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成武一中高中物理必修2同步学案:第7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6节 Word版含答案
学年人教版物理必修二同步导学: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6节PPT课件

• 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 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
• 4.每次释放小车时,都要让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运 动。
• 5.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
考点一 对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的考查
数据的处理
• 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者作出W-v草图,大致判断 两个量可能有什么关系。如果认为有可能是W∝v2,就对 每W一个速度值算出它v2的二次方,然后以__________为纵坐 标,_____一_条__直_线_为横坐标作图(不是以v为横坐标)。如果这 样作出的图象是__________,说明两者关系真的是 W∝v2……
• 5.分析数据,尝试做W-v,W-v2等图象,探究W、v的 关系。
三、数据处理 1.速度数值的获得:实验获得的是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功 与小车速度的关系, 需要测量的是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 动的速度。所以,应该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是图中 A1、A3 间的距离 x,小车此 时速度的表达式为 v=2xT,其中 T 是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即选择相邻距离基 本相同的若干点 A1、A2、A3…来计算小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2.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分别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 v1、v2、v3…… 3.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____纵______坐标(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 W 为单 位),小车获得的速度为____横______坐标,作出 W-v 曲线。 4.如果 W-v 曲线是__一__条__直__线__,表明 W∝v;如果不是直线,可着手考虑 是否存在下列关系:W∝_____v_2____、W∝v3、W∝ v……
操作的技巧
机械能守恒定律(印)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会考复习 编制:郜立涛 审核:白志松 【学习目标】 1、理解功、功率含义 2、理清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3、了解弹性势能定义、动能定义 4、熟悉动能定理内容及应用 5、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理解及应用【学习重点】会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学习难点】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会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预习案【使用说明】1.通读教材,理解本节的基本知识,再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再读教材,解决问题。
2.独立完成,限时15分钟。
其中A 是重点,B 是次重点,C 是需要掌握的 考点一:功(B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和 。
(2)定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即αcos FL W =(3)功是 量,单位:J;(4)正负功的物义:力对物体做正功说明该力对物体运动起推动作用;力对物体做负功说明该力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
(5)求总功的方法: 1+W 2+W 3+ 求功的方法:αcos FLW 总= W= Ptαcos FL △E K考点二:功率(B )(1)计算公式:P= = (F与V方向相同) 单位:瓦特(W) (2)理解:平均功率P=W/t =F_V瞬时功率P=FV(3)物理意义:表示 。
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功是矢量,正、负表示方向;B.功是标量,正负表示外力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C.力对物体做正功还是做负功,取决于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D.力做功总是在某个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功是一个过程量. 2.运动员用2000N 的力把质量为0.5kg 的球踢出50m,则运动员对球所做的功是( ) A.200J B.10000J C.25J D.无法确定 考点三.重力势能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1)概念:重力势能EP=mgh 重力做功WG=mg(h 1-h 2)重力势能的增加量△Ep =mgh 2-mgh 1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是(2)理解:(1)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2)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3)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4)重力势能是相对的,是和地球共有的,即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考点四.弹性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只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
功和能概念总览2.机械功(功)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1、符号:W(w ork)2、单位: J(J oule焦耳).3、大小:①W:某个力做的功;②F:力;③s:位移(以地面为参考系的位移)④: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4、方向:标量,无方向详解:1、使用条件:力F是恒力2、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①当时,,力对物体做正功。
②当时,,力对物体做负功,也称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③当时,,力对物体不做功。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大、反向,但由于它们作用的对象不同,故位移关系不能确定。
因此,作用力做功时,反作用力可能做功,也可能不做功,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数值上也不一定相等。
4、编者的理解:某个力做的功等于这个力与位移的乘积,乘以这个力与位移之间夹角的余弦值。
研究某个力做的功即研究这个力对物体的运动是促进或是阻碍,与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5。
合力做功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即。
实例:1、合力做的功,等于合力与位移的乘积,乘以合力与位移之间夹角的余弦值2、摩擦力做功,等于摩擦力与位移的乘积,乘以摩擦力与位移之间夹角的余弦值。
3、分析摩擦力做功严格按照功的公式进行分析,摩擦力阻碍的是相对接触面的运动,而不一定阻碍相对地面的运动,而做功公式中的位移是相对地面而言,所以摩擦力可以做正功,可以做负功,也可以不做功.3。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及答案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选择题1.质量为m 的小物块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
若斜面体和小物块一起以速度v 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x 。
斜面体对物块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做功情况是( )A .摩擦力做正功,支持力做正功B .摩擦力做正功,支持力做负功C .摩擦力做负功,支持力做正功D .摩擦力做负功,支持力做负功2.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着的物体,从A 点开始在大小不变的水平拉力F 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到B 点,物体经过A 、B 点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则在此过程中( )A .拉力的方向一定始终与滑动摩擦力方向相反B .物体的运动一定不是匀速直线运动C .拉力与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一定为零D .拉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合力一定始终为零3.材料相同的A 、B 两块滑块质量m A >m B ,在同一个粗糙的水平面上以相同的初速度运动,则它们的滑行距离x A 和x B 的关系为( )A .x A >x BB .x A = x BC .x A <x BD .无法确定4.某人在高h 处抛出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物体落地时速度为v ,该人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A .mghB .22v mC .mgh +22v mD .22v m -mgh5.如图所示的四个选项中,木块均在固定的斜面上运动,其中图A 、B 、C 中的斜面是光滑的,图D 中的斜面是粗糙的,图A 、B 中的F 为木块所受的外力,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图A 、B、D 中的木块向下运动,图C 中的木块向上运动,在这四个图所示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A B C D6.在下面列举的各个实例中,哪些情况机械能是守恒的?( ) A .汽车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B .抛出的手榴弹或标枪在空中的运动(不计空气阻力)C .拉着物体沿光滑斜面匀速上升D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碰到一个弹簧,把弹簧压缩后,又被弹回来7.沿倾角不同、动摩擦因数 相同的斜面向上拉同一物体,若上升的高度相同,则( ) vv3A .沿各斜面克服重力做的功相同B .沿倾角小的斜面克服摩擦做的功大些C .沿倾角大的斜面拉力做的功小些D .条件不足,拉力做的功无法比较 8.重物m 系在上端固定的轻弹簧下端,用手托起重物,使弹簧处于竖直方向,弹簧的长度等于原长时,突然松手,重物下落的过程中,对于重物、弹簧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物的动能最大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最小B .重物的重力势能最小时,动能最大C .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重物的动能最小D .重物的重力势能最小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9.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从A 点出发分别经三个不同的光滑斜面下滑到同一水平面上的C 1、C 2、C 3 处,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那些是正确的( ) A .在 C 1、C 2、C 3 处的动能相等 B .在 C 1、C 2、C 3 处的速度相同C .物体在三个斜面上的运动都是匀加速运动,在AC 1上下滑时加速度最小D .物体在三个斜面上的运动都是匀加速运动,在AC 3上下滑时所用时间最少10.木块m 沿着倾角为θ 的光滑斜面从静止开始下滑,当下降的高度为h 时,重力的瞬时功率为A .mg gh 2B .mg cos θ gh 2C .mg sin θ2gh D .mg sin θ gh 2 11.玩具起重机上悬挂一个质量为500克的砝码,从静止开始以2 m/s 2的加速度提升砝码。
高中物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7.8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物理

7.8 机械能守恒定律如何?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
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杆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
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弹簧的弹力对小球能做功。
实验证明: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
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高度,可见,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应该保持不变。
即机械能保持不变。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和是否真的保持不变?下面我们就来定量讨论这个问题。
2、机械能守恒定律质量为m 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h1的A 点时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h2的B 点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取地面为参考平面,试写出物体在A 点时的机械能和B 点时的机械能,并找到这两个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
A 点12121mgh mv E E E PA kA A +=+=B 点22221mgh mv E E E PB kB B +=+= 根据动能定理,有21222121mv mv W G -= 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21mgh mgh W G -=NA B C GF所示,图A、B、D中的木块向下运动,图C中的木块向上运动。
在这四个图所示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 C )解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的作用,或者还受其它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依照此条件分析,ABD三项均错。
板书设计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1、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2、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2〕表达式:2pEEEEk2p1k1+=+或12EE=〔3〕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只有系统内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无其它形式能量之间〔如内能〕转化。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示范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示范教案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整体设计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守恒条件有了明确的认识.本节安排在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使学生不仅从理论上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而且通过实际观测从感性上增加了认识,深化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在这一实验之前学生多次使用过打点计时器,对处理纸带的方法并不陌生,实验操作也比较容易,所以要求学生认真看书,完成实验.课文中重点介绍了瞬时速度测量的另一种方法,要求学生明白道理.在前面的实验中,测速度时都是用两点间的平均速度代表其中点的瞬时速度,本节证明了“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与它相邻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前面没有使用这种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验认识瞬时速度,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盲目追求精确度的倾向.本节实验采用了不给步骤给思路,同时进行难点提示的教法.给教师在课堂操控上很大的自由空间,应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的思路,设计相应的探究方法,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教师一定要评阅或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生自己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能力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对实验结果可靠性的评估,要求学生不但会动手,更要会动脑.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正确推导重物自由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机械能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念,正确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证和实验验证过程.3.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4.