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礼仪风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礼仪风俗
白族礼仪风俗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爱幼,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
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
白族喜欢敬茶待客,同样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
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
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
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
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跷二郎腿。
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左方。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品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
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
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不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
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
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
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陆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白族的民居为木质和砖瓦混合结构的房屋。
偏爱、崇尚白色,有“爱得俏,一身孝”(即白色服装)之说。
男子头戴七至九尺白头巾,穿白色对襟上衣,白色长裤、白布袜。
妇女用织锦或绣花中包头,白色上衣,外套兰色或黑色无领小褂,下着兰色裤。
妇女挽发髻戴花帕,插银首饰,穿绣花鞋。
白族历来实行一夫一妻制,建国前是包办婚姻,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也有“指腹为婚”的。
有同姓不婚习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己移凤易俗为自由恋爱结婚了。
无子的可以招郎上门,其长子随母姓,次子随父姓,叫“归宗”。
丧葬比较简朴,实行土葬。
其节日也有和汉族同样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最隆重的节日。
一个是“祭祖节”,又叫冬至节。
每年逢“冬至”,各村寨男女老幼,穿盛装,聚会祠堂,杀猪宰羊敬祭本主,举行赛歌,跳仗鼓舞,异常热闹。
另一个是“赶会”。
各地会期不一,从一到十月均有,也都是着民族盛装,举行祭祖、唱歌、跳舞等大型活动,还进行农副产品的交换、商业活动。
人数达数千。
白族主要信奉本主教和佛教。
“本主”所指内容有祖先神、自然神和英雄神等多重含义。
白族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和手工艺品,白族的音乐、旋律优美,曲调动听,感情十分丰富。
其手工艺品十分精美别致,木质雕刻著名,在房屋大门、庙字、桥梁、楼阁等
处,雕龙刻凤,显示出精美手工艺技术。
妇女的挑花、绣花图案变化无穷,有丰富的想像力。
白族人民历来重视学习文化,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而且还有书面文学。
传统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传说、民歌、童话、民瑶和谚语。
特别是有丰富多彩的民间神话传说,如“创世说”、“族源说”,都以丰富的想像力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经过数百年的相传和不断的艺术加工,使之通俗易懂,语言简炼,结构严谨,内容丰富。
它反映了白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发展变化,以及民族历史的变迁等等。
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其民歌、民谣、童谣等,也都充满着古朴的哲理,反映了白族人民处理人际关系的传统道德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
其山歌、民歌也丰富多彩,有四七句的、有三五句的都合撤押韵,前后或上下对仗,内容大都反映其生产、生活。
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礼仪禁忌
1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
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
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
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
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
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
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
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
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
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
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2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
十日。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
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
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
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
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
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
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3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
外人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保护。
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母-子平安为止。
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
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
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
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
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
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粥米客或称稀饭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
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