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最快的淡水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得最快的淡水鱼——大口鲶
(2010-02-27 13:25:06)
▼
标签:
分类:科技科普汽车 IT
大口鲶
胡子鲶
网箱
淡水鱼
胸鳍
杂谈
大口鲶,又名南方大口鲶、大河鲶、叉口鲶,称"鲶巴朗〞,叫"洼子〞,是我国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大江河及其附属湖泊中。
大口鲶属肉食性鱼类,适应围广、生长快、个体大,常见个体重4-6千克,最大个体可达50千克。
人工饲养,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当年苖年底可长至2500-3000克,最大个体达5500克,第二年大的可达10千克,第三年15千克,是长得最快的淡水鱼。
大口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膄而不腻、肉刺少,不仅是席上佳肴,而且有滋补、益阴、利尿、通乳、治水肿、治白殿风等药用功能,是深受广阔消费者喜欢的一种土著鱼类。
1984年开场在池塘人工驯化养殖。
到目前,大口鲶已在、、等省市的广为养殖,成为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的一个优质高效品种。
大口鲶外型与常见的土鲶相似。
体表光滑无鳞,富有粘液,俗说"滑得像鲶鱼一样〞。
头部宽扁,故又叫扁口鲶鱼,胸腹部短胖,尾部长而侧扁。
口大,眼小,口裂末端到达或超过眼中部的下方,牙齿细密锐利,有须两对,15厘米以下的幼魚有须3对,随后脱落。
上颌须到达胸鳍基部。
背鳍短小,无硬棘;胸鳍有一硬棘,其外缘无明显的锯齿状,但手摸有粗糙感;臀鳍特长并与尾鳍相联;尾鳍小,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
体色灰黄或褐色,具有黑色斑点,腹部白色。
而土鲶生长较慢,个体小,一般常见个体只200-600克,以天然产量为主。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土鲶的口裂末端在眼中部的正下方;胸鳍硬棘有明显的锯齿状,手摸有刺手感。
养殖者务必分清两者的差异,防止产量不高,养殖失误。
但土鲶分布广,数量多,肉味鲜美,同是人们喜欢的日常菜肴。
此外,市场上还有胡子鲶、从埃及引进的革胡子鲶、从泰国引进的斑点胡子鲶以及从欧州引进的六须鲶,前三种鱼有4对须,背鳍特长,属胡子鲶科的鱼类。
欧州六须鲶有3对须,背鳍有硬棘,后缘呈锯齿状,体色暗黑,都与大口鲶和土鲶显著不同。
大口鲶属温水性鱼类,在自然环境,多栖息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性情温和,
一般白天隐居,夜晚出来活动攝食。
三月初沿江河上溯作生殖洄游,秋后又陆续退回到河道深处或泥穴中越冬。
在人工池塘养殖下,多在池底活动,但在深秋时节的晴好天气会群集水面"晒太阳〞。
由于性情温顺,又好集群,故在池塘中容易捕捞。
大口鲶为大型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攝食鱼、虾及其它水生动物,能捕食相
当于自身长度1/3的鱼体。
在池养条件下,经驯化可食人工配合饵料、鲜冻肉食、动物脏等,食量大,幼魚时弱肉強食、互相残杀现象非常明显。
大口鲶一般4龄达性成熟,体重10-15千克,产卵季节在3月下旬到6月,
产卵水温18-26攝氏度,最适水温20-24度,在有微流水的江河沙石底质的浅滩处产卵。
卵沉性,桔黄色,粒径大,具粘性,粘在水草、沙石上孵化。
上世纪80
年代末,开场搞大口鲶人工繁殖,由于技术尚末配套,未形成生产力,苖种昴贵。
现在,人工繁殖、育苖技术已完全过关,苖种有了可靠的来源。
