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刘用葵 劳文芹
【摘要】 目的 总结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护理观察要点。

方法 80例川崎病患儿, 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同时加强药物治疗过程的观察和护理。

观察其临床疗效, 记录住院天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

结果 好转出院79例, 住院天数8.2 d。

患者肝功能异常逐渐恢复、眼睑充血、唇红伴皲裂、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完全消退, 全身水肿及手足硬肿消退, 无丙种球蛋白等相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随访冠状动脉扩张均未发现冠状动脉持续改变19例;均无冠状动脉瘤病例;冠状动脉瘤破裂、心包填塞死亡1例。

结论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毛细血管渗漏的护理是本病关键, 同时注意药物治疗的护理及出院宣教, 促进尽早康复。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护理DOI :10.14164/11-5581/r.2019.18.043Nursing experience of γ-globulin in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ldren LIU Yong-kui, LAO Wen-q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Second Hospital, Guangzhou 510260,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nursing points of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treated by γ-globulin in the treatment. Methods 80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were treated with γ-globulin, and th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the course of drug treatment were strengthen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observed,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follow-up status were recorded. Results 79 case discharged, with hospitalization time as 8.2 d. The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of patients gradually recovered.
Symptoms such as eyelid congestion, lip redness with rhagadia, cervic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and other symptoms completely subsided, and edema of the whole body and swelling of hands and feet subsided. No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lated γ-globulin occurred. No sustained changes of coronary artery were found in 19 cases of coronary artery dilatation, no cases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and 1 case died due to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rupture and pericardial tamponade. Conclusion Nursing of coronary artery damage and capillary leakage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is the key to this disease. At the same tim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nursing of drug treatment and discharge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early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 γ-globulin; Kawasaki disease in children; Nursing 作者单位:51026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
小儿川崎病属于好发于年龄≤3岁的幼儿的结缔组织疾病, 该病特点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性变化[1]。

临床主要以持续发热、颈淋巴结肿大、红斑性皮疹、眼结膜充血、唇皲裂、杨梅舌、手足肿胀、趾端膜状脱皮或肛周脱皮。

部分患儿因各种原因出现冠状动脉损害, 比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后期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等[2], 如
未经有效治疗, 引起后天性心脏病[3]。

临床中主要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本研究总结了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儿及对症护理的体会。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 患儿确诊于发病早期(发热10 d 以内)。

男45例, 年龄2个月~8岁, 平均年龄(
2.9±1.8)岁;女35例, 年龄3个月~5岁, 平均年龄(2.7±0.9)岁。

入院时患儿体征:发热、口唇潮红、干燥、眼结膜充血、趾端膜状脱皮、肛周脱皮、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充血等。

无冠状动脉改变60例, 有冠状动脉不同程度扩张20例;肝功能异常16例, 眼结膜充血伴有皮疹伴趾端脱屑60例, 唇红伴皲裂伴颈淋巴结肿大50例, 毛细血管渗漏3例。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2 g/kg 治疗;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kg·d), 3次/d, 每间隔8 h 给药1次;体温正常后3 d 逐渐减量, 约2周左右减至3~5 mg/(kg ·d), 1次/d 饭后口服, 维持6~8周;口服双嘧达莫片3 mg/(kg ·d)。

1. 2. 2 护理方法
1. 2. 2. 1 川崎病相关症状的护理 ①发热护理:患儿均出现稽留热现象, 记录体温变化情况。

发热患儿优先采用物理方法降温, 物理降温无效或体温过高的患儿给予遵医嘱用药物降温。

病室保持明亮、干净、舒适, 并开窗户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让患儿有舒适的病室环境休息。

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应加强观察, 必要时应用镇静剂。

患儿发病后, 食欲下降, 高热不退、不利于恢复, 应指导家属给予患儿富含蛋白质、热量高的易消化食物, 避免进食不新鲜的食物以及辛辣刺激食物。

鼓励患儿多饮水, 或补充口服补液盐, 注意患儿皮肤弹性及尿量情况。

及时补充足够液体量。

②口腔护理:患儿可出现口腔黏膜充血、口唇干燥、出血等症状。

使用生理盐水对患儿进行口腔护理, 2次/d, 并在患儿进食结束后清洁口腔。

口唇出血、干燥的患儿使用润唇膏。

③眼部护理:患儿可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症状, 防止强光刺激眼睛, 并使用氯霉素滴眼液滴眼睛, 2次/天。

④皮肤护理:患儿皮肤
可出现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肛周、趾末端可发生脱皮现象。