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从事例中感受和猜想物体的机械能转化遵循什么规律. 2.在实验验证中如何处理纸带,数据如何处理.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分析推证法、探究与交流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视频回顾: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提问:什么是机械能?情景创设(视频):瀑布、跳高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情景,描述它们的动能、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和转化的?『生』水从高处下落: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跳高:运动员向上跳高的过程中,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减小的动能转化为增加的重力势能.向下则反之.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你猜想减小的重力势能与增加的动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猜想:现在就通过探究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提问:要探究一个物理问题可以从几方面来探究?理论分析下面以最简单的例子从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两方面来研究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问题.先从理论分析来研究重锤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①如图所示,忽略空气阻力,设重锤的质量为m ,当重锤离地面高度为h 1时,重锤具有的机械能是:E 1=E k1+E p1=__________ 结论:E 1=E k1+E p1=12m v 21+mgh 1.②当重锤继续下落至离地面高度为h 2处时,重锤具有的机械能是: E 2=E k2+E p2=__________结论:E 2=E k2+E p2=12m v 22+mgh 2.③试着比较重锤从h 1高处下落到h 2高处时动能的增加量E k 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相等吗?(现在就从理论上去推导这两个位置的机械能是否相等) 设问:如果相等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动能定理或运动学知识分析推导得出ΔE k =ΔE p . 即12m v 22-12m v 21=mg (h 1-h 2) 结论:由于动能的增加量ΔE k 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 相等,因此E 1=E 2. 上面是从分析重锤自由下落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吗?提问:物体在做斜抛运动时这个结论也正确吗?分析图中斜抛物体的频闪照片,你也能得出“斜抛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但在任一位置的机械能都相同”的结论吗?(留给学生课后探究)总结:研究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不论物体是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这个结论都是正确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且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E =E k +E p =恒量.实验验证提问: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呢?在现有器材的条件下,这节课推荐大家用自由下落的重锤和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仪器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方座支架,直尺,重锤,纸带,复写纸,导线.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 (1)如何选择纸带提问:某个位置的机械能能不能测量?怎样测量?(2)如何测量计数点的速度?即v 1、v 2的速度.(3)如何测量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 Δh 和动能的增加量12m v 22-12m v 21?并用这两个量来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由于数据比较多,下面给大家提供了一组参考的数据表格,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数据表格.数据处理参考表格(并借助计算机数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1)老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实验并与学生互动. (2)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机数据表格辅助数据处理.这样使我们处理数据更加简单、方便.交流讨论(作业)一个学生骑自行车沿着斜坡自然下滑时,机械能是否守恒.活动与探究课题: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器材的改进目的:通过对本实验器材的改进,加深实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内容:1.器材:铁架台一个,圆柱棒一根(约30 cm长的橡胶棒),玩具车马达一个(转速为1 440 r/min),毛笔一支,白纸,细线,颜料若干.2.制作方法(1)将铁架台放于水平桌面上,再将约30 cm长的橡胶棒的一端钻一个孔,旋上一螺丝用于系上细线,再将白纸涂上胶水包在圆柱棒上,并把它悬挂在铁架台上方.(2)再将马达安装在铁架台的中间偏下,把毛笔固定在马达上,调整笔尖在棒的下端位置,笔尖与棒面略微接触就可以了.3.操作方法(1)如上图所示,将包有白纸的圆柱棒代替纸带和重锤,蘸有颜料的毛笔固定在马达上并随之转动,使之替代打点计时器,当烧断悬挂圆柱棒的线后,圆柱棒竖直自由落下,毛笔就在圆柱棒面上的纸上画出记号,记下了相应的位置.(2)替换白纸后,再给毛笔重新添加颜料重做上述实验过程,可做三次以上.4.实验结论马达的转速为:n=1 440 r/min=24 r/s,所以周期为:T=(1/24) s=0.042 s.因为马达每转一圈,毛笔随之在圆柱棒上的纸带面上画下一些间断的螺旋线,毛笔所画的旋线之间时间间隔T=0.042 s;所以,旋线之间的距离的大小,就记录圆柱棒下落的快慢.因为圆柱棒做自由落体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所知: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中间时刻=v平均.所以可以计算出各记号点的瞬时速度,也就可以计算各记号点之间的动能变化,测出记号点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算出重力势能的变化.因此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动能的变化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就验证了棒在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设计点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在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进行的一节实验课,目的在于学习物理规律之后进行,验证物理规律的正确性,巩固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本节仍然采用了不给步骤给思路,同时进行难点提示的写法,这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供很大的教学空间.本实验虽然是个验证性实验,但本教学设计突破思维习惯,采用由学生自主提出、验证方法、验证原理、验证步骤及方案的方法,渗透探究型实验的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积极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参与并体验了设计方案形成的思维过程,从中体会实验设计的乐趣和艰辛,感悟了科学实验的本质和价值,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教学设计主要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没有大量讲解例题,重点放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要讲透,这对下一节的应用课有很大帮助.渗透了能量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物理力学知识的核心所在.文本式教学设计(二)山东省邹平县长山中学李敏石涛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明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2.知道实验中选取测量点的有关要求,会根据实验中打出的纸带测定物体下落的距离,掌握测量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方法.3.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能够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实验结论.4.能定性地分析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实验误差.过程与方法通过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正确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误差分析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和公式.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新课实验目的:通过研究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变化,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原理:用天平测出重锤的质量,纸带上某两点的距离等于重锤下落的高度,这样就可以得到重锤下落过程中势能的变化.重锤的速度可以用大家熟悉的方法根据纸带测出(即每计数点的瞬时速度),这样就得到它在各点的动能.比较重锤在某一过程的初末状态动能变化与势能变化的多少,就能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用的实验仪器:(请在所需仪器右面打“√”)。
【成才之路】2018-2019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习题 第7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6节 Word版含答案

第七章第六节基础夯实1.小明和小帆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对于橡皮筋和小车连接的问题,小明和小帆同学分别有两种接法,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填“甲”或者“乙”)导学号 00820466答案:甲解析:橡皮筋不能拴在钉子上,所以甲的接法正确。
2.下面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步骤,其合理顺序是________。
导学号 00820467①将小车拉至图中C处,使AB和BC间距离大致相等,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放开小车,小车带动纸带运动,打下一系列的小点,由纸带分析求出小车通过B位置时的速度v,设第1次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
②做出W-v、W-v2的图象,分析图象的特点,得出结论。
③如图所示,先固定打点计时器,在长木板的两侧A处钉两个小钉,小车放在B处挂上一根橡皮筋(即图示情况),使橡皮筋处于自由长度。
④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每次实验保持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不变,用同样的方法测出v2、v3…记下2W、3W…记入表格。
答案:③①④②3.(石家庄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检测)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
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
导学号 00820468(1)实验中先后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合并起来挂在小车的前端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把小车拉到同一位置再释放小车。
把第1次只挂1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1,第二次挂2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2W1,……: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后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
根据第四次的纸带(如图所示)求得小车获得的速度为________m/s。
(2)若根据多次测量数据画出的W -v 图象如下图所示,根据图线形状,可知W 与v 的关系符合实际的是图( )答案:(1)2 (2)C解析:(1)v =4×10-20.02m/s =2m/s(2)实验证明W ∝v 2,所以W -v 图线应为一条抛物线,C 正确。
高一物理必修二导学案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6--10节

六、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学习目标:1.领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的设计思路,经历探究学习的情感体验过程.2.知道用一根橡皮筋所做的功为”单位的功”.3.理解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比较合理.4.能进行实验操作,会采集实验数据.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阅读教科书69-71页,完成如下问题.1、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要求能够改变功和测量功W,能够对应地测量出物体的速度v。
书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实验。
本实验中改变功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的变化情况是一份功W、二份功2W、三份功3W 等,为了是橡皮筋对物体做的功为总功,必须消除摩擦力做功对探究带来的影响,因此实验前必须将木板适当____________,使小车能够在木板上作匀速运动为标准;物体速度的测量是通过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2、探究实验的数据分析:为了清晰地显示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数据分析时可以采用图象分析法。
如果作出______________是一条直线,表明橡皮筋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即W∝v;如果不是直线,就可能是W∝v2、W∝v3,甚至W∝。
因此记录实验数据时可以设计一个如图的表格。
二交流展示:小组将自己组的看法展示在小黑板上,与别组同学交流看法.三合作探究问题1.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2.在实验探究中,应如何对物体做功?又怎样表示每次做功的大小呢?问题3.应该如何来测量物体的速度呢?选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呢?四展示在学案或小黑板上:五教师点拨六达标测试题1 如图是本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1)长木板的倾斜程度如何调试?(2)小车前上方的钩子在制作造型上有何要求?2 在用本节教材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的探究实验时,打出了如图5-6-3所示的一条纸带,请你说说:(1)利用这条纸带要测出哪个物理量?(2)要利用纸带上的哪一段,才能正确上述的物理量?七交流展示:八教师点拨九本节小结十课外作业:预习下一课时.1.(1)木板的倾斜程度应调节到轻推小车(拖着纸带),则小车恰能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一、功1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条件:. 力和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3公式:W=F S cos θW —-某力功,单位为焦耳(J )F ——某力(要为恒力),单位为牛顿(N ) S ——物体运动的位移,一般为对地位移,单位为米(m)θ——力与位移的夹角4功是标量,但它有正功、负功。
某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说成“物体克服某力做功”。
当)2,0[πθ∈时,即力与位移成锐角,功为正;动力做功; 当2πθ=时,即力与位移垂直功为零,力不做功; 当],2(ππθ∈时,即力与位移成钝角,功为负,阻力做功; 5 功是一个过程所对应的量,因此功是过程量。
6功仅与F 、S 、θ有关,与物体所受的其它外力、速度、加速度无关。
7几个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即W 总=W1+W2+…+Wn 或W 总= F 合Scos θ8 合外力的功的求法:方法1:先求出合外力,再利用W=Flcos α求出合外力的功。
方法2:先求出各个分力的功,合外力的功等于物体所受各力功的代数和。
