不太可能的”;D项这些观点是“在历史上被证伪的理论”,而非科学。
)
9.A(B项的理解与文句内容无关;C项中所说的“医生”应关注的“医学原因”,并非指前人的理论,与本意不符;D项中“特别是它背后的社会原因”一句理解有误,文句意思并非是强调医生要去寻求社会原因。
)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
内子出,复忘之矣。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
”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
②瞷(jiàn):窥视。
③刺:名帖。
④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2、对下列句子中相应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甫晨起,即科头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间:机会
C、客伺久,辄大怒诟诟:责骂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获取。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焉: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以:竹床一,坐以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且: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臣死且不避
D、之:余怅然久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15、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