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
楚国统治者的祖先,楚国三闾⼤夫屈原《楚辞》中提到昆仑⼭。
屈原⾃称为“帝⾼阳之后裔”。
姜亮夫先⽣主张“⾼阳⽒来⾃西⽅,即今之青海、⽢肃⼀带,也就是从昆仑⼭来的,也只有昆仑⼭才当得起⾼阳⽒的发祥之地”(姜亮夫《楚辞今译讲录》Po)。
楚是夏⼈的后裔,夏起于西
北,“屈⼦⼼中所想象的 '旧乡’ 即⽼家是在昆仑”,也说明屈⼦有⼀定的材料来源(姜亮夫《楚辞今译讲录》P17,)。
楚⼈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地区。
商朝末年,楚⼈⾸领鬻熊投靠周⽂王姬昌[周朝奠基者],成为⽕师。
西周[中国历史朝代]初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爵,楚始建国。
楚熊渠时期,西征庸国,东攻扬越。
春秋前期,楚⼤举进攻蛮⼈,史称楚武王“⼤启群蛮”。
楚⽂王时期,相继灭掉邓国[古国名]、绞国、权国、罗国[夏商时代芈部落⽳熊的⼀个分⽀]、申国等诸侯国。
在迫使随国⾂服以后,⼜灭掉了息国。
并挥师北上,攻打了蔡国和郑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之后占领了从川东、湖北、河南南部到安徽的千⾥沃⼟。
楚成王时借周惠王之命,镇压夷越,⼤⼒开拓疆域。
前655年以来,先后灭贰、⾕、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国。
公元前638年,楚成王在泓之战中战败宋襄公,楚⾃此称雄中原[中国⽂明发源地]。
楚庄王[春秋五霸之⼀]时期灭庸国,讨伐“陆浑之戎”。
公元前306年灭越国[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
公元前224年,秦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将王翦[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军事家]率领60万秦军[秦国强⼤的军队]南下攻楚。
前223年,楚被秦所灭。
楚⼈
楚⼈
楚⼈这个词狭义来讲指楚公族。
如熊⽒⼀族,楚国的上层统治者,即屈原所说的“帝⾼阳之苗裔”,也就是来⾃中原的华夏部族后裔。
楚⼈沿汉⽔南下,⾄周已定居于丹阳⼀带。
近年来,楚⼈的起源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注意。
楚帛书中“祝融”⼀名的发现,为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重要线索。
解放前从湖南长沙⼦弹库⼀座战国晚期⽊椁墓出⼟了⼀份楚帛书,这件帛书收藏在美国纽约⼤都会博物馆。
⼀九七三年,在澳⼤利亚籍旅美学者巴纳的《楚帛书研究》⼀书中,有⽤新技术拍摄的帛书照⽚,“祝融”就是这样被发现出来的。
[4]
楚⼈
关于楚⼈的祖先,楚国社会公认的是祝融。
祝融是炎帝的⽕师,祝融集团是炎黄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之后,黄帝部落派遣祝融等⼈进驻炎帝部落。
祝融⼀族于帝喾时代在河南新郑⼀带建⽴祝融⽒之国, [5]故新郑⼜称“祝融之墟”,“祝融之墟”为楚国先民的最早起源地。
[5]《后汉书》认为,古代先秦西戎来⾃先秦南蛮。
起源
楚⼈先祖出⾃黄帝之孙颛顼⾼阳⽒(昌意之⼦)。
[2]颛顼曾孙吴回是帝⾼⾟⽒的⽕正(⽕
祝融。
[2]祝融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官),主管天⽕与地⽕,能光融天下,帝喾命⽈祝融
(今河南新郑⼀带)。
楚先民是夏王朝的同盟, [5]南迁后其中的季连家族则建⽴了楚国(祝融的后裔分为⼋姓,其中的芈姓⼀族建⽴了楚国)。
[5]
楚⼈
芈
华
