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运动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逆温现象:
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 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 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 候,如冬季的早晨。
影响: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加 剧大气污染;出现多雾和晴朗天气;对航 空造成影响。
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
相反,大小取决于地表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
的水粗平糙气程度压梯和度压力力:,既大气水平直运于动运的动原方动向力,,南是左形北成
风的改直变接风原速因,又改变风向。 右;大小与风速、纬度
成正比,只改变风向。
知识点四:三圈环流和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
假设: 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三圈环流
夜间的最低气温。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削弱作 用
地面辐射
直接 热源
直接
太阳辐射 热源 地面 大气逆辐射
大气
保温作用
知识点三: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
一、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会画图
2、热力环流的实例: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2、高空风的形成与风向 3、近地面风的形成与风向
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是地面直接 热源;地面辐射是对流 层大气直接热源;大气 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AB C
大气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的意义
“晴晴联合”昼夜温差最大
“阴阴联合”昼夜温差最
削弱作用 降低 了

白天的最高气温。 昼 夜 有利于生物
保温作用 提高了 温差小 生存和发展
高纬环流
极 锋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小结: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 极地低气压带,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 风
赤 道 低 气压 带

知识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 分层
电 离 层


大 气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
50
平流层
12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 云多时气温不高 • 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越厚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阳 辐
射向宇宙空 间 射向宇宙空 间
Hale Waihona Puke 射大气上界地
大大
面 吸 收
大气吸收、 反射、散 射
气 气 大气 辐 增 吸收 射温
射向地面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海洋上夏 威夷、亚 速尔高压
副极地低
- 1 - 月
压带被大 陆冷高压 切断
大陆上 亚洲高压
海洋上阿 留申、冰
岛低压
- - 半 海洋面积 占优
球 势,性质均一
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对比
季风 风向
冬季 性质 成因 风向
夏季 性质 成因
东亚
南亚
西北
东北
冷干,风力强劲
从寒冷干燥的 蒙古、西伯利亚 吹来
知识点二:对流层大 气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
• O3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光 • H2O、CO2吸收红外光 • 上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光
散 射 作 用(有选择性)
• 天空成蔚蓝色--蓝、紫色易被散射 • 天空呈灰白色--尘埃、雾粒散射 • 朝霞、晚霞 • 红绿灯
思考:从形态上看,低压:等压线下凹, 高压:等压线 上凸。
低压
高压 冷却
高压 A
低压 B
受热
低压 1000
1002
1004 高压
1006 冷却
思考:A、B两地,何处气压高?
形成风的几个作用力
低压
(百帕) 1006
等压线
1008
高压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
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既改变风速,又改变风向。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
西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分布规律
六风七带 高低相间 东西一致 南北相反
假设:地表均一
夏--至--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分日
冬至日
夏 季 北 移
66°34´N
23°26´N



23°26´S 南 移
66°34´S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夏季(7月)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东南 温湿
西南 湿热
从太平洋吹来 从印度洋吹来
季风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以及气压 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亚速尔高压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亚速尔高压
30
夏威夷高压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 冬季(1月)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冰岛低压
冰岛低压
60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气压
带断
裂成
- - 北
半 气球
海陆热 力性质 差异大
(块 状) 高低

气压

中心
布 南
- 7 副高被
大陆上 印度低压
- 月
大陆热 低压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