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传统村落的可达性研究

合集下载

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_陈洁

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_陈洁

第26卷第5期2007年9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INGEOGRAPHYVol.26,No.5Sept.,2007收稿日期:2007-06;修订日期:2007-07.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2006AA12Z20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前沿项目(CXIOG-D04-02)。

作者简介:陈洁(1982-),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E-mail:chenj@lreis.ac.cn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陈洁,陆锋,程昌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可达性一直是地理学、土木建筑工程设计、交通运输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

已有的各种可达性度量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交通网络与城镇发展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效应评价、选址分析、园林景观规划、社会文化等多个研究领域。

随着应用需求的持续加大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达性度量方法也在快速发展,其度量体系正在形成。

本文首先从两个层面对可达性的涵义进行全面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网络特性的角度对拓扑法、距离法、累积机会法、等值线法、重力模型法、平衡系数法、时空法、效用法等目前常用的可达性度量方法进行系统分类,并且从可达性影响因素入手对各种度量方法进行综合比较与评述;然后,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各种度量方法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论述与剖析;最后,对可达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讨论与展望。

关键词:可达性;度量;进展;评价1引言可达性是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地球信息科学、交通运输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可达性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典区位论,旨在对空间上某一要素实体(点、线或区域)的位置优劣程度进行度量。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细化,可达性的研究范围及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与地理空间分布相关的自然科学领域,可达性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①交通网络空间格局演变对区域发展影响研究:将区域的演化与交通网络的发展看作一种空间互动过程,通过可达性指标有效度量交通网络结构(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等)进而评价区域获取发展的机会和控制市场的能力。

《景区交通可达性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景区交通可达性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景区交通可达性研究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在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外对于空间结构的探究开始起步。

但是研究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市对于研究地区的空间分布和测定、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旅游空间内的旅游活动属性等,Bevilacqua E.等在空间格局研究的早期以意大利Veneto地区的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了其空间结构的属性。

在这些年,国外学者对可达性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市关于旅游景区方面的可达性内容。

但是关注的焦点是在于旅游景区分布体系的与网络宣传方式上,但是这些研究还是能很好地把旅游景区的信息与当代的网络系统相结合,使得旅游者能便利地在网上查询自己需要的旅游信息或以"旅游助理"的方式来使自己快速地浏览旅游景区的信息。

可达性研究在国外开展的比较早,由Hansen 于1959年首先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随后引起学界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该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和城市地理的研究中。

我国的接入研究起步较晚,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它最初是通过分类邮递时间来评估区域邮政服务的可用性。

旅游目的地可达性的相关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可达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来评价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水平。

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局限于空间可达性。

交通、时间、距离、心理等因素都会对旅行产生影响。

Mitchell等人研究了休闲旅游物质载体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

交通可达性作为衡量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资源邻近性的重要指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将交通可达性引入旅游地理学,研究区域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旅游规划、旅游景点可达性和旅游市场空间规划。

然而,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城市的可达性和旅游方面。

国外一些学者考虑了社会和物理因素。

例如,Katz和BB在分析可访问性时考虑了影响可访问性的社会和物理因素。

在本研究中,旅游季节对可达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Lundgren、Britton首次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分析研究了区域内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这为今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和可达性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本空间学理论。

浅谈迪庆茶马古道及其相关的地名文化遗存

浅谈迪庆茶马古道及其相关的地名文化遗存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53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2(下)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迪庆的普查队踏遍了全州的雪山峡谷,取得了一批令人欣喜的成果。

其中,茶马古道遗存的调查登记是这次普查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不仅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已发现古道遗存的资料,而且为今后滇藏茶马古道的保护和研究、南亚廊道申遗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茶马古道特指滇、川、藏三省(区)范围内数千年间使用的马帮之路,这一概念是借用唐宋以来实际存在的茶马互市的史实而命名。

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延伸至南亚、西南亚的纽带,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相互交往、融合的走廊,也是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代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国际通道之一。

具体而言,茶马古道主要由两条主线组成,即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以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经康定向北过道孚、甘孜、德格、江孜、昌都至卫藏地区,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昌都至卫藏地区。

而另一条主干线滇藏茶马古道则由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普洱一带产茶区出发,经临沧、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左贡、拉萨、亚东、日喀则、帕里山口,分别再到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地。

“群山苍茫,雪岭连绵;大江奔流,危梯鸟道”是清代学者对茶马古道险状的描写,位居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在横断山脉高山峡谷间,在冰雪皑皑雪峰中更显得苍茫而灵动,曲折而坚韧。

