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PPT优质课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华最愉快的 事件之一。”
同情苦难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入了美好的理想世界,同情则把罗素 拉回现实,那么现实世界是怎样的?
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来品鉴句子, 也可以从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的三个观点 来谈。
品味语言:
“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 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 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 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 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罗素
-.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介绍:
罗素(1827-1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 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 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 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 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 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 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被公 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已经80岁了,伊迪 丝照顾罗素直到他去世,这段婚姻带给晚年 的罗素很大幸福。
追求知识
罗素追求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具有怎样的内涵?
我为什么而活着

既然人类世界充满了那么多的苦难,既然这一切的一 切使他觉得痛苦,甚至深深地伤害过他,为什么在文章的 最后他还是那么坚定地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 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他 想告诉我们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①罗素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 苦是值得的; ②罗素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 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④虽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 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 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 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资料
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 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 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 方向的著作。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 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 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 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 个月监禁。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 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 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 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作者的 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 (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
(追求)知识——人类 (了解苦乐);自然科学 (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 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 (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我为什么活着-罗素

罗素介绍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为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
“我为何而生?”1243伯特兰·罗素(1872—1970)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罗素以其独特的感悟,对这个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带来狂喜解除忧愁爱的结合看到天堂的缩影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
我为什么活着爱情(渴望)知识(寻求)苦难(同情)寻求知识同情苦难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爱情与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带我回尘世。
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致伊迪丝经历漫长的岁月我寻求安宁我找到狂喜,我找到烦恼,我找到疯狂,我找到孤独,我找到孤寂的痛苦,它啮噬着我的心,但安宁我从未得到!到了垂暮之年,行将就木,我认识了你!认识了你,我找到了狂欢和安宁,我得到了平静的休憩。
多年孤独的岁月之后我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现在,如果我长眠不醒,我会心满意足地离去。
罗素80岁时的情诗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以同情苦难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我为什么而活着》PPT精品课件

写作特色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充满感情。
本文在个性化的表述中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 情感体验。例如,提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 作者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描述孤寂的恐怖、可怕,用“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 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 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 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 怀和崇高人格。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 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 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拓展探究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 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 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 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 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 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 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2)示例:“长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汉字汉语给 予我的自豪感越来越强烈,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 爱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拓展探究
4.示例:因为在惩罚中我感受到了诗歌之美,懂得了 领悟与反省,懂得了敬重生命,有了精神寄托,懂得 了应该持有豁达的人生态度。 5.示例:①我认为,音乐是美的钥匙。音乐能让人在 浅唱高歌中放飞心灵,获得美的享受。②我认为,书 法是美的钥匙。在横竖撇捺的书写中,我感受到了流 动的美,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原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原文摘要:1.生命的意义2.罗素的人生观3.爱情的渴望4.知识的追求5.忍受苦难6.努力创造7.结论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伯特兰·罗素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探寻和体验中逐渐浮现。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罗素在文章中的观点。
首先,罗素提到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他认为,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驱动力。
然而,仅仅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并不能持久地满足人们的心灵。
其次,罗素强调了爱情的渴望对人生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爱情是人类情感的核心,能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联系,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爱情不仅包括浪漫的爱情,还包括亲情、友情等多种形式。
