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技术第3版第七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7-9 GL-10,GL-20型感应式电流继电器内部接 线图和图形符号图
图7-8 GL型感应式电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图 1-线圈 2-电磁铁 3-短路环 4-铝盘 5-钢片 6-铝框架 7-调节弹簧 8-永久磁铁 9-扇形齿轮 10-蜗杆 11-扁干 12-触头 13-时限调节螺杆 14-速断电流调节螺钉 15-衔铁 16-动作电流调节插销
为保证动作的选择性,自负载侧向电源侧,后一级线路的过电流保护装置 的动作时限应比前一级线路保护的动作时限大一个时限级差Δt,即按阶梯 原则进行整定:
t1 = t2+⊿t 式中,⊿t为时限级差,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取0.5s。
b.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动作时限整定
在整定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动作时限时应指出某一动作电流倍数(通常为10 倍)时的动作时限。为保证动作的选择性,反时限过电流保护时限整定也应按 照“阶梯原则”来确定,即上下级线路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在保护配合点K点 发 生短路时的时限级差为Δt = 0.7s。
7.3.2 电流保护的接线方式和接线系数
电流保护的接线方式是指电流保护中的电流继电器与电流互感器二 次绕组的连接方式。为了便于分析和保护的整定计算,引入接线系 数Kw,它是流入继电器的电流IKA与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电流I2的 比值,即
1.三相三继电器接线方式
三相三继电器接线方式又称完全星形接线。它能反应各种短路故障, 流入继电器的电流与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电流相等,其接线系数在任 何短路情况下均等于1,即Kw=1。这种接线方式主要用于高压大接地电 流系统,保护相间短路和单相短路。
7.1.4 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
供配电系统发生故障时,会引起电流增大、电压降低、电压和电流 间相位角改变,利用上述状态参量故障时与正常时的差别,可分别构 成电流保护、电压保护、方向保护,利用线路始端测量阻抗降低和两 侧电流之差还可构成距离保护和差动保护等。继电保护的种类很多, 但其构成基本相同,继电保护装置主要由测量比较单元、逻辑判断单 元和执行输出单元三部分组成,如图7-2所示。
电磁式或感应式继电器构成的模拟保护,虽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 但难以满足系统可靠性对保护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没有自诊断功能,元件损坏不能及时发现,易造成严重后果。 (2)动作速度慢,一般超过0.02s。 (3)定值整定和修改不便,准确度不高。 (4)难以实现新的保护原理或算法。 (5)元件多、体积大、维护工作量大。
5.电磁式中间继电器 中间继电器在继电保护装置中用于弥补主继电器触头容量或触头数量 的不足。
(1)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 文字符号:KM
7.2.2 感应式电流继电器
GL型感应式电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如图7-8所示,它主要由两个系统 构成:感应系统和电磁系统。其内部接线图和图形符号如图7-9,文 字符号也是KA。
1.过电流保护的接线和工作原理 (1)定时限过电流保护装置的接线和工作原理
(2)反时限过电流保护装置的接线和工作原理
2.保护整定计算 过电流保护的整定计算有动作电流整定,动作时限整定和灵敏度校验 三项内容。
(1)动作电流整定 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必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a.正常运行时,保护装置不动作,即保护装置一次侧的动作电流 Iop1应大于线路的最大 负荷电流IL.max(正常过负荷电流和尖峰 电流),即
3.执行输出单元
执行输出单元根据逻辑判断单元的输出信号驱动保护装置动作,使断路 器跳闸、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动作。
7.1.5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
随着电力系统、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 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继电保护也从电磁式、感应式或电子式继电器构 成的模拟保护发展到以微机保护构成的数字保护。
