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件-第四章-信用利率6-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发展阶段(1981-现在)。1981年为了解决经济建设 的资金需要,再次启动国家信用,决定发行国库券,此 后年年发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1985年后又陆续发行了政府重点建设债券及其他公 债,目前国债的发行数额在财政收支中已占到举足轻 重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陆续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 债。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 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保值公债、特种国债、特 种定向债、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等数种国家债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 系可作如下理解: 1、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 2 、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了银行信用。银行 信用正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3、银行信用的产生又反过来促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4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具特点,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二者 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存在相互替代的问题。 各种信用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银行信用不能取代其他 信用形式。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1.2信用形式 三、国家信用
1 、
国家信用的含义及形式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的借贷活动,其实质是国家举债。 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发行国库券这 是一种短期负债,1年以下居多,一般是1个月、3个月、6个月 等。 2). 发行国家公债 这是一种长期负债,一般在1年以上,有的长达10年。政府发 行这种公债,通常是用于大的项目投资或建设。 3). 发行专项债券 4). 向银行透支或借款 5). 向国外借款,或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
第一节 信用 1.1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六,信用活动的基础
债权债务关系覆盖整个经济生活
1. 在商品货币关系下,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 活动都时时伴随着货币的收收支支: 收大于支——盈余;收不抵支——赤 字。 2. 任何货币盈余或货币赤字,都同时意味着 相应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
部门的划分及其一般的盈余/赤字规律
� �
商业作用的优点在于方便和及时。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受个别企业商品数量和规模的 影响。 (2)商业信用方向的局限性。一般是由卖方提供给买方,受 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3)商业信用期限的局限性。受生产和商品流转周期的限 制,一般只能是短期信用。 (4)商业信用授信对象的局限性。一般局限在企业之间。 (5)此外,它还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等缺点。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1.2信用形式
二、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的定义 银行信用是指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 贷款、贴现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现代商品货币 经济下,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期限 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 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1.2信用形式 中国的商业信用 4. 4.中国的商业信用
(1)保留阶段(1949-56年)。这一时期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被 迫重视和保留了一定的市场调节机制,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 广泛利用商业信用。 (2)消灭阶段(1957-77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中国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片面强调单一的计 划调节,限制和取消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此也取消和禁止商业信 用,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恢复阶段(1978-现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中国又开始主动重视市场的作用,商业信用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和 发展,各种商业信用形式不断涌现和扩大。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1.2信用形式 三、国家信用
2、国家信用的特点 (1)债务人是政府。 (2)信誉度高。 (3)信用工具是政府债券。 (4)政府债券有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5)利息来源多样化。
3、国家信用的缺陷 (1)鼓励了政府的超前支出。 (2)扩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3)伴随着政府风险的产生。 4、国家信用的规模 按照国际惯例,衡量国家信用规模的常用指标有两个: 第一、赤字率不能超过3%,即财政赤字规模占GDP的比 重不能超过3%。 1999年,我国赤字率2%,2003年的2.9%, 2007年的1.1% 第二、负债率不能超过60%,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不 能超过60%。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1.2信用形式 二、银行信用 5 、我国的银行信用 � 改革开放前,与“大一统”的金融体制相适应,我 国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并把全部银行信用 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只能在一个银行的某 一分支机构开设账户,并与之发生信用关系。 �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单一银行信用逐渐转化为多种信用形式。但是尽 管信用形式多样化了,银行信用仍然是我国信用 形式的主体。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某些局限性,在信用规模、 范围、期限等方面都优于商业信用,一经出现很快成为信 用体系的主体。但是银行信用并不能替代商业信用,因为 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而且商业信用比银行信用更 直接和方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1.2信用形式 二、银行信用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1.2信用形式 一. 商业信用 1. 商业信用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 交易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信用。 商业信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 下,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各个企业相互依 赖,但它们在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上往往存在着 不一致,从而使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脱节。而通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 用,则可满足企业对资本的需要,从而保证整个 社会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信用形式 二、银行信用 2、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与货币形式相联系。
(2)银行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分属不同的经营者。 (3)银行信用的供求与经济景气状态一致。 (4)银行信用是一种中介信用。 (5)银行信用的规模和范围较大。 (6)银行信用风险较小。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1.2信用形式 二、银行信用 3、银行信用的缺陷 由于银行信用的规模十分巨大,所以存在过度扩张引发 货币信用危机的可能。 4、银行信用是否可以取代商业信用


5、我国的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50-5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1月 发行了第一笔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58年又发行 了经济建设公债,这两次公债的发行对当时的经济发展、 稳定市场和平抑物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到1968年全 部还清已发行公债的本息。 (2)停止阶段(1959-80年)。此期间由于为了体现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片面强调国家应该“既无内债又无 外债”,所以在22年的时间里没有再发行公债。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1.2信用形式 2.商业信用的特点
1. 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 2. 商业信用的客体主要是商品资本,因此, 它是一种实物信用 3. 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即商业信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工业生产、商 品流通的数量、规模是相适应的,在动态 趋向上是一致的。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1.2信用形式 3.商业信用的优缺点
Y = C + I + X-M Y :国民总收入 C:消费 I:投资 X:出口 M:进口
资金流量分析
3. 资金流量模型:
信用形式 第一节 1.2 1.2信用形式
信用形式 1.2 1.2信用形式
划分为六种类型。 按照信用按受授主体不同把信用 按照信用按受授主体不同把信用划分为六种类型。 trade credit 1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trade 银行信用 bank credit 2 2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 government credit 3 3国家信用 消费信用 consumer credit 4 4消费信用 民间信用 private credit 5 5民间信用 6 国际信用 international credit 6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international
案例:国家失信

1991 年之前,阿根廷政府对付财政赤字的办法是对内 “曲线借债”,即通过印钞票填补财政空缺,结果导致恶 性通货膨胀,通膨率最高时达到每年5000%。 1991年,阿根廷进行货币改革,将本币与美元挂钩,防 止政府滥印钞票。在这以后,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只 能向国外借债。但由于担心阿根廷的偿还能力,国外金 融机构在借出大量贷款后,不愿继续贷款。 2001 年12 月,阿根廷政府山穷水尽,宣布停止偿还本 息,金融危机随即爆发。
将具有相同经济活动性质的经济行为主体 分别归类,划为部门;一般划为 5 部门: ⑴ 个人部门——盈余; ⑵ 企业部门——赤字; ⑶ 政府部门——多为赤字; ⑷ 国外部门——盈余赤字互见; ⑸ 金融部门——调剂盈余赤字。
资金流量分析
1. 从货币收支的盈余或赤字的角度建立分部门的 数量模型,并据以进行统计分析。 2. 模型依据的恒等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