“华,在羌语、藏语意思是“英雄”,“华”的⽂化遗址包括黄河上游天祝藏族⾃治县藏族⾃称“华戎”:英雄部落,⽢肃华亭县、华池县、六盘⼭主峰华家岭,陕西华⼭、华县、华阴县、华阳镇等。
“夏”,在藏语有“统⼀天下”之意。
东周初,西戎进⼊中原。
吴回(祝融)之⼦陆终,⽣有六⼦, [2]幼⼦名季连, [2]芈姓,是楚之先祖。
由于中原各部落之间的⽃争⽇益激烈,季连后裔⼤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
季连举族南徙后⼜从蛮俗,故⽽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
季连之后鬻熊的⼉⼦熊丽,侍奉周⽂王。
[2]鬻熊曾孙熊绎被周成王封为楚⼦ [2](楚国国君,爵位为⼦爵),楚始建国。
楚⼈⽂物
《史记·楚世家》:“当成王之时,举⽂、武勤劳之后嗣,⽽封熊绎于楚蛮,封以⼦男之⽥,姓芈⽒,居丹阳。
” [2]“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楚国国都在楚武王时期从丹阳迁⾄郢,据考古学家刘⽟堂、王红星、⾼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和淅⽔交汇之处(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库淹没区),因处丹⽔之北,故称为丹阳。
国学⼤师钱穆在《国史⼤纲》中说:“楚之先亦颛顼后,始起在汉⽔流域丹、淅⽔⼊汉⽔处,⽈丹阳”,⽽楚国的宰相墓⼦庚墓和⼤量楚国贵族墓在淅川县仓房镇的⾹严寺下寺附近的发现,印证了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
楚国历史有800多年,其中有300多年在丹江流域建都。
楚⼈
部落后裔为主, [5]其中⼜以鬻熊家族为楚⼈的主体是芈姓季连部落
部落,楚公族以芈姓季连部落后裔为主
核⼼。
当地的居民⼀部分成为楚⼈的组成部分,但多是庶族。
楚国建⽴以后,有从中原地区⼤规模招商移民的“徕民”政策。
楚⼈与汉⽔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带荆蛮、扬越等原始部落杂居,东周以后这些部落逐步被楚⼈征服。
从楚⼈形成的过程来看,楚⽂化的性质也不是独⽴于炎黄⽂化系统之外的单独体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两周时期的楚器,铭⽂可以代表楚国的⽂字风格。
与中原各国与中原⽂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字相⽐,楚⽂字在字形与笔划的增减上有所不同,但确实与中原各国的⽂字是⼀脉相承的同⼀种⽂字系统
同⼀种⽂字系统。
⽂字是语⾔的载体,可以从⼀个⽅⾯了解楚⽂化的渊源。
楚⼈⽂物
的传承关系。
⽂化的认同感是民族⽂化的核⼼,楚器铭⽂反映了楚王族的⽂化与中原⽂化的传承关系
风格,楚风俗和礼仪同样是民族⽂化的⼀种重要表现形式。
楚国礼器保留有明显中原⽂化风格
的认同。
贵族在中后期⼤体上⼀直坚持周礼所规定的礼制,表明了其对周⽂化即中原⽂化的认同
先祖世系
华胥⽒—伏羲(配⼥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童(⼜名卷章)—吴回(祝融)—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曹姓、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
①华胥⽒—伏羲(配⼥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颛顼—称—⽼童(⼜名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附沮—⽳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熊狂—熊绎(熊狂长⼦)—熊艾。
