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秉松教授刑法学思想述评_曲新久
(2)曲新久老师刑法讲义

第七章犯罪主体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讲授犯罪主体的概念、自然人犯罪主体、单位犯罪主体的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要求学生理解并全面地掌握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的刑法规定以及单位犯罪主体的构成条件。
学时分配:2学时一、犯罪主体概述二、自然人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
(一)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是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1.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未满14 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2.绝对有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相对有(无)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减轻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几个问题:1.如何计算刑事责任年龄?以公历之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2.如何处理跨年龄段犯罪问题?分别认定。
3.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应当降低?不能。
正义原则的要求,法治的要求。
(二)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所具备的辨认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并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刑罚处罚行为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情况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情况简介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学科及师资评介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属于司法部重点研究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极度影响力的博士生导师有何秉松教授、曲新久教授、阮齐林教授、王平教授、薛瑞麟教授、王牧教授、乐国安教授、张凌教授等等。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研究点主要包括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
(一)中国刑法学方向1、中国刑法学属于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何秉松教授的带领下,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刑事法律研究中心承担了大量全国瞩目的科研工作并且取得丰硕的成果。
2、全国知名的中国刑法学方向硕士生导师的简介:(1)何秉松教授,博士生导师,可以同高铭暄教授、王作富教授、马克昌教授并驾齐驱的中国刑法理论学的著名学者,他的学术和实践地位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政法大学很多全国知名的教授都“师出松门”,何秉松教授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的精神领袖和鲜明旗帜。
(2)曲新久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曲新久教授无论在司法实践领域还是学术领域都是具有深刻影响地位的,学术成就显著。
(3)阮齐林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会副会长,著名司法考试辅导专家,相信没有不认识阮齐林教授的吧。
(4)王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作为学术界蒸蒸日上的学者,最具有学术前途的教授。
(5)薛瑞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刑法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深邃的思维和深刻的中国刑法学理论基础。
(6)田宏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最具有学术实力的年轻学者,思维敏捷并且具有突破性,受到本科生强烈欢迎。
(7)于志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年轻实力派学者。
(8)李方晓教授(女),刑事司法学院分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学术地位显著,同时签约辅导国家司法考试。
(9)邬明安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年轻实力派学者。
刑法的法律类推综述

