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芣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特点
2.准确理解“采”“有”“掇”“捋”“袺”“襭等6个动词含义;
3.体会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感受《芣苢》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4.感受先民劳动之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采”“有”“掇”“捋”“袺”“襭等6个动词含义;
教学重点:
1.体会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感受《芣苢》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2.感受先民劳动之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经》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集作品,深刻反映了商周时期,特别是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劳动生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劳动是美丽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热爱劳动的民族,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芣苢《芣苢》,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感受古人的劳动之情!
2.同学们对《诗经》有什么了解,《诗经》有何艺术特色?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被称为“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没有内容只有标题的笙诗。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雅颂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
从艺术特点上来看,《诗经》常常使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句式上以四言为主,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广泛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明确:掇”“捋”“袺”“襭的读音
2.《芣苢》大体写了什么?一句话描述。
明确:劳动人民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
3.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发现《芣苢》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芣苢》全文十二句,全篇为四言,词句变换很小,基本句式为“采采芣苢,薄言×之。
采采芣苢,薄言×之”,除“采”“有”“掇”“捋”“袺”“襭”等6个字外,其余皆为重复。
4.《芣苢》的这种形式特点体现了《诗经》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5.听名家诵读录音后多次齐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感受《芣苢》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三、品读,理解全文
1.理解“采”“有”“掇”“捋”“袺”“襭”。
明确:
“采”和“有”是对采摘活动的一般性描述,“采”即“摘取”,“有”即“取得、获得”;
“掇”“捋”是采摘芣苢的具体描写,“掇”即“拾取,伸长了手去采,一片一片地采集”;“捋”即“用手握物而脱取,是成把成把地取下”;
“袺”即“提起衣襟兜着”;
“襭”即“把衣襟掖在腰间带子上兜东西”。
2.学生理解文意,自由讲说。
明确:
余冠英先生翻译版本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四、诵读,品味诗情
1.自由朗读,说一说运用“采”“有”“掇”“捋”“袺”“襭”等字的妙处。
明确:完整的描绘了采摘芣苢的整个过程,芣苢越采越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也在不断加深,初始时给人一种轻松快乐的情调,随着阅读的进行渐渐变得紧张起来,读完之后余味深长,眼前好像浮现出少女争相采摘芣苢的热烈场景。
2.学生模仿芣苢采摘动作,感受劳动氛围。
明确:采摘芣苢过程辛苦,然而人们却很快乐,因为她们有了巨大的收获,由此可见先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3.学生齐读,教师从重音、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朗读指导,注意读出劳动的热情,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芣苢》的音乐美、节奏美同时体会先民的劳动之乐。
五、扩展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关于“劳动”的看法
明确: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六、布置作业
体会《魏风·十亩之间》的艺术手法和劳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