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开门八极拳的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氏开门八极拳的简介
我国传统武术各门派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这些名字或借用创始人之讳,或源于发祥地之称。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吴氏开门八极拳的简介。
吴氏开门八极拳的简介
吴氏开门八极拳
吴氏开门八极拳简称吴氏八极拳或者八极拳。
我国传统武术各门派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这些名字或借用创始人之讳,或源于发祥地之称。
而八极拳却是力达穷极,妙化"无形"的象征。
"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其实,"太极"和"八极"都是古人用以解释自然规律变化现象的哲学名词,并非武术用语。
"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淮南子·坠形训》"大地之间九洲八极","八极"用于武术则为"八方极远"之意。
吴氏开门八极拳历史渊源及沿革
述及渊源还要从沧州吴氏说起。
明建文元年(一三九九)燕王朱棣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一带惨遭兵燹,赤地千里,百人幸难逃一。
朱棣继位后,降旨迁氏,“以实空地”。
明永乐元年(一四0三)回族吴氏祖讳祚永公奉招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司运判,由安徽徽州府歙县阖家迁沧,落居沧州南关。
自此,吴姓回族在沧繁衍生息,丁兴家旺。
先后购置今孟村县孟村镇、何吕店、海兴县小路村、南皮县鲍官屯、黄驊市吴庄子、山东庆云县后庄科(时属沧州)等大量田产,分庄立户。
其中,四世祖(以下以祚永祖为一世,下同)讳才公生四子,名安、泰、王平、琏。
泰之子(六世)三统、三槐、三善迁孟村,琏之孙(七世)师孟迁后庄科,即孟村和后庄科吴姓皆四世才爷之后。
后庄科师孟祖后人中有一曾孙(十世)名钟字弘声,生於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自幼丧父,衣食无著,繈褓中由其母怀抱投奔孟村族人,在其年长族侄(十一世)允明公及本族共帮之下,安家落户,长大成人。
吴钟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痴迷武术。
八岁入清真寺颂经习文,十五岁弃书习武。
业经多师,汇通百家,以天经“阴阳”“无形”
之理,解道家“易经”之论,采奇撷妙创成独绝之术,在套路编排上皆以“两仪桩”即“吴”字篆书像形为根式(两仪桩亦称八极架)八极拳门的套路动作,技击招数及其变化皆由“吴”字演变而出,这是八极拳命名冠以吴姓的重要标志。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吴钟公二十三岁,只身南游于福建晋江少林寺(孟村吴氏八极拳谱原记为“浙江少林寺”。
经笔者考证,浙江并没有少林寺,有“晋江少林寺”,“浙”与“晋”在当地口音相似属笔误),技败众僧。
一杆大枪三进三出少林寺,无一暗器著身,折服长老,震惊寺官,长老赠其锦镖一囊,镇寺官员惊叹“神枪”。
此后,“神枪”吴钟名扬四海,与当时的“短打擒拿”名家康大力,提柳单刀名家李章结为好友,并称“武林三杰”。
吴钟只身三破少林寺的消息很快传至京城,抚远大将军康熙帝第十四子恂勤郡王爱新觉罗·胤禵闻后,立召吴钟进京较艺。
切磋中,二人以殳为器,殳端涂以白粉,以身著白粉者败。
未战几合,胤禵眉间中粉而未觉,王疑为幻术,复涂面糊於殳端,再战,面糊再涂胤禵眉间,而仍未觉,胤禵折服遂拜师事。
从此将吴钟留於恂勤郡王府执教,时称“南京到燕京大枪数吴钟”。
但“八极拳”此时尚未定名,当时武林中对这样一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带有回族特色的新兴门派更是只惊奇妙,难道门宗。