接着,罗素提到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知识能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拓宽我们的视野,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
在忍受苦难方面,罗素认为痛苦和挫折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是这些困难,使我们学会坚韧和毅力,从而更加珍视生命中的美好时光。
努力创造是罗素人生观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他看来,人类有创造的天性,通过创造,我们能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创造不仅限于艺术和科学领域,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改进和创新。
最后,罗素总结了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体验、学习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散文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引导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努力追求真正的幸福。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文(优秀8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文(优秀8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作文篇一我活着是为了遇见。
遇见生命中缘分指引的地方、人和事物。
从赤手空拳降生,到背着生活的行囊四处冒险,我的生命总在不停地遇见中。
正因为我活着,我才能遇见许许多多的事物,我的双眸不是自己随心所欲使用的,我希望用他们去涉足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多的精彩,代替逝去之人的目光,却遇见世界的琳琅。
相遇的使命驱使我不能狭隘。
我必须遇见更多的过去,走进书页间的过往,踏进文物的故事,或者与他人的交流中进入曾经的光阴,只有遇见过去,才能不让步伐局限于当下,历史转身间的经验收益与未来。
我必须遇见更多的人,他们友善或冷漠,热诚或跋扈,沉迷象牙塔或活得步步为营,只有遇见了人,才能知道什么是人,怎么做人。
我必须遇见更多的东西,其实我已经预见许多的东西了。
老师用禿的毛笔、爷爷的邮票、砖缝间的野草……,它们有的不被记住,甚至不值得一提,有的无比珍贵,一件难求,但在与生命的遇见中,他们不分贵贱。
庄子曾说“道”在碎石中,在杂谷中;王阳明望穿竹林,悟出心学。
这些没有情感的东西,遇见生命时都太过平凡,却也有无限的哲思蕴藏其中,我期待遇见它们。
我活着是为了遇见,人与人的相遇有了阳光,未来与过去的相遇有了细沙,生命与物件相遇有了惊鸿。
我与“遇见”的相逢,让生命有了意义。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文篇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东西给我们活着的动力,而这些东西全部都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是自己追求的,也有的是自己想去感谢的。
而我认为我的这个东西正是亲情。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了,这就意味着我一天在校的学习生活就结束了,我快速地收拾着书包,不一会儿我离开了那被黑夜笼罩的校园。
路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在人行道上慢慢地走着,一路上欢声笑语。
可是快乐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在小区门口分别,我独自一个人朝家的方向走着。
已经十分疲倦的我在上了好几级台阶后已经怕疲惫不堪了。
我推开家门,顿时一股饭香铺面而来,原来妈妈已经在做饭了。
我为什么而活着 原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1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2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
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1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胡作玄、赵慧琪译。
有改动。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2〔濒(bīn)临〕紧接,临近。
“深渊”“仙境”分别比喻什么?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阅读提示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1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
我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2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
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我为什么而活着》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 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 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 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 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 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 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 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 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课文讲解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 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 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 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 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作者简介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 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 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 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 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拓展延伸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 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 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 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原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课文原文概述
2.作者的人生追求
3.课文的价值观和启示
正文
【1】课文原文概述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探讨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课文。
文章通过作者的自述,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以及他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分享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的角度和方法。
【2】作者的人生追求
在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他的人生追求: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智慧,追求美,追求爱。
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作者丰满的人生观。
作者认为,只有追求这些美好的事物,人才能真正地活出意义,才能在短暂的生命中找到永恒的价值。
【3】课文的价值观和启示
课文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课文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和创造。
其次,课文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的同时,不能忘记国家和人类的命运。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国家和人类的命运,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此外,课文还启示我们,人生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精神的追求。
追求真理、自由、智慧、美和爱,这些都是精神的追求,
也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短暂的人生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二篇之二《我为什么而活着》ppt课件(26页)(共26张PPT)(优质版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笔记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笔记一、文章概述《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对生命无尽的热爱和追求。
文章通过阐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
二、重点字词1.注音:无2.词词义:无三、重点句子1.我的左右两边分别是轻柔的空气和暗黑的夜空。
身下的缆车摇摇晃晃,缆绳在嗦嗦作响。
2.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人的痛苦,要是我能办得到,我愿意拯救世界上所有不幸的人。
3.每当一片雪花飘落到屋顶或地面上,它就溶化,从一滴闪亮的水珠中宣告生命的终结。
4.每当一个人死去,尤其是无辜的人惨遭横祸,至少会在我们中间投下一道惊心动魄的阴影。
5.那些目睹过死亡的人,无论他们相信灵魂在死后复生,还是深信天堂为亡灵永存的乐园,他们的脸上都会出现冷酷麻木的神色。
6.大多数人是善良的。
真善美是他们的理想,是他们尽忠的对象和创造的原动力。
7.爱情可以消除孤独。
孤独要求人们结合在一起。
不管他们志同道合,息息相关还是同病相怜。
8.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往天堂。