②华胥⽒—伏羲(配⼥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颛顼—称—⽼童(⼜名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附沮—⽳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熊狂—屈紃(熊狂次⼦)
③华胥⽒—伏羲(配⼥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颛顼—称—⽼童(⼜名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附沮—⽳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侸(鬻熊次⼦,史称侸叔)—端⽊典(端⽊姓得姓始祖)
名称由来
楚国
关于名称的来源,此前有多种说法。
但是新发现的“清华简”中的《楚居》却给出了另⼀种解释。
[1]据《楚居》中⼀段对楚先君鬻熊的记载:鬻熊的妻⼦妣厉,⽣⼦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
妣厉死后,巫师⽤荆条(原⽂中为“楚”) [6]包裹埋葬。
为了纪念她,后⼈就称⾃⼰的国家为“楚”。
[1]关于为何要如此隆重地以国名来纪念⼀位难产剖腹⽽死的楚先君的妻⼦,罗运环表⽰,按照楚国君世系,妣厉的丈夫以及她⽤⽣命换来的这个⼉⼦先后做过楚⼈的领袖,成为楚国的开国先君,开创楚国⼋百年基业。
发展
楚国最初被分封时是个很⼩的国家,仅⼆⼗多平⽅公⾥。
[1]通过不断吞并其他国家才发展到了后来的规模。
楚熊渠时期,楚国西征庸国,东攻扬越。
春秋前期,楚⼤举进攻蛮⼈,史称楚武王“⼤启群蛮”。
楚⽂王时期,楚国相继灭掉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诸侯国。
在迫使随国⾂服以后,⼜灭掉了息国。
并挥师北上,攻打了蔡国和郑国。
之后占领了从川东、湖北、河南南部到安徽的千⾥沃⼟。
楚成王时借周惠王之命,镇压夷越,⼤⼒开拓江南。
前655年以来,先后灭贰国、⾕国、绞国、弦国、黄国、英国、蒋国、道国、柏国、房国、轸国、夔国等诸侯国。
公元前638年,楚成王在泓之战中战败宋襄公,楚⾃此称雄中原。
楚庄王时期灭庸国,讨伐“陆浑之戎”。
[3]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国。
公元前224年,秦国名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南下攻楚,楚国溃败。
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
在楚国的⼋百多年历史⾥,先后统治过的地⽅约占周王朝全部国⼟的⼆分之⼀左右,其范围⼤约包括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全部,以及陕西、河南、⼭东、⼴西、贵州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化
楚⽂化,因楚⼈、楚国⽽得名。
是形成于周代的⼀种地域⽂化,源⾃中原⽂化。
她初成于江汉地区,是以中原商周⽂明为核⼼,吸收⼀定江汉⽂化所形成的⽂化。
初期⽔平不⾼,但随着楚国势⼒的不断强⼤,武攻为⽂治开拓了天地,⽂治为武攻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楚灭陈之后,楚国势⼒牢牢地控制了陈地及周围地区,楚⽂化随之北上中原,与这⾥的东夷⽂化、齐鲁⽂化、中原⽂化等各地交流汇融,进⽽形成华夏⽂化的主⼲、两汉⽂化的母本。
⽽汉朝的服饰、舞蹈、⾳乐、⽂学、哲学等直接继承⾃楚国。
[7]
根据出⼟楚佣复原的古代楚国⼈长相
“苞茅缩酒”是楚⼈最为重要的祭祀仪式,甚⾄可以成为引发战争的理由。
《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纠合诸侯借伐蔡为名,南下攻楚。
