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老百姓的秧歌
种类:龙舞、高跷、旱船。
龙舞,表演者拿着龙的道具进行表演。高跷,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跑旱船,表演时艄公划桨引船,做出各种划船动作。
三、拓展
秧歌的历史:三百年前,康熙年间有记载。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因为农村的秧歌队游屯走,又叫跑秧歌。城镇的秧歌则光扭不唱,就叫扭秧歌。
(2)农村绿油油的一望无际。
(3)松花江畔纪念塔雄伟壮丽。
(4)哈尔滨气候寒冷但冷得有味道也冷得有情趣,也冷得让人流连。
(5)哈尔滨的特色杀猪菜真好吃?
三、拓展学习:你能以什么方式赞美家乡。
大家还能从哪方面、用什么方式赞美家乡?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看,让大家通过你们的介绍了解黑龙江!
板书设计
第2课赞美家乡(1)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2、了解北方民族的手工艺品。
龙龙的妈妈说,其实在很早偶的时候,我国的北方民族就是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器物了,现在用桦树皮可以做成去多民间手工艺品。她又拿出了一些图片给大家看。她说,这样的工艺品来源于民间的生活和民间的创造力,所以特别具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征。
二、我们的了解
1、黑龙江传统剪纸的鲜明特色。
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总课时
9
课时安排
详见教学进度计划表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奶奶的大秧歌1---3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大秧歌的由来。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民间大秧歌的由来。
教学难点
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板书设计
第1课、民间大秧种类:龙舞、高跷、旱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时,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这节课上的比预想的要好得多。重点要加强对这些孩子的培养,让课堂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阳光
课题
第2课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它
课时
1
备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大秧歌的由来。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播放课件:扭秧歌的画面
看到扭秧歌的场面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大秧歌。
二、授新课
1、秧歌的来历:
来自民间,起源于农民稻田里劳动的田地,适合东北人娱乐,强身健体。据说,秧歌起源于农民在稻田里插秧时唱的歌,所以叫做秧歌。东北的气候寒冷,原来没有稻田,因此它不是出自咱们本地的东西。可是,现在一提到秧歌就不能不说东北大秧歌。
课时
1
备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黑龙江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重点
了解黑龙江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特殊的生日礼物
1、龙龙的父母为什么要送给他一个愿望盒:
今天是龙龙的生日,龙龙邀请好朋友到家里看爸爸妈妈送给他的礼物。他把愿望盒拿出来。开心19
7.04--7.08
复习
20
7.11--7.15
复习
学期总备课
教学内容
1-8课
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民间大秧歌.
民间奇葩探访龙江剧,珍藏记忆爸爸.妈妈的礼物等知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进一部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材分析
人文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调查讨论,开展主题活动,理解学习行为的含义,了解良好的学习行为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从而指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淳朴的灵性和乡土风情,融泼辣、幽默、奔放、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相济的性格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板书设计
第1课 探访龙江剧
种类:龙舞、高跷、旱船。
龙舞,表演者拿着龙的道具进行表演。高跷,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跑旱船,表演时艄公划桨引船,做出各种划船动作。
板书设计
第3课 我们的发现
我们的调查。
1、你还知道哪些展现东北风情的民俗活动吗?作个调查。
2、东北二人转,全国人民都知道。
3、东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 >很多。
4、不能忘了东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宝贝可多了?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感受最深刻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寻找,通过“看——找——说”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黑龙江”的了解。我想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多提供探索的空间,创新自我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互动交流。
1、海外华人在扭秧歌。
2、大秧歌展示了中国人民新风彩。
秧歌不但容易学,而且跳起来很快乐。秧歌队里中老年人居多。
是啊!喜欢大秧歌,就要了解它!在咱们东北还不只大秧歌这一项民间娱乐活动需要大家去认识、了解、继承。下面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还知道那些展现东北鲜活的民风、民俗的舞蹈和音乐吗?做一个调查,然后把你们的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在和同学们一同分享。
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了解家乡
哈尔滨对于本地人来说,是一个美丽的家园,对于外地人来说,就是一个惊奇。松花江的壮美、中央大街的浪漫,龙塔的高耸,索菲亚教堂的肃穆,冰城的典雅。还有烂漫的欧洲气质与潇洒的现代气派,让人不能忘怀!
二、描绘自己的家乡:
1、描绘家乡
2、说一说喜爱家乡的原因
(1)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1、教唱秧歌曲调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秧歌的曲调,它最能表现喜庆热闹的气氛。这样,我们伴着乐谱就可以扭起来了。
2、学一学秧歌基本动作。
3、拓展
观看奥运会秧歌表演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暖场表演中的大秧歌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下,在东北,大秧歌作为一种民间的健身和娱乐方式也越扭越红火。
4、讨论:扭秧歌的好处
(2)农村绿油油的一望无际。
(3)松花江畔纪念塔雄伟壮丽。
(4)哈尔滨气候寒冷但冷得有味道也冷得有情趣,也冷得让人流连。
(5)哈尔滨的特色杀猪菜真好吃?
