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部湾大学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北部湾大学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
案)
一、填空题
1、明代“___________派”的代表画家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___________》,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清代木板年画中,杨柳青年画风格___________,桃花坞年画风格杨家埠年画风格
___________
4、龙山文化阶段,作为当时建筑质量提高的主要标志,一是普遍发现___________,二是出现了___________
5、天津泥人张被徐悲鸿成为“虽杨惠之不足过也”。
其创始人是___________
6、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著的首推___________,殉葬的___________和驼、___________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7、元四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吴昌硕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他从___________开始,又学习___________,最后取得绘画成就。
9、画家___________是近现代中国画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进程中的先驱者之一
10、杜甫诗:“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道出了画家___________笔下鹤的高昂神韵。
而“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则指的是___________的花鸟画。
二、选择题
11、在苏州大型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是()
A.拙政图
B.网师园
C.怡园
D.留园
12、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画家是()
A.李成
B.范宽
C.许道宁
D.郭熙
13、与经享颐.何香凝共同组织“寒之友”社的画家是()。
A.居廉
B.高剑父
C.高奇峰
D.陈树人
14、黄河流域半坡彩陶纹饰最多的是()
A.兽面纹
B.凤鸟纹
C.几何纹
D.鱼纹
15、秦陵兵马俑三号坑设计的是()。
A.主题部队
B.混合部分
C.军事指挥部
D.等兵
16、秦汉时代表示威仪登第的建筑物是()
A.门阔
B.墓表
C.享堂
D.坞壁
17、“元四家”中山水画章法稠密的画家是()。
A.黄公望
B.吴镇
C.王蒙
D.倪费
18、根据现有资料,可知画像石萌发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19、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是()。
A.图画见闻志
B.林泉高致
C.画继
D.山水纯全集
20、《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是()
A.吴有如
B.郑曼陀
C.张丰光
D.马星驰
三、名词解释
21、仕女画
22、诗话
23、李清照《论词》
24、以意逆志
25、画像石
26、明代四大奇书
27、诗界革命
28、瓦当
四、简答题
29、分析顾阀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30、“观物取象”思想在美学史上的影响
31、妙有
32、温柔敦厚。
33、对荀子性恶论评价
34、简述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
35、分析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里的“意象”概念及它对当代艺术理论的价值。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戴进、吴伟
2、舞蹈纹彩陶盆
3、晃残、程正
4、白灰面、夯士台基
5、张长林
6、唐三彩、俑、马
7、黄公望、吴镇、倪费、王蒙
8、制印、书法辞章
9、高剑父
10、薛稷、边弯
二、选择题
11、D
12、B
13、D
14、D
15、C
16、A
17、C
18、B
19、B
20、A
三、名词解释
21、答: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一种。
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代表画家又张萱、周防等。
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22、答:诗话是对诗歌及诗人、流派等有关问题进行评论、考索、订正的一类著述。
最早得名于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早期诗话多记录诗人铁事,或以资闲谈。
随着理论批评的
开展,诗话体制亦渐趋严正,笔记特点淡化而理论色彩加强,往往要言不烦,短小精悍,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基本样式。
23、答:李清照《论词》是未代词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献,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
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
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
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是《论词》中最值得注意的
一点,也是其批评诸家词的思想依据。
她强调词与诗的不同,要求词在汲取诗的特点同时
保持词的艺术个性。
24、答: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在鉴赏诗
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
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5、答:中国古代祠堂、荔室、石阙、石碑、棺等石刻装饰画。
盛行于东汉。
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代表作有武
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26、答:明代四大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
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会
现实相关联。
“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
的肯定。
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27、答: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
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
在“诗界革命”
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
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
语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
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
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28、答: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
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
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
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简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
图案纹饰。
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四、简答题
29、答:(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
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
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3)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划生动而有深度。
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
设色以浓重色调
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4)除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
