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历史事件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⑴,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三十里置遽⑵,委焉,有司职之。

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

义数⑶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

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

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

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

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

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

令国子以情断狱。

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

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

(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识:考查
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委:贮存(的食物)
C.从政虽治而不能治:有政绩
D.出不狂,处不华华:喧哗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者.近宫求人可使报秦者.
B.令一人为.负以车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令国子以.情断狱斧斤以.时入山林
D.而.友有少长,为上举拔剑撞而.破之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
(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

义数而不当,有罪
(6)令国子以情断狱
A.(1)(2)(4)B.(1)(2)(6)
C.(3)(4)(5)D.(3)(5)(6)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

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

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

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
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物:人
B.宫中卑湿卑:地势低下
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秩:品级身份
D.每节己以顺人节:节约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B.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固.请至于再三
C.请营一阁以.居之每节己以.顺人
D.竞为无限,遂.至灭亡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8.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①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①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①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①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①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1),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三十里置遽(2),委焉,有司职之。

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

义数(3)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

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

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

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

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

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

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

令国子以情断狱。

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

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
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

(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识:考查
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委:贮存(的食物)
C.从政虽治而不能治:有政绩
D.出不狂,处不华华:喧哗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者.近宫求人可使报秦者.
B.令一人为.负以车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令国子以.情断狱斧斤以.时入山林
D.而.友有少长,为上举拔剑撞而.破之
1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
(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

义数而不当,有罪
(6)令国子以情断狱
A.(1)(2)(4)
B.(1)(2)(6)
C.(3)(4)(5)
D.(3)(5)(6)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

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

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

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

(2)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

(3)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晋崤之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______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______!”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①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故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②,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______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

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
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______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
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 [注]①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②衰绖:指丧服
1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轻率,放任
B.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韦:熟牛皮
C.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严格约束
D.彼实构吾二君构:挑拨离间
1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且行千里,___谁不知?
①必死是间,余收尔骨___!
①___逞寡君之志,若何?
①寡君之以为戮,死___不朽。

A.则焉而且B.则也以而
C.其也而而D.其焉以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B.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C.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21.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蹇叔直接谏阻秦穆公不要冒险行事的理由的一组是()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①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①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①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①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A.①①①B.①①①
C.①①①D.①①①,
2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通过“哭师”、“观师”、“犒师”等侧面描写,揭示了春秋时代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社会现实。

B.秦国得到安插在郑国的奸细杞子的密报后,准备攻打郑国,却遭到了蹇叔的强烈反对,蹇叔的警告不但没有使孟明等警惕起来,反而招来了他的一顿奚落。

C.文章从头到尾,有一个中心,就是崤之战;有一个纵线,就是时间,具体的事件出现三次:事件则是侧向的,无论怎样枝蔓,最终还是回到了崤之战这个中心点上,结构严谨,线索分明。

D.按照周时的礼节,诸侯国军队路过天子都城——洛邑,一律要免胄、丢甲、束兵、步行,但秦的军士只是去了头盔,显得轻狂无力,据此,年幼的王孙满预告:“轻而无礼,必败。

”2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

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

赵王喜,乃案.兵告于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

敢.告下吏。

秦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曰:“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

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

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


苏代为.齐献书穰侯曰:“臣闻往来之者言曰:‘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是何也?夫三晋相结秦之深雠也。

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

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

一也。

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

’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

秦王安能制晋、楚哉!二也。

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制于秦。

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

三也。

齐割地以实晋、楚,则
晋、楚安。

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

四也。

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五也。

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

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

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案.兵告于秦曰案:按B.敢.告下吏敢:勇敢C.以奉.祭祀奉:供D.秦且益.赵甲四万人益:增援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田章以.阳武于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人而.不仁,如礼何?
C.苏代为.齐献书穰侯为.击破沛公军
D.秦之深雠,不利于.秦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B.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C.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D.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2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苏代说服秦王放弃攻打齐国的一组是()
①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①不为不信,不为无行
①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
①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
①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
①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2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非常类似于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烛之武竟然说退了秦师;同样,苏代也以伶牙俐齿劝说秦王。

B.苏代不愧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他指出的五点于秦不利的理由,真切、具体,让人
听后不得不佩服。

C.秦昭王派公子他前往赵国,公子他对赵王说:齐国相约我们秦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齐国却背弃信约,因此齐国是不可信赖的。

D.苏代认为,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去进攻齐国的。

2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

(2)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

30.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苏代认为秦国不应该增兵讨伐齐国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二)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3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意.张仪意:料想,猜测
B.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微:稍微
C.因而数让.之曰让:责备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倨:傲慢
3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惠王以.为客卿木欣欣以.向荣
B.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不知东方之.既白
3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B.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C.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