大口鲶人工繁殖技术,关键是选择成熟度良好的亲鱼,注射适量的鲤鱼垂体+绒毛膜激素+促黄体释放激素,掌据好效应时间,待到雌雄鱼有明显发情动态时,立即将亲鱼捕起,采取人工授精。
〔因大口鲶雄鱼的精巢成树枝状,精液稀少。
采取人工催情、自然产卵,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不高。
〕大口鲶生性温和,但注射催情药物后,异常兴奋,追逐剧烈,"争风吃醋〞,相互撕咬,弄得头破尾伤。
人工催产时最好将雌雄鱼一对对分开。
人工授精后,再将受精卵粒均匀地布入乙烯网布上,置入水泥池中微流水孵化。
在水温20-26度时约需72-48小时孵出鱼苖。
刚出膜的仔魚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游动缓慢、集群,待2-3天后,卵黄吸收,便开口攝食了。
大口鲶鱼苖培育宜在小水体中进展,主要投喂水蚤、红虫或鱼糜,辅以人工配
合料。
饲料要充足,投喂要均匀,防止自相残杀。
一般分两段培育,首先育成3厘米的寸仔魚,再分粗别细,转入较大一点的水池后,经15-25天培育,鱼苖可到达10厘米以上,即可投入池塘或网箱进入成鱼养殖阶段。
大口鲶成鱼养殖可池塘单养、混养,特别适合网箱养殖。
水源、水质必须符合
淡水养殖标准。
池塘单养,每亩放苖种800-1000尾,投喂野杂鱼、低值鱼或冰冻次品鱼,也可驯化吃人工配合饵料。
亩产可达1000千克以上。
网箱养殖可采取4
米×7米×3米规格的双层乙烯网箱,放置在水域宽阔,向阳,背风,有一定风浪或有
水流通过,水深4米,透明度0.5米的水体。
每平方米放鱼种50尾左右,下箱后根据自已准备的饲料先驯食4-6天,然后"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饲。
日饵量为4%-8%,产量每平米可达80-120千克。
效益非常可观。
常见淡水鱼的种类与习性
尽管淡水鱼的种类繁多,但经常在垂钓中见到的鱼类,大凡十数种,研究它们的习性,掌握其特点,因鱼而异,钓而获之,大有用武之地。
鲫鱼:
又称鲋、俗称鲫瓜子。
体侧扁。
反面呈青褐色,腹部银灰色。
呈纺锤形,头口较小,无须。
因生息的环境不同,形体和颜色各有差异,有的口尖。
有的圆短;有的躯干狭长、有的宽短。
颜色有的色青褐、青黑,有的灰白、金黄。
也还有鲜红的特殊品种。
鲫鱼分布广,大部为野生,体重三斤似上的为数不多。
鲫鱼的繁殖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很强,一尾盛期的大鲫鱼年产卵数万个,甚至达十万个,幼鱼一年就可产卵,是繁殖最多最快的鱼类之一。
属底层杂食性鱼类,除水草、藻类之外,也以水生微生物和腐屑为食。
它有较强耐低氧和抗病能力。
水温15℃—20℃时,是最正确生长和强度摄食期,在10℃以下仍有觅食能力,适应温度围较广。
鲫鱼性文静温和,胆小、怕惊挠,营合群,各自与体形大小相似的同龄鱼相聚,喜温暖,怕强烈,平时游动围不大,常下沉在硬板泥处。
是垂钓者主要垂钓鱼类之一。
鲫鱼的习性,大多时间喜在平静水域栖息,常集群而游。
在充足,气温适宜〔15℃以上〕时,到浅水或水草丛间觅食,嬉戏,鲫鱼体短而扁,游动较慢,吞食文雅,上钩后逃窜力也不大。
又因其肉细味美,营养价值甚高,是垂钓初学者易钓之物,又是高手们的拿手好戏,普遍受到垂钓者的喜爱。
鲫鱼是淡水域中常见的一种杂食性鱼类,它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耐低温高热,只要无毒的污水中就能生存。
所以分布很广,不管南北一般河流、小溪、湖泊、水库、塘堰、沼泽都有鲫色的踪迹,而且钓鲫鱼没有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可钩获。
由于它的食性杂,数量多,比拟容易钓获。
但钓鲫鱼的最好季节还在春分和秋分前后,黄梅雨季,细雨蒙蒙的天气也易钓获。
"细雨鱼儿出〞说的多半是鲫鱼吧!