每个事物都是由单个元素汇聚成的一个整体,滇藏茶马古道亦由上百个支线古道连接而成,迪庆便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结点。

1 迪庆茶马古道遗存迪庆藏语意为“太平极乐”之意。

这里有水草肥美的高山草甸,高耸入云的连绵雪峰,明澈如镜的高原湖泊,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这一切都赋予迪庆一个似乎与世隔绝的神秘感。

然而有一天当山谷间伴着蹄踏的马蹄声响起一串串清脆的铃铛声、一首首婉转动听的山歌时,宁静的迪庆苏醒了,这是那个遥远得虚无的茶叶入藏故事的开始。

空间句法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分析

空间句法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分析

空间句法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分析作者:陈雨荷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10期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大多数以实地调研的方式来了解村落场地的现状。

但是,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对传统村落场地的实际调研活动难以开展。

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空间句法作为一种云调研的量化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空间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可以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空间句法;高田坑村;空间结构传统村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涉及经济、人文、历史、建筑、地理、景观、文化等多个领域。

对其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定性研究上,主要通过人的认知对村落空间进行描述;在定量研究上,主要方法有GIS和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是理性且可以对空间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可以对现有空间结构进行归纳与分析,也可以对传统村落的规划进行评估。

在后疫情时代,运用空间句法可以有效地对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剖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为传统村落未来的发展提供优化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高田坑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北临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西靠婺源篁岭。

高田坑村是一个以山峦形势为骨架、水源植被为血肉的传统村落。

村落被周边丘陵所环抱,形态呈燕窝状,其海拔高度近700米,是开化县海拔最高的村落。

高田坑村历史悠久,尚留存88幢完整的黄泥夯土房且保留有传统建筑的风貌,村落的房屋布局集中分布在村内溪流的两侧。

(二)研究方法空间句法是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教授和他的团队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用于量化空间的方法,强调空间的关系而非内容。

空间句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四种,分别是视域分析法、轴线分析法、线段分析法和凸空间分析法。

这四种方法均是将空间抽象地表达成空间模型,再通过相关软件对空间模型进行计算,最后分析数据并得到空间关系。

服务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古村旅游文化体验设计——以安徽西递村为例

服务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古村旅游文化体验设计——以安徽西递村为例

Tourism Overview96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服务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古村旅游文化体验设计——以安徽西递村为例舒小坚 李 双 陈 鑫(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330032)摘 要:服务设计作为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在体验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体验成为服务设计中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涉及地域性特色的文化体验。

本文将以安徽省黟县西递古村旅游为例,深挖西递的文化资源,分析西递古村旅游发展现存问题,并结合服务设计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改进西递古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设计,形成更加完善的文化体验体系,从而增强地域文化的体验感和传播魅力,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服务设计;古村落旅游;文化体验;西递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指出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

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1]。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之际,服务设计作为新的思路,能够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体验质量,将服务设计应用于乡村旅游设计中也将成为热点[2]。

因此,本文将以服务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历史文化古村旅游文化体验中的应用作为研究重点,探求优化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的路径。

一、我国古村落旅游发展现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历史文化古村旅游蓬勃发展。

然而,我国部分地区在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出现盲目建设、随意改造、缺乏统一规划和保护的问题。

为吸引更多游客,有的古村落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随意增加现代商业设施和旅游景点,导致古村落的文化特色被稀释,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其次,对古村落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一些古村落仅仅复原了古建筑的外观,没有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背景、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无法真正凸显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度的创新与探索_陆琦

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度的创新与探索_陆琦

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度的创新与探索陆琦 梁林 张可男作者简介陆 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 林,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可男,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摘 要:历史上,传统聚落研究的手法多从“文化”与“社会”这两个层面来总结和探究聚落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空间结构与居住形态。

在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思想的指导下,用可持续发展观与协同论的研究方法,对既有历史文化村镇进行总结,剖析现状问题,从而提出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度这一概念,对其定义及目标内容给予一定程度的研究,以推动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拓展。

关键词: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度;评估体系Abstract: In previous research, the study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mainly focused on ‘culture’ and ‘society’, which explore and summarise the space form, settlement style and the social-cultural expression. This paper states a new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which is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the Synergetics Theory, and Prof. Liangyong Wu’s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statement, but aims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system for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To complete the definition of this concept,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previous assessment of listed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as well as analys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comm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Key words:Traditional Settlements;Built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Assessment System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2-64(5)1 研究背景与现状1.1 研究背景“聚落”的原意指区别于都邑的居民点,但现在多指人类生活地域中的村落、城镇和城市。