4-静触头 5-动触头 6-动作电流调整杆 7-标度盘 8-轴承 9-反作用弹簧 10-轴
(2)结构和工作原理 使过电流继电器动作的最小电流称为继电器的动作电流,用Iop.kA 表示。 使继电器返回到起始位置的最大电流,称为继电器的返回电流,用 Ire.KA 表示。 继电器的返回电流与动作电流之比称为返回系数保护继电器的种类: (1)按继电器的结构原理分,有电磁式、感应式、数字式、微机式
等继电器; (2)按继电器反应的物理量分有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功率方
向继电器、气体继电器等; (3)按继电器反应的物理量变化分,有过量继电器和欠量继电器,
如过电流继电器、欠电压继电器; (4)按继电器在保护装置中的功能分,有起动继电器、时间继电
我国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大量使用微机保护。目前,电力系统已全部 实现微机保护,一般用户供配电系统仍使用以继电器保护为主的模拟保 护,现代大型用户都采用微机保护,新建的用户供配电系统一般选用微 机保护。微机保护的工作原理与继电器保护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或相 似,只是实现的方法不同。所以,本章内容仍以讲述继电器保护为主, 微机保护为辅。
(2)结构和工作原理 与DL型电磁式电流继电器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 是电压继电器的线圈为电压线圈,匝数多,导线细,与电压互感器 的二次绕组并联。 电磁式电压继电器有过电压和欠电压继电器两种。过电压继电器的 返回系数通常为0.8;欠电压继电器的返回系数通常为1.25。
3.电磁式时间继电器
时间继电器用于继电保护装置中,使继电保护获得需要的延时,以满 足选择性要求。 (1)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
微机保护构成的数字保护充分利用和发挥微型控制器的存储记忆、逻 辑判断和数值运算等信息处理功能,克服模拟式继电保护的不足,获得 更好的保护特性和更高的技术指标。
微机保护的发展还是近50年的事,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 澳大利亚等国学者开始研究微机保护,我国70年代末也开始研究微机保 护,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成功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其后微机 保护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末微机保护开始得到工业应用,以后微机保 护由初期的微机继电器发展到以保护为核心的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微机 保护和测控装置。目前国外和国内很多厂商生产此类产品,如通用电气 公司生产的数字配电继电保护系统(Digital Distribition Protective Relaying System)、BBC公司生产的微机配电保护系统 (Microprocessor-based Distribution Protection System)、ABB公司生 产的微机配电保护装置(Circuit-shield Distribution Protection Unit)、 南京自动化研究院生产的ISA-1微机保护装置、许继电气公司生产的 WBK-1型微机保护装置,等等。这类微机保护装置一般都具有测量、保 护、重合闸、事件记录、通讯和自检等功能。
Iop1>IL.max
b.保护装置在外部故障切除后,可靠返回到原始位置,即保护装置一次侧的返回 电流Ire1大于线路的最大负荷电流IL.max(应包含电动机的自起动电流), 即 Ire1>IL.max
由于过电流保护Iop1大于Ire1,所以,以Ire1>IL.max整定动作电流,同时引入 可靠系数Krel,将不等式改写成等式。继电器的动作电流Iop.KA为
文字符号:KT
(2)结构和工作原理 由电磁系统、传动系统、钟表机构、触头系统和时间调整系统等组 成。
(3)动作时限调整:通过改变主静触头的位置,即改变主动触头的行 程获得。
4.电磁式信号继电器 信号继电器在继电保护装置中用于发出指示信号,表示保护动作,同 时接通信号回路,发出灯光或者音响信号。
(1)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 文字符号:KS
1.常见故障: 相间短路、单相接地、过负荷。
2.保护配置: 配置相间短路保护、单相接地保护和过负荷保护。 电力线路装设带时限的过电流保护和瞬时电流速断保护,保护动作 于断路器跳闸,作为相间短路的保护。 电力线路装设绝缘监视装置(零序电压保护)或单相接地保护(零 序电流保护),保护动作于信号,作为单相接地故障保护。 可能经常过负荷的电缆线路,装设过负荷保护,动作于信号。
2.两相两继电器接线方式