故在史料中称其为“异术”。
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吴钟年逾六旬返回孟村,侍母尽孝,并在吴氏家族中传武艺,时称“吴家拳”。
当时族人中习练者很多,成名传人有三位,即其独生女吴荣、世孙吴钟毓、世曾孙吴溁(永)。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0),吴溁奉命始撰第一部“八极拳”谱——《武术》,将“异术”(吴家拳)正式定名为“八极拳”,全称为《吴氏开门八极拳》。
从此结束了八极拳“无名为异”的历史,标志著八极拳门创立正式完成。
在《武术》序中明载“后恐异术之终湮也创为八极拳……”。
这就更加明确地证明了在此之前,在中国武术史上从无“八极拳门”之称谓。
这是界定“八极拳门”创立时间创始人和拳种称谓形成原因的有力佐证。
在《武术》世系中吴钟公并没有将自己称为一世,而是尊“癞”为一世,“癖”为师兄。
对於“癞、癖”史料
均无记载。
《武术》中更无只字介绍,历来众说纷纭。
以下摘录几位前辈的八极拳谱序,以示说明。
八极拳五世祖吴会清公(笔者之祖父)民国十九年(一九三0),第二次读谱时写到:
“窃此次修谱於民国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被兵燹之累将谱损伤目不忍睹据受业人等皆相向而泣只恐年湮代远桃李门下四方人众差谬辈名故不可以无谱也至於武术成名惟资乎博学得道须籍夫专修潜心正道领受真传盖潜德无不发之光立志无不成之事矧八极精微非好学深思无有罄其底蕴斯八极奥妙非禅心竭虑无以究其本源研究功深艺贯天下此所武术之序以表原情之至意”。
另有孟村县罗疃村李大中之嫡孙李树森之口述手抄本和张克明之嫡孙张玉衡之手抄本综合所有八极谱书考证,吴钟虽非孟村籍人,但与孟村吴氏乃同宗同脉已确定无疑。
且,吴钟自幼丧父,随母定居孟村。
钟公所得之艺,少年时出自孟村,自青年时代起,便游历大江南北,遍访名师益友,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异术”。
至晚年,经反复推敲,命名为“八极拳”并由弟子吴溁(永)等渐传於世。
观今日神州内外凡习八极拳术者,推其根源问其究竟,无不承认吴荣、吴溁(永)、吴钟毓之后学也,这已是不争之词。
然世人中仍有人将八极拳来源枉加添足,自以为是或“岳山八极”或“丁氏八极”等之谬误之论,实为后人之笑柄。
有此说者,或推三辈、五辈均学于孟村吴氏一脉。
关于孟村六合大枪的来历,说法也颇杂。
无论吴钟公之枪法学于嵩山少林寺(李树森的说法)或延安梭罗寨(张玉衡的说法)没有必要和意义再做争议。
而今八极门人面对的是吴钟公和其三大弟子(吴荣、吴溁(永)、吴钟毓)。
“吾师先师癞公者,真姓不传、真名不传,真地亦不传,浑言之曰,南方人癞公”。
可见,古人授艺,择良授之师是友,友亦是师。
自古武林中就有“经师访友一说”,“癞”是否有其人?只有吴钟公自己知道,而不向后生下传先师之仙乡姓名,这也许“癞”公就是吴钟公一生所追求之集合的“象徵”。
作为后学者,勿须在此问题上过多的追究,或牵强附会,或以个种名誉抬已压他,显示自己有“学问”。
吴式开门八极拳歌(摘自拳谱)
上步顶肘在中堂崩肘窝里炮最强
就步扬炮往上打斜步撩阴闭着裆
叠手接拿在左右推闯换势双手忙
屈步撩阴一旁站打下跪膝去扫裆
缠肘左右掌面盖落手拿下挂塌防
上步跪膝跟在后就步一势归中堂
“四朗宽拳”,为“两仪顶肘”之横向变化。
套路两趟,其一趟称“四朗宽”,二趟称“四朗提”。
此套路系吴钟公创传,原本限孟村吴氏一脉相传,至今八极门仍然少得传承。
笔者为弘扬中华武术也没有必要对此保守,决意奉献。
八极拳单打(对打)是“两仪顶肘”之“纵向变化”。
“四朗宽拳”则为“两仪顶肘”“横向变化”,两者变化轨迹则形成一个“太极球体”,“至大无外,至小而无内”,可谓“以横破纵,以纵破横”,阴阳相生相克、四正四偶,互补共存。
八极拳门只有系统的掌握了“八极拳小架”、“八极单、对打”、“四郎宽”、三位一体的套路内涵及其技击变化巧妙,才能全面掌握八极拳的内容。
四郎宽拳孟村拳谱记有六言:
拳起叠手左右翻
拳落定梁锁下盘
点裆腰步三点手
亮翅盼前亦顾后
狮子张口挂塌进
单连童子拜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