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6.回忆我的母亲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回忆我的母亲
A组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辍(chuò) 勉强(qiáng) B.外甥(shēng) 祖籍(jì)
C.规律(lù) 溺死(nì) D.劳碌(lù) 慰勉(wèi)
2.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填序号)
(1)母亲这样地整日( )着。
(A.劳累 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 )一家人的生活。
(A.支持 B.支撑)
(3)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A.管束 B.管教)
(4)母亲( )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 )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A.沉重 时代 B.沉痛 时期) 3.理解下面两个句子中“劳动”一词的含义。
(1)母亲是个好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4.综合性练习。
母亲节来临之际,多家媒体联合我省中小学校特别推出了“寻找最美妈妈”大型公益活动,请你参加这个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活动一:悟“美”】下面的宣传语中隐含着“最美妈妈”评选标准中的两个关键词,请将它们提取出来。
在社会转型、价值体系重构的时代,“寻找最美妈妈”活动表达了社会对道德价值回归的期待,反映了时代对真善美的呼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鉴“美”】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一个词语或短语表明你的观点,完成学校组织的相关调查。
(温馨提示:后面的活动均围绕你的观点展开)
观点:__________的妈妈最美。
(3)【活动三:荐“美”】此次活动需要你推荐一位候选人,请为她写一则推荐词。
要求:①必须围绕你在【活动二】中表明的观点阐述推荐理由;②必须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③不要在推荐词中出现候选人的姓名;④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动四:赞“美”】你推荐的候选人荣获了“最美妈妈”称号,请给她写一则赞词。
要求:①仿照小诗画线部分拟写;②必须围绕你在【活动二】中表明的观点;③字数不必完全相同。
我们这群母亲
把和平的旋律
摇进世界的心脏
——[瑞典]沙克丝
我的“最美妈妈”
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您的××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
B.语言尽管表达了思想,它就是思想本身,语言构成了我们的生存方式,语言就是我们存在的最后家园。
C.有些人看到个别领导干部因与生意场上所谓的朋友“礼尚往来”而坠入犯罪的深渊,无动于衷,并没有引咎自责,而是重蹈覆辙。
D.文物古建筑,价值连城,不可再生,对胡刻乱画的行为,仅靠教育劝导不够,还需要运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制约,做到标本兼治。
(一)母亲的目光
小 乔
①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
他泥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膊,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②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然而愉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
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③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
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
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
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
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
④“妈,怎么了?”我很纳闷。
⑤“不怎么。
”她说。
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
⑥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
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⑦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
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
⑧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
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
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⑨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
我的目光给他带来了美梦了吗?我忽然想,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⑩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
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象的盛宴而已。
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
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
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A组
6.第⑦段画线部分前后两句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品味第⑧段文字,回答问题。
(1)这段把母亲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母亲目光的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后一段中,“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来您住在我的血液里
李 晓
自我出生那一年起,我和您,就一直相互陪伴,相依为命。
1976年9月,那年我7岁,您31岁了。
您持着一根竹竿,在山梁上追赶着我,我一路哭喊:“妈妈,我不去上学,我要和您上山去掰玉米,下河去捉螃蟹。
”
您也哭了,只听“啪”的一声,您把竹竿打在我屁股上。
“娃娃,你不去上学,就没有出路!娃娃,你是不是也要像你妈一样,一辈子就在这泥土里打滚儿……”您哭了。
1983年9月,那一年我在乡镇中学读初二了,在学校住读。
有一天,大雨滂沱,您戴着斗笠,披着挡雨的胶纸,端着一盅家里炖的腊肉来到学校。
您站在教室外边,怯怯的样子。
下课后,您把沉沉的盅子递给我:“娃,这是肉,你快吃了吧!”在教室不远处的食堂,我突然朝您大发脾气。
我气坏了的样子,其实是在埋怨您,您这样子,为什么要来学校啊,简直是给我出丑了!