两相两继电器接线方式又称不完全星形接线。由于B相没有装设电流互 感器和电流继电器,它不能反应单相短路,只能反应相间短路,其接 线系数在各种相间短路时均为1。 此接线方式主要用于小接地电流系统作相间短路保护用。
3.两相一继电器接线方式
流入继电器的电流为两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电流之差,
图7-2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框图
1.测量比较单元
测比较单元测量被保护设备的某状态参量,和保护装置的整定值进行比 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被保护设备是否发生故障,保护装置是否应 该起动。常用的测量比较元件有过电流继电器、低电压继电器、差动 继电器和阻抗继电器等。
2.逻辑判断单元
逻辑判断单元根据测量比较单元输出逻辑信号的大小、性质、先后顺序、 持续时间等,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判断故障量,确定是否应使断路器跳 闸、发出信号或不动作,输出相应信号到执行输出单元。
(1)继电器的动作电流的调节 用插销16改变线圈抽头(匝数)进行级进调节;也可以用调节弹 簧7的拉力进行平滑调节。
(2)继电器的动作时限的调节 用螺杆13改变扇形齿轮顶杆行程的起点进行调节。继电器速断电 流倍数可用螺钉14改变衔铁与电磁铁之间的气隙进行调节。
7.3 电力线路的继电保护
7.3.1 电力线路的常见故障
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通常为0.85 (3)动作电流的调节
调节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的动作电流的方法有两种: ①改变调整杆6的位置来改变弹簧的反作用力,进行平滑调节。 ②改变继电器线圈的连接。当线圈由串联改为并联时,继电器的
动作电流增大一倍,进行级进调节。
2.电磁式电压继电器
(1)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 文字符号:KV
3.灵敏性 灵敏性是指继电保护在其保护范围内,对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的反应能 力。 在继电保护的保护范围内,不论系统的运行方式、短路的性质和短路的位置如 何,保护都应正确动作。继电保护的灵敏性通常用灵敏度KS来衡量,灵敏度愈 高,反应故障的能力愈强。 灵敏度Ks按下式计算:
4.速动性 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应该尽快地动作切除故障,减小故障引起的损失,提高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器、信号继电器和中间继电器等。 常用的继电器主要是电磁式和感应式继电器。
7.2.1 电磁式继电器
1.电磁式电流继电器 (1)DL电磁式电流继电器 内部结构如图7-3,内部接线图和
图形符号如图7-4。 文字符号:KA
图7-4 DL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的内部 接线图和图形符号
图7-3 DL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图 1-线圈 2-电磁铁 3-Z形铁片
2.结构和工作原理
感应式电流继电器有两个系统:感应系统和电磁系统。 反时限动作: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越大,动作时限越短。 速断动作: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增大到继电器的速断电流整定值时,电 磁铁将 衔铁瞬时吸下。 感应式电流继电器的这种有一定限度的反时限动作特性,称为“有限 反时限特性”。
3.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限的调节
动作时限整定具体步骤如下: a、计算线路2WL首端K点三相短路时保护2的动作电流倍数n2。
因此又称两相电流差接线。 A、C两相短路时,KW=2,;A、B或B、C两相短路时,KW=1;可反应各种 相间短路,但其接线系数随短路种类不同而不同,保护灵敏度也不同,主要用 于高压电动机的保护。
7.3.3 过电流保护
当通过线路的电流大于继电器的动作电流,保护装置起动,并用时限 保证动作的选择性,这种继电保护装置称为过电流保护。由于采用的 继电器不同,其时限特性有两种:由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等构成的定时 限过电流保护和由感应式电流继电器构成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分为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反时限过电流保护。
式中,Krel为可靠系数,DL型继电器取1.2,GL型继电器取1.3;Kw为接线系 数,由保护的接线方式决定;Kre为继电器的返回系数,DL型继电器取0.85, GL型 继电器取0.8;Ki为电流互感器变比。
