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高三5月教学测试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潭市高三5月教学测试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4题;共20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漪郁旋律大笔如椽没精打采
B . 渺茫沉偭责无旁贷妖童媛女
C . 箜篌消弥义愤填膺急不暇择
D . 兑现嬉游坚忍不拔直截了当
2. (6分)(2019·遂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节,标志着合家团圆、幸福快乐。
国人对春节的期待,实在无需赘述。
但有人认为,“年味”正在变淡。
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悄悄退场?春节,不仅是家人一周的相聚,更是重新出发的起点。
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
传统文化,无需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宣传,也无需___________________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乐的幸福画面中。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______________并不是可取的态度。
想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其中的陋习。
同时,()。
全家起进电影院看电影或在家追网剧,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积极拥抱新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蓬勃的生机。
我们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拓。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大张旗鼓不胜其烦故步自封千篇一律
B . 大张旗鼓不厌其烦抱残守缺千篇一律
C . 大费周章不厌其烦故步自封一成不变
D . 大费周章不胜其烦抱残守缺一成不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我们必须确立新的表达方式
B . 确立新的表达方式,我们就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C . 为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应确立新的表达方式
D . 我们确立新的表达方式,目的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们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B . 我们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C . 只要我们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D . 只要我们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3. (2分) (2020高二下·河池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严格说来,所谓“瘟疫”或者Pandemic(流行病),其实是对一系列曾在较大地理范围内传播开的感染症流行病的统称。
按照目前WHO采用的标准,它必须①________:病患数量在较短时间内呈现指数级增长(流行性);有感染症存在(传染性);扩散范围不限于一地一国(跨地域性)。
按照上述条件,我们可以把季节性流感、癌症以及战术性化学武器袭击引发的伤亡剔除出大流行疾病的清单。
大部分流行病②________,而地球上平均每平方米空间存在8亿个病毒,并且从未停止复制和突变。
要逐一罗列出可能导致大流行的病原体③________。
因此,人类很难开发出类似广谱抗生素的疫苗,以提前消灭未及爆发的流行病病原体。
4. (10分) (2020高二上·梅县期末) 下面是一封建议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一位高中生,对语文抬爱有加。
偶然发现并购买了贵社刊物的合订本,至今惠存于家,时常审查。
我认为贵刊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
高考大限将至,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一定要说明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我将不胜感激。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
5. (5分) (2020高二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中的正负转换
杨燕迪
贝多芬的音乐与其前的莫扎特和其后的肖邦相比,都不免显得笨拙。
这种笨拙,不仅在于贝氏的早慧程度不比莫扎特(以及肖邦),艺术上的成熟速度低于这两位,而且也体现在贝多芬的具体音乐编织中:贝氏音乐常常显得呼吸笨重、手脚极大,缺乏(莫扎特和肖邦都擅长的)优雅感和柔韧性。
想想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11)一开头那些似在踉跄与蹒跚的和弦步履,或是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作品124)末乐章中对所有歌手都是梦魇的曲折旋法和非自然高音,以及“难听”的鬼怪式弦乐四重奏《大赋格》(作品133)中的锯齿性不协和旋律……当然,贝多芬也有轻盈、优雅和流利的时候,不过那多数是在他的早年。
如此看来,与其说贝多芬的笨拙是某种与生俱来的负面缺陷,还不如说这种笨拙是作曲家有意追求的正面品质。
贝多芬这种“特负为正”的做法,在艺术中好像并非孤例。
清代书画家郑郑變的书法乍一看歪歪扭扭,大大小小凑在一起,在外行人眼中简直像是生手的习作,“不成体统”,殊不知这种被喻为“乱石铺街”的“板桥体”却是多年深厚功力积淀所得,其散漫与稚拙给是它的特殊旨趣所在。
又如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辈子深居简出,将自己彻底封闭在常人难以想象的逼仄空间中如此“闭门造车”,居然开掘出前所未闻的独特内心景深。
音乐中将不幸和不利特化为积极力量最伟大的例证,当然非贝多芬莫属——众所周知,贝多芬自青年时代起,听觉便出现问题至老年几乎完全失聪。
一位“聋人”成为史上最有名望的音乐家,这大约是艺术中转负为正最具反差和对比的戏剧性例证。
尤其发人深省的是,贝多芬这一奇特的生平境遇和生理挫折,被极为深刻地卷入到他的艺术创造中——贝多芬音乐中的笨拙感,以及对这种笨拙感的营造、发展和深化,不仅是贝多芬对自己生平遭遇的简单回应,也是贝多芬从生活中酝酿出某种独特美学趣味的结果。
将负面缺憾转化为“正能量”,这是深植于艺术内部的一个重要机制,不论宏观还是微观均是如此。
从宏观层面看,音乐应是“和”的艺术。
然而,古往今来,真正让音乐有兴味、有魅力的元素往往都与“不协和”有关。
“不协和”,从听觉上讲就是“不悦耳”,让耳朵不太舒服,所谓“刺耳”。
但正因“刺耳”,却给听者的神经和大脑提供了刺激和警醒,让听者感到新鲜乃至兴奋,连带让音乐充满动力,推动音乐向前运行。
结果,具有负面效应的“不协和”就成了推动音乐发展前进的积极因素。
由此可见,在艺术中之所以存在转负为正的魔术,是因为人性中原本被认为是弱点或缺憾的东西在特殊的艺术光照下却有可能成为积极的面向——这或许是艺术能够给人以深刻慰籍的缘由之一。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贝多芬音乐中的笨拙感,与其说是一种负面缺陷,不如说是他从生活中酝酿出的某种独特美学趣味的结果。
B . 因为贝多芬的早慧程度不如莫扎特和肖邦,从而导致他在艺术上的成熟程度也远远低于莫扎特和肖邦。
C . 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我们发现,他的早期作品都是轻盈、优雅和流利的,那种笨拙感是在后期才形成的。
D .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上来说,那些给听者的神经和大脑提供刺激和警醒的作品,才是人们心目中最有价值的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一开始将贝多芬与莫扎特和肖邦进行对比,进而点出贝多芬音乐中笨拙的特点。
B . 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例证法,用“板桥体”论证了“转负为正”的做法在艺术中并非孤例。
C . 文章的第三段,将音乐的“和”与“不协和”进行比较,从而指出“不协和”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
D . 文章采用对比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论点,再通过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述了艺术中的“正负转换”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你听到的是踉跄与蹒跚的和弦步履和非自然高音以及“不协和”旋律。
优雅感和柔韧性却是绝尘而去,所以他的艺术成熟度低于莫扎特和肖邦。
B . 在艺术的领域里,若能耐得住心灵的寂寞,即使无需远行,同样也可以开掘出独特的内心景深。
比如狄金森的诗歌。
C . 毋庸置疑,不论是宏观领域还是微观领城,将负面缺憾转化为“正能量”,是深植于艺术内部的一个重要机制。
D . 从古至今,那些真正让音乐有兴味,有魅力的元素往往与“不悦耳”有关,是这“刺耳”推动音乐不断向前运行。
6. (20分) (2019高一下·应县期末) 小说阅读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
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
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
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
快言快语。
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
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
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
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科夫小说选。
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
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
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
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
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
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
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
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
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
那天告别时,地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
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技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
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
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
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
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
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合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
她还是那么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
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
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
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我说:“你过得够好的了!这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