9.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10.我寻求三种东西是因为这三种东西看来对我是伟大之中最伟大的东西。
别人也许把这当作一种痴愚的热情来看待。
11.我一生中只要有机会,我从不放过去见证人的诞生、成长、相爱和死亡。
12.我的任何热情都让我去做以上的见证,只要这样做不会损害我的同伴。
13.只要条件许可的话。
现在我有机会去听评议会日日夜夜连续审讯了。
我还参与了各国的战争。
四、文章结构第一段:总起全文,阐述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及追求。
第二-三段:阐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对人生的感悟。
第四-六段:阐述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及追求。
第七-九段:阐述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第十-十一:阐述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
第十二-十三段:总结全文,强调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及追求。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课件

明确主题
文章通过作者罗素的自述,明确 表达了其人生追求和存在的意义 ,即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 的同情以及对爱情的向往。
阐述主题
文章从三个方面——知识、同情 和爱情——阐述了“我为什么而 活着”的主题,展示了作者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特点
01
02
03
平实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没有过多 的华丽辞藻,给人以亲切 自然之感。
01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追 求和价值观。
02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提炼,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罗素 的思想和观点。
06
总结与思考
总结文章要点
主题阐述
文章《我为什么而活着》通过作者罗素本人的自述,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写作手法
文章采用了平实、简洁的语言,通过直接陈述和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了罗素对人生的 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生平经历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 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的学术生涯跨越了数学、哲学和政治等多个领域。
主要成就
罗素在数学和逻辑学方面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理论,如逻辑原子主义和数理逻 辑等。同时,他也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人权倡导者,曾因反战立场多次 被捕入狱。
启发与感悟
启发思考
通过对罗素的人生追求和思考的解读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 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动指南
鼓励学生将思考转化为行动,积极追 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
感悟生活
引导学生从罗素的人生经历中汲取智 慧,感悟生活的真谛,培养热爱生活 、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
我为什么而活着几年级的课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几年级的课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课文,作者是伯特兰·罗素。
文中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这三种感情是“纯洁”的,但具体说到这三种感情,作者对他们各自评价的侧重点却并不相同:对爱情的渴望,作者认为尽管纯洁,但只能排在第二位;关于对知识的追求,由于无知而使人类饱尝灾难,这是作者厌恶人生、否定人生的原因,由于这些原因毕竟都是来自经验世界的东西,作者只能在知识里寻求“活下去”的借口了;至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作者认为是这三种感情中“最伟大”的一种,他面对现实世界,不免产生忧虑和痛苦,他要为整个人类承担痛苦,就会为自己如此渺小无力而痛苦,为无数人的“命运”而痛苦。
作者最后坦言他活着的理由就在于委身于一种博大而远忧的目标中:“这些目标既是可以达到的,也可以使我尚有自托之乡。
这些目标惟其是可以达到所以才激发我的兴趣它们就在我的奋力追求之中大致得到实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
计划 1 教学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难点
领悟文章的主旨,深刻体会并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学方法】1、讲个故事,2、读篇文章,3、听首歌曲,4、写段感想,5、悟点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从何而来?
人为何而生?
人死后又会如何?
——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
一、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我母亲生下来的;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283天的时间发育而成! 而当我们把自身个体放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时,再次为我之生感到迷惑与震憾——如果从一个人一生下来往上推,他之所以存在,他的父母必须存在(2个个体生命),他的父母的父母必须存在(4个个体生命)……以此类推,人类出现在300万年前,仅以以计算,二十年一代,15万次。
最起码是以2的15万次方的生命个体为基数而产生的;再往下推理的话,在整个宇宙产生的一刹那间便决定了在140亿年后的你的生命的开始。
140亿年间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天灾与人祸,只要在此间中任何一个环节,至少是2的15万次方的个体生命中有一个出了差池,那么这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于现今出现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根源就是一个原子或是一粒尘埃或本就虚无,我的生命来源于虚无!MY GOD!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
二、人有生必须死,那么死亡的人将去向何处?是不是真的会以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呢?还是真正的彻底的消失,归于虚无呢?谁又能够真正的知道?生不可能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没有死;死亦不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活过来,如何知道?
既然出生已成为过去,死亡又是将来的事,那么人们更为关注的就应是现在----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或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或曰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三、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
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本文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
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我佩服罗素能把深刻的哲理讲得那么简单,而且又不失风趣,他知道的东西之多让人怀疑那是不是一个人能知的,而最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理性之光.
四、读篇文章,阅读分析文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出各个段落之间的差异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板书文章结构:
(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2、分析文章主题意义
(渴望)爱情:传统意义上对爱情的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
广义上对爱情的理解-----爱---人间大爱,情---世间真情。
举例:人民总理---周恩来他离开我们也已经29年。
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
20多年了人们悟出了一个理:总理六有,六无。
一无是死不留灰二无是生而无后三无是官而不显四无是党而不私五无是劳而无怨六无是死不留言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着理解人间大爱懂得世间真情。
(追求)知识:例举有关名言
举例:罗素一生追求知识。
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人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作为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
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
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
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同情)苦难:举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举例: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哲人有哲人的思考,普通人也应有普通人的思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为什么活着进行思考。
五、听首歌曲,陈百强的《一生何求》『义不容情』电视剧主题曲曲:王文清词:潘伟源编曲:苏德华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我得到没有没法解释得失错漏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里追究一生何求常判决放弃与拥有耗尽我这一生触不到已跑开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一
生何求曾妥协也试过苦斗梦内每点缤纷一消散哪可收一生何求谁计较赞美与诅咒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课外作业写段感想(每人写100字的阅读感想)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