IL.max=(1.5~3.0)Ic 保护装置一次侧的动作电流为
(2)动作时限整定 a.定时限过电流动作时限整定
图7-8 GL型感应式电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图 1-线圈 2-电磁铁 3-短路环 4-铝盘 5-钢片 6-铝框架 7-调节弹簧 8-永久磁铁 9-扇形齿轮 10-蜗杆 11-扁干 12-触头 13-时限调节螺杆 14-速断电流调节螺钉 15-衔铁 16-动作电流调节插销
为保证动作的选择性,自负载侧向电源侧,后一级线路的过电流保护装置 的动作时限应比前一级线路保护的动作时限大一个时限级差Δt,即按阶梯 原则进行整定:
t1 = t2+⊿t 式中,⊿t为时限级差,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取0.5s。
b.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动作时限整定
在整定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动作时限时应指出某一动作电流倍数(通常为10 倍)时的动作时限。为保证动作的选择性,反时限过电流保护时限整定也应按 照“阶梯原则”来确定,即上下级线路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在保护配合点K点 发 生短路时的时限级差为Δt = 0.7s。
7.3.2 电流保护的接线方式和接线系数
电流保护的接线方式是指电流保护中的电流继电器与电流互感器二 次绕组的连接方式。为了便于分析和保护的整定计算,引入接线系 数Kw,它是流入继电器的电流IKA与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电流I2的 比值,即
1.三相三继电器接线方式
三相三继电器接线方式又称完全星形接线。它能反应各种短路故障, 流入继电器的电流与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电流相等,其接线系数在任 何短路情况下均等于1,即Kw=1。这种接线方式主要用于高压大接地电 流系统,保护相间短路和单相短路。
7.1.4 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
供配电系统发生故障时,会引起电流增大、电压降低、电压和电流 间相位角改变,利用上述状态参量故障时与正常时的差别,可分别构 成电流保护、电压保护、方向保护,利用线路始端测量阻抗降低和两 侧电流之差还可构成距离保护和差动保护等。继电保护的种类很多, 但其构成基本相同,继电保护装置主要由测量比较单元、逻辑判断单 元和执行输出单元三部分组成,如图7-2所示。
电磁式或感应式继电器构成的模拟保护,虽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 但难以满足系统可靠性对保护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没有自诊断功能,元件损坏不能及时发现,易造成严重后果。 (2)动作速度慢,一般超过0.02s。 (3)定值整定和修改不便,准确度不高。 (4)难以实现新的保护原理或算法。 (5)元件多、体积大、维护工作量大。
5.电磁式中间继电器 中间继电器在继电保护装置中用于弥补主继电器触头容量或触头数量 的不足。
(1)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 文字符号:KM
7.2.2 感应式电流继电器
GL型感应式电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如图7-8所示,它主要由两个系统 构成:感应系统和电磁系统。其内部接线图和图形符号如图7-9,文 字符号也是KA。
1.过电流保护的接线和工作原理 (1)定时限过电流保护装置的接线和工作原理
(2)反时限过电流保护装置的接线和工作原理
2.保护整定计算 过电流保护的整定计算有动作电流整定,动作时限整定和灵敏度校验 三项内容。
(1)动作电流整定 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必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a.正常运行时,保护装置不动作,即保护装置一次侧的动作电流 Iop1应大于线路的最大 负荷电流IL.max(正常过负荷电流和尖峰 电流),即
3.执行输出单元
执行输出单元根据逻辑判断单元的输出信号驱动保护装置动作,使断路 器跳闸、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动作。
7.1.5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
随着电力系统、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 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继电保护也从电磁式、感应式或电子式继电器构 成的模拟保护发展到以微机保护构成的数字保护。
4-静触头 5-动触头 6-动作电流调整杆 7-标度盘 8-轴承 9-反作用弹簧 10-轴