应指导家属给予患儿穿宽松、干净的衣物, 剪短指甲, 防止患儿擦伤、抓伤等。

结痂部分不可私自撕开, 并使用消毒过的剪刀剪除。

⑤冠状动脉损害的观察及护理:对发热时间长、年龄<6个月的川崎病患儿, 有血红蛋白降低, 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低蛋白血症时, 易出现重症川崎病, 在护理上尤其要注意冠状动脉的改变。

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 比如突然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四肢冰冷等, 要考虑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的可能, 应立即报告医生, 进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能出现ST段降低等特征性改变, 可行床边连续心电监测;另外要每日做心脏定期听诊, 了解心率、心律、心音等的变化, 每4小时测心率并记录;加强血压的监测, 血压波动、高血压易引起冠状动脉瘤破裂, 严重时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本组病例中, 1例患儿, 男, 年龄3个月, 入院后心率快、血压偏高, 心脏彩超示:左右冠状动脉扩张。

对患儿进行对症治疗仍病情反复, 在住院第20天早上医生查房时猝死, 死亡原因是冠状动脉瘤破裂、心包填塞。

临床体会, 患儿发病年龄小, 血压不易监测, 必须要要借助心电监护仪, 如上述监测指征有异常, 加强床边观察, 必要时需要多次进行超声心动图, 及时了解冠状动脉病变进展。

如有冠状动脉扩张者要叮嘱家长尽量限制患儿活动。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避免输液过快发生心功能不全。

⑥重 症川崎病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4]是一种突发的、可逆性毛细血管渗透, 血浆迅速从血管渗组织间隙, 引起全身水肿、低蛋白血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降低, 体重增加, 血液浓缩, 严重时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情比较凶险多变, 需在护理中严密监测循环系统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5]。

密切观察神志、精神状态变化, 四肢有无湿冷。

重点观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严格记录患儿出入量,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早期尿量<500 ml/d, 全身水肿明显, 总蛋白及白蛋白进行性下降, 予血浆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血浆时要做好“三查八对”警防输血反应。

注意腹胀及胸闷情况, 每天监测腹围及呼吸频率, 病情得到控制;患儿尿量增加和水肿消退, 注意输液量的量和速度。

保持呼吸道通畅, 咳嗽及痰液增多于雾化吸入及吸痰护理。

全身皮肤水肿明显, 尤以双下肢为甚, 可以适当抬高双下肢20~30°, 30~40 min/次, 4~5次/d。

予柔软、宽松衣服, 保持床单位干燥清洁, 做好皮肤清洁。

1. 2. 2. 2 川崎病的用药护理 ①丙种球蛋白给药护理:丙种球蛋白属于血液制品, pH值较低, 应用时患儿可能出现过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严重过敏者可导致出现休克症状。

因此, 在使用丙种球蛋白之前, 应将其风险告知患儿家属, 并签订同意书。

丙种球蛋白是争取在发病10 d内使用, 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程度。

使用丙种球蛋白之前, 应采用低温保存方法。

先要解冻, 要求在常温下放置15 min, 使用时先检查丙种球蛋白的生产日期, 确保无过期现象。

要求选择同一厂家、同一批号。

滴注过程中要缓慢, 开始滴注速度为0.5~1.0 ml/min, 持续15 min后, 若无不良反应, 可逐渐加快滴速至正常。

使用丙种球蛋白时, 一次性输注大剂量或输注过快将有诱发心功能不全的风险[5]时, 应控制好输注剂量和速度。

因输注时间一般为6~8 h, 由于丙种球蛋白输注中易出现过敏反应, 在滴注过程中若患儿出现发热、皮疹、消化系统不良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及胸闷、心悸等症状, 要立即报告医生并做相应处理。

若体温>38℃应停止输注, 待体温下降后再继续输注丙种球蛋白。

输注丙种球蛋白后要告知家属患儿半年内不宜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

②阿司匹林给药护理:用药前必须了解患儿有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避免溶血。

应在患儿进食后和口服保护胃黏膜药物半小时再服用阿司匹林, 服用后定时测定患儿体温变化情况。

使用阿司匹林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服用阿司匹林后应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发生胃肠道出血现象。

注意患儿有无哭闹不安、大便颜色、有无牙龈出血等。

向家人解释阿司匹林对本疾病重要性及不良反应。

及时按量服药, 如有因呕吐导致药量不足者, 估算药物损失量后给予补足。

指导家属携带患儿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观察血常规有无异常情况。

③心理宣教及出院指导:家属对本病缺乏了解, 当得知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时, 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恐惧, 进而影响年龄较大的患儿情绪。

此时应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 积极告知本病的治疗方案做好健康宣教。

部分家长因患儿使用丙种球蛋白等贵重药品致使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焦虑, 此时应向家长说明使用丙种球蛋白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病情的影响, 取得家属的心理支持。