30、答:(一).“观物取象”的思想在美学史上的影响
(1)《易》象被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法则。
(2)“观物取象”包含的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在美学和艺术史上影响很大。
(二).宗白华指出,“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
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
31、答: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
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
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
以上的原始存在。
无中之有,谓之妙有。
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
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
“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
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32、答:(1)“温柔敦厚”的出处及含义
“温柔敦厚”出自《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也”。
“温柔敦厚”原意指人的性格温和宽厚,这里借指诗歌对当前政治的讽刺和批评,不能过火,必须符合礼义。
(2)“温柔敦厚”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①“温柔敦厚”的内涵
“温柔敦厚”最初主要介绍的是孔子的“诗教”观,也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
唐代孔颗达
《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
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
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
”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关于词的艺术原则要求。
词论中的“柔厚”说要
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
33、答:(1)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因为他们是脱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谈论人性问题的。
(2)荀子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认为人的美(荀子这里讲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善”混同的)不在于自然天生的容貌,而在于后天人为的道德学问修养,却有着合理的因素。
(3)荀子这个命题包含了这样一个意思,即人的美起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改造,因而人的美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
(4)人的形相容貌也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因为人的内在的“心术”总要在外在的形相容貌上表现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并不认为形相容貌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
他要求人的形相容貌、举止表情都要符合“礼”的规范。
(5)从荀子的观点来看,人的容貌举止除了有自然意义上的美丑,还有社会意义上的美丑。
34、答:(一)肯定审美和艺术的原因
(1).孔子之所以肯定审美和艺术,是因为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积极作用。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1)“仁”就是要把遵守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礼”作为内心自觉的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2)“仁”虽是天赋的道德属性,但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要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要加上思想意识的修养,要有主观的努力。
(3)按照这个思想,孔子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的作用。
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对于人的精神的影响特别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二)艺术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1).由于审美和艺术有这样一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孔子认为艺术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
地位。
(2).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修养,要从《诗》开始,要用乐来完成。
(三)政治风俗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
(1).正因为审美和艺术在人的主观意识修养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孔子又认为,政
治风俗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2).孔子看到了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有着重要的内在的联系。
这是孔子美学中
的一个十分深刻而有启发性的思想。
五、论述题
35、答:(1)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里的“意象”概念
①“意象”的发展
意象说源于魏晋时期王弼的“得意忘象”。
随后在谢赫的六法说中得到深入发展。
谢赫六
法的气韵生动,主张画家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还要表现于物象之外的“气”,使艺术
作品产生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
另外,谢赫还提出了取之象外,即画家不要停留在有限的
孤立的物象,而要突破这个有限的象,要从有限到无限。
再后来经过刘勰等批评家的共同
阐释,“象”终于转化为“意象”,包含着意和象、隐和秀、风和骨等多种规定性。
简言之,意象成为形象和情趣的契合。
到了唐代,“意象”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已经被广泛
使用在诗歌中。
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②意象的概念
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
它已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
情感的形象。
郑板桥胸中之竹,已不是一般竹子的形象,而是一种坚强挺拔、不畏风雨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形象。
当竹子的形象被赋予这样品格的时候,它已变成了一种意象。
简言之,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
(2)“意象”对当代艺术理论的价值
①意象对当代影视理论的作用
意象可以和当代影视艺术理论结合。
通过对单一意象呈现,或把各种意象组合起来呈现,形成电影语言的一种民族艺术特色。
比如马致远的著名的元曲小令《天敬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个词相当于一个镜头或画面,其组接具有电影蒙太奇的诗意效果。
②意象对当代艺术本体论的作用
基于“意象”的艺术理论可以帮助当代艺术解决艺术本体论地位的问题。
这既是一个当代的艺术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当代文化理论问题。
充分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优点,如“意象”理论,可以帮助人们保持或创造自然、心灵和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
充分吸收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优点的艺术和艺术理论,为现代艺术找到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