(2)结构和工作原理 使过电流继电器动作的最小电流称为继电器的动作电流,用Iop.kA 表示。 使继电器返回到起始位置的最大电流,称为继电器的返回电流,用 Ire.KA 表示。 继电器的返回电流与动作电流之比称为返回系数保护继电器的种类: (1)按继电器的结构原理分,有电磁式、感应式、数字式、微机式
等继电器; (2)按继电器反应的物理量分有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功率方
向继电器、气体继电器等; (3)按继电器反应的物理量变化分,有过量继电器和欠量继电器,
如过电流继电器、欠电压继电器; (4)按继电器在保护装置中的功能分,有起动继电器、时间继电
我国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大量使用微机保护。目前,电力系统已全部 实现微机保护,一般用户供配电系统仍使用以继电器保护为主的模拟保 护,现代大型用户都采用微机保护,新建的用户供配电系统一般选用微 机保护。微机保护的工作原理与继电器保护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或相 似,只是实现的方法不同。所以,本章内容仍以讲述继电器保护为主, 微机保护为辅。
(2)结构和工作原理 与DL型电磁式电流继电器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 是电压继电器的线圈为电压线圈,匝数多,导线细,与电压互感器 的二次绕组并联。 电磁式电压继电器有过电压和欠电压继电器两种。过电压继电器的 返回系数通常为0.8;欠电压继电器的返回系数通常为1.25。
3.电磁式时间继电器
时间继电器用于继电保护装置中,使继电保护获得需要的延时,以满 足选择性要求。 (1)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
微机保护构成的数字保护充分利用和发挥微型控制器的存储记忆、逻 辑判断和数值运算等信息处理功能,克服模拟式继电保护的不足,获得 更好的保护特性和更高的技术指标。
微机保护的发展还是近50年的事,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 澳大利亚等国学者开始研究微机保护,我国70年代末也开始研究微机保 护,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成功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其后微机 保护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末微机保护开始得到工业应用,以后微机保 护由初期的微机继电器发展到以保护为核心的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微机 保护和测控装置。目前国外和国内很多厂商生产此类产品,如通用电气 公司生产的数字配电继电保护系统(Digital Distribition Protective Relaying System)、BBC公司生产的微机配电保护系统 (Microprocessor-based Distribution Protection System)、ABB公司生 产的微机配电保护装置(Circuit-shield Distribution Protection Unit)、 南京自动化研究院生产的ISA-1微机保护装置、许继电气公司生产的 WBK-1型微机保护装置,等等。这类微机保护装置一般都具有测量、保 护、重合闸、事件记录、通讯和自检等功能。
Iop1>IL.max
b.保护装置在外部故障切除后,可靠返回到原始位置,即保护装置一次侧的返回 电流Ire1大于线路的最大负荷电流IL.max(应包含电动机的自起动电流), 即 Ire1>IL.max
由于过电流保护Iop1大于Ire1,所以,以Ire1>IL.max整定动作电流,同时引入 可靠系数Krel,将不等式改写成等式。继电器的动作电流Iop.KA为
文字符号:KT
(2)结构和工作原理 由电磁系统、传动系统、钟表机构、触头系统和时间调整系统等组 成。
(3)动作时限调整:通过改变主静触头的位置,即改变主动触头的行 程获得。
4.电磁式信号继电器 信号继电器在继电保护装置中用于发出指示信号,表示保护动作,同 时接通信号回路,发出灯光或者音响信号。
(1)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 文字符号:KS
1.常见故障: 相间短路、单相接地、过负荷。
2.保护配置: 配置相间短路保护、单相接地保护和过负荷保护。 电力线路装设带时限的过电流保护和瞬时电流速断保护,保护动作 于断路器跳闸,作为相间短路的保护。 电力线路装设绝缘监视装置(零序电压保护)或单相接地保护(零 序电流保护),保护动作于信号,作为单相接地故障保护。 可能经常过负荷的电缆线路,装设过负荷保护,动作于信号。
2.两相两继电器接线方式
两相两继电器接线方式又称不完全星形接线。由于B相没有装设电流互 感器和电流继电器,它不能反应单相短路,只能反应相间短路,其接 线系数在各种相间短路时均为1。 此接线方式主要用于小接地电流系统作相间短路保护用。
3.两相一继电器接线方式