刑法的法律类推综述本文作者:何秉松工作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我国刑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木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本法分则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这就是我国刑法上的类推制度。
所谓法律类推,就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对刑法分则中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刑法分则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的制度。
我国刑法实行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第十条明确规定,犯罪必须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也就是说,必须是法律有明文规定的行为。
这是一般原则。
但是,刑法第七十九条又规定,对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刑法分则最相类似的法律条文定罪判刑。
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类推制度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例外或补充。
类推制度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又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新时期,犯罪情况不仅非常复杂,而且随着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变化,现有的刑法条文决不可能把一切犯罪形式都十分详细地概括无遗,更不可能把今后可能出现的新的犯罪形式都事先加以规定。
为了使刑法能够及时有效地同一切新出现的法律无明文规定的犯罪行为作斗争,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实行有严格控制的类推制度作为罪刑法定原则的补充。
这样做,不仅不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破坏,反而是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所必需。
如果我们的刑法只能坐视某些犯罪分子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能加以打击,这决不是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
那种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类推看成是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法制不相容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有人认为可以通过不断修改、补充刑法的方法达到惩罚犯罪的目的,无需规定类推制度。
这也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因为过分频繁的修改、补充刑法会破坏法律的相对稳定性;同时,新法律条文的制定要以一定的经验为基础,不可能出现一个新的犯罪行为就颁布一条新的法律。
事实上,即使从修改、补充刑法角度看,采取类推制度也是有益的。
曲新久《刑法学》教材精讲(刑罚的裁量)【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刑罚的裁量17.1 本章要点一、刑事裁量的概念、内容、原则二、刑罚裁量的情节三、刑罚裁量的制度17.2 重难点详解一、刑罚裁量概述1.刑罚裁量的概念刑罚裁量,简称量刑,是指人民法院在确认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依法决定对犯罪人如何适用刑罚的审判活动。
刑罚裁量具有以下特征:(1)量刑的主体是人民法院量刑权是国家刑罚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属于刑事审判权。
刑事审判权专属人民法院行使,只有人民法院才可以依法行使量刑的权力。
(2)量刑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量刑则是在定罪的基础上,解决对犯罪人应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刑期长短等问题,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
(3)量刑是实现刑罚目的的重要途径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但这一目的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量刑质量的好坏。
2.刑罚裁量的内容(1)决定是否判处刑罚根据有罪必罚的原则,犯罪人被判定有罪一般都要判处相应的刑罚。
但我国刑法还规定有免除处罚制度。
(2)决定判处何种刑罚和多重的刑罚审判机关应当针对每个犯罪人的不同情况判处相应不同的刑罚。
我国刑法规定了较为完善的刑罚体系,对不同的犯罪规定了轻重和幅度不同的法定刑,对不同的犯罪情节规定了不同的处罚原则。
(3)决定刑罚实现的方式3.刑罚裁量的原则(1)量刑应当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根据,没有犯罪事实,量刑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①认真查清犯罪事实。
犯罪事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这里所说的犯罪事实仅指其中“犯罪的事实”,是犯罪构成的基本事实,即行为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或过失等。
②准确认定犯罪性质。
“犯罪性质”,是指行为人构成何种犯罪,应定什么罪名。
③全面掌握犯罪情节和犯罪人情节。
a.影响犯罪性质的情节,是构成犯罪的必备因素,是定罪情节。
b.犯罪构成基本事实以外的其他情节,这些情节影响刑罚的轻重,是量刑情节。
曲新久《刑法学》教材精讲(犯罪主体)【圣才出品】

第七章犯罪主体7.1 本章要点一、犯罪主体的概念二、犯罪主体的分类7.2 重难点详解一、犯罪主体概述1.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应当对自己的罪行依法负刑事责任的人。
(1)犯罪主体必须是人。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2)犯罪主体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
(3)犯罪主体是依法应当对自己的罪行负刑事责任的人。
2.刑事责任能力与罪过责任原则(1)概念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及其意义并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辨认能力”,指一个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的社会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能力,包括对事实真相本身的认识能力和对事实是非善恶评价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辨认和控制能力必须同时具备,才认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完全丧失其一的,认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
(2)罪过责任原则罪过责任原则要求犯罪主体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这与刑法的罪责观念和制度有关。
行为人只有在具有这种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能成立犯罪,并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
在我国刑法上,刑事责任能力既是犯罪能力又是负刑事责任的能力。
二、自然人1.刑事责任年龄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是由刑法典总则规定的:必须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即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这两个要件既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也是行为人成为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
(1)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自然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第17条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如下的具体规定:①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