鲫鱼胆小易惊,口小,索饵轻盈,故钓技上要讲究轻小、利索。
钓卿鱼一般都要先撤诱饵做窝,便于群集施钓。
可作鲫鱼诱饵材料很多,一般常用小米、大米粒泡酒后作引饵,其他如豆饼、碎玉米、麦麸,菜油梏等混合成团也可作引饵。
凡香味浓,更有甜味的材料,都是上等引饵。
撒饵的方法,用手直接抛撒或用撤窝器都可以,但投量不宜过多,围在一平方米之,并可做两处窝,轮流垂钓。
钓饵用红色蚯蚓也可用纯面团和饭粒,但要柔软。
钓鲫鱼的钓具,钩要小,尖而利,线宜细〔手竿线3一4磅就足够了〕,竿宜用柔软弹性好的,坠子要轻,浮标宜短小,灵敏度高的,脑线要短〔一般半寸即可〕。
垂钓动作要轻而利索,保持环境的安静。
鲫鱼还有在岸边刮舐水中物体上藻类的习性,因此在沉水中有木桩、树根、竹排和桥墩的边缘,水生植物附近做窝垂钓,常是理想场地,鲫鱼常于早晚到岸边浅滩觅食,宜于此时约浅约边,一般不钓深水域。
鲫鱼还有喜在水底坑凹不平,环境错综之地栖息,无论在河滨或塘库,都宜选硬板泥底有石堆或坡沿处垂钓。
钓鲫鱼要注意鱼群的散聚,不要直接在窝提鱼出水,应选择离窝子有一定距离后出水,只要轻投快起,有时可连续起鱼。
垂钓之中如一时不咬钩,可把鱼线轻提轻放,使鱼儿视线能及时见到鱼饵,诱之吞食。
但动作幅度要少而自然,往往能提高.上钩率。
垂钓鲫鱼,可以训练垂钓的根本功,也是提高钧技的最好方法,其间的趣味性是很浓的。
--随缘
--时间:2006-8-3 10:14:29
--回复:常见淡水鱼的种类与习性
鲤鱼:
有的地方叫鲤拐了、鲤子。
鱼体长、侧扁而腰圆,背鳍前稍隆起,有须两对,背部呈灰黑色,腹部淡白色,侧色下部近金黄色,雄鱼尾鳍是橙色。
鲤鱼分布较广,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之处,也是繁殖最多最快的一种鱼。
春季生殖后,大量摄取食物,往往在水底用嘴翻泥觅食,泛起水泡,河泥和杂物,嘴部特别兴旺。
它的食物组成随其生长而改变,幼鱼以食浮游生物为主,体长20毫米以后转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成鱼以食底栖动物为主,也食水草和藻类,属杂食性。
鲤鱼因产地不同而有各种差异,有西鲫、华南鲤、海鲤、元江鲤、团鲤等多种。
此外人工培育的还有镜鲤、红鲤、塘鲤、荷包鲤等。
鲤鱼的成熟年龄,在长江、黄河流域,一般成鱼为二冬龄,北方则较晚,产卵要求水温在18℃以上,所以每年要到四、五月之后,鲤鱼摄食开场活泼。
鲤鱼是我国南北各地广泛分布的鱼类,由于它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改善库塘养植条件,提高产量的特点,成为养殖家鱼的主要品种。
钓鲤鱼似乎比钓鲫鱼及上一层台阶。
因为钓鲤鱼的难度比鲫鱼大些,一般多是在钩鲫鱼时偶尔碰上一条。
其实它也有自己的特性。
鲤鱼仍属杂食性鱼类,也系恋群鱼种。
几十尾鱼在一起追逐觅食是常事,但它的敏感性高,喜欢
游动,觅食非常慎重,见到鱼饵不轻易动口。
先用尾鳍拍打后观察动静,见无异常,才慢慢咬饵,不对口味的食料,吃进去又很快吐掉。
只有爱吃的东西也才咬住吞食,鲤鱼是水下底层鱼,觅食时常翻动泥土,不时哄起一串水泡,有鲤鱼的地方大多水下较混。
钓鲤鱼的关键是在于鱼饵的质量。
鲤鱼喜爱鲜活饵如虾仁、油葫芦、蚂蚱、蜂蛹、白草虫之类,蚯蚓也可钓到。
而食类以玉米粉、混白面加糖料为常规钓饵,薯类也是约鲤鱼的好饵料,新鲜玉米粒鲤鱼也爱吃。
酒糟中经过发酵的玉米粒,更是专用佳品,常可获大鲤鱼。
钓鲤鱼通常上解是一荤一素,一钩上活饵,一钩上面食,上钩率较高,常是钓几尾就不再咬钩了,要再续窝,等待其回游,才能再约上。