流入继电器的电流为两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电流之差,
图7-2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框图
1.测量比较单元
测比较单元测量被保护设备的某状态参量,和保护装置的整定值进行比 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被保护设备是否发生故障,保护装置是否应 该起动。常用的测量比较元件有过电流继电器、低电压继电器、差动 继电器和阻抗继电器等。
2.逻辑判断单元
逻辑判断单元根据测量比较单元输出逻辑信号的大小、性质、先后顺序、 持续时间等,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判断故障量,确定是否应使断路器跳 闸、发出信号或不动作,输出相应信号到执行输出单元。
(1)继电器的动作电流的调节 用插销16改变线圈抽头(匝数)进行级进调节;也可以用调节弹 簧7的拉力进行平滑调节。
(2)继电器的动作时限的调节 用螺杆13改变扇形齿轮顶杆行程的起点进行调节。继电器速断电 流倍数可用螺钉14改变衔铁与电磁铁之间的气隙进行调节。
7.3 电力线路的继电保护
7.3.1 电力线路的常见故障
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通常为0.85 (3)动作电流的调节
调节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的动作电流的方法有两种: ①改变调整杆6的位置来改变弹簧的反作用力,进行平滑调节。 ②改变继电器线圈的连接。当线圈由串联改为并联时,继电器的
动作电流增大一倍,进行级进调节。
2.电磁式电压继电器
(1)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 文字符号:KV
3.灵敏性 灵敏性是指继电保护在其保护范围内,对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的反应能 力。 在继电保护的保护范围内,不论系统的运行方式、短路的性质和短路的位置如 何,保护都应正确动作。继电保护的灵敏性通常用灵敏度KS来衡量,灵敏度愈 高,反应故障的能力愈强。 灵敏度Ks按下式计算:
4.速动性 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应该尽快地动作切除故障,减小故障引起的损失,提高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器、信号继电器和中间继电器等。 常用的继电器主要是电磁式和感应式继电器。
7.2.1 电磁式继电器
1.电磁式电流继电器 (1)DL电磁式电流继电器 内部结构如图7-3,内部接线图和
图形符号如图7-4。 文字符号:KA
图7-4 DL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的内部 接线图和图形符号
图7-3 DL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图 1-线圈 2-电磁铁 3-Z形铁片
2.结构和工作原理
感应式电流继电器有两个系统:感应系统和电磁系统。 反时限动作: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越大,动作时限越短。 速断动作: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增大到继电器的速断电流整定值时,电 磁铁将 衔铁瞬时吸下。 感应式电流继电器的这种有一定限度的反时限动作特性,称为“有限 反时限特性”。
3.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限的调节
动作时限整定具体步骤如下: a、计算线路2WL首端K点三相短路时保护2的动作电流倍数n2。
因此又称两相电流差接线。 A、C两相短路时,KW=2,;A、B或B、C两相短路时,KW=1;可反应各种 相间短路,但其接线系数随短路种类不同而不同,保护灵敏度也不同,主要用 于高压电动机的保护。
7.3.3 过电流保护
当通过线路的电流大于继电器的动作电流,保护装置起动,并用时限 保证动作的选择性,这种继电保护装置称为过电流保护。由于采用的 继电器不同,其时限特性有两种:由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等构成的定时 限过电流保护和由感应式电流继电器构成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分为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反时限过电流保护。
式中,Krel为可靠系数,DL型继电器取1.2,GL型继电器取1.3;Kw为接线系 数,由保护的接线方式决定;Kre为继电器的返回系数,DL型继电器取0.85, GL型 继电器取0.8;Ki为电流互感器变比。
IL.max=(1.5~3.0)Ic 保护装置一次侧的动作电流为
(2)动作时限整定 a.定时限过电流动作时限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