楚使质问:“君处北海,寡⼈处南海,唯是风马⽜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齐国的相国管仲在答复楚使时说:“尔贡苞茅不⼊,王祭不共,⽆以缩酒,寡⼈是征。
”问罪的理由之⼀就是楚⼈不向周天⼦贡奉苞茅,周天⼦不能缩酒。
《韩⾮⼦·外储说左上》也说:“楚之菁茅不贡于天⼦三年矣。
”看来,周王室是依靠楚国进贡苞茅来进⾏祭祀的。
“苞茅缩酒”的遗风今在湖北端公舞中有所表现。
端公舞是保存在襄樊南漳、保康、⾕城⼀带的巫教祭祀舞蹈,这种巫舞就是从古代楚国流传下来的。
紫姑是厕神。
中国最古⽼的民俗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南朝荆楚之地有在正⽉⼗五夜迎紫姑的习俗。
引刘敬叔(约公元390-公元470)的《异苑》来解释这项习俗:“姑本⼈家妾,为⼤妇所妒,正⽉⼗五⽇感激⽽死,故世⼈作其形迎之。
咒云:'⼦胥(云是其婿)不在,曹夫⼈(云是其姑)已⾏,⼩姑可出。
’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
说的是紫姑本来是⼀户⼈家的⼩⽼婆,因被⼤⽼婆嫉妒,于正⽉⼗五⽇⽓愤致死,所以⼈们(在正⽉⼗五⽇)做成紫姑的形象来迎接她。
祝告说:“⼦胥(说是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说是⼤妇曹⽒)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以出来。
”在厕所或猪圈边迎接,如果⼿中紫姑的形象重些了,那就是厕神来了。
相传厕所和猪圈⾥必须安静,才能招致紫姑。
主⾷⽅⾯,楚⼈以稻⾷为主。
副⾷⽅⾯,楚⼈以畜牧、捕猎和采集品为主,以园圃种植物为辅。
其中以鱼羹和包裹烤熟的螺蛤为⽇常主要副⾷和菜肴。
在我国南⽅约有7000年以上历史,⽽稻对于中原居民来讲,不是常⾷之物,它虽被列⼊五⾕,但排列次序却为:⿉、稷、麦、菽、稻。
除了稻⽶,楚⼈也种植其他旱地作物,中原有的粮⾷品种,楚国也都有,不过在⾷⽤次序上,以稻⽶为⾸位。
楚⼈的基本副⾷除鱼之外以⾁类和蔬菜为主,这两⼤类副⾷品是从畜牧、捕猎、园圃种植和采集等⽅式获得的。
在战国时期的“江陵望⼭⼀号墓出⼟的铜⿍⾥,就有⽜、⽺、猪、鸡等的遗骸,在⼀件长⽅形的⽵筒⾥也有许多鸡的⼤腿⾻。
”除天⼦、诸侯祭牲取⾃官牧外,卿、⼤夫、⼠的祭牲皆为家畜之物。
庶⼈祭祀以及饮⾷虽不⽤牲⾁,但也普遍养有家畜和家禽。
楚国官牧畜养的主要是马、⽜、猪等⼤、中型牲畜。
楚国也是先秦时期最早池塘养鱼的⼏个⽅国之⼀。
除池塘养鱼,稻⽥养鱼的⽅式也是存在的。
但是,对于以鱼类为⽇常主要珍馐的楚⼈来讲,⼈⼯养鱼与捕捞野⽣鱼类相⽐,只是⼀种补充⽅式,楚⼈主要是以后⼀⽅式来满⾜⾷鱼的需要的。
蔬菜和⽔果⽅⾯,有王⽠,也就是⼟⽠,调味料有⽣姜、⼩茴⾹。
蔬菜有芋、葵(冬葵、冬苋
菜)、芥、菘(⽩菜)等。
楚⼈⽔果品种较蔬菜更多。
《吕⽒春秋·本味》记楚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
还有板栗、柑橘、棘(野⽣酸枣)、樱桃、梅、砂梨、柿。
捕猎和采集也是楚⼈谋取⾷物的两个重要⽅式。
常⾷的鱼类有:⼤龟、鲤、鲫等。
所⾷禽类有鸹、鸿(⼤雁)、凫、鹑、鹜等。
楚⼈⾷⽤的许多动物都是北⽅⼈⼀般吃不到的稀有美味。
楚⼈捕获的禽兽及鱼类,⼀部分⽤于尝鲜,⼀部分则制成乾⾁(或腊⾁),乾鱼以备不时之需。
楚⼈采集的天然植物副⾷品种类也相当多,有苦菜、菱⾓、云梦之芹(楚葵)、还有桂、菌,这是属于调味料。
在楚国最具传统特⾊的酒是⾹茅酒。
楚⼈向周天⼦进贡,祭祀神灵都使⽤⾹茅酒。
楚⼈有两种饮酒⽅法,“冻饮”和“酎清凉”。
“冻饮”是将冰块置于酒壶外使之成为冻酒。
“酎清凉”则是将酒壶浸⼊冷⽔中使之成为凉酒。
这都是楚⼈在夏季的饮酒⽅法。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墓出⼟了两件冰(温)酒器,这种器物是由两种容器组合⽽成,⾥⾯的⽅壶形容器是盛酒的,每个⽅壶中均有⼀把铜勺,外⾯的⽅鉴形器在夏季⾥⽤来盛冰或凉⽔,在冬季则⽤来盛热⽔。