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理论新体系——评《犯罪构成系统论》【作者】马登民/薛瑞麟【作者简介】马登民薛瑞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何秉松教授撰写的《犯罪构成系统论》,最近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这部浸透作者多年心血的巨著,以其气势恢宏的崭新内容体系和严谨缜密的逻辑魅力而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犯罪构成理论是整个刑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它诞生后一百多年来,犯罪构成理论一直是中外刑法学家智能燃烧的主焦点,并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学派,如以德国贝林格和麦耶尔为代表的构成要件论、日本小野清一郎构建的二元化的构成要件论、以特拉依宁和库德里雅夫采夫为代表的苏联一元化犯罪构成论等。
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总的讲,它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发展需要,引进、吸收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尽管对这一发展过程以及苏联犯罪构成理论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影响力大小的评价尚有分歧,〔1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我国的传统犯罪构成理论〔2〕由于思维方式的缺陷,已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何秉松教授以此为突破口,把现代科学系统观作为研究犯罪构成重要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进而构建犯罪构成理论的新体系。
这里所说的新体系是相对我国的传统犯罪构成理论和国外不同学派的犯罪构成体系而言的,其主要特点如下:一、它以现代系统科学丰富和发展了的辩证唯物论的系统观和系统方法论作为自己主要的理论基础本世纪40年代以来,现代系统科学迅速崛起,并成为人们认识和处理具有各种复杂联系的事物的锐利思想武器。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具有系统性。
系统性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它孕育发展成为辩证唯物论系统观中的更丰富、更具体、更复杂的各种范畴的可能性,携带着辩证唯物论系统观的基本的信息。
从哲学角度看,作为普遍现象的系统有其最一般的主要特征,如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这些特征既是系统所固有的,也是我们认识系统的主要视角。
曲新久《刑法学》教材精讲(罪 数)【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罪数13.1 本章要点一、罪数的概念、标准与类型二、实质的一罪三、法定的一罪四、处断的一罪13.2 重难点详解一、罪数概述1、罪数的概念(1)罪数是指犯罪的数量,即犯罪的个数。
罪数问题也就是依据刑法规定认定行为人即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一个犯罪还是数个犯罪的问题。
(2)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意义①有利于正确定罪。
如果不能正确区分罪数,就无法准确确定犯罪的性质和罪名,无法做到正确定罪。
②有利于正确量刑,确保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执行。
定罪是量刑的前提,罪数认定不准确,将导致不合理地加重或者减轻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③有利于贯彻刑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
2.罪数的标准(1)犯罪构成标准说区分罪数的标准,我国刑法理论通说采用犯罪构成标准说。
根据犯罪构成标准说,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犯罪构成。
原则上讲,凡是一次充足(充分地满足)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的,即符合一个犯罪构成的,构成一罪;多次地充足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的,即符合多个犯罪构成的,构成数罪。
(2)应注意的问题①正确地理解刑法对具体犯罪构成的规定,这是正确区分一罪与数罪的前提。
②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判断案件事实是一次还是数次充足犯罪构成。
③注意刑法的特别规定。
④注意刑事政策和司法习惯。
3.一罪与数罪的类型(1)一罪的类型刑法理论上将一罪分为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处断的一罪。
①实质的一罪实质的一罪是指外观上具有数罪的形式,但是,行为人基于特定之罪过形式,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侵犯一种法益,符合一个犯罪构成,实质上构成一罪的情形,包括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继续犯。
②法定的一罪法定的一罪,是指行为人基于多个罪过,实施了多个危害行为,侵犯多种法益,立法者本来可以将其规定为数个犯罪构成或者已经将其规定为数个犯罪构成,因为某种特定的理由,法律上将其规定为一罪的情形,包括转化犯、结合犯、惯犯。
③处断的一罪处断的一罪,是指原本符合数个犯罪构成而构成数罪,但是数罪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基于刑事政策的考虑,刑法规定作为一罪认定,或者司法机关处理时习惯上作为一罪认定的情形,包括连续犯、吸收犯和牵连犯。
曲新久法学笔记概要

曲新久法学笔记概要
1. 导言
本文档是曲新久先生的法学笔记的概要总结。
曲先生是一位知名法学家,他的笔记涵盖了广泛的法律领域和概念。
以下是对曲先生法学笔记的概要总结。
2. 分类
曲新久的法学笔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分类:
2.1 法律理论
这一部分涵盖了曲先生对于法律理论的研究和思考。
他探讨了法律的本质、目的和功能,以及法律与道德、社会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2.2 民法
在这一部分中,曲先生详细讨论了民法的各个方面,包括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他对这些法律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3 刑法
曲先生对刑法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探讨了刑法的基本原则、罪责等重要问题,并对犯罪与社会控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2.4 行政法
行政法是曲先生笔记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他对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行政权力的限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行政法的发展方向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
3. 总结
曲新久的法学笔记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著作。
通过对不
同领域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曲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
和启示。
他的笔记涵盖了广泛的法律知识和概念,为法学界提供了
宝贵的财富。
以上为曲新久法学笔记的概要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小议刑法的简单罪状与改善