我看见您眼里滚动着泪花,脚步踉跄地离开了学校。
后来一个老师告诉我,您在泥泞的路上摔了一跤。
那一天,您艰难地回到了家。
妈妈,大雨中,您肯定很伤心。
1987年9月,那一年秋天,您在山梁上仰头笑出了声。
妈妈,我就要离开您,到省城去读大学。
您给我打理包裹,您在包裹里塞满了核桃和咸鸭蛋。
我看见您在山梁上一直对我挥手,看见您的身影被那块大石头吞没。
我在省城读书,才感到,我那小山村是多么瘦小,就像您的身影一样。
暑假,我回到小山村,我看见您在稻田里抬起头来。
我看见,您的额头上,已垒起了层层叠叠的皱纹。
我看见您在院坝里追逐那只老母鸡,看见您搭着楼梯踮起小脚去摘树上的梨子,看见您一
直望着我,笑眯眯地不说话。
1991年9月,我在故乡的城市有了一个办公桌。
我领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后,给您买了
一件过冬的羽绒衣。
我看见您背转身去流泪,我看见您春节才穿上了羽绒衣,那么束手束
脚的样子。
1994年9月,我和城市的女孩结婚了。
您颠簸着一双小脚,给我们背来了两床被子。
您说,棉花厚实着呢,是在乡间最好的弹匠那里去弹的。
我新婚的晚上您在沙发上整整坐
了一晚,您说,妈高兴,睡不着啊。
第二天一大早,露珠刚在草尖滚落,您就静悄悄地回
到了山村。
1999年9月,您53岁了。
您和父亲进了城,还带着乡下的锄头,每天早晨扛着去院
坝花园里锄草。
我看见您在阳台上张望着,城市阳台上的您,和村里山梁上手搭凉棚的您,再次重叠了。
我知道,您是在阳台上望我,在阳台上冥想村庄的炊烟。
2017年初夏,您已经70岁了。
我搀扶着您到这个城市的滨江路去晒阳光。
我看见您
花白的头发,像春天田园里的菜花一样晃眼。
我看见您佝偻的腰,小小的缩成了一团,让
我在逃逝的岁月里,要用力地找你了。
也是在初夏,父亲检查出了骨癌,您走路的姿势,虚弱得要扶着墙根了。
“妈妈,妈妈,别怕,有我,有我……”那天我动情地抱住您说。
您哭了。
这个时候,我才看见张爱玲对她祖宗说过的一句话:“我没赶得上看见他们,他们静
静地睡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去的时候再死一次。
”妈妈,原来我一直流着您给我的血,您就住在我的血液里。
(选自2018年5月10日《柯桥日报》)
B组
9.本文主要叙述了妈妈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娃娃,你不去上学,就没有出路!娃娃,你是不是也要像你妈一样,一辈子就在这泥土里打滚儿……”您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是在初夏,父亲检查出了骨癌,您走路的姿势,虚弱得要扶着墙根了。
“妈妈,妈妈,别怕,有我,有我……”那天我动情地抱住您说。
您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分析文章题目“原来您住在我的血液里”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组
(一)宋初古文
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①辈始为平文②,当时谓之“古文”。
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
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
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
”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注释】①穆修、张景:北宋初年人,提倡散文,对后来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等都有影响。
②平文:即散文,是区别于当时骈体文的一种文体。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 ) (2)穆、张尝同造朝(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穆、张二人描述“逸马毙犬”的用语,后人认为“拙涩”,为何当时“谓之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穆、张二人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二)与长子受之
朱 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子大全》)【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②膝下:借指父母。
③汩(gǔ):搅乱,扰乱。
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
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
忝,辱。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盖汝好学 ( ) (2)千里从师 ( )
(3)即是自不好学( ) (4)然今遣汝者( )
1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18.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回忆我的母亲
1.D 2.(1)B (2)A (3)A (4)B 3.(1)与“好”连用,意思为“劳动的好手”。
(2)
动词,工作。
4.(1)①道德价值;②真善美。
(2)示例一:勤劳 示例二:有爱心 (3)示
例一:勤劳的妈妈最美。
我的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用双肩扛起生活的重担,她用双脚
踏出富裕的道路,她用双手创造幸福的明天。
示例二:有爱心的妈妈最美。
我的妈妈是
一个有爱心的人:敬老院里,有她温暖的话语;街道社区,有她甜美的笑容;义工队伍里,有她忙碌的身影。
(4)示例一:把勤劳的美德 融入我的血液 示例二:用无私仁爱的善举 唤醒人们的良知 5.A 6.前句讲“我”的感觉,母亲没有再看过“我”;后句讲母亲
对“我”的爱抚并未因“我”的烦怪而停止,只是做得更隐蔽了。
7.(1)天空 礁石 河
床 执着 深情 (2)既有失去母亲的哀伤,又有对不解母亲深情的懊悔。
8.你躺在母亲
的爱抚里,你是幸福的;母亲欣赏并爱抚着自己的孩子,也是一种享受和幸福。
9.①妈
妈要“我”去上学。
②妈妈冒雨为“我”送肉。
③在“我”读大学离开家乡前,妈妈为“我”整理包裹。
④“我”第一次领工资后给妈妈买羽绒衣,妈妈激动地流下眼泪。
⑤“我”结婚时,妈妈为“我”背来两床被子,还激动地睡不着觉。
⑥父母进城和“我”
生活在一起。
⑦看到妈妈渐渐老去,体弱多病,“我”很伤感。
10.(1)妈妈因“我”不愿
意去上学而失望地哭,突出表现了妈妈对“我”的爱。
(2)妈妈因得知父亲病情后而心痛
地哭,也写出了妈妈因儿子安慰自己而感动地哭。
11.表层含义:“我”与妈妈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亲情。
深层含义:为妈妈多年来为“我”辛苦的付出而感动。
12.(1)崇尚 (2)前往 13.(1)(他们)恰好看到有一匹奔跑的马踏死了一条狗。
(2)两人各自记述这件事情,来比较谁写得好谁写得差。
14.因为当时文体新变,可供参照的范例少,人们的评价标准
还不够高。
15.①珍惜时间。
在上朝之前的空暇还在探讨写作问题。
②关注生活。
把生活
看作写作的源头活水。
【参考译文】往年士人大都崇尚对偶的骈体文,穆修、张景等人开始提倡散文,当时
称之为“古文”。
穆、张曾一同前往参加朝会,在东华门外等待天亮。
(他们)正讨论古文章法,恰好看到有一匹奔跑的马踏死了一条狗,两人各自记述这件事情,来比较谁写得好谁
写得差。
穆修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说:“有犬死奔马之下。
”那时文体刚
开始发生变化,两人的用语都朴拙硬涩,而当时已认为精工,故流传至今。
16.(1)如果 (2)老师 (3)喜爱 (4)表转折,但是 17.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18.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参考译文】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外出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想日夜督促责备(你)。
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
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
(如果)只是和在家里一样,哪一天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回来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里老朋友呢!
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要辱没你这一生!”这一次离家
从师,千万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