楚⼈的建筑样式和居住习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楚国都城的建制和布局同北⽅⼀样基本上采⽤⼤城套⼩城的双城制。
楚都纪南城(图1,楚都纪南城故址)呈长⽅形,城垣周长15560⽶。
城内东南部为宫殿区,存有台基84座,并发现城垣⼟墙遗迹和护城河古河道。
宫殿区北部的⼿⼯业作坊遗址,再往北即城的东北部则为商业区。
楚王宫的正门之⼀名为“茅门”,通过茅门后便是楚王治朝的朝堂。
王宫内既有空间宏⼤的“⾼堂”⼜有曲折相连的“曲屋”,既有进深幽远
的“邃宇”,也有⼩巧精致的“南房”。
这些由⼤⼩、⾼低、长短、层楼、结构、繁简不⼀的宫廷建筑组合在⼀起,这样便形成了⼀个⽓势磅礴、宏伟壮观、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
最能反映出楚⼈的建筑特点和⼯艺⽔平的,还不是都城内的宫殿建筑,⽽是游苑区的⾏宫和⾼台建筑。
历代楚王建有⼤量有⾏宫供他们游乐。
楚成王建有“渚宫”,是建在郢都南⾯的⽔中州⼟上的⼀座⾏宫。
楚灵王时建的章华台是楚国层台建筑中的杰出代表。
其他的想要详细知道可参考《楚国风俗志》⼀书。
三年不蜚时不⾄,⼀鸣惊⼈震乾坤
楚庄王曾向世⼈宣誓:“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
表现了楚⼈的民族精魂。
楚⼈,原为华夏部落⾸领祝融之后裔,祝融为黄帝后裔,后辗转迁徙⾄江汉地区,与当地的“三苗”⼟著⼈杂处繁衍,进⽽扩张崛起。
按其易国都之先后,称为荆楚、陈楚、吴楚。
按其所处⽅位,则分为南楚、东楚、西楚等。
《史记·楚世家》云:“楚⼈先祖出⾃帝颛顼⾼阳⽒。
⾼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也。
”屈原《离骚》开篇:“帝⾼阳之苗裔兮,朕皇考⽈伯庸。
”⾄周成王时,鬻熊之重孙熊绎受封于楚蛮之地,“楚”这个正式的国名兼族名开始载于史册,熊绎被认为
是“楚”之建国的始祖。
熊绎五传⾄熊渠,熊渠以胆⽓和勇猛著称,在江汉之间深得⼈⼼。
趁着周夷王时期中原动乱之机,扫荡周围蛮夷,扩⼤楚国疆⼟,揭开了吸收蛮夷⽂化及中原⽂化的序幕。
《史记·楚世家》记:“熊渠⽈:'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正是由于楚⼈长期处于⾮夷⾮夏、亦夷亦夏的特殊地位,才使楚⼈的容易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
如诸夏在战争中经常俘掠敌⽅的⼈⼝为奴⾪,尤其热衷于俘掠戎狄⼈为奴⾪。
可是,楚⼈对俘掠奴⾪却没有兴趣。
对被灭之国,楚⼈⼀向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抚其⾂民,⽤其贤能。
因此,楚⼈的民族思想最有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统⼀。
所有这些民族特征,后来的楚⼈都给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就是楚国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明昌盛的泱泱⼤国的根本原因。
其次,楚⼈有着百折不回、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楚⼈初居于江汉之地,⽅不过百⾥,周围各国占尽了良⽥沃⼟,楚⼈只能被蜷缩在⼭地与平原的夹⾓当中艰难维⽣。
《左传》载楚灵王右尹⼦⾰的话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正是这种筚路蓝缕的苦志精神,成就了楚⼈艰苦创业的奋⽃精神。
《晋书》载:“ 冒以筚路蓝缕,⽤张楚国”。