小议刑法的简单罪状与改善本文作者:曲新久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述。
例如,高铭暄教授主编的《刑法学》认为,简单罪状是“在条文中只简单地写出犯罪的名称,而对于犯罪的特征则没有叙述”。
何秉松教授主编的《刑法教程》认为,简单罪状是“在条文中简单地而不是具体地描述该犯罪的犯罪构成特征”。
在我看来,我国刑法中的简单罪状,是指罪刑式法条在罪名所界定的范围内对具体犯罪的普通犯罪构成特征所做的描述。
这一概念包括了简单罪状所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1.简单罪状的载体是罪刑式法条罪刑式法条是指规定具体犯罪及其法定刑的刑法条文,罪状包括简单罪状,只能规定于罪刑式法条之中,而不是一切法律条文都可以规定简单罪状。
2.简单罪状的描述对象是具体犯罪的普通犯罪构成特征。
各种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可以划分为普通犯罪构成、加重犯罪构成和减轻犯罪构成三种。
普通犯罪构成是指一行为构成犯罪所不可缺少的诸犯罪构成要件的总和。
加重犯罪构成是指在普通犯罪构成的基础上,具有严重情节而应予以较重处罚的犯罪构成。
减轻犯罪构成是指在普通犯罪构成的基础上,具有较轻的情节从而应予以较轻处罚的犯罪构成。
因此,以罪状所描述的对象即犯罪构成为标准,则可以将罪状划分为基本罪状即描述普通犯罪构成的罪状、加重罪状即描述加重犯罪构成的罪状、减轻罪状即描述减轻犯罪构成的罪状兰种。
以描述方法为标准,则可以将基本罪状划分为简单罪状、叙明罪状、空白罪状和一引证罪状四种。
所以,简单罪状的描述对象是具体犯罪的普通犯罪构成。
3.简单罪状之所以“简单”,其标准在于罪状对具体犯罪构成特征的描述没有超出罪名的概括。
简单罪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具体犯罪的普通犯罪构成特征的简单描述,而不是详细的叙明。
但是,简单与详细是一对相对概念,简单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简单,详细也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详细,在一定条件下属于简单的描述,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则属于详细的描述。
因此,必须确定某种标准,才能将简单与详细区别开来。
这一标准就是要看罪状对具体犯罪构成特征的描述是否超出了罪名的概括,没有超出罪名概括的,属于简单罪状,超出罪名概括的,则是详细描述,而不再属于简单罪状的范围。
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曲新久版《刑法学》核心考研笔记

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曲新久版《刑法学》核
心考研笔记
曲新久版的《刑法学》是法学领域的重要教材,对于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的考生来说,掌握这本书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关于曲新久版《刑法学》核心考研笔记的简要介绍:
笔记内容提要:
1. 笔记概述:该笔记全面梳理了曲新久版《刑法学》的核心内容,将刑法的各种理论、原则、制度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方便考生快速把握教材的主旨和重点。
2. 笔记特点:该笔记由经验丰富的法学专家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涵盖了刑法的基本理论,也引入了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刑法的应用。
3. 适用人群:该笔记适用于参加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的考生,对于本科阶段学习刑法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获取笔记:
1. 官方购买:考生可以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搜索该笔记,选择官方店铺进行购买。
请确保所购笔记为正版教材,避免侵权问题。
2. 复印版:部分考生可能会选择复印版笔记,但请注意,复印版笔记可能存在清晰度不高、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影响复习效果。
3. 电子版:部分考生可能会选择电子版笔记,电子版笔记方便携带和查阅,但需要考生自行打印。
总之,对于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的考生来说,曲新久版《刑法学》核心考研笔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复习资料。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获取方式,确保所获取的笔记内容完整、准确、清晰。
同时,考生还需要结合教材和真题进行复习,全面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曲新久老师刑法笔记