二、功率1概念:功跟完成功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力(或物体)做功的快慢。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全章教学设计,(教案)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全章教学设计汇总一、《追寻守恒量---能量》教学设计二、《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四、《功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功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重力势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七、《重力势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八、《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设计九、《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十、《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十一、《动能和动能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十二、《动能和动能定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十三、《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十四、《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十五、《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十六、《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学设计守恒的普遍性难点一、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能量》教学设计课题7.1追寻守恒量-----能量课型新授课1、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
教学目标2、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关系。
3、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同学们对守恒观念有初步的认识.重点理解动能、势能,体会能量转化和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中体会能量守恒。
教法及教具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一、自主导学:引入: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劳厄曾说过: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的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物理量的不变性,所以对于守恒量学生主体活动的寻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既然如【自学指导教此,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追寻守恒量”一节。
二、自主探究:【学法指1】:教师(一):能量的概念导】指导学生阅学过程问题1:在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小球从光滑的斜面A上从高为h1处由静止滚下,滚上另一光滑的斜面B,速度变为零时的高度为h2,h1和h2的大小关系怎样?如果减小斜面的倾角呢?你发现有一种什么样的启发性的事实?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二):势能、动能的概念问题2:小球从斜面A的某一高度由静止滚下,并运动到斜面B的同一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和高度是如何变化的?读课本阅读课本P55-P56页P55-P56页内内容,完成容完成下面的所提的问题问题【自学指导总结归纳:2】:引导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阅读教材,出示提动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纲,思考问问题3:在“伽利略斜面实验”中小球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思考与讨论:如果不采用能量的概念,用我们以前的语言能题教否解释这个实验?这种描述具有什么局限?思考3、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明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高中物理必修2同步学案:第7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6节

第6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实际探究过程中如何把变力做功这个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的困难,享受成功的乐趣.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预习要点】: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所用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分析与猜测(1)通过研究重力做的功,我们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弹力做的功,我们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要研究动能的变化,也要从力做功开始.(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时,力会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2.探究的思路(1)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2)为简化实验,可将物体初速度设置为零,利用如图7-6-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橡皮筋来对小车做功W,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v,然后分析功W与速度v的关系.图7-6-2三、实验器材木板、小车、橡皮筋、打点计时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等.四、实验步骤1.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器材.2.平衡摩擦力: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稍微垫高,使小车能牵引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小车前端通过两铁钉连线时小车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1,将数据记入表格,用标尺记录小车的初始位置.4.改用2条、3条、4条……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小车开始位置相同,每次橡皮筋拉开的长度相同,记录橡皮筋做功2W、3W、4W……情况下小车获得的速度v2、v3、v4…….5.分析数据,研究W与v的关系.五、数据的处理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我们可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作出W—v曲线、W—v2曲线、W—v3曲线……哪一种图象更接近于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功与速度之间就是哪一种正比关系.用图象法处理数据,要比计算法更简捷更直观.六、实验结论无论是通过计算法还是作图法都可以得出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结论,即W∝v2.七、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实验中的小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对小车做负功,我们研究的是橡皮筋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应设法排除摩擦力的影响.可采用将木板一端垫高的方法来实现.将木板一端垫高,使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相平衡,就消除了摩擦力的影响.2.每次实验所用的橡皮筋都相同并且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一致.3.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相邻各点的间距并不均匀,应选间距均匀的那一段纸带来计算小车的速度,因这一小段是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完毕时的情形.(小车速度也可借助光电门来测量)【答疑解惑】:1.如何利用纸带来求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呢?由于实验器材和每次操作过程的分散性,尤其是橡皮筋不可能做到各条之间的长度、粗细完全一致,使得每次改变橡皮筋的条数后,纸带上反映小车匀速运动阶段的点数和这些点的位置,不一定都在事先的设定点(即用一根橡皮筋拉小车时,与橡皮筋刚好处于自由长度相对应的纸带上打下的点)之后,而可能在设定点的前后.这是因为小车在几条橡皮筋拉动下运动至设定点时,各条橡皮筋可能在设定点的前、后对小车不产生拉力,从而使纸带上打出的点出现上述情况.因此,需要对纸带上的点进行分析,方法是比较设定点左右及设定点之后的若干个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基本相同,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干个点作为小车匀速运动阶段的点,用这些点计算小车的速度.2.在这个探究性实验中用到哪些重要的方法与技巧?(1)研究两个物理量的比例关系是探究两个量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研究比例关系可以为实验测量提供很大的方便和可能.例如,一根橡皮条对小车做的功是很难确定的,如果改用两根橡皮条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做的功的具体数值仍是很难确定的.但是,若以一根橡皮条对小车做的功为W,两根橡皮条做的功无疑是2W.(2)将问题转化以简化实验过程:探究的任务是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本实验总是让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使测定两个速度(初速度和末速度)的问题转化为测定一个末态速度的问题,非常有利于操作和数据处理发现规律(也有不足之处).(3)设法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误差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探究工作是否成功,是否能正确地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本实验注重了两个方面:①平衡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摩擦力保证小车脱离橡皮条后做匀速运动;②在纸带上选取点迹清楚、间距均匀的部分计算小车的速度.(4)利用物理图象,适当地进行坐标交换,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典例剖析】:一、实验原理的应用例1关于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解析本实验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就已经足够了,A错;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B 错;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度,才能减小误差,C错;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D正确.答案 D二、实验数据的处理例2在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小车的质量为m,使用橡皮筋6根,每次增加一根,实验中22(1)试在图7-6-3(2)从图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7-6-3解析 (1)将表中的数据分别描在图7-6-3甲、乙所示的两个坐标系中,然后在图甲中用平滑曲线连接,在图乙中用斜直线连接,并且使尽可能多的点分布在曲线上或对称分布在直线两侧,如下图甲和乙所示.(2)从乙图看出W ∝v 2答案 (1)见解析图 (2)W ∝v 2三、实验创新例3 若再给你一架天平和砝码,你能利用本实验装置研究功与质量、速度间的关系吗?请说说你的设想.解析 我们已经知道功与速度间的关系是W ∝v 2,所以功与质量、速度间的关系可能是W ∝mv 2、W ∝m 2v 2、W ∝v 2m …… 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并在小车内加不同数量的砝码以改变小车的总质量m ,如教材中的探究实验那样进行操作,确定橡皮筋所做的功W ,测出小车相应的速度v ,画出W —mv 2、W —m 2v 2、W —v 2m 等图象,看哪一种图象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即可确定相应的比例关系. 探究结果告诉我们:橡皮筋所做的功和小车的质量与所获速度的平方的乘积成正比,即W ∝mv 2.答案 见解析【课堂练习】:1.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条如图7-6-4所示的纸带,这条纸带上的点两端较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图7-6-4A.电源的频率不稳定B.木板倾斜程度太大C.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斜角太小D.小车受到的阻力较大答案CD解析电源频率不稳定的可能性不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加速运动,在橡皮筋恢复原长以后小车做减速运动,且受到的阻力较大.没有倾斜木板或倾角太小是产生较大阻力的原因之一,故C、D项正确.2.对于橡皮筋做的功来说,直接测量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巧妙地避开这个难题而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只需要测出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的多少倍,具体做法是()A.用同样的力对小车做功,让小车通过的距离依次为x、2x、3x……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B.让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第1次力为F、第2次力为2F、第3次力为3F……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C.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在实验中每次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D.利用弹簧秤测量对小车的拉力F,利用直尺测量小车在力F作用下移动的距离x,便可以求出每次实验中力对小车做的功,可控制为W、2W、3W……答案 C解析本实验要点之一是采用倍增思想设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即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和第一次一致,以保证第2次、第3次……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2W、3W…….3.图7-6-5所示为与小车相连,穿过打点计时器的一条纸带,纸带上的点距并不都是均匀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7-6-5①纸带的左端是与小车相连的②纸带的右端是与小车相连的③利用E、F、G、H、I、J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小车的速度④利用A、B、C、D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小车的速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B4.某同学想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研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四组物理量中需要直接或间接测量的量有()A.重物的质量B.重力加速度C.重物下落的高度D.与重物下落高度对应的重物的瞬时速度答案CD解析物体受力不变,可以利用下降高度关系代表功的关系,所以必须测量下落高度,再利用下落高度计算对应各点的瞬时速度,故C、D对,A、B错.5.为了计算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了如图7-6-6所示的一条纸带,在A、B、C、D中应该选用哪个点的速度才符合要求________.图7-6-6答案 C解析实验中所要求测量的速度应该是橡皮筋作用完毕以后小车的速度,也就是小车所获得的最大速度.由题图中可以看出,A、B两点橡皮条还没有作用完毕,而D点是橡皮条作用完毕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所以最理想的应该是C点的速度.6.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外力F作用下运动一段位移,获得速度v,动能Ek.若将水平外力增大1倍,其他条件均不变,则获得的速度为________,动能为________.答案2v2Ek解析根据实验探究出的W与速度的关系知W∝v2,当将水平外力F增大1倍时,力F所做的功增大到2W,则物体(小车)获得的速度为2v;因为功增大到2W,动能也增加到2Ek.7.如图7-6-7所示是探究橡皮筋的弹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可以使木板略微倾斜,作为补偿.木板应该倾斜到什么程度?图7-6-7答案木板应该倾斜到使小车在无牵引力的作用下,牵引纸带能够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本实验探究的是橡皮筋的弹力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在小车所受的力中,只有橡皮筋的弹力对小车做功,若不使木板倾斜,小车所受的阻力就对小车做负功,所以应该让木板稍倾斜,使小车所受到的木板的摩擦力与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木板)的分力平衡,此时就只有橡皮筋的弹力对小车做功了.8.图7-6-8如图7-6-8所示汽车已成为人们外出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评价汽车性能的主要指标有动力性、经济性、稳定性、制动性等,其中制动性主要是指在良好的路面上,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到停车的距离.表中记录的是汽车以不同速率行驶时,制动后所经过的距离.请根据表中的数据,用图象分析推断克服阻力做功与汽车速率变化之间的关系.答案见解析解析制动过程中阻力不变,设每制动1 m,克服阻力做功为W1,则运动4m、16 m、25 m、36 m,克服阻力做功分别为4W1、16W1、25W1、36W1,做出W—v图象如下图所示.可见W与v不是正比关系,猜想W与v2成正比,作出W—v2图象如下.