西递村落形态空间结构解析.kdh

西递村落形态空间结构解析.kdh

宗法制度的社会组织形态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徽州传统村落布局的重要因素①,最直接的体现是:村落中形成的以祠堂为中心的空间节点(图1)。

然而,其分析主要解释了村落的局部布局特点,缺乏对整体空间形态特征的把握。

就村落的整体空间组织而言,其自下而上的建设过程所形成的不规则街巷网络是否具有某些可描述的结构特征?祠堂作为村落重要的局部空间节点,它们是否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如果有的话,它们的分布特点和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结构的关系又如何?把村落的整体空间布局看作是宗族社会结构的直接反映而形成的宗祠为中心、支祠为次中心的多中心等级结构体系,一方面显得过于抽象和简单②(图2),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现实村落中祠堂等公共建筑的分布状态(图3)。

本文以西递为例,应用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理论和方法分析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及祠堂等公共建筑的分布特点,通过寻找村落在功能布局方面的某些规律来确定是否有相应的控制性要素影响其整体空间形态的发展和演变。

1 西递的宗族、祠堂网络与村落建设1.1 西递宗族西递胡氏自五世祖胡士良始迁西递以来,至十三世胡仲宽(元至正年间),七代均为单传,人口和村落规模未有较大增长。

胡仲宽育有二子,长西递村落形态空间结构解析Analysis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Xidi Village Form王 浩 锋叶 珉中图分类号 TU-0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08)04-0065-05摘 要 该文应用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的理论和方法,从村落功能布局的角度分析了西递村落空间形态的结构特征。

分析显示,虽然西递内向布局的空间结构体现了宗族聚居社会的向心性和封闭性,但并未形成与宗族社会结构相对应的多中心、等级结构体系。

伴随着宗族的裂解和分房,村落除了形成以祠堂为中心的局部空间节点,还出现了祠堂和店铺等公共建筑向特定地段聚集的现象,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拥有较好的可达性和可读性的村落空间核心。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2)12-0137-05 收稿日期 2022-01-16摘 要 空间形态研究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前提,保障空间的表层特征和深层结构是实现传统村落延续与复兴的重要抓手。

因此该文选取国家级传统村落安顺鲍屯村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的表层特征和深层结构,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结果表明:整体上看,鲍屯村空间结构主次分明,前期屯内以场坝为中心放射状布局,后期屯外沿道路线状生长;从量化结果上看,村落空间整合度和协同度较低,整合度核心位于中轴附近;村落重要空间分布与各指标核心区域相吻合,空间深层结构延续较好,对村落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 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 空间句法 鲍屯村Abstract The study of spatial morphology is the premise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deep structure of spa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continuation and reviv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electi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Anshun BaoTun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introduc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space synta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urface features and deep structure of village space form,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status quo of the problem,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protect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whol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otun village is distinct. In the early stage, the village is radially arranged with the field dam as the center, and in the later stage, the village grows along the road. From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the integra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village space are low, and the core of integration degree is located near the central axis. The importa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areas of each index, and the deep spatial structure has a good continuity,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villages. Keywords Spatial form, Traditional village, Space syntax, Baotun village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以安顺市鲍屯村为例Spatial Morphology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Space Syntax: Taking Baotun Village of Anshun City as an Example龙 彬 | Long Bin 熊梦琦 | Xiong Mengqi 张 菁 | Zhang Jing在自组织下形成的乡村聚落一直以来遵循着有别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是传统农耕社会中组织交往、文化习俗、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

