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性质和变化练习1 苏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
第1讲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性质和变化考纲点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

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溶液的含义。

6.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7.了解胶体的特征与鉴别方法。

一、物质的组成
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由__________组成,__________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2.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由__________构成,在化学的研究层次上,构成物质的
____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__。

特别提示: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
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
来说: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

如HX、H2O、NH3、H2S等;
③绝大多数酸酐。

如SO2、CO2、SO3、P2O5、N2O5等;
④酸类。

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
⑤有机物。

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他。

如NO、N2O4、Al2Cl6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

(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
绝大多数盐、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

(4)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
金属单质、合金。

即时训练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部由分子组成的一组化合物是( )。

A.CO2、H2S、HCOONa
B.SO2、NH3、HD
C.HNO3、C2H5OH、HCHO
D.H2SO4、CS2、SiO2
二、物质的分类
1.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1)按组成和性质对物质的分类——最基本的分类方法
(2)按状态分:__________________。

(3)按导电性分: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在水中的溶解性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按化学键的类型,将化合物分为__________化合物和________化合物。

2.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概念以及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①分散系: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粒子形式分散到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所形成的__________。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做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叫做
______________。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____________的分散系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分散系叫做__________;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__________的分散系叫做______________。

②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由于其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从而导致某些性质的差异。

可将它们比较如下:
①性质:丁达尔效应
用一束强可见光照射胶体时,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个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

②应用
a.某些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常作净水剂,当这些物质溶于水后,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

b.常利用盐析来分离和提纯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3)溶液
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一定____________下,一定量的溶剂中____________再溶解某溶质时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______________下,一定量的溶剂中______继续溶解某溶质时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②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S)指的是在______________下,某固体物质在______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________(单位是______)叫做该条件下该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计算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解度由小到大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气体(压强为1.01×105Pa)在1体积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数。

例如:0 ℃、1.01×105 Pa下,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表示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的氧气。

气体的溶解度是没有单位的。

特别提示:饱和溶液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间的相互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 mol·L-1)=1 000(mL)×溶液的密度( g·mL-1)×质量分数
摩尔质量(g·mol-1)×1(L)
质量分数=溶解度S
100 g+溶解度S
×100%
即时训练2下表栏目中所列举的物质,符合其分类标准的是( )。

A.纳米材料微粒直径一般为10-9~10-7 m,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B.将1 L 2 mol·L-1的FeCl3溶液加入到沸水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所得Fe(OH)3的胶粒数为2N A
C.可吸入颗粒(例如硅酸盐粉尘)形成气溶胶,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D.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______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指不涉及物质化学组成改变的一类性质。

(2)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也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内容。

化学性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1)特征:有无______________生成。

(2)本质:有无______________的断裂和形成。

(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

(4)典型实例:
物理变化:①升华②萃取③分液④蒸馏(分馏) ⑤吸附⑥渗析⑦盐析⑧金属导电⑨焰色反应⑩电离等
化学变化:①风化②裂化③硫化④老化⑤炭化
⑥干馏⑦脱水⑧蛋白质变性⑨水解⑩同素异形体互变⑪电解⑫熔融盐导电⑬电解质溶液导电⑭水泥硬化等
3.化学反应的分类
4.化学之“化”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

催化——能改变反应速率,本身参与化学反应,但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

歧化——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且为同一价态原子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酸化——向某物质中加入稀酸使之呈酸性的过程。

钝化——Fe、Al等金属在浓硫酸、浓硝酸中,表面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从而起到保护Fe、Al等金属的现象。

氢化(硬化)——液态油在一定条件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固态脂肪的过程。

皂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过程。

老化——橡胶、塑料等制品露置于空气中,因受空气氧化、日光照射等作用而变硬发脆的过程。

硫化——向橡胶中加硫,以改变其结构来改善橡胶的性能,减缓其老化速度的过程。

裂化——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酯化——醇与酸反应,生成酯和水的过程。

硝化(磺化)——苯环上的H被—NO2或—SO3H取代的过程。

即时训练4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荔枝酿酒 B.酸雨侵蚀建筑物
C.空气液化制取氮气 D.生石灰遇水成为熟石灰
一、物质组成的表示
物质的组成有多种表达方法,如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有机物中还有一种表示方法是分子结构模型,它可表明分子的空间构型,又分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在应用这些表示方法表示物质组成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物质组成、结构的表示方法
【例1】(2012江苏化学)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乙酸的结构简式:C 2H 4O 2
B .F -
的结构示意图:
C .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20
17Cl D .NH 3的电子式:
方法归纳
在书写电子式时应注意以下常见错误,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①漏写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对,如N 2的电子式N ⋮⋮N ,NH 3的电子式
等。