可见W与v2成正比.【课内探究】:题型①实验原理的应用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得到的纸带如图1所示,小车的运动情况可描述为:A、B之间为________运动;C、D之间为________运动,应选________来计算小车的速度v.图1答案加速匀速直线CD段解析纸带上的数据反映了小车的运动情况,由A到B之间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相邻两点间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A到B这一段时间内小车所做的运动为加速运动,而C、D 之间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相等,故C、D之间小车的运动可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可用来计算小车的速度v.拓展探究在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左端适当垫高,使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自由下滑时能保持匀速运动B.为简便起见,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要相同,拉伸的长度要一样C.可以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D.可以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E.实验中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F.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G.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答案ABCF解析左端垫高利用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来满足橡皮筋做功是合力功.实验中要求橡皮筋规格相同,拉伸长度相同即每个橡皮筋做功相等,所以只要通过改变条数就可以改变做功的数值,利用打点计时器时应该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当橡皮筋松驰时,即加速结束时,小车做匀速运动,此时速度即为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题型②原理创新某同学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甲所示的实验.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地方,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得到的纸带如图乙所示,O点为计时器打下的第1个点,该同学对数据进行了下列处理:取OA =AB =BC ,并根据纸带算出了A 、B 、C 三点的速度分别为v A =0.12 m/s ,v B =0.17 m/s ,v C =0.21 m/s.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否大致判断W ∝v 2?图3答案 见解析解析 设由O 到A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W ;那么由O 到B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2W ;由O 到C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3W.由计算可知,v 2A =1.44×10-2 m 2/s 2,v 2B =2.89×10-2 m 2/s 2,v 2C =4.41×10-2 m 2/s 2,v 2B v 2A≈2,v 2C v 2A≈3,即v 2B ≈2v 2A ,v 2C ≈3v 2A .由以上数据可以判定W ∝v 2是正确的,也可以根据W -v 2的图象来判断,如下图所示.题型 ③ 实验设计现有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重锤、纸带、铁架台、直尺、铅笔等,试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合外力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要求:(1)构思实验方案;(2)说明探究功与速度关系的方法.答案 (1)实验方案:①让重锤牵动纸带做自由落体运动,重锤下落不同高度时,重力做的功也不相同,由此可以取得重力做的功的不同数值;②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可以求出物体下落不同高度时的瞬时速度;③研究重力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2)探究功和速度之间的关系:①在坐标纸上规定适当的标度,建立W —v 坐标系,描出一系列的点;②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个点,得到一条曲线,研究规律;③如果从曲线中很难发现功与速度的关系,可尝试取v 2、v 3或v 为横坐标,再描点连线进行研究. 拓展探究 若给你一辆自行车、停表和米尺,请你设计实验来探究摩擦力的功与自行车的初速度的关系,写出实验步骤.答案 (1)使自行车获得某一速度后,停止蹬车,让自行车沿着平直路面前进.用停表测出自行车从停止蹬车到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t ,用米尺测出自行车停止蹬车后运动的距离x.(2)设自行车无动力后受到的阻力是Ff ,则在这一过程中阻力所做的功WF f =Ffx ,自行车的初速度v 0=2v =2x t. (3)重复实验步骤(1)可以得到多组t 和x 的值.(4)通过作W —v 图和W —v 2图或者计算的方法可以获得W 与v 的关系.实验结论:W ∝v 2.【课后练习】:1.在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B .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C .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D .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答案 AC2.在课本实验中,小车会受到阻力,但可使木板倾斜作为补偿.则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放开小车,能够自由下滑即可B .放开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C .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自由下滑即可D .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答案 D3.在“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每次橡皮筋的拉伸长度都保持不变,这样每次( )A .做的功一样B .每条橡皮筋产生的弹性势能相同C .产生的动能相同D .产生的重力势能相同答案 B解析 本次实验是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弹性势能,从而使每次小车获得的速度不同.4.质量为1 kg 的重物自由下落,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下运动过程,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为6 V 、50 Hz 的交流电源,如图4所示,纸带上O 点为重物自由下落时打点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A 、B 、C 、D 、E 、F 、G 依次间隔一个点(图中未画出),各计数点与O 点的距离依次为31.4、70.6、125.4、195.9、282.1、383.8、501.2,单位为mm ,重力加速度为9.8 m/s 2,则图4(1)求出B 、C 、D 、E 、F 各点速度并填入下表.(2)求出物体下落时a 时间为t a =t b -T = 9lg - 4l g = l g(3)适当选择坐标轴,在图5中作出重力做的功与速度的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图.图5图中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__,由图可得重力所做的功与____________成________关系.答案 (1)1.18 1.57 1.96 2.35 2.74 (2)0.69 1.23 1.92 2.76 3.76 (3)如下图所示重力做的功WG 速度的平方v 2 速度的平方v 2 正比 解析 (1)各点速度由公式v =v =ΔxΔt,求出 v B =ACΔt =(125.4-31.4)×10-34×0.02m /s≈1.18 m/s同理v C ≈1.57 m/s ,v D ≈1.96 m/s ,v E ≈2.35 m/s ,v F ≈2.74 m/s(2)重力做的功由W=mgΔx求出W B=mg OB=1×9.8×70.6×10-3 J≈0.69 J同理W C≈1.23 J,W D≈1.92 J,W E≈2.76 J,W F≈3.76 J5.某实验小组采用图6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图中小车中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达地面,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 Hz.图6(1)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①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钩码;②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________,________,小车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________;③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更换纸带,重复②的操作.(2)图7是钩码质量为0.03 kg,砝码质量为0.02 kg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择起始点O及A、B、C、D、E五个计数点,可获得各计数点到O的距离x及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v,请将C点的测量结果填在表中的相应位置.图7纸带的测量结果答案(1)(2)5.05~5.100.48~0.50(答案在此范围内都对)解析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我们首先要验证功W与速度v变化的关系,但不是正比的关系,而v2的变化即(v2-v20)与功是成正比的.(1)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后,需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让其拖动纸带,待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后,关闭打点计时器电源.(2)在验证C 点时,从纸带上可知C 点的速度就是BD 的平均速度,v C =8.14-4.200.08×10-2 m/s =0.49 m/s.6.在本节实验中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能否用本实验装置探究拉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所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提示:从实验目的与小车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答案 本实验是为了探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间的关系,为此,必须排除摩擦力的干扰,所以要平衡摩擦力.假如不平衡摩擦力,那么当拉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零时小车的位置并不是橡皮筋刚恢复为自由长度时的位置,而是在橡皮筋刚变为自由长度时的位置之前,且该位置随橡皮筋条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橡皮筋恢复为自由长度前,小车已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减速运动阶段,我们在纸带上很难确定相应的位置.再有,当一次次增加橡皮筋时,即拉力成倍增加时,摩擦力没有发生变化,不可能相应地成倍增加.我们无法计算合力功的大小,也不可能使合力功成倍增加,所以不能用本实验装置探究拉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所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
山东成武一中高中物理必修2同步学案:第7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7节

第7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预习要点】:要点一 动能定理的理解1.动能定理的推导:由实验发现,物体动能的改变量等于外力做的功.其实,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可以推导出恒力对物体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初速度为v 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增加到v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ma ①由匀变速运动规律得l =v 22-v 212a② 由①×②可得Fl =12mv 22-12mv 21即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这个结论就叫做动能定理.如果用W 表示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E k2表示物体的末动能,E k1表示物体的初动能,上式可写为:W =E k2-E k1.2.物理意义:动能定理指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即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对应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变化的大小由做功的多少来量度.3.实质:动能定理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反映了力改变运动状态时,在空间上的累积效果(动能的变化情况从侧面体现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情况).4.动能定理的理解要点(1)动能定理研究的对象是单一物体(质点)或者是可以看成是单一物体的物体系.(2)动能定理适用于物体的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既可以是同性质的力,亦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既可以是同时作用,也可以是分段作用;只要能够求出在作用过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和正负即可.(3)动能定理的计算式为标量式,v 为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4)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指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对它所做的总功.要点二 动能定理的应用1.适用条件(1)动能定理是在恒力做功的条件下推导出来的,但也适用于变力做功.(2)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2.优点(1)动能定理对应的是一个过程,只涉及到物体初、末状态的动能和整个过程中合外力的功,无需关心中间运动过程的细节,而且功和能的物理量都为标量,无方向性,计算方便,因而当题目中不涉及加速度和时间,而涉及力、位移、质量、速度、功和动能等物理量时,优先考虑动能定理.(2)用动能定理解题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题要简便,动能定理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2)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是做正功还是负功.(3)明确初始状态和末状态的动能,即初动能和末动能.(4)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4.需要注意的问题(1)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和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包括所有的力),因此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2)动能定理中的位移和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个参照系,一般以地面为参照系.(3)求总功可分下述两种情况:①若各恒力同时作用于同一段位移,可先求出物体所受合外力,再求总功;也可用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的方法求解.②若各力不同时对物体做功,W应为各阶段各力做功的代数和.【答疑解惑】:1.如何理解动能定理中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1)物体受多个力的作用,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即W=W1+W2+…=F1·l+F2·l+…=F合·l,所以F既可以是单一恒力,也可以是物体所受多个力的合力,W既可以是单个力所做的功,也可以是多个力的总功,而后者更具普遍意义.(2)物体可能受恒力作用,也可能受变力作用,只要有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的动能就发生改变.(3)如果力的作用是分阶段的,则物体运动过程往往包含几个不同物理过程,合外力的总功可以分段计算,也可以对每个力分别计算,最后求总功.(4)对一个物体系统来说,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指的是所有外力(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内的物体的作用力)对系统所做功与所有内力(系统内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所做功的代数和.2.动能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呢?(1)从两者反映物理规律的实质上看:力的作用效果能够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速度发生变化.而两者都是来描述力的这种作用效果的.前者对于一个力作用下的物体的运动过程着重从空间积累的角度反映作用结果,而后者注意反映该过程中某一瞬时力的作用结果.