聚落、村落、院形态研究

聚落、村落、院形态研究

构成
堡门 建筑群四面由堡墙包围,东面和南面 留堡门出入。 南北主干路 三条东西支路
堡门
构成
顶甲
东西向支路将大院分成南北四排,分 别被称为:底甲,二甲,三甲,顶甲 。
三甲
二甲
底甲
堡内共27个院落,除顶甲有六个之外 ,其余三甲均有七个,均由东西支路 进入。 入口
墙堡
南北干道
院落
轴线:多轴线
一正两厢二进院
浙江某水乡村镇,位于河道的交汇点,被河道分割成若干小块, 景观变化很丰富
在多山地区.平地十分宝贵,为把平坦的土地 留作耕地,许多村镇都坐落在地形起伏的山 坡之上。这种村镇的布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 种情况:一种是走向与等高线平行。另一种是 与等高线保持互相垂直的关系。
与等高线平行布局其主要街通多呈弯曲的带状 空间,曲率大致与等高线一致.高程无明显变 化,巷道则与等高线垂直,高程变化较显著。
安徽宏村
• 地理条件与风水—由依山 到傍水 • 宗族祠堂与商业发展
地理条件与风水—由依山到傍水
• 西溪改道后,雷岗山下一片平坦, 形成了一块“北枕雷岗,三面环水, 南屏吉阳山的风水宝地”。 • 至七十六世之前的一百余年间,因 社会动乱,经济衰落,故村落汪氏 人口增长缓慢;而发展至七十七世 时已成为九房大族,雷岗山上的 “十三间楼”已无法容纳这么多子 孙居住、繁衍。因此宏村宗族开始 在雷岗山下营建村落。
典型案例对比
• 江西婺源汪口村 • 安徽宏村 • 山西阳明堡镇
江西婺源汪口村
• 地理因素的影响 • 宗法制度的观念 • 微观经济活动
汪口村落总平面
地理条件
• 汪口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部江湾镇, 占地约11hm2,江湾水与段莘水在村 东汇合。 • 古代的汪口,既是古代徽州府通往饶 州府的陆路必经之地,又是婺源水路 货运至乐平、鄱阳湖、九江等地的起 止码头。因处于婺源水路交通“通舟 止此”的端点与终点,汪口成为徽州 一个主要的出入口。 • 汪口村沿水布局,以水为界,以垂直 河流方向为轴线向内陆延伸。

西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乡城县色尔宫村为例

西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乡城县色尔宫村为例

2021.4西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乡城县色尔宫村为例何 丹 吴 媚(成都文理学院, 成都 金堂 610401)摘 要:传统村落是非常珍稀且无法再生的特色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文章以对甘孜州乡城县色尔宫村为例,分析其特有的村落资源、文化遗产、传统民居等,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前提,探析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乡城县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村落;色尔宫村;保护发展历经朝代更迭、岁月洗礼,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日益丰厚,不仅留下了历史变迁与文明进步的痕迹,也体现出民风民俗的特色。

传统村落是延续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习总书记阐明了保护传统建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要充分体现出多元文化之美,着力打造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乡城县有着迷人的风光、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生态资源,被称为“康巴江南”、“中国西部香巴拉”等。

该县辖区之内共有4镇8乡,行政村数量多达83个。

乡城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康巴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民俗多姿多彩,藏乡气氛浓郁,藏传佛教历史悠久,影响面大。

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古代历史文化遗址有三大类,包含了古寺,古碉,古传统村落。

本文以乡城县香巴拉镇色尔宫村为例探讨西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1 色尔宫村概况1.1 区位及背景色尔宫村地处乡城县香巴拉镇东郊,距县城1.5km,该村南、北、西部分别与阿央仲村、东宫村、冷龙村接壤,东部与尼斯乡仅隔一河,海拔2700米,年平均气温10℃,耕地面积539.55亩,退耕还林面积546.9亩,被称为“藏乡田园”。

该村全部为传统建筑,布局完整,于2013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色尔宫村有2个村民小组,在这里生活着63户人家,其在长期相处中建立起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该村地势平坦,适合种植小麦、玉米、豆类及各种蔬菜,古朴的民居掩映在茂密的果木之中,向外界供应大量无公害水果,包括梨、苹果、桃等,是全镇范围内有名的蔬菜产区。

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龄青年娶妻难问题探析——以维西县为例

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龄青年娶妻难问题探析——以维西县为例
4后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不愿意当上门女婿的陈旧思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城围减轻大龄未婚男青年人群的社会压力让他们乡统筹全面实施以做特做优产业做大做亮集轻装上阵在农村经济发展这个大舞台上尽展才镇做美做精村庄为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华实现自身价值
2 0 1 5 年4 月
了 “ 千 名 干 部 进 村 人 户 促 跨 越 ” 工 作 组 ,但 刚 一 进 村 就碰 到 了一件 “ 怪 事 ”: 一 家 两 代 人 有 3个 是
二 、 维 西 县 农 村 大 龄 未 婚 男 青 年 群 体 的 成 因
“ 光棍 ” 。这 家 的主人 悲 观 地说 : “ 以前 是 因为 贫穷 孩 子 找 不 上 对 象 ,现 在 是 没 对 象 可 找 … … ” 这 家 主 人说的 “ x - , j - 象 ”特 指 农村 女 青 年 。经 了解 ,这种 情 况 村 里 很 普 遍 ,其 他 一 些 村 也 有 类 似 情 形 。难 道 “ 剩 男 ” 增 多 是 农 村 男 女 人 口 比 例 失 调 所 致 ,还 是 1 . 已婚 大 龄 男 青 年 素 质 普 遍 较 低 。 在 很 多 欠 发 达 地 区 , 人 的 整 体 素 质 普 遍 较 低 , 在 大 龄 男 青 年 中 高 中 以 上文 化 程 度 的不 到 8 % , 大 多 数 都 是 文 商 半 文 盲 。 有 些 家 庭 中 , 丈 夫 整 天 无 所 事 事 ,x j , - 家庭 没
欠发 达地 区农 村 大龄 青年娶 妻 难 问题 探 析
以维西县为例
和 冬 莲
( 中共 维 西县委 党校