鲤鱼喜光但怕强光,它不象鲶鱼那样羞光,钻入洞穴,弱光处常是其栖息回游之地,它性好动,受游嬉于缓流水域。
在湖泊、水库等静水中,常靠近有生水注入的壕沟处觅食,水深二米甚至三米,透明度较低的水域才爱栖息。
水面开阔而又不深的水域,它不爱去。
水深超过十米,难以透射处它也不去。
所以,在静水垂钓应以中深度水域为佳。
在江河流水中,鲤鱼喜迎浑水上溯,常在河床主流顶水而上。
如果河道宽阔,底多卵石,在其河段水较深而底沉多泥沙处,常为鲤鱼群集之区,投之常有可喜收获。
在拦河大闸下游,落差较大,主流水急,水面常有浮渣,其两侧形成回水,或闸下水冲有深潭,流速较缓以及桥下水底无乱石、水流较缓,水深适度〔一般二米以上〕也都是鲤鱼出没之处。
钓鲤鱼特别是碰到大鲤鱼,好象驯服一匹烈马一样,要善于溜鱼。
鲤鱼上钩后,一般都要来回猛窜,向前逃,向岸边逃或原地打转拼命吐钩,或潜伏水底不动,伺机窜逃。
因此要沉着、冷静、临机处置,一直要到其真正疲劳后才能操鱼。
更要注意不用猛劲拉鱼,如刺激太大,飞出水面,然后落水。
不断线就断钩。
十有其九,毫不夸。
--随缘
--时间:2006-8-3 10:14:52
--回复:常见淡水鱼的种类与习性
草鱼:
又称鲩鱼、浑鱼、草根鱼、混子。
是一种生长快,适应性较强的鱼类。
体长而扁圆,背部茶黄色,腹部呈银白色,无须、眼较小,过去在我国草鱼不能在池塘、湖泊自然产卵,而以网天然鱼苗饲养,在成功地解决了人工繁殖技术之后,现已成为普遍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力大性刚,天然生长的大草鱼可达一百斤以上,在家养池塘也可达二、三十斤,主食水生和陆生植物,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兼食昆虫等动物性食料,常游弋在水的中层觅食,有时也在上层觅食,性情活泼,大草鱼一般不轻易到浅水区,但因它的食量较大,在水草少的河塘,也被迫到底层觅食,故也能在底层钓上草鱼。
草鱼是中上层草食性鱼类,生长速度快,二冬龄即可达五、六斤,大草鱼有重几十公斤的,是家鱼中生长最快的一种,也是垂钓大鱼者的目标。
草鱼力大,但不好惊,较贪食,虽以水陆草类为主食,也含昆虫、动物性饵料,也食粮食类饵料,较易钓获。
垂钓草鱼仍应以鲜嫩草类、藻类饵料为主,如篙笋叶、鲜草叶、番茄、红薯叶等。
活食如油葫芦、蚯蚓、蚂蚱都喜食。
钓草鱼方法一般可钓半浮水,即用大浮子方法,使钓钩悬于水中,一般可在水下一尺左右,如遇有风天气,可置于下风处,塘堰靠边角处,待其觅食即可约获。
草鱼不但吃上层水草,也吃底层水草,因此常见水面水草摇动,或水下植物残屑浮起,这时将钓钩投下,也可约获。
钓底层草鱼也可用活饵,如夏季用野生油葫芦、蚂蚌等活饵,效果都很理想
草鱼因喜在中上层水域游戈,也可用人工小草垛为诱饵、诱钓水草。
其方法是系一小捆鲜草或菜叶设入水面,使之漂浮诱草鱼来食,然后将钓钩投置草垛之侧,钧线搭在垛上,钓钩略沉于草垛之下,这种方法在水库、湖泊、常为农家采用,大钩粗线以钓大草鱼见长。
用手竿约草鱼,拉力毕竟有限,钓上十来斤重的尚可,如钓更大者非海竿莫属。
草鱼为家养经济鱼类,钓上一斤以上的草鱼方为合算,一斤以下的都不能叫成鱼。
所以大规格草鱼苗或幼鱼,其价格常是成鱼的数倍,如约到一斤以下草鱼或幼鱼。
应割爱立即放生为好,这也是渔翁们应具备的美德。
--随缘
--时间:2006-8-3 10:15:19
--回复:常见淡水鱼的种类与习性
青鱼:
又名乌青、溪鱼,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家鱼。