(2)动能定理是从功的定义式出发,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动力学公式推导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独立于牛顿第二定律的运动方程,但它们有较大的区别: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式,反映的是力与加速度的瞬时关系,即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之间的关系;动能定理是标量式,反映的是力对物体持续作用的空间累积效果,即对物体作用的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它们是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两条不同途径.【典例剖析】:一、对于动能的理解例1 关于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式Ek =12mv 2中的速度v 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②动能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速率决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无关 ③物体以相同的速率向东和向西运动,动能的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 ④物体以相同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其动能不同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 动能是标量,与速度的大小有关,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公式中的速度是相对于地面的速度.答案 A方法总结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而无方向.动能的大小由质量和运动的速率决定,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二、动能定理的应用例2 一辆汽车质量为m ,从静止开始起动,沿水平面前进了l 后,就达到了最大行驶速度vm ,设汽车的牵引功率保持不变,所受阻力为车重的k 倍.求:(1)汽车的牵引功率.(2)汽车从静止到开始匀速运动所需的时间.解析 因为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恒定,所以汽车在起动过程中所受的牵引力为变力,且在汽车起动过程中的初始阶段F>Ff ,汽车做变加速运动,随着汽车速度的增大,据P =Fv 可知,汽车的牵引力将逐渐减小,加速度也随之减小,但仍做加速运动.当牵引力F =Ff 时,汽车的加速度为零,此时汽车达到最大的速度,之后汽车将做匀速运动.由于在达到最大速度前牵引力是变力,因此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但可用动能定理求解.(1)当F =Ff 时,v =vm牵引功率P =Fv =Ffvm =kmgvm ①(2)汽车在运动过程中因功率恒定,所以牵引力做功W 1=Pt ②因阻力恒定,所以阻力做功W 2=Ffl =kmgl ③根据动能定理W 1-W 2=12mvm 2④ 将②③两式代入④中得Pt -kmgl =12mvm 2 得汽车从静止开始到匀速运动所需的时间t =l vm +vm 2kg. 答案 (1)kmgvm (2)l vm +vm 2kg方法总结因为机车以额定功率启动并运动,因此汽车的牵引力是变力,其牵引力做的功表示为W =Pt.三、动能定理的两种列式方法例3 物体从高出地面H 处由静止自由落下,图7-7-2不考虑空气阻力,落至沙坑表面后又进入沙坑h 停止(如图7-7-2所示).求物体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其重力的多少倍.解析 解法一 选物体为研究对象,先研究自由落体过程,只有重力做功,设物体质量为m ,落到沙坑表面时速度为v ,根据动能定理有mgH =12mv 2-0① 再研究物体在沙坑中的运动过程,重力做正功,阻力Ff 做负功,根据动能定理有mgh -Ffh =0-12mv 2② 由①②两式解得Ff mg =H +h h可见物体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其重力的H +h h倍. 解法二 研究物体运动的全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H +h)-Ffh =0解得Ff mg =H +h h可见物体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其重力的H +h h倍.答案 H +h h方法总结若物体的运动过程包含几个不同的物理过程,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可以分段列方程,然后联立求解,也可以视全过程为一整体列方程求解.当既能用“分段法”求解,又能用“整体 法”求解时,一般来说,整体法要比分段法简捷.【课堂练习】:1.一人用力踢质量为1 kg 的静止足球,使球以10 m/s 的水平速度飞出,设人踢球的平均作用力为200 N ,球在水平方向滚动的距离为20 m ,则人对球做功为(g 取10 m/s 2)( )A .50 JB .200 JC .4 000 JD .6 000 J答案 A解析 人对足球做功的过程只是在踢球的瞬间,球在空中飞行以及在地面上滚动的过程中,都不是人在做功,所以人对足球做功的过程就是足球获得的动能.根据动能定义式Ek =12mv 2得人对足球做的功为50 J.2.在h 高处,以初速度v 0向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小球着地时速度大小为( )A .v 0+2ghB .v 0-2ghC.v 20+2ghD.v 20-2gh答案 C解析 小球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可由动能定理计算.在小球下落的整个过程中,对小球应用动能定理,有mgh =12mv 2-12mv 20解得小球着地时速度的大小为v =v 20+2gh3.一辆汽车以v 1=6 m/s 的速度沿水平路面行驶时,急刹车后能滑行x 1=3.6 m ,如果以v 2=8 m/s 的速度行驶,在同样路面上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x 2应为( )A .6.4 mB .5.6 mC .7.2 mD .10.8 m答案 A4.质点所受的力F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7-7-3所示,力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已知t =0时质点的速度为零,在图中所示的t 1、t 2、t 3和t 4各时刻中,质点的动能最大的时刻是( )图7-7-3A .t 1B .t 2C .t 3D .t 4答案 B5.一质量为m 的滑块,以速度v 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后,滑块的速度变为-2v(方向与原来相反),在这段时间内,水平力所做的功为( )A.32mv 2 B .-32mv 2 C.52mv 2 D .-52mv 2 答案 A6.某人从一楼匀速率上到三楼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做的功等于人的重力势能的增加B .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做的功等于人的机械能的增加C .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做的功为零D .人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其重力势能的增加答案 CD解析 由功的定义知,做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沿力方向上的位移,当人走路过程中,脚站在地面上,有支持力,但无位移;而当人走动,脚离开地面,有位移却无支持力,所以地板对人的支持力不做功,而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其重力势能的增加,选项C 、D 正确.7.如图7-7-4所示,图7-7-4质量为M 的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子弹以速度v 0沿水平方向射中木块并最终留在木块中与木块一起以速度v 运动.已知当子弹相对木块静止时,木块前进距离L ,子弹进入木块的深度为L ′.若木块对子弹的阻力F 视为恒定,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 .FL =12Mv 2 B .FL ′=12mv 2C .FL ′=12mv 20-12(M +m)v 2 D .F(L +L ′)=12mv 20-12mv 2 答案 ACD解析 根据动能定理:对子弹:-F(L +L ′)=12mv 2-12mv 20,选项D 正确;对木块:FL =12Mv 2,A 正确;由以上两式整理可得FL ′=12mv 20-12(M +m)v 2,C 正确. 8.质量为3 000 t 的火车,以额定功率自静止出发,所受阻力恒定,经过103 s 行驶12 km 达最大速度vm =72 km/h ,试分析:(1)火车运动性质.(2)火车的额定功率.(3)运动中所受阻力.答案 (1)火车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匀速(2)1.5×106 W (3)7.5×104 N解析 火车达最大速度之前,牵引力F =P v 是一个变量,由牛顿第二定律a =F -Ff m可知,火车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匀速.设火车的额定功率为P ,阻力为Ff ,由于牵引力的功为W 1=Pt ,据动能定理得Pt -Ffl =12mvm 2-0① 又P =F·vm =Ff·vm ②由①②式可得P =1.5×106 W ,Ff =7.5×104 N9.如图7-7-5所示,斜面的倾角为θ,质量为m 的滑块距挡板P 为l ,以初速度v 0沿斜面上滑,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图7-7-5因数为μ,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滑块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若滑块每次与挡板相碰均无机械能损失,求滑块经过的路程.答案 glsin θ+12v 20μgcos θ解析 设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路程为l ′,则摩擦力做功WF f =-μmgcos θ·l ′支持力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支持力做功WF N =0据动能定理有WG +WF f +WF N =E 末-E 初即mgsin θ·l -μmgcos θ·l ′=0-12mv 20 解得l ′=glsin θ+12v 20μgcos θ【课内探究】:题型 ① 对于动能定理的理解关于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合外力做的功、物体的动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合外力必做功,物体的动能肯定要变化B .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物体的动能肯定不变C .运动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则该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D .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则该物体一定做变速运动,其动能要变化答案 B解析 关于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合外力做的功、物体动能的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下列三个要点:(1)若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则合外力不做功(或物体所受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必为零),物体的动能绝对不会发生变化.(2)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物体必做变速运动,但合外力不一定做功;合外力不做功,则物体动能不变化.(3)物体的动能不变,一方面表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做功;同时表明物体的速率不变(速度的方向可以不断改变,此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只是用来改变速度方向产生向心加速度,如等速率圆周运动).根据上述三个要点不难判断,本例题只有选项B 是正确的.拓展探究一个25 kg 的小孩从高度为3.0 m 的滑梯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2.0 m/s.取g =10 m/s 2,关于力对小孩做的功,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合外力做功50 JB .阻力做功500 JC .重力做功500 JD .支持力做功50 J答案 A解析 重力做功WG =mgh =25×10×3 J =750 J ,C 错;小孩所受支持力方向上的位移为零,故支持力做的功为零,D 错;合外力做的功W 合=Ek -0,即W 合=12mv 2=12×25×22 J =50 J ,A 项正确;WG -W 阻=Ek -0,故W 阻=mgh -12mv 2=750 J -50 J =700 J ,B 项错误. 归纳总结题型 ② 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变力做功如图1所示,图1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物体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以恒定的速率v 0拉动绳头.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当绳子与水平方向成θ=60°夹角时,绳中的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答案 2mv 20解析 绳子中的拉力是变力,要计算这个力做的功,只能利用动能定理,其中物体的末速度可以由速度的分解求得.绳子与水平面成60°夹角时,物体的速度为v ,如右图所示,由速度分解得v =v 0cos θ=v 0cos 60°=2v 0 因为物体开始是静止状态,所以根据动能定理可以计算出绳子的拉力做的功为W =12mv 2-0=2mv 20.拓展探究在离地面高为h 处竖直上抛一质量为m 的物块,抛出时的速度为v 0,当它落到地面时速度为v ,用g 表示重力加速度,则在此过程中物块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等于( )A .mgh -12mv 2-12mv 20B .-12mv 2-12mv 20-mgh C .mgh +12mv 20-12mv 2 D .mgh +12mv 2-12mv 20答案 C解析 用WF f 表示物块上升和下落的全过程中空气阻力所做的功,由动能定理得mgh +WF f =12mv 2-12mv 20,则物块克服阻力做功为W =-WF f =mgh +12mv 20-12mv 2,故C 项对. 本题也可以直接用功能关系分析,物块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它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则有W =(mgh +12mv 20)-12mv 2.归纳总结 1.解决例题的关键:①弄清绳子的拉力是变力,求变力做功,不能直接用W =Flcos α来求;而可用动能定理求解.②将物体速度分解为沿绳子方向和垂直于绳子方向的分速度,并且沿绳子方向的分速度与v 0相同.2.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变力做功时应理解以下规律:(1)变力(力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做功,不能按做功的定义式直接求得,应当善于应用动能定理;变力做的功跟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或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在分析此类题目时,根据运动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判定各力做功情况(特别是分清变力和恒力做功)及物体的初、末速度是解题的关键.题型 ③ 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如图2所示,图2质量m =1 kg 的木块静止在高h =1.2 m 的平台上,木块与平台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用水平推力F =20 N ,使木块产生位移l 1=3 m 时撤去,木块又滑行l 2=1 m 后飞出平台,求木块落地时速度的大小?答案 11.3 m/s解析 解法一 取木块为研究对象.其运动分三个过程,先匀加速前进l 1,后匀减速l 2,再做平抛运动,对每一过程,分别列动能定理得:Fl 1-μmgl 1=12mv 21-μmgl 2=12mv 22-12mv 21 mgh =12mv 23-12mv 22解得:v 3=11.3 m/s解法二 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Fl 1-μmg (l 1+l 2)+mgh =12mv 2-0代入数据:v =11.3 m/s 拓展探究如图3所示,图3质量为m 的物体,从高为h 、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最后停在水平面上,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1)物体滑至斜面底端时的速度. (2)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过的距离.答案 (1)2gh (2)hμ解析 (1)由动能定理可得mgh =12mv 2,v =2gh(2)设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过的距离为l ,由动能定理 -μmgl =0-12mv 2,l =v 22μg =hμ此题也可对整个过程用动能定理求解 mgh -μmgl =0-0整理得l =hμ归纳总结1.若物体的运动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可以选择分段或全程应用动能定理,题目不涉及中间量时,选择全程应用动能定理更简单、方便.2.应用全程法解题求功时,有些力不是全过程都作用的,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弄清楚物体所受的力在哪段位移上做功,哪些力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正确写出总 功.【课后练习】:1.在水平路面上有一辆以36 km/h 行驶的客车,在车厢后座有一位乘客甲,把一个质量为4 kg 的行李以相对客车5 m/s 的速度抛给前方座位的另一位乘客乙,则行李的动能是( ) A .500 J B .200 J C .450 J D .900 J 答案 C 解析 动能Ek =12mv 2的大小有相对性,取不同参考系v 值不同,Ek 不同,一般应以地面为参考系.客车以36 km/h =10 m/s 的速度向前行驶,甲乘客相对客车以5 m/s 的速度抛给乙乘客,所以行李的运动速度为v =(10+5) m/s =15 m/s.由动能的定义式有Ek =12mv 2=12×4×152 J =450 J.2.质量为m 的汽车从A 点出发做匀速圆周运动,圆周半径为R ,汽车绕行一周后又回到A 点.