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抗挫折的底气只有家庭能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对抗挫折的底气只有家庭能给
作者:小树妈妈
来源:《启迪与智慧·上旬刊》2021年第04期
有一則新闻让人痛心:在江苏句容,有个9岁的小男孩儿,因为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惩罚,留下一封遗书之后,从17楼跳了下去。

在我们很多成年人眼里,童年是最无忧无虑,最天真无邪的时光。

其实不是,孩子的童年也充满着挫折。

打破了学校的玻璃、考试没拿到理想的分数、攒了很久的钱丢了、作业没有写完挨批了、被同伴们嘲笑了……这每一件小事在孩子眼里都可能比天还大。

他会担心,他会害怕,他会觉得羞愧、内疚和无助。

有时候,压死骆驼的,未必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父母在孩子遇到大大小小挫折时候的反应,有时候会给孩子带来跨越困境的底气,有时候却会成为让孩子无法摆脱的枷锁。

父母包容接纳的态度,是孩子把挫折说出来的底气
上海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课文。

似乎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遇到挫折,第一反应是瞒着父母自己承担,而不是寻求父母的帮助。

那篇课文的名字叫《我喜欢小动物》,作者回忆小时候跟自己养过的一些小动物们的趣事。

他说:“有一次,家里买回几只鳖来吃,我要求留下一只给我玩,大人不答应。

我再三恳求,大人不胜其烦,只好答应,但是再三嘱咐道:‘要小心哪,不要给咬着,如果给咬了,还得打你一顿鞭子!’”
在正常的逻辑看来,孩子被动物咬了,父母应该做的事情是帮助孩子处理伤口,安抚孩子的情绪。

但是在生活中,常有些父母觉得这是孩子“自作自受”。

背后的想法是,希望能够通过惩罚性的后果,让孩子提高警惕,不敢犯错。

可是这样做真的管用吗?课文后面的话正好可以印证。

作者偷偷跟那只鳖玩,他觉得鳖不敢咬他,不断伸出手指逗弄那只鳖。

可是没想到,当他再次把手指伸到十分接近鳖的时候,它突然迅速伸颈一咬。

他的手一下子就被咬住了。

作者写道:“鳖咬的痛楚,是很难形容的。

但我强忍着,不敢哭喊,生怕给大人们知道。

我举起手来,企图甩脱它。

但鳖悬在半空中,仍然不肯松口。

我只好拼命用力甩,过了好一阵子,才把它甩脱,可是手指已经变得血淋淋了。


生活中,很难想象到底有多少孩子被挫折“咬得鲜血淋漓”却不敢开口。

成年人以为自己的告诫能够让孩子“长记性”,可实际上,在孩子眼里,这成了一种威胁。

当他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害怕承担“罪责”,本能地想着躲避父母。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父母能够接纳他包容他,他才会感觉到安全和放心,才有底气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如果父母能够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帮孩子改正和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才会真正信赖自己的父母,才有底气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明智的父母,会帮孩子分析问题,给他一个向更好方向迈进的动力和支持。

孩子会明白,原来犯错了也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父母会跟他一起面对。

那么,孩子以后再遇到困难,会从正面的角度去想怎样解决,而不是被挫折压得喘不过气,困守在恶性循环里。

父母支持维护的态度,是孩子跨越挫折的底气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到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叫阿兰的姑娘在高中毕业之前,一直都是聪明、漂亮、性格活泼的尖子生,人人都觉得她能考入重点大学。

但她在高考中却考砸了,只能上一所普通的本科。

上了大学的阿兰性格很快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不再跟高中同学联系,因为担心被嘲笑;她也瞧不上自己的大学,不跟大学同学
来往,因为觉得他们不配做她的朋友。

最后她连课都没办法上,大二就退学了,在家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再出门。

心理咨询师跟进之后发现,这个姑娘把自己关起来,其实都是为了逃避来自他人的否定。

原来阿兰的妈妈一直以来对孩子都是高压政策,如果孩子考不到前三名,就惩罚她面壁跪半个小时“思过”。

妈妈的想法是,这种教育方式能够督促女儿专心学习。

可是没想到,长期的这种教育,让女儿把高压内化成了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考得不好时,阿兰会自动跪上半个小时自我惩罚。

好成绩,成了阿兰最大的心理支柱。

一旦这个支柱垮了,她的精神世界就崩塌了。

孩子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很多事情都容易绕到死胡同里出不来。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给孩子传递出我们的支持和爱。

我们要告诉孩子:“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无论你怎么样,我都会无条件地爱你。


父母接受了那个不完美的、失败了的孩子,孩子才能接受那个不完美的、失败了的自己,才能走出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当他面对生活以后的曲曲折折,大大小小的不如意,想到父母是他的退路,家是随时可以依靠的港湾,他心里就能平添一份勇气。

作为孩子的父母,只有用接纳、积极、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他才会有底气跨越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最终成为内心强大,阳光健康的成年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