教 务科 ,云 南
维西
6 7 4 7 0 0 )

传统村落民居自发性建造的可持续更新研究——以剑川沙溪地区民居建造为例

传统村落民居自发性建造的可持续更新研究——以剑川沙溪地区民居建造为例

872023.08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residential houses; spontaneous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renewal; Shaxi area“自发性建造”(spontaneous building)是指为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以家庭为决策单元,不受外界特定指令控制,自主决策房屋的选址、形式、投资行为或结果,具有“存在广泛、实施开放、表现多元”的特征。

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 )使“人们自行搭建的遮蔽物”第一次得到了美学上的关注,“自发性建造”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广义的“民居”或“没有建筑师的建筑”[1]。

村落中的民居与城市统一规划建设不同,其建造方式主要由村民个人意愿决定并完成。

这些建筑在特有的规律下产生、发展,最终消亡,承载着大量成分复杂的村民生活。

国内外多年研究表明,以“旅游业”为导向的传统村落中,民居风貌传承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

因此,对沙溪地区的民居采取开发、保护、更新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沙溪村落内的民居建造也滋生了民居地域性特征衰减、组织模式混乱、人地关系缺失、自上而下设计模式失效等诸多失序问题[2]。

通过研究基于民居“自发性建造”的可持续更新,对民居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能够促进沙溪地区传统村落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助力其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1沙溪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的价值体现沙溪地区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摘要 当前,传统村落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形成了村庄自我消解的趋势和再生重塑的诉求。

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摘要:村落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推进,及2012年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提出,为中国广泛分布却又面临困境的村落遗产保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然而目前,国内部分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遇到了瓶颈。

本文通过对国家政策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以及对个别传统村落基本情况的实地调研,发现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产业落后导致环境破坏;青年劳动力流失等问题,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与日俱减。

研究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性开发必须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实现资源产业的无缝对接。

但目前传统村落的产业转型面临着重重困难: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陷入困境、资源修复品质低下、村民权益归属不明以及村民生活品质难以提升等问题,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畏葸不前。

关键词:传统村落产业落后产业转型旅游产业保护建设1.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基层现实近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文件及政策,希望通过政策引导,改善传统村落落后的局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然而历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全国自然村数量从1990年的377.3万个减少至2016年的261.7万个, 二十多年间共减少了115.6万个。

传统村落由于保护开发落后,年轻劳动力流失,老人独守旧居,古建缺乏维护资金,修缮工作纳履踵决,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1)传统村落保护现状①交通不便。

传统村落的振兴与发展,村落文旅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域交通便利性。

道路容量不足,交通承载力弱等现状是制约我国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瓶颈。

古村内部道路多为泥泞街巷,无法满足正常机动车出行;停车场缺乏,村落大多借助周边废弃场地临停;对外道路出入口数量及位置设置缺乏规划,缺少行人和车辆分流的理念,对村落主线交通流造成较大干扰。

传统古村多依山傍水而建,地形较复杂,村内道路往往顺应自然地形布置而成,因而形成自由杂乱的格局,不便于交通组织和管理,加上导向标识缺乏,容易造成交通紊乱;村落闭塞、与周边村落距离较远却缺乏客运交通集散规划,大大降低了村落与邻近城镇的交通可达性。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改造设计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改造设计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改造设计作者:陈思钟程来源:《居业》2020年第09期摘要:传统民居承载着历史沉淀下的中国文化。

城市化过程中,“大拆大建”的民居更新模式,使得传统村落数量急剧锐减,依附在村落的特色民居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历史文脉被切断。

自国家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工作以来,同乐村傈僳族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但是对特色村落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伴随时代科技经济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