这种筚路蓝缕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融⼊了楚民族的⾎液之中,成为楚⼈⾃强不息、问⿍中原的强⼤动⼒。
楚庄王“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的民族⾃信。
卞和不惜两次刖⾜献⽟的执著精神;屈原“忠⽽斥弃,愁满⼭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的爱国主义情操;刘邦“愿分⽗羹”的江⼭意识,都表明了楚⼈执著进取的民族魂魄。
楚顷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春,在秦、楚的最后决战中,秦将⽩起率领最强悍的兵⼒攻陷楚都“郢”城。
他万万没有想到,所得到的只是⼀座空城。
在这场恶战中,楚⼈有逃亡的和战死的,却没有⼀个投敌献媚的。
其中两个被俘的⼠兵,宁可咬断⾆根和投⽕⾃焚,也不肯泄露楚钟⿍、⿀樽的埋藏地点。
因此,楚⼈留下了“宁为⽟碎,不为⽡全”的不朽精神。
直⾄最后,楚被秦亡,楚⼈仍顽强地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悲壮誓⾔。
果不⾷⾔,⼗六年后的楚⼈项⽻兑现了先⼈遗⾔,打败了不可⼀世的秦家王朝,建⽴起⼀统天下的西楚,完成了问⿍中原、独霸天下的宏伟夙愿。
筚路蓝缕民族魂,风情迷⼈传千古
《晏⼦春秋·内篇·问上》说:“古者,百⾥⽽异习,千⾥⽽殊俗”。
楚⼈介于华夏与蛮夷之间,⽴于东南西北之中,他们的习俗既有蛮夷之异,亦有华夏之同,具有极强的兼容性。
楚⼈确信⾃⼰是⽇神的远裔、⽕神的嫡嗣,因⽽形成了独特的风尚——尚⾚,尚东,尚左。
因为祝融来⾃⽇出的东⽅,是帝喾的⽕正,⽣为⽕官之长,死为⽕官之神。
《国语·郑语》:“夫黎为⾼⾟⽒⽕正,以淳耀敦⼤,天明帝德,光照四海,故命之'祝融’,其功⼤矣!”⽇出东⽅,⽕播⼭野,是远古⼈征服⼤⾃然的信⼼和⼒量的源泉,是楚⼈⾃然崇拜与祖宗崇拜⾃然结合的原始信仰。
正是由于⽇、⽕均为红⾊,富有激情和⽣命⼒,所以楚⼈尊红为贵,形成尚⾚的风尚,以致有⼈把楚⽂明称之为“红⾊⽂明”。
“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博袍,以其治国,其国治”。
楚⼈尚⽕、尚红,是与其所处的恶劣环境密切相联的。
因为,“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有了⽕,可以烧荒开地,可以驱狼逐豹,更可以祛寒去湿、燎物成⾷。
因此,在早期原始⽣态环境下,有了⽕,便等于有了⽣存下去的条件和⼒量。
有了⽕,就有了“吉”和“利”,以致墨⼦竟将楚庄王能够成就霸业与他的“绛⾐博袍”联系在⼀起。
尚⾚之风相沿不衰,直⾄今⽇我们汉⼈凡喜庆、旗帜、饰物、服饰,仍喜以红⾊,说明汉⼈之风即楚⼈之风矣。
刘邦起义造反、试图登极称帝时,亦⾃名为“⾚帝⼦”,并虚构了⼀
个“⾚帝⼦”斩“⽩帝⼦”的耸⼈奇谈,以“楚将”⾃居,⽬的是借以以此号召楚⼈,共同推翻秦王,实现“亡秦必楚”的⽬的。
项⽻的军队⼀如楚国的军队,均为“⾚帜”。
《史记·历书》记:刘邦⽴为汉王后,“以⼗⽉为年⾸,⽽⾊上⾚。
”这就是沿袭了楚国的历法和楚⼈的习俗。
另外,楚⼈以东向坐为最尊,南向坐为次尊。
楚国公族的墓葬亦是头向从东,墓向与头向⼀致,也从东。
其中的意蕴:⼀是作为⽇神的远裔,应朝向⽇出的东⽅。
⼆是作为⽕神的嫡嗣,同样应朝最初的⽕神所居的东⽅。
古⼈所讲⽅位的上下,除了东、南、西、北之分,还有左、右之分。
南向在东向之左,尚左之风由此⽽来。
周朝习俗则尚南、尚右,彼此适得其反。
《孔⼦家语·问礼篇》:“坐者南向,死者北⾸,皆从其初也。
”说的即是周⼈的习尚。
在楚国,职官以左右区分,左为正,右为副。
其习相沿⾄汉,再⾄唐、宋、明的汉⼈官制,均以左为上,右为下,⽂左武右,男左⼥右,长左次右等等。
由此可见,汉习即楚习矣。
鸿门宴上,按《史记·项⽻本纪》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五⼈中四位是楚⼈,只有张良是韩⼈,席次则按楚俗安排:项⽻、项伯东向坐,最尊;亚⽗范增南向坐,次尊;沛公刘邦北向坐,屈居下位;张良西向侍,叨末座。