休年,背是圆形,系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以动物性饲料如螺视、幼蚌等为主食,也常摄食虾和水生昆虫,让人工饲养。
产也自一定数量的植物饲料,系底层水鱼。
一般不到浅水区游动,青鱼力六性刚,遁窜力相当于体重的四、五倍,重量
超过十斤以上的青鱼,年产卵量可达一百万粒,繁殖量也是很快的鱼类。
--随缘
--时间:2006-8-3 10:15:49
--回复:常见淡水鱼的种类与习性
团头鲂(中)武昌鱼;(英)Wuchang
体高而短,甚为侧扁,体型呈菱形,腹部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一肉棱。
头短小呈三角形。
口小,而无须。
臀鳍延长。
背鳍硬棘后缘无锯齿。
体背灰黑色,腹侧灰白色,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灰黑色,沿体侧并有假设干纵列的黑色条纹,鳍为青灰色。
原产于中国大陆长江流域,而以中游数量最多。
栖息于水流缓慢的河流或湖泊的中下层水域,而以泥质底,并有水草杂生的静水域最多,幼鱼以浮游动物为主食,成鱼则以水生植物为主食。
最大体长可达40公分,通常为30公分。
--随缘
--时间:2006-8-3 10:16:43
--回复:常见淡水鱼的种类与习性
鳜鱼:
又称桂鱼、桂花鱼、鳌鱼、脊花鱼、胖鳜。
体侧扁,背隆起,头大、口裂略倾斜,上下颔前有小齿,体色棕黄,腹灰白,体侧有许多不规则斑块、斑点。
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常以其它鱼类为食,也食虾类,常栖息于静水或缓水域底层,春季天气转暖后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觅食多在夜间,雨后常在急流处产卵,喜群集,鳜鱼分布很广,除青藏高原外,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肉质优良,为名贵品种,也是垂钓的主要对象。
鳜鱼生长快,品质优良。
肉嫩无小刺,是分布很广的淡水鱼。
鳜鱼是肉食性鱼类。
食欲极强,主要以其他小鱼为食料,"桃花流水鳜鱼肥〞,指的就是它,也说明桃花盛开时。
是垂钓的好季节。
钓鳜鱼要以小活鱼为饵,如活泥鳅,小窜丁为最好,其他活鱼也可钓得。
一般用单钩将小活鱼从分水刺钩上,使之在水中能自己活动,只要浮标下沉就应立即提竿,鳜鱼口大贪食,一般不会脱钩。
但要注意它的背鳍,要是被刺伤是极难受的。
钓鳜鱼一般多在有树桩、木排或大乱石堆的区域。
因这些地方有小鱼穿游其间。
故亦是钓鳜鱼的天然鱼场。
鳜鱼还有成对活动的习性。
在一条鳜鱼后面往往还有一条紧随其后。
这时可把钓到的鱼有意在水中溜几个回合,观察其后的鱼跟随而来,这时可用长把操网先把跟随的鱼捞上来,甚是有趣。
--随缘
--时间:2006-8-3 10:17:03
--回复:常见淡水鱼的种类与习性
白鲢(中)鲢鱼、竹叶鲢;(英)Silver carp,silver bighead
背鳍3+7,臀鳍3+12~14,腹鳍8-9,侧线鳞109-112。
身体延长而侧扁,自胸鳍基部至肛门具一肉棱。
头大,吻宽短。
上颌短于下颌。
鳃耙特化成彼此相连而为一海绵状过滤网,以进展滤食。
下咽齿1行,宽而平。
体被小型圆鳞,体背侧灰白色,腹侧银白色。
分布于中国之中部与南部的大型江河或湖泊。
栖息于大型河流或湖泊的上层水域,而以浮游植物为食。
可用于降低湖泊水库优养化的情况。
最大可达100公分,通常为50~70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