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居家自主复习检测题二语文 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

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致是荒谬的。

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

《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楼梦》时在逻辑上的失误之处。

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

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现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练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的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

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

“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是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作“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

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
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进行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

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之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绣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一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处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

要特别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练,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有正确的思维,就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
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
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
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并不让人感到“失真",是因为这寥寥几笔,突出了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抓住了本质,突出了特征。

B。

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强调京剧的独特性。

C. 
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D.
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可以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的就是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

“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

“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答案】1. A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A项,理解有误。

原文第一自然段说“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并不能由此推断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就有正确的思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考查论据与论点、分论点的关系。

关于京剧的那段话不是论证京剧本身的独特性,意在论证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即通过艺术处理,抓住特征,突出本质。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考查对观点的正确把握。

“更要追求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错,作者的观点是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难以有重大创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书
所谓“写书”,就是从事学术研究。

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

自1958年开始,霍先生就因其出版的《文艺
学概论》受到冲击。

“文革”之初,又因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被点名批判,扣上了“为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帽子.抄家、游街、挨斗、扫马路、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这些都没能改变先生的学术个性。

平反之后,他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的精神追求,可用他的一句诗来概括:“浩气由来塞天地,高标那许混风尘。


学术研究需要宽广的视野。

霍先生曾在《“断代"的研究内容与非“断代”的研究方法》一文中强调,“断代"的研究内容不能用“断代”的研究方法。

就研究唐诗来说,不应割断它与唐以前、唐以后诗歌发展的联系,尤其不应忽视唐诗与今诗的关系。

也正是这样的研究视野,他的研究显示出宏大的气魄。

如《论白居易的田园诗》一文,直接溯源至先秦时代的《诗经·七月》,然后经陶渊明、王维等发展,中国的田园诗形成了两条线索:一是“田家乐”,二是“田家苦”。

再通过对白居易田园诗的分析,认为白居易是“田家苦”线索的继承者和杰出代表。

学术研究要创新。

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他的研究,重视资料的挖掘和阐释,如对于《西厢记》的研究,从《西厢记简说》到《西厢述评》,再到后来的《西厢汇编》,他把《西厢记》有关的问题、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把研究结论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

先生的研究,重点在于唐宋诗词,尤其对杜甫、白居易,更是予以了特别关注。

《青春集》中显示,在大学本科阶段,他就已经发表了七篇研究杜甫的论文,展现出了青年学者的锐气和创新精神,此后对杜甫的研究则是更加深入。

学术研究需要理论支撑。

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简论》《诗的形象及其他》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原诗》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中国诗论史》等,并且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古代诗文的研究实践当中,因而成就斐然.
学术研究还要有广泛的交流。

1982年3月,霍先生主持召开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名家云集,气氛热烈,当他在开幕致辞中说到“我们的这次全国性的唐诗讨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唐代以来也是第一次”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在这次会议上,程千帆先生给他题写斋榜“唐音阁”,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