分别的时候,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
她还告诉我,地铁宿舍二十多年前就都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副食店早被淹没在楼群里了。
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文章选取了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貌特征来表现她的变此
B . 小冯同学说她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和前文“我”和她交流契诃夫小说的感受相相呼应,也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C . “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D .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大,作者采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四十年的人和生活的变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风貌。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以及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4题;共33分)
7. (16分) (2019高二下·云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颎,字昭玄,一名敏,自云渤海人也。
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
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
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亦不辞灭族。
”于是为相府司录。
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
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唏嘘就路。
因平尉迟迥。
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
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
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颎。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
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
其见重如此。
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上默然而止。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
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
颎奏曰:“此乐久废,今若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
”帝不悦。
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
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
”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
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
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治致升平,颎之力也。
及其被诛,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
(选自《隋书·高颎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 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B . 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 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C . 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 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D . 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 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卧内,原指古人睡卧起居的内室,皇帝在此设宴款待,说明其对高颎非常看重。
B . 有司,古代中央政府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有司”泛指朝廷中各级官员。
C . 高蹈,原指远游他方,也表示过隐居的生活,这里指明苏威在前朝不肯做官。
D . 殷鉴,原意为殷商子孙应以夏亡作为教训,后来指可以作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高颎从小机敏,有很高的声名。
他曾经读过一些史书,擅长与人交流,高祖刚刚主持朝政,就有意招揽他入府。
B . 高颎深知进退,主动谦让职位。
他为了避开备受信任和倚重的权力地位,主动上表请求放弃职务,让苏威接替。
C . 高颎临危受命,不负高祖所望。
尉迟迥起兵反叛,韦孝宽带兵到达河阳后便畏缩不前,只有高颎毫不畏惧,与母拜别,继续前行。
D . 高颎忠君爱国,竭诚进言劝谏。
他担忧炀帝沉溺于声色,又发动修筑长城的劳役,会使百姓劳苦而亡国,多次表达忧国的心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
②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治致升平,颍之力也。
8. (6分) (2019高三上·佛山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④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
②九重,指朝廷。
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
③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
④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 . 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1日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 . 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 . 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2)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 (6分) (2018高三下·黄陵开学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
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
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
时已割河北地。
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北国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
”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
宰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
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
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 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
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
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
”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
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
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
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
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
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祗谒陵寝,事还。
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
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
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
未几,丁内艰。
服除,添差通判信州。
秩满,迁湖北帅司参议。
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阁、知江州,丁父忧。
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宋史·汪若海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B . 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C . 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D . 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弱”,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
另外,孔子对年龄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 . 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职类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
C . 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
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D . 丁内艰:即丁母忧。
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如《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金人再犯京师时,汪若海上书曹辅直言怯懦自守的弊端。
曹辅非常赏识他,任用他为参谋,并准备派他到康王麾下,后因宰相坚持不同意见,结果没能实现。
B . 高宗即位后,派遣张浚宣抚川陕之地的结果始终没有定下了。
若海认为川陕之地是恢复中原建立首都的重要之地。
张浚看重他的才能,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
王若海推辞不就。
C . 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有反叛之心。
在王若海的劝说后,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他的部署也全部归顺了朝廷。
D . 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
把写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
作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
②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
10. (5分) (2019高一上·佛山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句,将小人的攻击比喻为小人对自己美貌的嫉妒,接着写小人造谣诋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