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王戎观虎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

王戎七岁,亦往看。

虎承间攀
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选文有删改)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纵百姓观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了无恐色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戎却安然沉稳,一动不动,毫无害怕的表情。

”文中哪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请用“_____”画出来。

[3]从当时情景看,为什么听到虎吼王戎并不害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
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文首:花脑袋。

喙:鸟嘴。

自:自己称呼自己。

堙:填塞。

[1]解释下列词语
状:_____赤:_____
溺:_____为: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
[5]“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①誓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冤禽: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志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古诗文阅读。

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问之,答曰:“,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在横线上把古文补充完整。

[2]你认为要向王戎学习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文段二)许衡尝署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选自《元史·许衡传》)
[1]补充(文段一)中的空白句,联系上下文,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淡定的气度、优雅的涵养。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故事为什么会编入《世说新语》“雅量”这一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面对路旁有果的果树,王戎和许衡的言行有同有异,你更赞赏谁?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文言文《囊萤夜读》,完成练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词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囊萤(______)
A.用口袋装萤火虫。

B.装在口袋里的萤火虫。

(2)练囊(______)
A.练习用袋子。

B.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3)家贫不常得油。

(______)
A.(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B.(车胤)家境贫寒,家里没有油吃。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夜继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滥竽充数①
齐宣王使②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为④王吹竽,宣王说⑤之,廪食⑥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⑦,好⑧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滥竽: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②使:让。

③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④为:给,替。

⑤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⑥廪( lǐn)食:拿粮食供养他。

廪:粮食。

食:供养。

⑦立:继承王位。

⑧好:喜欢。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中“请”的意思是()
A.邀请
B.请求
C.请示
D.请教
[2]根据句子的意思,下列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A.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B.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C.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D.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3]“处士逃”最主要的原因是()
A.湣王讨厌南郭处士
B.南郭处士犯法逃亡
C.湣王不喜欢听吹竽
D.南郭处士不会吹竽
[4]“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文回音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遽契其舟,曰()
④求剑若此()
(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故事中的楚人“求剑若此”,能得到剑吗?为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田登作郡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
[1]解释加点的字:
(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_________)(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_______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抛弃)(_____)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这)(_____)
[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

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C.李白感谢她的意志,最终完成了学业。

[3]“问之”是___向____ 提问,他可能会这样问:“___________”
[4]下面成语中与“铁杵成针”意思相近的是()
A.水滴石穿
B.恍然大悟
C.点石成金
D.粗中有细
9.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

人有亡斧者(节选)
人有亡①斧者,意②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③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注释:①亡:丢失②意:猜想;怀疑③他日:另一天
[1]“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中的“颜色”的意思是( )。

A.色彩,色泽
B.穿着打扮
C.神态,表情
[2]“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的意思是( )。

A.不久,丢斧子的人在挖沟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B.不久,丢斧子的人在邻人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C.不久,邻人的儿子在丢斧子的人家里找到了斧子
[3]这个人丢失斧子时和找到斧子后,邻人之子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没有___________,只是这个丢斧子的人心理不一样了。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多选)
A.不要毫无根据地去猜疑别人
B.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时刻保持警惕
C.如果对别人有成见,就会影响自己对这个人的正确判断
10. 阅读理解。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解释词语:
值:__________ 屐齿:小扣: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

(3)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春色”、“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11. 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A.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奔走,急跑。

)这个读音还能组成词语________。

它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可以组成词语________。

[2]给下列下划线的字注音。

羿________请不死之药蟾蜍________
[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么?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月”字的成语,请写在下面。

(至少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字词以及句子。

竞走:_______________ 唯:_________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________
[2]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理解。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起光,以书映光以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数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
[1]解释下列词语。

(1)逮__________ (2)愿___________
(3)给__________ (4)大学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主人怪问衡_______________
[3]用过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邻舍有烛而不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文段中写了那几件事来表现匡衡勤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向匡衡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古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字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____________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竞走:________________ 唯:__________________
(3)取之信然。

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子意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是:《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史记》)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__________
(2)今也则亡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_________ (2)门人益亲_________
(3)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 (4)不贰过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迁怒,不贰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过是溪(____)
A.这B.正确C.名字叫“是”
(2)太白感其意(____)
A.被她的意志感动
B.明白了她的意思
C.感谢她的语意
(3)还卒业(____)
A.还是结束了学习
B.回去完成了学业
C.还是完成了学业
[2]用原文填空回答问题。

(1)李太白刚开始在磨针溪读书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太白“过是溪”看到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太白还卒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课文直通车。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本文出自《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和整个句子。

(1)常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小古文阅读。

燧明国①不识四时昼夜②,有火树名燧木,屈盘③万顷。

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④於其国,息⑤此树下。

有鸟若鸮⑥,啄树则灿然火出。

圣人感⑦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注释:①燧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

②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

③屈盘:曲折盘结。

④至:到。

⑤息:休息。

⑥鸮(xiāo):鸱鸮(chī),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

⑦感:感悟。

[1](理解句子)结合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讲述了燧人________的故事。

[3]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教给了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一自然现象的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

[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