《刑法学》教学大纲曲新久编著前言一、为了适应和满足刑法学教学的需要,参考各类刑法教材,编写本《刑法学教学大纲》。
二、本大纲指明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并将刑法学体系高度抽象使之形成基本框架,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宏观掌握。
三、本大纲提纲挈领地指出刑法学的基本知识点、理论要点和基本应用,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四、本大纲供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使用,其他层次的法学专业也可以用作参考。
五、本大纲由曲新久编写,刑法研究所刑法学教师讨论后修改定稿。
六、欢迎批评指正,并希望能得到信息反馈,以进一步修改、完善。
上编刑法总论第一篇刑法绪论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性质、渊源和分类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的特征:刑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法律地位的独立性),以刑罚为制裁犯罪的手段(制裁手段的严厉性),保护广泛之社会关系中的最为重要的合法利益(保护客体的广泛性),作为整个法律规范体系有效性的最后强制保障而存在(法律适用的最后性)。
刑法的渊源:1.刑法典是指规定犯罪、刑罚以及刑法适用的一般原则、原理和各种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单行刑法;3.附属刑法;4.国际刑法。
刑法的分类: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二、刑法的根据、任务和功能我国刑法第1条规定,制定刑法的根据:法律根据是我国宪法,实践根据是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惩罚犯罪、保护社会,是我国刑法的任务。
刑法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功能:1.社会保护功能,即保护社会不受犯罪侵害的机能。
刑法通过规定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并规定相应的刑罚,通过惩罚犯罪行为,保护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
2.人权保障功能,即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障有罪的人只是受到法律限度内的侵害。
刑罚权象其他国家权力一样,必须受到限制和制约,否则就会被滥用,而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
三、刑法的体系与解释刑法体系。
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与结构。
刑法学 (政法大学精品教材) 曲新久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新

第三节 犯罪构成
Leabharlann 2019/1/16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种行为 构成犯罪所必需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我国刑法规定的每一种具体的犯罪,都是由一系列 要件构成的。这一系列要件,归纳起来,就是客观 要件和主观要件。 2.犯罪构成的要件都是对成立犯罪有决定意义的事 实。 3.犯罪构成的要件,是依照刑法所确定的。二、犯 罪构成的要件 (一)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
6
2019/1/16
二、犯罪的特征 (一)社会危害性 (二)刑事违法性 (三)应受刑罚处罚性 上述三个方面是犯罪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一个有 机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 本质的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 基础;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则是严重社 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和法律后果。
馋 死
21
2019/1/16
22
2019/1/16
23
2019/1/16
24
2019/1/16
25
2019/1/16
26
2019/1/16
27
2019/1/16
28
2019/1/16
29
2019/1/16
30
2019/1/16
31
2019/1/16
32
2019/1/16
33
PPT研究院
14
2019/1/16
返回
更多课程配套课件资源请访问在线教务辅导网 在线教务辅导网:
2019/1/16
15
2019/1/16
曲新久《刑法学》教材精讲(正当化事由)【圣才出品】

第十章正当化事由10.1 本章要点一、正当防卫二、紧急避险三、其他正当化事由10.2 重难点详解一、正当防卫1.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利益。
(2)意义①在个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国家的保护时,法律允许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内由个人行使防卫权。
②我国刑法规定除本人或者他人权利之外,防卫的范围还包括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③我国刑法虽然没有把正当防卫规定为公民的义务,但事实上还是支持和鼓励公民行使正当防卫权的。
2.正当防卫的条件(1)防卫起因①正当防卫成立的前提是,必须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如果不存在不法侵害这一前提,就不存在正当防卫的问题。
②不法侵害中的“不法”是广义的不法,并不要求必须达到刑法上的违法性,也不要求达到犯罪的程度,只要具有不法的性质即可。
但是,对于合法的损害不能实施正当防卫。
③不法侵害必须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想象或者推断的。
假想防卫的行为人不构成故意犯罪,但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对不法侵害的真实性的判断存在错误,并在客观上对他人造成了损害,因此可构成过失犯罪;如果行为人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对他人的不法侵害的真实性无法预见,在主观上没有错误的,应当按意外事件处理。
(2)防卫意图①概念及内容防卫意图是正当防卫正当化根据的主观条件。
防卫意图被称为正当防卫的“主观的正当化要素”,欠缺这一要素就不能成立正当防卫。
防卫意图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包括防卫目的和防卫认识两个内容:a.防卫目的,是指防卫人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心理态度。
防卫目的是正当防卫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个防卫目的,就不存在正当防卫的问题。
b.防卫认识,是指防卫人认识到存在不法侵害人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应用新方法 进行新尝试——评“犯罪构成系统论”