②离子错误归并,如MgCl 2的电子式Mg 2+
[∶Cl ··
··∶]-2
,Na 2O 2的电子式Na +2
[·×O ····∶O ···· ·×]
2
-。

③错写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如HClO 的电子式H∶Cl ··
··∶O ··
··∶,应写成H∶O ··
··∶Cl ··
··∶。

④漏写或多加“[]”及错写电荷数等,如NaCl 的电子式Na +∶Cl ··
··∶-。

拓展应用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中,正确的是( )。

A .8个中子的碳原子的核素符号:14
6C
B .HF 的电子式:H +[∶F ··
··∶]-
C.Cl-的结构示意图:
D.CH4分子的球棍模型:
二、物质的分类
1.
2.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
区别
物质种类只有一种至少有两种
组成特点
有固定组成。

组成该物质的各元素有一
定的比例关系
没有固定组成。

混合物中各物
质的含量可以任意调配性质特点
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和化
学性质
没有固定的性质(如:熔、沸
点),混合物中各物质均保持
原有的性质
表达式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不能用一个化学式完整表示联系纯净物
简单混合
分离、提纯
混合物
①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聚合物等);
②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
③同分异构体间的混合体(如二甲苯的邻、间、对三种同分异构体混合);
④同素异形体间的混合体;
⑤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粉精、碱石灰、福尔马林、
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钢铁、黄铜(含Zn)、青铜(含Sn)、铝热剂、黑火药等。

3.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化合物
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区别
①只由一种元素组成;②不能发生分解
反应①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②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分解反应
相同处都是纯净物
判断依据
①前提是纯净物;
②只含有一种元素①前提是纯净物;②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4.无机化合物
【例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C.酸酐都是酸性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都不能跟酸反应
特别提示:(1)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CO(不成盐氧化物)、NO2、N2O4、H2O。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CrO3。

(3)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ZnO(两性)、Mn2O7、CrO3(酸性氧化物)。

(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5)酸酐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等。

(6)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酸酐。

(7)NO2——因与碱反应不仅生成盐和水,还有NO,因而不是酸性氧化物。

(8)Na2O2——因与酸反应不仅生成盐和水,还有O2生成,因而不是碱性氧化物。

拓展应用2(2012浙江宁波效实中学模拟)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液氨、液氯、干冰、碘化银均为化合物②氢氟酸、盐酸、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③明矾、小苏打、醋酸、次氯酸均为电解质④碘酒、牛奶、豆浆、漂粉精均为胶体⑤Na2O2、Na2CO3、Na2SiO3均为钠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⑤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例3】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风化②变色③燃烧④爆炸⑤白磷转变成红磷⑥工业制氧气⑦氯水久置
变成无色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⑦
C.①③⑤⑦ D.①③④⑦
拓展应用3下列现象中一定伴随有化学变化的是( )。

①生成沉淀②放出气体③溶液褪色④发光⑤发热
A.只有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⑤ D.无
1.如图表示一些物质间的从属关系,不正确的是( )。

2
A.胶体: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B.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
C.共价化合物:是否含有共价键
D.强电解质:熔融状态下是否完全电离
3.(2013山东济南高三年级质量检测)2012年3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限值、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PM2.5所指颗粒物大小与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大小相当
B.O2和O3互为同素异形体,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O3转化为O2和O2转化为O3过程中均有能量变化
D.反应3O2===2O3有单质参加,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下列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是( )。

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发生反应②弱酸与盐溶液反应可以生成强酸③没有水生成,也没
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④两种酸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为中性⑤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⑥两种氧化物反应的产物有气体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
5.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1)现有下列6种物质:SO2、SiO2、CaO、MgO、Fe2O3、Na2O2。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们中有一种物质与其他5种有明显的不同,请找出这种物质,并写出分类依据(写出两种分类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物质中分别找出两种能相互反应的物质,各写一个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分类的方法不同,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请用简单的图示方法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的食醋和淀粉溶液分别属于分散系中的______和______,用______可以鉴别(填化学专用名词)。

参考答案
基础梳理整合
一、1.元素 元素
2.微粒 微粒 原子、分子和离子
即时训练1
C 解析:A 中HCOONa 由离子构成;B 中H
D 为单质,不是化合物;D 中SiO 2由原子构成。