教学反思
面向学生,既要让学生喜欢,又不等于迁就学生,既要注意学生的即时兴趣,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与志趣。
课题
第三单元珍藏记忆第1课爸爸妈妈的礼物
播放课件:扭秧歌的画面
看到扭秧歌的场面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大秧歌。
二、授新课
1、秧歌的来历:
来自民间,起源于农民稻田里劳动的田地,适合东北人娱乐,强身健体。据说,秧歌起源于农民在稻田里插秧时唱的歌,所以叫做秧歌。东北的气候寒冷,原来没有稻田,因此它不是出自咱们本地的东西。可是,现在一提到秧歌就不能不说东北大秧歌。
教学准备
课件
总课时
3
课时安排
见计划表
课题
第1课、民间大秧歌
课时
1
备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大秧歌的由来。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民间大秧歌的由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都住在一起,一家人乐融融的,最有趣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所以家里总是充满了愉快的气氛。我奶奶是秧歌队的队长,每当看到奶奶扭秧歌,都会被他感染。奶奶说:扭秧歌让我又年轻,又快活。伴随欢快的乐曲扭秧歌,真的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这可是很多人的感受,作为最疼爱的小孙女,我也从秧歌中得到了快乐!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以火爆热烈,欢快、奔放著称。它不但舞姿
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动的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不能平淡,而要尽可能夸张,这样才能表现出关东粗犷豪爽热情奔放的民风。
5、拓展:上网查询更多关于秧歌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2课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它
学一学秧歌基本动作。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指名各秧歌历史起源
2、讨论:秧歌为什么受人欢迎。
二、新课:
“在平时,扭秧歌可以让爷爷奶奶强身健体,扭秧歌不仅属于老年人,大人、小孩、年轻人都可以扭。在秧歌队里,人人都很开心,跳起来的时候,谁还在烦恼呢?
课题
第3课 我们的发现
课时
1
备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大秧歌不仅东北人喜欢,海外华人都喜欢。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民间大秧歌不仅东北人喜欢,海外华人都喜欢。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有关大秧歌的发现
2、老百姓的秧歌
龙舞,表演者拿着龙的道具进行表演。高跷,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跑旱船,表演时艄公划桨引船,做出各种划船动作。
三、拓展
秧歌的历史:三百年前,康熙年间有记载。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因为农村的秧歌队游屯走,又叫跑秧歌。城镇的秧歌则光扭不唱,就叫扭秧歌。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淳朴的灵性和乡土风情,融泼辣、幽默、奔放、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相济的性格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走进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能有初步的了解,但对家乡黑龙江还缺乏整体的、全貌的认识;对课外拓展性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生活环境与家长层次的不同,学生在家长和生活环境中了解到的知识也不同。而且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相对来说还比较短,所以结合新课标在本册书的教学中设计了制作手抄报的活动,提高有效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科目:人文年级:3
周次
月日
教学内容
1
3.01--3.04
奶奶的大秧歌:1.民间大秧歌
2
3.07--3.11
3
3.14--3.18
2.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它
4
3.21--3.25
5
3.28--4.01
3.我们的发现
6
4.04--4.08
7
4.11--4.15
民间奇葩;1.探访龙江剧
黑龙江海伦剪纸有着肩高的艺术成就。满族剪纸艺术家付作仁创作的大型剪纸《东方红》18幅,就曾进京展出。
2、了解望奎皮影历史。
在清朝后期传入望奎地区的望奎皮影,历史悠久,他们表演的皮影戏《三请樊梨花》《红月额做梦》剧目多次被省电视台采录实况。
3、粗犷饱满的刺绣
课题
第二单元 民间奇葩 第1课 探访龙江剧
课时
1
备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北民俗文化中的秧歌活动的来历、意义。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都住在一起,一家人乐融融的,最有趣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所以家里总是充满了愉快的气氛。我奶奶是秧歌队的队长,每当看到奶奶扭秧歌,都会被他感染。奶奶说:扭秧歌让我又年轻,又快活。伴随欢快的乐曲扭秧歌,真的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这可是很多人的感受,作为最疼爱的小孙女,我也从秧歌中得到了快乐!
二、我们的调查。
1、你还知道哪些展现东北风情的民俗活动吗?作个调查。
2、东北二人转,全国人民都知道。
3、东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 >很多。
4、不能忘了东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宝贝可多了?我国民族的宝贝都很多,还有哪些?请写在下面?
是啊,喜欢大秧歌,就要了解它!咱们东北还不止大秧歌这一项民间娱乐活动需要大家去认识、了解、继承。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能够展现东北鲜活的民风、民俗的舞蹈和音乐吗?做一个调查吧,然后把你们的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在和同学们一同分享。
教学反思
我想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多提供探索的空间,创新自我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互动交流。
课题
第2课赞美家乡
课时
1
备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风貌,
2.2.介绍自己的家乡,
3.3.为家乡的昌盛而自豪。
教学重点
能够介绍自己的家乡。
教学难点
能够介绍自己的家乡。
8
4.18--4.22
9
4.25--4.29
2.赞美家乡
10
5.04--5.06
11
5.09--5.13
复习
12
5.16--5.20
13
5.23--5.27
珍藏记忆;1.爸爸.妈妈的礼物
14
5.30--6.03
15
6.06--6.10
2.六一节收获多
16
6.13--6.17
17
6.20--6.24
3.我的小收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