应用新方法进行新尝试——评“犯罪构成系统论”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石,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沿袭前苏联的体系多年,一些学者感到有改变的必要。
中国政法大学何秉松教授在他主编的《刑法教科书》中提出了“犯罪构成系统论”,以新的方法,对更新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作出了一定努力。
传统的犯罪构成体系是封闭的、平面的、静止的,是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系统论认为犯罪构成不是平面上的几个要件的简单相加,而是动态的立体结构,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互相、互相制约,同时,这个复杂而严密的系统又是开放的,与环境有着密切。
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犯罪构成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在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那里,各构成要件之间是平等的,无的,犯罪构成就等于这四个要件的“总和”,这样一种结构看来简单易于操作,但现实的犯罪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用一个死框框去套闪烁多变的犯罪活动,难免捉禁见肘。
“犯罪构成系统论”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指出“犯罪构成系统就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由相互、相互作用的诸要件组成的具有特定的犯罪性质和社会危害性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都有一定的结构,要素相同而结构不同,性能必不相同。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的,作为犯罪构成系统的诸要件绝不是相互隔绝的,正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系统运作起来。
必须把犯罪构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研究诸要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能正确地定罪量刑。
犯罪构成的基本结构是犯罪主体-中介-犯罪客体,在这里,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这一有机整体的两极,连结两极的中介是犯罪主体进行的犯罪活动,犯罪活动又可分为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任何系统都具有层次性,都是由若干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的复合体。
犯罪构成的四要件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既依存、又相对独立,自成系统(子系统)。
犯罪构成系统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犯罪构成整体自身是第一层次,犯罪主体等四个子系统属于第二个层次,这四个子系统各自所属的各要件就属于第三个层次。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十四章 刑事责任)【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刑事责任一、刑事责任的概念1.刑事责任的定义(1)责任的含义在刑法学领域,“责任”一词有两种基本含义:①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应受惩罚、制裁的法律地位或可能性,是犯罪所引起的一种法律后果。
②指主观归责的可能性,是成立犯罪的一个基本条件。
(2)理论学说①“责任说”主张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应当承担的刑事法律所规定的责任。
②“刑罚说”主张刑事责任就是国家依据刑事法律对行为人判处刑罚。
③“后果说”主张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④“义务说”主张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因犯罪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刑事法律义务。
⑤“否定性评价和谴责说”主张刑事责任就是国家对犯罪行为和行为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
我国刑法理论界上述不同的刑事责任定义并无根本性的差异,相对而言,否定性评价和谴责说更为妥当,故采此说。
(3)刑事责任的概念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和单位因其实施犯罪行为而应当承担的由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依照刑事法律对其犯罪行为所作的否定性评价以及对其本人的谴责。
2.刑事责任的特点(1)刑事责任是一种最严厉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的严厉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实现形式上。
刑罚作为实现刑事责任的基本方法,是所有的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它不仅可以剥夺犯罪人的财产权和政治权,而且还可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之自然人的人身自由,甚至于剥夺其生命。
(2)刑事责任是一种严格的法定责任一个人或者单位对什么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具体怎样承担,必须由刑事法律加以明确规定,并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司法机关遵循法定的刑事诉讼程序予以追究,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决。
(3)刑事责任是以行为人和单位接受国家否定性评价和谴责为内容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具有极强的伦理谴责性。
行为人在应该而且能够选择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时却自主地选择了违反刑法规范的犯罪行为,因而必须接受国家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
(4)刑事责任是因犯罪行为的存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犯罪是产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刑事责任是犯罪的必然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