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新文化运动()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 传播
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形成宣传阵地 出现一大批共产主义者 3、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问题与主义 的论战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 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3、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五 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 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 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再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主要内容: 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代表: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特点: 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 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 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 是激进的民主主义。
它有三个突出特点: ①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封建历史传统 持全面批判态度。 ②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 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 民主化问题。 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变中国群 众的精神状态。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新鲜平易通 俗的新文学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主要内容: 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鲁迅等。 指导思想: 前期是民主、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特点: 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 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 的道路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上: 袁世凯复辟,列强加紧侵略。 (2)经济上: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 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上: 深入人心的民主共和观念与袁世凯尊孔复 古逆流势不两立。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1、概况: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发表文章 (2)领袖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前期指导思想: 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 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四、在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 宣传进步思想。他们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 9.下面图1所示著作的作者参与了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0.在上面图2所示刊物上提出过的著名口号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举起社会 主义大旗社会的原因。 第一,自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先进知识分子的 探索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振兴中华之路。俄国十月社 会主义革命成功后,中国人看到新的希望。 第二,世界大战的结束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 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是当时世界革命的潮流之一。 第三,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屡屡失利,教训在于 不能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阶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主要内容: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代表: 康、梁 君主立宪政体方案; 孙中山 民主共和方案。 指导思想: 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特点: 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 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 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