出院时记录患儿的相关资料, 以便及时随访。

将医院联系方式给予患儿家属, 叮嘱其在出院后1、3、6、12、24个月到院检查超声心动图, 观察心功能及冠状动脉扩张的情况。

在口服阿司匹林药物时, 定期到院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等。

出院后患儿应保持充足休息, 冠状动脉改变要求尽量卧床休息, 限制剧烈运动, 注意摄取营养, 一旦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复诊。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 记录患儿住院时间。

2 结果
川崎病患儿护理后, 好转出院79例, 住院天数8.2 d。

患者肝功能异常逐渐恢复、眼睑充血、唇红伴皲裂、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完全消退, 全身水肿及手足硬肿消退, 无丙种球蛋白等相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随访冠状动脉扩张均未发现冠状动脉持续改变19例;均无冠状动脉瘤病例;冠状动脉瘤破裂、心包填塞死亡1例。

3 讨论
川崎病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 好发于婴幼儿, 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且心血管并发症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已威胁到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6]。

因此, 护理重点是心血管护理。

在川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 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尤其是心音、心率、血压变化,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降低病死率。

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显示, 由于丙种球蛋白的使用, 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已由20%~25%下降至5%左右, 巨大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1%左右。

早期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治疗急性期川崎病, 有效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损害程度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定期复查心脏彩超, 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川崎病合并毛细血管渗漏, 比较少见, 也是本病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应引起重视。

另外, 也要注意药物治疗的护理, 临床护理人员掌握用药操作, 减少用药过程引起的不良反应。

给予家长及患儿心理护理, 减少家长及患儿紧张、焦虑及恐惧。

指导家长按时带患儿回院复诊, 促进
优质护理在体检采血后对穿刺点按压方式的影响
麦燕芬
【摘要】 目的 探究优质护理在体检采血后对穿刺点按压方式的影响。

方法 206例体检人员, 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3例。

所有体检人员采血后均按照伸肘直压法进行穿刺按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

观察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 低于对照组的1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1%高于对照组的74.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体检人员采血后穿刺点按压中采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体检人员护理满意度, 降低采血后体检人员不良反应发生率, 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优质护理;体检人员;采血;穿刺点按压;护理效果DOI :10.14164/11-5581/r.2019.18.044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on puncture point pressing after blood collection by physical examination MAI Yan-fe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Zhaoqing 526020,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on puncture point pressing after blood collection by physical examin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06 physical examinee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with 103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hysical examination personnel performed puncture point pressing according to elbow-stretching vertical pressing after blood collectio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high-quality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was 2.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at was lower than 17.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as 98.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at was 74.8%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High-quality nursing in puncture point pressing after blood collection by physical examiner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hysical examinees and reduce thei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blood collection. It has certa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 High-quality nursing; Physical examinee; Blood collection; Puncture point pressing; Nursing effect
患儿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毛细血管渗漏的护理是本病关键。

同时注意药物治疗的护理及出院宣教, 促进尽早康复。





[1] 谢新曲.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应用及临床使用参考
价值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15(36):72-74.
[2] 刘琳, 丁文惠. 川崎病的心脏损害及治疗现状. 中国心血管杂
志, 2013, 18(4):311-313.
[3] 杨万杰.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2008,
14(24):3764-3766.
[4] 王岩岩, 刘杰. 危重患者毛细血管渗漏的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14(1):35-38.
[5] 李利阳. 浅谈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24):82-83.
[6] 赖志光, 戴道华.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
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科学, 2015(9):88-89.
[收稿日期:2018-12-20]
作者单位:526020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自身身体状况越来越重视, 导致医院体检人员日益增多[1]。

在体检过程中, 采集血液标本是临床最为广泛的护理技术, 在实施采血后, 对针眼部位如不及时按压或按压不到位, 则容易导致体检人员在采血后出现瘀斑、淤血、疼痛、皮下血肿等不良反应[2]。

在此种状态下, 体检人员将承受心理与身体双重痛苦, 对再次采血体检会形成阴影, 严重者将引起医患矛盾, 对医患关系非常不利。

因此, 在进行采血后有效按压刺点至
关重要[3]。

本文针对优质护理在体检采血后对穿刺点按压方式的影响实施探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2月本院206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3例。

观察组中男52例, 女51例;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51.35±6.94)岁;体检人员中高血压32例, 糖尿病23例, 其他48例;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65例, 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体检人员38例。

对照组中男50例, 女53例;年龄25~71岁, 平均年龄(49.86±7.99)岁;体检人员中高血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