二、1.(1)纯净物 单质 K 、Ca 、Na 、Mg… H 2、O 2、Si 、C… He 、Ne 、Ar 、Kr… 化合物 氢化物 氧化物 碱 酸 盐 烃 烃的衍生物 糖类 蛋白质 混合物
(2)气体、液体、固体
(3)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4)可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难溶性物质
(5)电解质 非电解质
(6)离子 共价
2.(1)①一种或几种物质 另一种物质 混合物 分散质 分散剂 10-7m 浊液 悬浊液或乳浊液 10-9~10-7m 胶体 10-9m 溶液 ②小于10-9 m 10-9~10-7 m 大于10-7 m 均一、透明 多数均一、透明 不均匀、不透明 食盐水、碘酒 淀粉胶体 泥水
(2)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铁
(3)①温度 不能 温度 能 ②一定温度 100 g 饱和 质量 g S 100=
饱和溶液里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里溶剂的质量或S 100+S =饱和溶液里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
即时训练2
B 解析:BaSO 4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A 项错误;淀粉溶液、雾、红宝石均属于胶体,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B 项正确;重晶石是指BaSO 4,属于难溶性盐,
C 项错误;MgCl 2只含离子键,不含共价键,
D 项错误。

即时训练3
C 解析:纳米材料仅由直径为10-9~10-7
m 的微粒组成,无分散剂,不属于胶体,A 错;Fe(OH)3胶粒是由若干个Fe(OH)3分子组成的聚集体,且2 mol FeCl 3不可能完全水解,故Fe(OH)3的胶粒数远小于2N A ,B 错;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D 错。

三、1.(1)化学变化 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2)化学变化 ①氧化性、还原性;②酸性、碱性;③稳定性;④活泼性等
2.(1)新物质 (2)化学键
3.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自发反应 非自发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即时训练4
C 解析:A 项荔枝酿酒过程中,其中的葡萄糖转化为乙醇,并释放出CO 2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B 项酸雨侵蚀建筑物过程中,酸雨中的酸与岩石中的CaCO 3发生化学反应;C 项液化是一种物理变化;
D 项生石灰为CaO ,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

核心归纳突破
【例1】B 解析:A 选项是分子式,不是结构简式,错误;B 选项正确;C 选项元素符号的左上角是质量数,不是中子数,错误;D 选项,氨分子中氮原子周围应有8个电子,错误。

拓展应用1 A 解析:B 中HF 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应为H∶F ····∶;C 中Cl -的核
电荷数应为17;D 为CH 4分子的比例模型,只有A 正确。

【例2】B 解析:H 2O 、CO 等不属于酸性氧化物,A 错;乙酸的酸酐为(CH 3CO)2O ,不是氧化物,C 错;酸性氧化物一般不能跟酸反应,但SiO 2和HF(氢氟酸)能反应,D 错。

拓展应用2 B 解析:①中液氯是单质;④中碘酒、漂粉精不是胶体;⑤中Na 2O 2不是钠盐,故选B 。

【例3】C 解析:①风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 2CO 3·10H 2O===Na 2CO 3+10H 2O ;②变色:看具体情景而定,如FeCl 3溶液遇KSCN 溶液变红色为化学变化、溴水中加苯,振荡后有机层显橙红色,则为物理过程;③燃烧:本身就是化学反应;④爆炸也可能是气体单纯的压强增大所致;⑤同素异形体间转化一定是化学变化;⑥利用液态时沸点不同把N 2与O 2分离开;⑦反应方程式:Cl 2+H 2O HCl +HClO ,2HClO=====光照2HCl +O 2↑,只有C 正确。

拓展应用3 D 解析:①生成沉淀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改变温度导致晶体析出;放出气体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液态煤气通过减压放出气体;③溶液褪色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活性炭脱色;④发光、⑤发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白炽灯通电。

演练巩固提升
1.B 解析:虽然酸、碱、盐都属于电解质,但盐不从属于酸,故B 选项的有关物质间不符合图示的从属关系。

2.B 解析:把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10-7
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并非能发
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都为胶体,A项错误;氧化还原反应表现为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B正确;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H4Cl,C项错误;一般用溶于水后能否完全电离来判断是否为强电解质,故D项错误。

3.C 解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A错;O3的氧化性强于O2,因而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B错;O3与O2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一定发生能量变化,C对;反应3O2===2O3虽有单质参加,但无化合价变化,故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错。

4.A 解析: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就是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①可以实现;H2S这种弱酸和CuSO4溶液发生反应,产物中有H2SO4(强酸)生成,②可以实现;复分解反应的产物可以是弱电解质,如醋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物就有醋酸这种弱电解质,③可以实现;一定浓度的硫化氢溶液与亚硫酸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硫和水,溶液为中性,④可以实现;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生成臭氧不是氧化还原反应,⑤可以实现;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有气体生成,⑥可以实现。

5.答案:(1)①SO2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余是固体
②Na2O2是过氧化物,其余为酸性氧化物或碱性氧化物(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CaO+SiO2CaSiO3(或MgO+SO2MgSO3等其他合理答案);Na2O2+SO2===Na2SO4
(3)
(意思正确,能表示二者的交叉关系即可)
(4)溶液胶体丁达尔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