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过程多维度”IT⼈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2019-10-19
摘要:本⽂在分析⾼职IT⼈才培养现状基础上构建了⾼职计算机应⽤技术专业“全过程多维度”IT⼈才培养模式,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技术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团队、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探
索“全过程多维度”IT⼈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及实施措施。

关键词:全过程多维度 IT ⼈才培养模式
⼀、引⾔
随着国家经济的⾼速增长,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IT技术及其应⽤已经渗透到⼏乎所有⾏业中。

在地处珠三⾓地区的东莞,电⼦信息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东莞五⼤⽀柱产业之⼀,对IT⼈才产⽣了巨⼤需求。

然⽽,由于⾼职教育与⽣产实践脱节,IT毕业⽣难以满⾜⽤⼈单位岗位的需要,从⽽形成IT学⽣就业难的困境。

因此,反思我们的⾼职教育,把握IT毕业⽣就业难的原因,探索新的IT⼈才培养模式是很现实的问题.
⼆、⾼职IT⼈才培养现状分析
(⼀)专业定位趋同化。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在全国⾼校遍地开花,但IT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式基本相同,培养⽬标差不多,缺乏办学个性和特⾊。

(⼆)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法偏死。

我国IT⼈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年来并⽆⼤的变化,过分强调知识,实践应⽤能⼒培养不落实,IT技术⽇新⽉异,但教材更新缓慢,企业接收的毕业⽣要接受1年以上的再教育才能基本胜任⼯作.
(三)“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影响依然存在。

理论脱离实际,学⽤脱节,职业岗位能⼒差,动⼿能⼒差,学不能⽤,学不会⽤.
(四)IT毕业⽣结构不合理。

⾼端⼈才和低端⼈才少,⾼职毕业⽣数量⼤,IT⼈才结构呈“橄榄型”,不能适应社会对IT⼈才的需求。

三、“全过程多维度”IT⼈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技术专业为例
(⼀)“全过程多维度”IT⼈才培养模式的确⽴。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技术专业作为我院⾸批开办的重点建设专业之⼀,在“政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项⽬引领下,依托电⼦信息职教联盟,⼤⼒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扎实开展校企合作、⼯学结合、顶岗实习⼈才培养模式改⾰,加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构建了“全过程多维度”IT⼈才培养模式。

“全过程多维度”IT⼈才培养模式就是坚持“政府、⾼校、⾏业、企业”四⽅由合作到融合,以互惠共赢为基础,从计算机应⽤技术岗位需求出发,共同制定岗位职业标准和⼈才培养⽅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负责学⽣就业,最后通过⼈才培养质量评价对岗位职业标准进⾏修正,构成螺旋式上升的⼈才培养模式。

“全过程”指在学⽣培养过程中基于企业的真实⼯作过程;“多维度”指共同制定⼈才培养⽅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专业教学、共同开展教学评价、共同负责学⽣就业、共同开展项⽬研发。

在⼈才培养质量评价环节,通过学⽣就业率、学⽣起薪⼯资、⽤⼈企业满意度、学⽣满意度等四个指标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全过程多维度”IT⼈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施――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技术专业为例。

1.构建以“岗位核⼼与基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我院计算机应⽤技术专业依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岗位核⼼与基础能⼒”为导向,结合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阶⽅式设计课程体系结构。

该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移动应⽤开发、Web前端开发⽽设计,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全过程”共同探讨合作,对专业主要就业岗位进⾏⼯作分析,明确典型的⼯作任务,构建“岗位核⼼与基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我系通过构建“课堂与项⽬⼀体、平台与课程包递进”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项⽬化、课程资源动态化,充分适应IT技术的发展要求及社会对⼈才的需求变化。

将企业真实项⽬纳⼊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学⽣⼀般在第⼀、⼆学期主要学习专业群平台课程;第三、四学期,学⽣可从“Web前端开发课程包”和“移动应⽤开发课程包”两个课程包中选择⼀个课程包进⾏学习;第五学期学⽣可从“UI设计包”和“软件测试包”两个课程包中选择⼀个课程包进⾏学习;第六学期学⽣进⾏毕业顶岗实习。

整个课程体系都是基于企业真实⼯作过程设置的,学⽣从第⼀学期的专业认知课到第五
学期的校企合作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全过程”有企业、学校参与教学⼯作。

特别是校企合作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都是由学校、企业教师“多维度”参与教学的,充分调动学⽣的积极性,具体如下图所⽰。

图 2016级计算机应⽤技术专业(三年制)课程体系
(⼆)建⽴“校内基地⽣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研发中⼼市场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保障“全过程、多维度”IT⼈才培养⽅案的顺利实施,我系通过校企协同,构建由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研发中⼼和校外实训基地群组成功能完整的实践平台。

探索“校内基地⽣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研发中⼼市场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产性实训占实训总学时的⽐例达60%以上。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系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数据库开发应⽤实训室、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计算机⽹络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Linux技术应⽤与开发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移动应⽤开发实训室。

