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共有3页彩色插图,其中第一页的主题是“不懂就问”,第二页和第三页的主题是“勤于搜集资料”。
第一页四幅小图,分上下两块安排。
上面一块图的右下方是页页插图的主题,左边是一位小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右上方是两位小学生参观校史馆,向老师询问有关问题。
可以看出两位小学生参观的兴趣很浓,问得很仔细并很有礼貌。
下面一块有两幅小图,左上角方框内是间同学之间相互请教,相互交流。
右下方框内是两位同学在校园里向花工请教培育花卉有关知识从本页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小学生都很爱动脑筋,善于学习。
第二页和第三页是通版图画。
第二页上面一幅图是一位学生在阅览室查阅资料,并将查到的资料内容抄录到笔记本上。
下面的方框图是几位小学生在学生校图书馆(室)搜集资料,他们有的正在查阅,有的正在摘抄,可以看出他们都很专心。
左上角圆形图内是一位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粘贴到活页纸上。
第三页上面有四幅小图,按从上到下、从左
到右的顺序,内容分别是在阅览室读书读报并相互交流;上网搜集资料;参观有关展览;边参观边记录;采访老人时认真听,仔细记,有的还作录音。
下面图画是几位小学生向老师展不他们搜集的有关资料,汇报搜集资料的心得。
老师认真地欣赏着学生们搜集的资料。
二、学情分析
指导观察第一页插图,可以先由老师阐述“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
还可以发动学生交流不懂就问的好处,说说自己的体会,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
可举一些实例,说明有“不懂就问”好习惯的人后来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如果孔子不耻下问,程门立雪等小故事,也可举班级或学生校里好学生多问的同学生进步很快的例子,说明“不懂就问”的意义,然后依次观察插图。
三、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生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他们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
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五、时安排
2时
第一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生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他们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张家港历史文化的。
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
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
2.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
3.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做摘抄笔记。
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
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
制作资料卡片。
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拍照片。
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
编辑剪报。
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引导观察第3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教学后记:
通过这一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能认识到平时收集资料的重要,他们都很有兴趣地忙于做收集资料的准备,我相信只要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不断加以引导和督促,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到收集资料的乐趣,并养成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2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
认真阅读材料。
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贵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看第页左上方的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看第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矧在做什么?
四、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4、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可以问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卜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五、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不懂就问,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事,但真正能做到却是很难,这关系到老师平时对这一事情的关注程度及其对学生提问的态度,不断鼓励,民主教学,我相信不懂就问的人会不断增多。
、我们爱你啊,中国
一、教材分析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
在教学时,宜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读书、悟情,并在读、悟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心中的祖国形象。
从而既准确把握作者决意献身于伟大祖国建设的强烈爱国之情,又激发自我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学情分析
语文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将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统化为读者的情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主要通过抒情、写话营造语文氛围,凸显语文综合素养,并辅以阅读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联,加深或拓宽文本。
一方面告诉学生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处处皆语文;另一方面通过阅读的补充再次感受祖国的强大、繁荣、富强,力图在学生心中生成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时安排:2时
第一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说说歌曲的内容。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
说一说诗中展示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
二、初读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默读全诗,想想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小结:
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特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
4从诗句内容和表现形式看,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讨论,小结:
第一段(第1节)
第二段(第2—6节)
第三段(第7节)
朗读全诗,初步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
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1)这一段是从哪两个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的读音。
2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自己小声说一说。
3你想提醒同学写哪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4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朗读文。
2、抄写词语。
教学后记:
第二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小节。
1)朗读并理解词语:清奇俊秀
浓妆淡抹
飘渺
波澜壮阔
2)读了这几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4)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祖国有哪些美丽风景?说一说。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6)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3—6节,再交流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补充。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
着重理解:醇美
光洁绚丽
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
结合图或录像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
理解词语“巍峨”。
第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
结合图片介绍战国编钟。
理解:“新歌”指什么?“滚滚春潮”、“希望之火”又各是什么意思?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
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例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这些伟大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
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7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
(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3齐读,表现出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
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地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共同感受一下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以进一步激发爱国之情。
附板书:
1
我们爱你啊,中国
山河无比壮丽
“我们爱你,中国”
(幅员辽阔)
物产闻名世界
“我们爱你,中国”
文化古老灿烂
民族风物迷人
(奋发开拓)
民族精神伟大
教学后记
2、郑成功
一、教材分析:
《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
全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
由于学生现在的时代与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寻找古迹,因此学生很难从本身产生对郑成功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让学生上网去学习,将台湾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郑成功的身平和收复台湾的场面、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迹以及学生学习时练习和文的朗读收集进去。
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我的教学设计即是按照“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念来进行。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简要复述文。
凭借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
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凭借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时安排:2时
第一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简要复述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
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是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
(板书题:郑成功)2听说过郑成功吗?学生交流。
二、初读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残酷奴役慷慨激昂允许铁甲舰街头巷尾融洽酋长
⑵注意字型。
指导写“街头巷尾”的“巷”,“融洽”的“融”。
⑶指名读文。
⑷概括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主要写了什么?
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
⑸根据提示理清脉络。
初读了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
那么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事情。
(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
三、学习文第1-3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3小节主要写什么?(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默读,思考: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绝不允许)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
4、分角色朗读第1-3小节。
四、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文。
教学后记
第二时
教学要求:
1凭借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仿写第五小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
2有感情朗读读第1-3小节。
二、学习文第4-6小节。
过渡: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1自由读文第4-6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板书。
准备工作充分: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庞大舰队绵延几十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
官兵的勇猛善战: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敌舰跳了上去3胜利属于正义之师,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
看看文是如何描写侵略者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
4地朗读第第4-小节,要读出郑军的威武气势。
指名读文第6小节。
①郑成功的军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找出描写台湾同胞的喜悦心情词句。
(喜出望外送来慰劳也送来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②生自由练读。
③全班齐读。
三、学习文第7-8小节。
1默读,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学生交流后概括: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齐读。
四、学习文第9小节。
1齐读。
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五、总结全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台湾永远属于中华民族,台湾终将回到祖国
的怀抱。
像李登辉、陈水扁这些民族的败类,想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决不答应。
六、练习复述文。
1根据段意,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文。
2指名复述。
3教师小结。
七、仿写。
1文第五自然段写得特别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
出示句子: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
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
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了十几丈高的水注。
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
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
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
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总的来说,写战斗场面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写好场面中的各个人物。
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
第二,既要勾画出场面的整体情况,又要着力描写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以突出场面的激烈。
第三,还要穿插描写战斗时所处的环境,以烘托出战斗的气氛。
4选择一部电影或电视片,播放有战斗场面的片段。
当堂把其中的一个战斗的场面描写下来。
教学后记: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教材分析:
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4段。
第一段为第一自然希,写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第二自然段,写肖邦带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
第三段为第三、四自然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第四段为第五六自然段,写肖邦弥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在异乡与世长辞。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
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抓住这一主线,
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读文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言语,注意读准字音:读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互解疑难:指名试读文,回答析题时的问题:按自然段读文,给文分段,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学会本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凭借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凭借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时安排:2时
第一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学会本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
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文。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雾霭呐喊盛满疾驰蜡烛
维斯瓦河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教学后记
让第二时
教学要求:
1凭借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仿写第五小节。
教学过程:
第二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