对此,本文从同乐村傈僳族的保护与改造设计,从人居环境的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经济产业的转型以及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展开探讨,在此基础上就特色村寨的保护与改造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修缮;可持续化;经济带动;多元方式;改造设计文章编号:2095-4085(2020)09-0009-02自2006年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工作开展以来,同乐傈僳族村已经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作,对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加强了建设。

但受地形、经济、教育等现实条件的约束,村落的整体发展水平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发展的后续问题也有待解决。

1 维西同乐傈僳族村概况1.1 区位同乐村隶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城,位于叶枝县北部,地处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三江并流的云岭山脉和碧罗山脉之间。

傈僳族村落建于澜沧江东部的半山腰,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区域村落,建筑占地4.6万m2。

受区位影响,交通不便,村中整体经济发展落后,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村落地理区域内动植物资源及水资源丰富,历史人文资源以及民族传统资源丰富,是历史上进藏通缅“茶马古道”的要口。

1.2 村落概括村落民居建筑为井干式木楞房和千脚落地房,房屋主体由圆木垒叠成,多半为架空形式,一层饲养牲畜,二层居住,功能完善。

建筑顺应山势以阶梯状排布,呈现垂直格局的分布特征,村落街巷呈现类鱼骨状特点。

其民居形式可以分为基本式和合院式,基本式由主体建筑与原院子围合而成;合院式由主体建筑和辅助建筑组成。

火塘文化在新时期西南民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火塘文化在新时期西南民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宗族关系凝聚力的体 现。对西南地区而言,火塘是祖宗神灵等集聚的地方,是家族聚
作者简介 张雯星 /1996 年生 / 男 / 山东淄博人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云南昆明 650500) 黄婷媛 /1996 年生 / 女 / 贵州贵阳人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云南昆明 650500) 卢影 /1997 年生 / 女 / 湖北武汉人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云南昆明 650500)
在经济社会高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网络, 让火塘文化延续发展,增强族群聚落的社区凝聚力,对我国的民 族大融合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并且也对我国当下的传统乡村 民居改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导向性。火塘文化作为传统文化 类型中的一种,既有个性又带有共性,火塘文化在西南民居建筑 设计中的应用,对我国传统民居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4 结语 火塘是文化传承的场所,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根基。火塘不仅
是西南民族家庭的生活中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火塘不能简 单的理解为单纯的生活工具,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生活中的伦理 道德、社会经济,对西南民居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历史人文价值。 应以安全性、功能性、地域性、空间性、艺术性、生态性六个原 则,推动火塘文化在西南民居建筑设计中的延续。火塘文化的延 续,也要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通过政府的宏观引导,社 会组织团体的配合,以及个人的微观设计来进行,将火塘文化融 入民居建筑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宣传火塘文化的历史与社会价 值,通过文化宣传与旅游吸引等多方式,在保持火塘文化原真性 的基础上,加强火塘文化的活态性。本文以火塘文化在新时期西 南民居建筑设计的应用为思路,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在社会更新中 的应用方式,对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乡村振兴以及民族团结 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维西县老好村纳西族古歌“跳火神”考察

维西县老好村纳西族古歌“跳火神”考察
古歌以 “跳火神” 仪式为传承载体,世 代口传心授,其篇幅浩大,内容繁多,所涉内 容有民族迁徙、狩猎寻址、建庄立寨、农耕收
收稿日期:2019-07-05
[本刊网址]http://www.ynysyj.org.cn
① 稍严格一点说,应称为“纳西族古歌《阿勒蹉》”。2013年 11月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一、纳西族古歌① “跳火神” 概述
纳西族古歌 “跳火神” 是纳西族在每年 六月 “火把节” 期间 “迎神消灾” “祈求丰 收” 祈祷活动中表演的一种传统歌舞艺术形 式。流传于 云 南 省 维 西 傈 僳 族 自 治 县 保 和 镇 的老好村纳西族群众中。
纳西族古歌 “跳火神” 系汉语对纳西语 的翻译。纳西语读音为 “阿勒蹉”。 “阿勒” 汉译是 “火神” 的意思,“蹉” 为 “跳”,合 在一起即可译为 “跳火神”。另外,在老一辈 的维西汉族中,还将 “阿勒蹉” 的表演称为 老好村人的 “唱史歌”。根据以上两种称呼, 并把族名冠 在 前 面, 我 们 将 其 译 为: 纳 西 族 古歌 “跳火神”。
民族艺术研究○
维西县老好村纳西族古歌 “跳火神” 考察
邓 虹
摘 要:纳西族古歌 “跳火神” 是纳西族在每年六月 “火把节” 期间 “迎神消灾” “祈求丰 收” 祈祷活动中表演的一种传统歌舞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老 好村。其表演集诗、歌、舞三位一体,是典型的人类早期歌舞艺术形式,内容有民族迁徙、狩 猎寻址、建庄立寨、农耕收获、男女情爱以及日常社会生活劳动中的互助互爱等。 “跳火神” 的表演活动是在火把节期间 (农历 6月 25日至 6月 27日) 举行,活动从开演前的设坛祭祀, 到正式的表演和内容,再到最后的祭送仪式都需要严格按照套路进行。纳西族古歌 “跳火神” 的演唱方式继承了纳西族古老的演唱方法,除男女混声齐唱、对唱外,还有 “跟唱”,舞蹈也 显示出纳西族舞蹈古朴、简洁的风格特点。纳西族古歌 “跳火神” 是纳西族传统民间艺术中难 得的研究资料,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十分珍贵。 关 键 词:纳西族古歌;“跳火神”;维西县老好村;祭祀活动;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19)04-0130-09 作者简介:邓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云南 迪庆 674600 doi:1014003/jcnkimzysyj20190415