若路面对汽车的阻力是车重的k 倍,则绕行一周牵引力做功等于( )A .0B .mgRC .kmgRD .2πkmgR 答案 D解析 汽车动能不变,故由动能定理可知合力做功为零,W总=0,所以W 牵=W 阻=kmg·2πR.3.质量为m 的炮弹飞出炮筒时速度为v ,炮筒长L ,设火药对炮弹推力恒定不变,则( )A .火药推力对炮弹做功为12mv 2B .火药推力的平均功率为mv 34LC .火药推力的大小为mv 22LD .炮弹在炮筒中运动时间为Lv答案 ABC4.某物体在力F 的作用下从光滑斜面的底端运动到斜面的顶端,动能的增加量为ΔEk ,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ΔEp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所做的功等于-ΔE pB .力F 所做的功等于ΔEk +ΔEpC .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ΔEkD .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ΔEk +ΔEp 答案 ABC5.关于物体动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动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就增加 B .只要物体克服阻力做功,物体的动能就减少 C .动力、阻力都做功,物体动能不变D .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末动能与初动能的差 答案 D6.如图4所示,图4用同种材料制成的一个轨道,AB 段为14圆弧,半径为R ,水平放置的BC 段长度为R.一小物块质量为m ,与轨道间动摩擦因数为μ,当它从轨道顶端A 由静止下滑时,恰好运动到C 点静止,那么物块在AB 段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A .μmgRB .mgR(1-μ)C.πμmgR 2D.mgR 2答案 B解析 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mgR -W -μmgR =0 则W =mgR(1-μ),故选B. 7.如图5所示,图5板长为l ,板的B 端静止放有质量为m 的小物体P ,物体与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板水平,若缓慢转过一个小角度α的过程中,物体保持与板相对静止,则这个过程中( )A .摩擦力对P 做功为μmgcos α·l (1-cos α)B .摩擦力对P 做功为mgsin α·l (1-cos α)C .弹力对P 做功为mgcos α·lsin αD .板对P 做功为mglsin α 答案 D8.如图6所示,运动员驾驶摩托车做腾跃特技表演.运动员从斜坡底部的A 处,以v 0=10 m/s 的初速度保持摩托车以额定功率P =1.8 kW 行驶.经t =13 s 的时间冲上斜坡,然后从斜坡顶部的B 点水平飞出,已知人和车的总质量m =180 kg ,坡顶高度h =5 m ,落地点距B 点的水平距离x =16 m ,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摩托车在冲上坡顶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图6答案 3.6×102 J解析 摩托车从B 点水平飞出做平抛运动,飞行时间 t ′=2hg=1 s ① 抛出速度v =xt ′=16 m/s ②设摩托车从A 到B 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F f ,由动能定理 Pt -mgh -WF f =12mv 2-12mv 20③WF f =Pt -mgh -12m(v 2-v 20)=3.6×102J 9.图7一质量为2 kg 的物体(视为质点)从某一高度由静止下落,与地面相碰后(忽略碰撞时间)又上升到最高点,该运动过程的v -t 图象如图7所示.如果上升和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大小相等,求:(1)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2)物体下落过程所受的空气阻力的大小.(3)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所做的功.(取g =10 m/s 2) 答案 (1)1.5 m (2)4 N (3)-22 J 解析 (1)由图象可知上升过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6 m/s ,末速度为0,运动时间为0.5 s .由运动学公式l =v 0+v 12t ,得l 上=6+02×0.5 m =1.5 m(2)由图象加速度公式a =v 1-v 0t 可得下落过程的加速度a 1=8-01 m/s 2=8 m/s 2研究下落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Ff =ma 1 Ff =mg -ma 1=2×10 N -2×8 N =4 N (3)解法一 下落过程位移为: l 下=v 0+v 12·t =0+82×1 m =4 m下落过程空气阻力做功:W 下=Ff·l 下=-4×4 J =-16 J 上升过程空气阻力做功:W 上=Ff·l 上=-4×1.5 J =-6 J 整个过程空气阻力做功:W =W 下+W 上=-16 J -6 J =-22 J解法二 由图象可知t 轴上下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为整个过程的路程L =1×82 m +0.5×62m =5.5 m空气阻力在整个过程中做功为 W =-Ff·L =-4×5.5 J =-22 J 10.如图8所示,图8质量m =10 kg 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 取10 m/s 2,今用F =50 N 的水平恒力作用于物体上,使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 =8 s 后,撤去F ,求:(1)力F 所做的功. (2)8 s 末物体的动能.(3)物体从开始运动直到最终静止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答案 (1)1 600 J (2)320 J (3)1 600 J解析 (1)在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Ff =μmg =0.4×10×10 N =40 N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物体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 为 F -Ff =ma所以a =F -Ff m =50-4010 m/s 2=1 m/s 2由运动学公式可得在8 s 内物体的位移为 l =12at 2=12×1×82 m =32 m 所以力F 做的功为 W =Fl =50×32 J =1 600 J(2)由动能定理可得在8 s 末物体的动能Ek Fl -Ffl =12mv 2-0=Ek所以Ek =(1 600-40×32) J =320 J (3)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 WF +WF f =0-0所以|WF f |=WF =1 600 J即物体从开始运动到最终静止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1 600 J .习题课 动能定理的应用【课内探究】:如图1所示,图1质量为m 的小球被系在轻绳一端,在竖直平面内作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设某一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子的张力为7mg ,此后小球继续作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能通过最高点,求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为多少?答案 12mgR解析 小球在最低点受三个力:拉力FT =7mg 、重力mg 和切向阻力. 在半径方向:FT -mg =mv 21R①小球在最高点受切向阻力和重力mg 作用 在沿半径方向:mg =mv 22R②在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过程中受三个力作用,绳拉力不做功,只有重力和阻力做功,由动能定理-mg·2R -W 克=12mv 22-12mv 21③ 由①②③得W 克=12mgR拓展探究若物体又返回最低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做功相同,则回到最低点速度多大? 答案 2gR如图2所示图2ABCD 是一条长轨道,其中AB 段是倾角为θ的斜面,CD 段是水平的,BC 是与AB 和CD 都相切的一段圆弧,其长度可以略去不计.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在A 点从静止滑下,最后停在D 点,现用一沿着轨道方向的拉力拉滑块,使它缓缓地由D 点回到A 点,则拉力对滑。
山东成武一中高中物理必修2同步学案:第7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1~2节 含答案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1节追寻守恒量第2节功【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
(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两个要素.(2)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过程与方法会分析动能与势能间的相互转化。
(1)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解释相关现象.(2)W=Fscosa要灵活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来研究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预习要点】:要点一能及其转化与守恒的认识能是描述物质(或系统)运动状态的一个物理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任何物质都离不开运动,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相对于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就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自然界中主要有机械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和原子能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而在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是不变的,这是能的最基本的性质.图7-(1、2)-1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示意图.伽利略发现:无论斜面B比斜面A陡些还是缓些,小球最后总会在斜面上的某点速度变为0,这点距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与它出发时的高度相同.这个过程中势能先转化为动能,动能又转化为势能,动能和势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因此小球才能上升到与出发点等高处.图7-(1、2)-1能量守恒告诉我们,尽管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没有规律的,基本的规律就是守恒定律,也就是说,一切运动变化无论属于什么形式,反映什么样的物质特性,都要满足一定的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们在认识到动能和势能的具体形式,以及探索了它们之间能以一定的数量关系相互转化之后建立起来的.要点二对功的公式W=Flcos α的理解1.F表示力的大小,l表示力的作用点相对于地面位移的大小,当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相同时,也常常说是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移大小,α表示力与位移方向间的夹角.2.公式仅适用于求恒力的功.3.计算功时首先要分清是求单个力做功还是求合力做功.(1)求单个力做功时,某一个力做的功,不受其它力的影响.例如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重力对物体做的功与斜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没有关系.(2)求解合力做功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合力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另一种方法是先求出物体所受各力的合力,再用公式W总=F合lcos α计算.4.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空间的积累量.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5.实际计算时,不必生搬硬套公式W=Flcos α,一般通过分解力或分解位移的方法求解.要点三关于正功、负功的理解功是标量,但有正功、负功之分,功的正负既不表示大小,也不表示方向,只表示两种相反的做功效果,即为动力功还是阻力功.1.当0≤α<错误!,cos α〉0,W>0,力对物体做正功,力是物体运动的动力,使物体的动能增加.2.当α=π2时,cos α=0,W=0,表示力对物体不做功,力对物体既不起动力作用,也不起阻力作用,力没有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3.当错误!<α≤π时,cos α<0,W〈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阻力做功),力是物体运动的阻力,使物体的动能减少.对以上特别说明的是: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常常说成“物体克服某力做功”,这两种说法是等效的.要点四变力做功的求法1.图象法我们可以用图象来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以Fcos α为纵坐标,以l为横坐标.当恒力F对物体做功时,由Fcos α和l为邻边构成的矩形面积,即表示功的大小,如图7-(1、2)-2甲所示.图7-(1、2)-2如果外力不是恒力,外力做功就不能用矩形表示.不过可以将位移划分为等距的小段,当每一小段足够小时,力的变化很小,就可以认为是恒定的,该段内所做功的大小即为此小段对应的小矩形的面积,整个过程外力做功的大小就等于全体小矩形面积之和,如图7-(1、2)-2乙所示.2.分段法(或微元法)当力的大小不变,力的方向时刻与速度同向(或反向)时,把物体的运动过程分为很多小段,这样每一小段可以看成直线,先求力在每一小段上的功,再求和即可.图7-(1、2)-3例如:用水平拉力,拉着一物块沿半径为R的水平圆轨道运动一周,如图7-(1、2)-3所示,已知物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块的质量为m,求此过程中摩擦力做的功.由题意知,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在整个过程中大小不变为F=μmg、方向时刻变化,是变力,把圆轨道分成l1、l2、l3、…、l n微小段,摩擦力在每一段上可视为恒力,则在每一段上做的功W1=μmgl1,W2=μmgl2,W3=μmgl3,…,W n=μmgl n,摩擦力在一周内所做的功W=W1+W2+W3+…,W n=μmg(l1+l2+l3+…+l n)=μmg·2πR.从上述例子,可得到大小恒定的空气阻力、滑动摩擦力做功的大小,计算式为W=-Fl,其中l为路程.3.平均值法当力F的大小发生变化,但F、l成线性关系时,可以代入F的平均值计算F做的功.例如:如图7-(1、2)-4所示,图7-(1、2)-4轻弹簧一端与竖直墙壁连接,另一端与一质量为m的物块连接,物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用水平力缓慢拉物块,使物块前进的位移为l,求这一过程中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缓慢拉动物块,可认为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故拉力等于弹力,大小为F=kl。
山东省成武一中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案:7.8机械能守恒定律

物理必修2人教新课标7。
8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上升过程的减速阶段,一个是下落过程的加速阶段,下落过程的加速阶段能量的变化过程和自由落体运动中能量的转化过程是一样的,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因为这个阶段的运动实质上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在上升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师:物体沿光滑斜面上滑,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几个力,有几个力做功,做功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生:在物体沿光滑的斜面上滑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包括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这两个力中重力对物体做负功,支持力的方向始终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所以支持力不做功.师:在竖直上抛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怎样的?生:在竖直上抛过程中,先是物体的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然后是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师:我们下面再看这样一个例子:(演示:如图5.8—1,用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铁架台等做实验.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A点,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我们看到,小球可以摆到跟A点等高的C点,如图5.8-1甲.如果用尺子在某一点挡住细线,小球虽然不能摆到C点,但摆到另一侧时,也能达到跟A点相同的高度,如图5.8—1乙)师:在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拉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对小球能做功.实验证明,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在摆动过程中,小球总能回到原来的高度.可见,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总和不变.师:上面几个例子都是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那么动能和另外一个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我们看下面一个演示实验.(实验演示,如图5.8—2,水平方向的弹簧振于.