太史公记事,可谓平淡之中见精妙,廖廖⼏字就把楚⼈、楚俗交待的清清楚楚,⽆需加⼀字之褒贬,就把项⽻的骄横之态和刘邦的忍辱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刘邦爱楚服,平时喜穿短⾐,交领、右衽、直裾,这是平民、贵族均可常穿的便服。
所以《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述叔孙通见刘邦时,脱下长袍,换上短⾐,以讨刘邦欢⼼。
刘邦⾃幼爱楚冠,即是⼀种⽵⾥漆丽的窄长的板⼦。
因其家境不丰,刘邦⾃⼰便经常⽤芦苇或⽵⽪制冠⾃戴,这就是典型的楚冠,后称之为“刘⽒冠”。
刘邦称帝后,把这种长板楚冠前后加以⽟珠旒苏,成为皇帝的专⽤冠冕,谓之为“平天冠”。
说明刘邦⾮常眷爱楚俗,同样也说明汉俗多引⾃楚俗。
刘邦与项⽻⼀样,喜爱楚歌、楚舞,常引亢⾼歌,以诉衷怀,《⼤风歌》、《鸿鹄歌》便是其例。
《汉书·礼乐志》说:“⾼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
汉朝的《房中乐》,曲名虽是周代,曲调即属于南⾳。
南国乡⾳唱楚韵,黄河涛涛跃龙门
“龙凤呈祥”是楚⼈、汉⼈共同的景仰,共同的⼼声。
楚⼈以先⼈的崇奉为本,以鸟为图腾(Totem: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在楚⼈眼中,凤是⽇中之⽕鸟,是祖先祝融的英灵,因此是⾄善⾄圣的神鸟。
《⽩虎通·五⾏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
”鸾即是凤。
他们喜欢以凤鸟喻⼈,把⾃⼰喜欢和崇拜的⼈名为凤鸟。
如楚庄王即位后,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伍举进谏⽈:“有鸟在于⾩,三年不蜚(同'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对⽈:“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
”这⾥,伍举以鸟喻⼈,庄王亦以鸟⾃喻。
屈原在《离骚》、《九章》、《远游》等诸篇中,反复咏颂“凤鸟”、“凤凰”、“鹭鸟”,把它作为美的象征,凭它的导引⽽上下求索。
⾄今,汉⼈仍喜欢⽤“凤”字命名。
如丰县古称“凤城”,相传有凤凰⽽得名,现多以“凤”字命名,如凤鸣塔、凤城镇、凤城宾馆、凤鸣⼤酒店等等。
楚⼈喜欢凤,后来才变得喜欢龙,这是楚⽂化扩张和兼容的典型标志。
图腾形象中“龙”的原形⼀为蛇;⼆为鳄,是⼀个见⾸不见尾、⾸尾相照应的连体庞然⼤物。
它是将马头、⿅⾓、蛇躯、鳞⾝、鱼尾、兽脚、鹰⽖等特形集于⼀⾝的连合体。
这种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正是各图腾民族融为⼀体,成为⼀个新的联合集团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家庭的启明星。
许顺湛在《中原远古⽂化》第五章中,曾对炎、黄时代的33个主要图腾⽒族进⾏排列,⾄尧、舜、禹部落联盟时,只剩下7种民族图腾,这表明在部落不断地扩张兼容中得以吞并和组合,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闻⼀多在其《伏羲考》⼀⽂中指出:“龙是许多不同的图腾揉合成的⼀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产⽣的混合的图腾。
”龙的形象定型于战国后期⾄秦、汉之间,这⼀时期正是楚国北扩、楚⽂化北上,与中原⽂化、齐鲁⽂化、三秦⽂化交融汇合的时期。
因此,“龙”图腾的形成,象征着中华民族主体⾎脉的汇聚和华夏⽂化的奠基。
从此,普天下的中国⼈就有了⼀个共同的
名字——“龙的传⼈”。