云南同乐村村落环境及格局特征分析

云南同乐村村落环境及格局特征分析

云南同乐村村落环境及格局特征分析徐坚;唐富茜;杨敏艳【摘要】The traditional village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inheritance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 the long term, which coagulates the memory of history and reflects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in plateau mountain not only undertakes the function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e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ut also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brand of special environment. The paper takes Tongle Village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village pattern, shape and architectural form of Tongle Village under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in plateau mountain. It aims to scientifically maint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ngle Villag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mprove conditions ofthe human settlement, retain or highligh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in plateau mountain.%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中逐步形成,其凝结历史的记忆、反映文明的进步。

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可达性研究

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可达性研究

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可达性研究
杨艳青;闫广华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3)2
【摘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对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运用计量地理学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汾河流域164个传统村庄为例,对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

结果表明:传统村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汾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以晋中市为核心的高密度区和位于临汾市翼城县、襄汾县的双核心次密度区;在市域尺度上,传统村落分布集中且以聚集为主,分布于晋中、临汾、吕梁三市;汾河流域三大分区传统村落分布不均且呈现集中分布态势,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其次是下游地区;汾河流域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可达性整体水平较高且差异较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联系和依赖关系。

【总页数】6页(P128-133)
【作者】杨艳青;闫广华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2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桂林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为例
2.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3.线性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汾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基因识别研究
4.黄河高质量发展下传统村落空间基因图谱研究——以汾河中游传统村落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ANGCUN KEJI 2018年1月(中)47
维西县传统村落的可达性研究
王玉萍陈琼
(文山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云南文山663099)
[摘要]本文运用GIS 技术,通过实地调查,较为系统地分析云南省维西县传统村落的空间可达性、交通可达性、时间可达性和经济可达性。

得出,当地50%左右的村落可达性较好,50%左右的村落可达性通过高等级交通系统的建设可以得到改善。

[关键词]传统村落;可达性;维西县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8)02-47-2可达性是空间上的概念,其与区位、空间相互作用等概念紧密相连,反映了一点与其他地点之间克服阻隔进
行交流的难易程度。

首先,可达性包含时间意义。

交通系统是空间实体相互作用或实体接近经济中心的媒介,交通系统中的交通阻抗主要依赖于花费的时间,时间是交通旅程中的主要阻抗,因而空间距离常用时间单位来衡量。

其次,可达性包含社会经济价值。

可达性的高低与生活质量、吸引力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紧密关联。

起始点、目标点和交通系统是可达性的3个必备要素[1]。

1空间可达性分析空间可达性是克服空间上阻隔的难易程度,是从某一地点到达活动目的地的获取服务的难易程度,基于空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

根据GIS 缓冲区分析,以云南省维西县县城为缓冲源点,9个传统村落为节点,进行缓冲(见图1)。

缓冲半径分别为30.0、40.0、50.0、60.0、70.0、80.0、90.0km 和100.0km 。

维西县传统村落缓冲区图图例
传统村落客运站
县界
30KM
40KM 50KM
60KM
70KM
80KM
90KM
100KM 图1维西县传统村落缓冲区图通过缓冲区分析得知,缓冲半径在30.0km 以内有4个村落,30.0~50.0km 以内有2个村落,60.0~70.0km 以内有2个村落,80.0km 以上、100.0km 以内有1个。