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师:在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生1: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杆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弹簧的弹力对小球能做功.生2:实验证明,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可见,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应该不变.师: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和或者动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叫做什么能量?生:动能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叫做机械能.师:上述几个例子中,系统的机械能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能也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了熟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我们看下面的例题.(投影展示课本23页例题,学生尝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摆,摆长为L,最大倾角为θ.小球到达最底端的速度是多大?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分析?生:和刚才举的例子一样,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细线的拉力.细线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所以整个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小球在最高点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计算小球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重力势能的差值,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就能得到它在最低点的动能,从而计算出在最低点的速度.师:具体的解答过程是什么?师: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你能够得到什么启发呢?守恒,而应用动能定理时要求要比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要宽松得多.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首先要规定零势能面,而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则不需要这一步.师:刚才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大家一定要熟练掌握它.(四)实例探究☆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例1]如图所示,下列四个选项的图中,木块均在固定的斜面上运动,其中图A、B、C中的斜面是光滑的,图D中的斜面是粗糙的,图A、B 中的F为木块所受的外力,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图A、B、D中的木块向下运动,图C中的木块向上运动。
山东省成武一中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教学设计:7.1追寻守恒量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本章设计在具备了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来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上,物理问题的研究开始由力的观点向能的观点发展和深化引入功和能(动能、势能)等重要物理量和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重要规律。
在应用时,不仅省略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运算,而且从更高的角度驾驭物理情景,为我们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关系,通过“追寻守恒量"的学习,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并把这种思想渗透在能量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功和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路和研究方法,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弹性势能的实验中,启迪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变未知为已知。
鼓励学生调查自己周围常见的各种机械,了解其功率,探讨功率的影响因素,加深对功率这一常见概念的认识、理解.本章的重点是正确理解功和能的概念和掌握功能关系。
因此,逐步加深理解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功能关系是学习本章的基本线索。
本章的难点是变力的功,以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正确应用.在学习功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物体的位移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学习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时,要抓住功能关系这一主线,从中体会功与能的转化与转移。
全章共10节,建议用12课时.各节课时建议安排如下:1 追寻守恒量整体设计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不仅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是分析解决电磁学、热学等领域中问题的重要依据。
但是学生在能量概念的建立上没有概念基础,所以教材在第一节设立追寻守恒量,旨在让学生对能量能够有清晰的认识。
教材从著名物理学家的理论出发,展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逐步引导能量的概念建立.继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给出势能和动能的概念.教材具体说明了引入能量概念的必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渗透物理学家研究待认识问题的方法:设法找出所研究现象是否存在物理量守恒的情况,一旦发现某种物理量守恒,就首先用以整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并总结成定律,然后在新的现象或事例中对总结出的守恒定律进行检验,如果定律得以证实就可以借助它解决问题,甚至作出新的预见,追寻和研究守恒量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山东成武一中高中物理必修2同步学案:第7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5节 含答案

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拉力做功与弹簧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2。
进一步了解功和能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用与重力势能类比的方法,猜测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2。
通过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过程,自主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3。
让学生经历由猜测到理论探究,再到实验证实的一般的科学发现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
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探究成功后的喜悦。
2.体味弹性势能在生活中的意义,提高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预习要点】:要点一对弹性势能的理解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弹性势能.2.系统性:弹性势能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上所有质点因相对位置的改变而具有的能量,因而也是对系统而言的.3.相对性:弹性势能是相对的,其大小在选定了零势能点后才能确定.对于弹簧的零势能点一般在弹簧的自然长度处.4.表达式:Ep=错误!kl2,l为形变量,k为劲度系数.此表达式高中不作要求,但用它可迅速判断Ep的大小及变化.要点二探究弹簧弹性势能表达式的物理思想过程1.科学猜想:弹簧的弹性势能可能由哪些因素决定?(1)通过和重力势能的类比,得出弹性势能可能与弹簧被拉伸的长度l有关.(2)根据胡克定律F=kl,弹性势能还应该与劲度系数k有关.2.思想方法:做功对某种能量会产生影响.由拉力做功可得出弹性势能的表达式.3.数学运算:怎样计算拉力做的功?(1)弹力是变力,因此不能用公式W=Flcos α直接进行计算.(2)利用微元法和图象法可以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表达式,用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得出弹力做功的表达式.把拉伸的过程分为很多小段,它们的长度是Δl1、Δl2、Δl3…在各个小段上,拉力可以近似认为是不变的,它们分别是F1、F2、F3…所以,在各个小段上,拉力做的功分别是F1Δl1、F2Δl2、F3Δl3…拉力在整个过程中做的功可以用它在各个小段做功之和来表示F1Δl1+F2Δl2+F3Δl3…,如图7-5-3所示,F—l图象下的面积代表功.图7-5-34.弹簧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为Ep=12kl2,分析关于弹簧弹性势能问题时可做为参考.要点三弹力做功跟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如图7-5-4所示,图7-5-4O为弹簧的原长处.1.弹力做负功时:如物体由O向A运动(压缩)或者由O向A′运动(伸长)时,弹性势能增大,其他形式能转化为弹性势能.2.弹力做正功时:如物体由A向O运动,或者由A′向O运动时,弹性势能减小,弹性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3.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为W弹=-ΔE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实际探究过程中如何把变力做功这个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的困难,享受成功的乐趣.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预习要点】: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所用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分析与猜测(1)通过研究重力做的功,我们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弹力做的功,我们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要研究动能的变化,也要从力做功开始.(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时,力会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2.探究的思路(1)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2)为简化实验,可将物体初速度设置为零,利用如图7-6-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橡皮筋来对小车做功W,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v,然后分析功W与速度v的关系.图7-6-2三、实验器材木板、小车、橡皮筋、打点计时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等.四、实验步骤1.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器材.2.平衡摩擦力: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稍微垫高,使小车能牵引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小车前端通过两铁钉连线时小车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1,将数据记入表格,用标尺记录小车的初始位置.4.改用2条、3条、4条……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小车开始位置相同,每次橡皮筋拉开的长度相同,记录橡皮筋做功2W、3W、4W……情况下小车获得的速度v2、v3、v4…….5.分析数据,研究W与v的关系.五、数据的处理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我们可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作出W—v曲线、W—v2曲线、W—v3曲线……哪一种图象更接近于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功与速度之间就是哪一种正比关系.用图象法处理数据,要比计算法更简捷更直观.六、实验结论无论是通过计算法还是作图法都可以得出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结论,即W∝v2.七、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实验中的小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对小车做负功,我们研究的是橡皮筋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应设法排除摩擦力的影响.可采用将木板一端垫高的方法来实现.将木板一端垫高,使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相平衡,就消除了摩擦力的影响.2.每次实验所用的橡皮筋都相同并且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一致.3.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相邻各点的间距并不均匀,应选间距均匀的那一段纸带来计算小车的速度,因这一小段是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完毕时的情形.(小车速度也可借助光电门来测量)【答疑解惑】:1.如何利用纸带来求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呢?由于实验器材和每次操作过程的分散性,尤其是橡皮筋不可能做到各条之间的长度、粗细完全一致,使得每次改变橡皮筋的条数后,纸带上反映小车匀速运动阶段的点数和这些点的位置,不一定都在事先的设定点(即用一根橡皮筋拉小车时,与橡皮筋刚好处于自由长度相对应的纸带上打下的点)之后,而可能在设定点的前后.这是因为小车在几条橡皮筋拉动下运动至设定点时,各条橡皮筋可能在设定点的前、后对小车不产生拉力,从而使纸带上打出的点出现上述情况.因此,需要对纸带上的点进行分析,方法是比较设定点左右及设定点之后的若干个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基本相同,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干个点作为小车匀速运动阶段的点,用这些点计算小车的速度.2.在这个探究性实验中用到哪些重要的方法与技巧?(1)研究两个物理量的比例关系是探究两个量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研究比例关系可以为实验测量提供很大的方便和可能.例如,一根橡皮条对小车做的功是很难确定的,如果改用两根橡皮条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做的功的具体数值仍是很难确定的.但是,若以一根橡皮条对小车做的功为W,两根橡皮条做的功无疑是2W.(2)将问题转化以简化实验过程:探究的任务是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本实验总是让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使测定两个速度(初速度和末速度)的问题转化为测定一个末态速度的问题,非常有利于操作和数据处理发现规律(也有不足之处).(3)设法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误差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探究工作是否成功,是否能正确地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本实验注重了两个方面:①平衡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摩擦力保证小车脱离橡皮条后做匀速运动;②在纸带上选取点迹清楚、间距均匀的部分计算小车的速度.(4)利用物理图象,适当地进行坐标交换,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典例剖析】:一、实验原理的应用例1 关于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解析本实验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就已经足够了,A错;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B错;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度,才能减小误差,C错;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D正确.答案 D二、实验数据的处理例2 在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小车的质量为m,使用橡皮筋6根,每次增加一根,实验中W、v、v2的数据已填在下面表格中.(1)试在图7-6-3中作出图象.(2)从图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7-6-3解析 (1)将表中的数据分别描在图7-6-3甲、乙所示的两个坐标系中,然后在图甲中用平滑曲线连接,在图乙中用斜直线连接,并且使尽可能多的点分布在曲线上或对称分布在直线两侧,如下图甲和乙所示.(2)从乙图看出W ∝v 2答案 (1)见解析图 (2)W ∝v 2三、实验创新例3 若再给你一架天平和砝码,你能利用本实验装置研究功与质量、速度间的关系吗?请说说你的设想.