校内实训基地既是实践教学功能平台,满⾜平时教学、课程改⾰的需求,⼜是⾼、中端⼈才培养认证的基地。

2.校企合作研发中⼼建设。

我系校企合作研发中⼼为学⽣提供⾼科技实验设备的教学和实验场所,并提供部分学⽣实习及就业岗位,学⽣能参与最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实现从被动适应企业到主动引领企业的转变。

与企业合作建⽴电⼦信息技术研发与服务中⼼,每年吸纳企业⼯程师、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学⽣“全过程、多维度”参与创新实践,通过共同研发和对外社会服务,促进校企合作,使学⽣、教师更了解市场需求,开拓研究思路,使学⽣和教师的研究更贴近经济发展,提⾼科研成果转化率。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有软件技术与测试实训室、⽹络组建实训室等4个校内专业实训室。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我系与东莞铭丰集团、珠海永亚软件培训中⼼、东莞市铭宇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唯特尔电⼦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建⽴了“多维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打造⾼起点、⾼素质、名师领衔、专兼结合的省内⼀流的专业教师队伍。

师资结构与⽔平是学⽣实践动⼿能⼒培养的关键。

我系从如下四个⽅⾯提⾼师资⼒量:
⼀是“⾛出去”,使校内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师深⼊企业实践中,参与企业研究课题和⼯程实践中,掌握企业技术发展动态。

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教师提⾼⾃⾝的⼯程能⼒,有利于为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程背景。

⼆是“请进来”,将在现有专任教师中继续培养4名⾻⼲教师,同时引进具有两年企业或实际开发⼯作经验的、硕⼠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过程,聘他们为实践教学教师,“全过程”参与教学⼯作,并举办⼯程实践讲座,增强学⽣的⼯程实践意识。

三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我系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技术精英、能⼯巧匠36⼈进课堂,建⽴54⼈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

对兼职教师设置“常岗优酬”,完善兼职教师补贴、激励、档案管理等制度,稳定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加⼤兼职教师授课量及扩⼤授课范围,使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实践课、毕业实践、顶岗实习、⽣产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

四是努⼒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我系努⼒建设⼀⽀以专业带头⼈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与企业联系紧密、“多维度”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每年安排专任教师下企业⼀两⼈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开发、咨询、技术改⾰和创新等⼯作;建⽴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制度,调拨专项经费,强化兼职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法;引进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开发经验的专任教师;让专业带头⼈、⾻⼲教师共同带动“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四)优化教学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

我系⾮常重视教材建设。

依据教学计划、教学⼤纲,学院专门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的学术教学带头⼈、长期教学经验的⾻⼲教师及企业、相关计算机协会,组织⼤家共同探讨、研究,推选出与课程衔接紧密并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多样性、综合性特征的国内外优秀教材;同时⿎励教师编写⾼质量、规范化,能为构建⽰范性课程体系服务的⾃编教材或讲义。

⽬前,团队成员正在编写《数据库技术及应⽤》、《界⾯美⼯》、《界⾯设计技术》、《.NET⽹站开发》、《Android系统开发》等核⼼课程校本教材。

(2)⽹络课程建设。

我系实施“精品共享”⼯程,以“6+1”教学资源库为依托,统⼀规划、分步实施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按照省级专业资源库建设要
求,通过职教联盟校企合作,遵循以学⽣为中⼼的原则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共建⽴如《程序设计基础》、《.NET框架系统开发》、《Web技术应⽤》等⼋门⽹络课程。

(3)实践“微课教学”,充实教学资源库建设。

我系依托“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项⽬”中的“6+1”教学资源库,在此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实践“微课教学”,搭建微课教学资源库,丰富专业教学课程资源库的内容,建⽴以《.NET⽹站开发》课程资源、《.NET⽹站开发》实训项⽬资源等为代表的10门教学资源库,为学校、企业、政府提供⼤量教学资源⽀持。

(五)创新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我系转变传统单⼀考试模式。

注重使⽤多种评价⽅式,把职业资格认证纳⼊评价体系,通过学⽣就业率、学⽣起薪⼯资、⽤⼈企业满意度、学⽣满意度等四个指标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语
作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技术专业通过“全过程、多维度”IT培养模式的实施在⼈才培养、服务东莞地⽅经济建设⽅⾯做了很多有益⼯作,并取得了⼀定成就,但与教育部⼀流优秀的⾼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要求相⽐,我们仍存在⼀定差距,在今后发展与壮⼤过程中仍需继续加强。

我们继续深化教学改⾰,构建科学、合理、完整、互相衔接并且在培养⽬标、研究⽅向、培养⽅式、课程设置及其他环节上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继续加强对学⽣实践能⼒的培养,实现学⽣与企业所需⼈才的⽆缝对接。

参考⽂献:
[1]李洛,古凌岚.“做中学”IT⾼技能⼈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7):35-39.
[2]李向东,卢向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9.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全过程多维度”IT⼈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被举报⽂档地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