总体来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可达性比较好,绝大部分在70.0km 以内。

2交通可达性分析
交通可达性是指用于反映出行者利用已有的交通系统从出发点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是人们对现有的交通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对活动空间和交往机会的利用[2]。

交通可达性主要受实际的道路里程、道路等级的影响[3]。

传统村落基本都分布在偏远山区,实际的道路里程与空间直线距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基于实际道路里程的交通可达性分析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笔者
以县城为源点,以传统村落为目的地,根据不同路段道路
等级的不同,分段统计道路里程之后的累加之和为实际里程,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传统村落道路里程统计表村落白帕塘村腊八底村朵那阁村富川村塔城一二组道路里程/km 4.819.034.270.570.8
村落托洛顶村同乐村叶枝村结义村道路里程/km 75.682.084.4
124.6
从表1可以看出,由县城到达9个传统村落的实际里程
差异很大,最短的仅4.8km ,最长的有124.6km 。

50.0km
以内的有3个,50.0~100.0km 的有5个,100.0km 以上的
有1个。

3时间可达性分析
时间可达性分析及时间成本分析,由到达传统村落的实际公路里程距离与交通方式及其速度共同决定[4]。

经过调查,目前到达传统村落的常用交通方式有4种,分别是马车(15km/h )、自行车(20km/h )、农村客运面包车(30km/h )、自驾轿车(40km/h )。

由此可以计算出基于不同交通方式的时间成本,如表2所示。

作者简介:王玉萍(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区域产业与城乡发展。


乡科技
XIANGCUN KEJI 48XIANGCUN KEJI 2018年1月(中)表2不同交通方式的时间成本村落白帕塘村腊八底村朵那阁村富川村塔城一二组托洛顶村同乐村叶枝村结义村马车/min 1976137283282302328338498自行车/min 1457103212212227246253374面包车/min 103868141142151166169249轿车/min 729511051061131231271274经济可达性分析经济可达性是指由县城到达传统村落所需费用,即到达目的地的经济成本,不同的交通方式经济成本各不相同[5]。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询问村民及农村客运司机等获取费用数据,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传统村落的经济可达性分析传统村落白帕塘村腊八底村朵那阁村富川村塔城村一二组托洛顶村同乐村叶枝村结义村农村客运车(元/人)101520505055505070自驾车(元/辆)2.71119404043484771农村客运车+马车(元/人)20-15+1540+15-50+1540+15-60+20农村客运车+
自行车(元/人)25-15+2540+25-50+2540+25-60+25与搭乘客车相比,自驾到达目的地所需成本更低,且自驾不以人均计费,相对搭乘人越多,花费费用越少。

根据个人喜好及参观游玩的方式不同,增加了对需要转出乡镇驻地才能到达的托洛顶村、朵那阁村、白帕塘村、富川村、同乐村和结义村,客车和马车或自行车的交通方式的经济可达性分析。

5结论以维西县9个传统村落为例,基于对维西县9个传统村落的缓冲区、实地的公路里程交通可达性、时间可达性及经济可达性的分析,分别探讨了维西县传统村落的空间可达性、交通可达性,运用交通实地公路里程分析了传统村落的时间可达性和经济可达性,并得出9个传统村落的整体可达性。

结果表明,在维西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缓冲区中,30.0km 内的有4个,30.0~70.0km 的有4个,90.0km 以外的有1个。

集中布局在近距离段,整体可
达性较好,在空间布局上具有良好的开发优势。

有8个
村落分布在距客运站100.0km 公路里程内,仅有1个传统村落分布在100.0km 以上里程。

利用交通路网数据速度测算维西县传统村落的时间成本,结果显示,3个传统村落在1h 内能到达,5个传统村落1~2h 到达,1个传统
村落需2h 以上。

空间可达性明显受交通和村落距离影
响,平均可达时间为81min ,传统村落可达性集中在中短
时间段内。

维西县传统村落中20元以内能到达的有3个,50元能到达的有5个,1个传统村落需70元。

参考文献[1]刘俊,陆玉麒,孟德友.基于不同指标的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评级——以江苏省为例[J ].工业技术经济,2009(2):78-82.[2]靳诚,陆玉麒,张莉,等.基于路网结构的旅游景点可达性分析——以南京市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09(1):246-258.[3]张莉,陆玉麟.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区域可达性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 ].地理学报,2006(6):1235-1246.
[4]王姣娥,胡浩.基于空间距离和时间成本的中小文化旅
游城市可达性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2(11):1951-1961.[5]窦银娣.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可达性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
554-5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