解析 我们已经知道功与速度间的关系是W ∝v 2,所以功与质量、速度间的关系可能是W ∝mv 2、W ∝m 2v 2、W ∝v 2m …… 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并在小车内加不同数量的砝码以改变小车的总质量m ,如教材中的探究实验那样进行操作,确定橡皮筋所做的功W ,测出小车相应的速度v ,画出W —mv 2、W —m 2v 2、W —v 2m 等图象,看哪一种图象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即可确定相应的比例关系. 探究结果告诉我们:橡皮筋所做的功和小车的质量与所获速度的平方的乘积成正比,即W ∝mv 2.答案 见解析【课堂练习】:1.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条如图7-6-4所示的纸带,这条纸带上的点两端较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图7-6-4A .电源的频率不稳定B .木板倾斜程度太大C .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斜角太小D .小车受到的阻力较大答案 CD解析电源频率不稳定的可能性不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加速运动,在橡皮筋恢复原长以后小车做减速运动,且受到的阻力较大.没有倾斜木板或倾角太小是产生较大阻力的原因之一,故C、D项正确.2.对于橡皮筋做的功来说,直接测量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巧妙地避开这个难题而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只需要测出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的多少倍,具体做法是()A.用同样的力对小车做功,让小车通过的距离依次为x、2x、3x……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B.让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第1次力为F、第2次力为2F、第3次力为3F……实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C.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在实验中每次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W、2W、3W……D.利用弹簧秤测量对小车的拉力F,利用直尺测量小车在力F作用下移动的距离x,便可以求出每次实验中力对小车做的功,可控制为W、2W、3W……答案 C解析本实验要点之一是采用倍增思想设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即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和第一次一致,以保证第2次、第3次……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2W、3W…….3.图7-6-5所示为与小车相连,穿过打点计时器的一条纸带,纸带上的点距并不都是均匀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7-6-5①纸带的左端是与小车相连的②纸带的右端是与小车相连的③利用E、F、G、H、I、J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小车的速度④利用A、B、C、D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小车的速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B4.某同学想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研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四组物理量中需要直接或间接测量的量有()A.重物的质量B.重力加速度C.重物下落的高度D.与重物下落高度对应的重物的瞬时速度答案CD解析物体受力不变,可以利用下降高度关系代表功的关系,所以必须测量下落高度,再利用下落高度计算对应各点的瞬时速度,故C、D对,A、B错.5.为了计算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了如图7-6-6所示的一条纸带,在A、B、C、D中应该选用哪个点的速度才符合要求________.图7-6-6答案 C解析实验中所要求测量的速度应该是橡皮筋作用完毕以后小车的速度,也就是小车所获得的最大速度.由题图中可以看出,A、B两点橡皮条还没有作用完毕,而D点是橡皮条作用完毕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所以最理想的应该是C点的速度.6.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外力F作用下运动一段位移,获得速度v,动能Ek.若将水平外力增大1倍,其他条件均不变,则获得的速度为________,动能为________.答案2v2Ek解析根据实验探究出的W与速度的关系知W∝v2,当将水平外力F增大1倍时,力F 所做的功增大到2W,则物体(小车)获得的速度为2v;因为功增大到2W,动能也增加到2Ek.7.如图7-6-7所示是探究橡皮筋的弹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可以使木板略微倾斜,作为补偿.木板应该倾斜到什么程度?图7-6-7答案木板应该倾斜到使小车在无牵引力的作用下,牵引纸带能够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本实验探究的是橡皮筋的弹力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在小车所受的力中,只有橡皮筋的弹力对小车做功,若不使木板倾斜,小车所受的阻力就对小车做负功,所以应该让木板稍倾斜,使小车所受到的木板的摩擦力与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木板)的分力平衡,此时就只有橡皮筋的弹力对小车做功了.8.图7-6-8如图7-6-8所示汽车已成为人们外出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评价汽车性能的主要指标有动力性、经济性、稳定性、制动性等,其中制动性主要是指在良好的路面上,汽车迅速降.答案见解析解析制动过程中阻力不变,设每制动1 m,克服阻力做功为W1,则运动4 m、16 m、25 m、36 m,克服阻力做功分别为4W1、16W1、25W1、36W1,做出W—v图象如下图所示.可见W与v不是正比关系,猜想W与v2成正比,作出W—v2图象如下.可见W与v2成正比.【课内探究】:题型①实验原理的应用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得到的纸带如图1所示,小车的运动情况可描述为:A、B之间为________运动;C、D之间为________运动,应选________来计算小车的速度v.图1答案加速匀速直线CD段解析纸带上的数据反映了小车的运动情况,由A到B之间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相邻两点间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A到B这一段时间内小车所做的运动为加速运动,而C、D之间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相等,故C、D之间小车的运动可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可用来计算小车的速度v.拓展探究在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左端适当垫高,使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自由下滑时能保持匀速运动B.为简便起见,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要相同,拉伸的长度要一样C.可以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D.可以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E.实验中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F.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G.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答案ABCF解析左端垫高利用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来满足橡皮筋做功是合力功.实验中要求橡皮筋规格相同,拉伸长度相同即每个橡皮筋做功相等,所以只要通过改变条数就可以改变做功的数值,利用打点计时器时应该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当橡皮筋松驰时,即加速结束时,小车做匀速运动,此时速度即为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题型②原理创新某同学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甲所示的实验.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地方,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得到的纸带如图乙所示,O点为计时器打下的第1个点,该同学对数据进行了下列处理:取OA=AB=BC,并根据纸带算出了A、B、C三点的速度分别为v A=0.12 m/s,v B=0. 17 m/s,v C=0. 21 m/s.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否大致判断W∝v2?图3答案 见解析解析 设由O 到A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W ;那么由O 到B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2W ;由O 到C 的过程中,重力对重物所做的功为3W.由计算可知,v 2A =1.44×10-2 m 2/s 2,v 2B =2.89×10-2 m 2/s 2,v 2C =4.41×10-2 m 2/s 2,v 2B v 2A≈2,v 2C v 2A≈3,即v 2B ≈2v 2A ,v 2C ≈3v 2A .由以上数据可以判定W ∝v 2是正确的,也可以根据W -v 2的图象来判断,如下图所示.题型 ③ 实验设计现有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重锤、纸带、铁架台、直尺、铅笔等,试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合外力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要求:(1)构思实验方案;(2)说明探究功与速度关系的方法.答案 (1)实验方案:①让重锤牵动纸带做自由落体运动,重锤下落不同高度时,重力做的功也不相同,由此可以取得重力做的功的不同数值;②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可以求出物体下落不同高度时的瞬时速度;③研究重力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2)探究功和速度之间的关系:①在坐标纸上规定适当的标度,建立W —v 坐标系,描出一系列的点;②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个点,得到一条曲线,研究规律;③如果从曲线中很难发现功与速度的关系,可尝试取v 2、v 3或v 为横坐标,再描点连线进行研究.拓展探究若给你一辆自行车、停表和米尺,请你设计实验来探究摩擦力的功与自行车的初速度的关系,写出实验步骤.答案 (1)使自行车获得某一速度后,停止蹬车,让自行车沿着平直路面前进.用停表测出自行车从停止蹬车到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t ,用米尺测出自行车停止蹬车后运动的距离x.(2)设自行车无动力后受到的阻力是Ff ,则在这一过程中阻力所做的功WF f =Ffx ,自行车的初速度v 0=2v =2x t. (3)重复实验步骤(1)可以得到多组t 和x 的值.(4)通过作W —v 图和W —v 2图或者计算的方法可以获得W 与v 的关系.实验结论:W ∝v 2.【课后练习】:1.在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B .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C .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D .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答案 AC2.在课本实验中,小车会受到阻力,但可使木板倾斜作为补偿.则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放开小车,能够自由下滑即可B .放开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C .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自由下滑即可D .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答案 D3.在“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每次橡皮筋的拉伸长度都保持不变,这样每次( )A .做的功一样B .每条橡皮筋产生的弹性势能相同C .产生的动能相同D .产生的重力势能相同答案 B解析 本次实验是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弹性势能,从而使每次小车获得的速度不同.4.质量为1 kg 的重物自由下落,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下运动过程,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为6 V 、50 Hz 的交流电源,如图4所示,纸带上O 点为重物自由下落时打点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A 、B 、C 、D 、E 、F 、G 依次间隔一个点(图中未画出),各计数点与O 点的距离依次为31.4、70.6、125.4、195.9、282.1、383.8、501.2,单位为mm ,重力加速度为9.8 m/s 2,则图4(1)求出B 、C(2)求出物体下落时a 时间为t a =t b -T =9l g - 4l g = l g点到图中各点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3)适当选择坐标轴,在图5中作出重力做的功与速度的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图.图5图中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__,由图可得重力所做的功与____________成________关系.答案 (1)1.18 1.57 1.96 2.35 2.74 (2)0.69 1.23 1.92 2.76 3.76 (3)如下图所示重力做的功WG 速度的平方v 2 速度的平方v 2正比 解析 (1)各点速度由公式v =v =ΔxΔt ,求出v B =ACΔt =(125.4-31.4)×10-34×0.02m /s≈1.18 m/s同理v C ≈1.57 m/s ,v D ≈1.96 m/s ,v E ≈2.35 m/s ,v F ≈2.74 m/s (2)重力做的功由W =mgΔx 求出W B =mg OB =1×9.8×70.6×10-3 J ≈0.69 J同理W C ≈1.23 J ,W D ≈1.92 J ,W E ≈2.76 J ,W F ≈3.76 J5.某实验小组采用图6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图中小车中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达地面,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 Hz.图6(1)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①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钩码; ②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________,________,小车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________;③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更换纸带,重复②的操作. (2)图7是钩码质量为0.03 kg ,砝码质量为0.02 kg 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择起始点O 及A 、B 、C 、D 、E 五个计数点,可获得各计数点到O 的距离x 及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v ,请将C 点的测量结果填在表中的相应位置.图7纸带的测量结果答案 (1)接通电源 释放小车 关闭电源(2)5.05~5.10 0.48~0.50(答案在此范围内都对)解析 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我们首先要验证功W 与速度v 变化的关系,但不是正比的关系,而v 2的变化即(v 2-v 20)与功是成正比的.(1)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后,需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让其拖动纸带,待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后,关闭打点计时器电源.(2)在验证C 点时,从纸带上可知C 点的速度就是BD 的平均速度,v C =8.14-4.200.08×10-2 m/s=0.49 m/s.6.在本节实验中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能否用本实验装置探究拉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所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提示:从实验目的与小车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答案本实验是为了探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间的关系,为此,必须排除摩擦力的干扰,所以要平衡摩擦力.假如不平衡摩擦力,那么当拉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零时小车的位置并不是橡皮筋刚恢复为自由长度时的位置,而是在橡皮筋刚变为自由长度时的位置之前,且该位置随橡皮筋条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橡皮筋恢复为自由长度前,小车已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减速运动阶段,我们在纸带上很难确定相应的位置.再有,当一次次增加橡皮筋时,即拉力成倍增加时,摩擦力没有发生变化,不可能相应地成倍增加.我们无法计算合力功的大小,也不可能使合力功成倍增加,所以不能用本实验装置探究拉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所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