它预⽰着东⽅破晓,黄龙腾飞,中华⽂明的伟⼤时代即将来临。
注释:
⑧《史记·楚世家》
⑨楚·宋⽟:《招魂》
⑩《史记·项⽻本记》
《墨⼦·公孟篇》
名⼈
项燕
项燕(?—前223年),下相(今江苏宿迁⼈)⼈,项⽻的祖⽗。
家族世代为楚国将领,受封于项,后⽤为姓⽒。
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率20万⼤军进攻楚国。
李信进攻平舆,蒙恬攻击寝,⼤败楚军。
李信再攻鄢郢,攻克了该城,于是率军西进,到城⽗与蒙恬的队伍会合。
项燕趁机尾随在后,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击中⼤败李信的军队,攻⼊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了七个都尉。
李信率残部逃奔回秦国。
公元前224年,秦王倾全国兵⼒,以王翦为将,率六⼗万⼤军⼤举攻楚,楚国危亡在即。
王翦攻取楚国陈以南⾄平舆之间的地域。
楚国则倾⼀国兵⼒迎击秦军,以项燕为将,准备与秦军决⼀死战。
王翦因势⽽变,采取坚壁固守的⽅针,避其锋芒。
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
两军相持⽇久,楚军以为秦军将长期驻守新占领⼟,于是撤军东归。
王翦伺机起兵追击,令勇壮军⼠为先锋,突袭楚军。
楚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结果⼤败,项燕在兵败之下⾃杀。
秦军乘胜攻占了楚国⼤⽚地域。
春申君
黄歇(前314-前238年),楚国江夏⼈,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
战国时期楚国公室⼤⾂,是著名的政治家。
与魏国信陵君魏⽆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并称为“战国四公⼦”,曾任楚相。
黄歇游学博闻,善辩。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
赐淮北地12县。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在前去奔丧,李园令⼈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据《越绝书》表明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时为幽王所杀。
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名斯,字通古。
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吏,后从荀⼦学帝王之术,学成⼊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持⾦⽟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年(前237年)由于韩⼈间谍郑国⼊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作⽤。
秦统⼀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车轨、⽂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扶苏⾃杀,⽴少⼦胡亥为⼆世皇帝。
后为赵⾼所忌,于秦⼆世⼆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扩展阅读
丹阳考
据刘⽟堂(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徐少华(师从⽯泉教授,长期从事楚⽂化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