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秋季人教版本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章《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和教育》考试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和教育》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下列情境在电影中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科教兴国”的标语
D.特写:热烈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
2.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了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 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D.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
3.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

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A.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5.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把父亲告上法庭。

案子最后小娟获胜。

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6.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该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C.“文革”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7.20世纪50、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
A.科教兴国
B. 985工程
C.星火计划
D.两弹一星
8.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东方红一号”卫星
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9.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它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

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0.2008年10月18日,著名导演谢晋因病逝世。

他一生所执导的36部电影,如同一本反映中国社会起落的大事记。

下列是他的“反思三部曲”,它们应创作于()
A.新中国成立之初
B.“双百”方针提出的50年代
C.改革开放后
D. 21世纪初
11.在谈到学校应如何发展时,邓小平同志说:“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

”据此可知,邓小平强调()
A.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B.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事业的目的
C.学校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D.国家应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2.下列说法中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13.1965年4月,中国科学院有两人撰文说,爱因斯坦不是一位超越了阶级和政治的科学家,正是爱因斯坦建议美国制造原子弹,使之成为美帝国主义手中一个威胁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热爱和平国家和人民的砝码。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这是对爱因斯坦贡献的错误理解
②这反映了当时的“左”倾错误观点
③科学是把双刃剑,要好好把握
④这是违背“双百”方针的错误言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建成。

当年希望工程宣传画《我要读书》的主角苏明娟,现为安徽某商业银行工作人员。

关于希望工程的评述不准确的是()
A.促进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B.成为“科教兴国”战略最重要的环节
C.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D.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科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15.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双百”方针的重新确立
B.“二为”方向的正确指导
C.文化艺术奖项的大量设立
D.自然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
16.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A.全面教育
B.现代教育
C.人民教育
D.义务教育
17.观察下图,判断图中戏剧创作的年代最早应该是在()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8.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19.20世纪90年代,我国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投入商业运行。

这表明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方向是()
A.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
B.提高军事战斗力
C.和平利用核能
D.成为核武器强国
20.2008年,在湖南车展购车时袁隆平院士比车展上的明星雷克萨斯和众多的车模还要夺目。

民众对此事的评论打破了往常的“仇富”定律,有人表态:“袁老无论买什么,我们都不眼红。

”民众之所以有这种“仇富不仇袁隆平”的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B.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我国历来重视教育,古往今来都把教育看做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汉代开始办太学的皇帝是________。

太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________。

(2)京师同文馆创办于()
A.洋务运动中 B.维新变法运动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京师同文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二的图中可得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哪些巨大成就?试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1993年,我国开始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

“211工程”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56年5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

”……“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批评工作者来说,就是批评的自由和反批评的自由,而现在的批评,有
些令人害怕,应当纠正……文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来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恩来的判断是否正确?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陆定一的讲话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的什么方针?
(3)对批评工作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是否走过弯路?表现在哪里?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全国普通高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基本上符合中国的国情,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当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

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1966年到1971年,大学停止招生。

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这年的9月26日,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时,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材料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强国必先强教。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66~1976年我国教育举措的认识。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概括材料三所表达的观点。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

1999年8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名受奖者中有21名是归国学者。

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51%、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的72%,均有留学经历,都可以称为“海归”人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什么问题?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高公民素质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25.没有梦想就没有精彩的生活。

梦想中的未来,是我们还没有体会过的生活,所以,它有无穷的可能性,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有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阅读文字与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梦想一:古代人的飞天梦
航天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梦想,只是苦于没有交通工具,数百年间这个梦想一直停靠在无数人的心里无法实施。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为纪念万户,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众人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将万户的名字永远写在了他梦想触及的地方,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梦想二:“两弹一星”强国梦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频频受到来自美国挥舞核大棒的威胁。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脱裤子当了,也要搞导弹、原子弹”,曾经的豪言壮语见证了“两弹一星”梦想背后的艰辛。

梦想三:“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这位世界级科学家,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梦,他是这样描述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我梦见我们的超高产杂交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要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好高兴!我走过去,太阳有那么晒,坐在那个稻穗下遮阴乘凉。

于是我就把这个梦取了个名字,叫做‘禾下乘凉梦’。

但愿梦想成真,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1)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2)中国“两弹一星”的强国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最终实现了吗?
(3)袁隆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出了哪些成就?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以后;科教兴国是在1995年提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

B、C、D三项均错误。

1977年高考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答案为A。

2.【答案】B
【解析】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答案】C
【解析】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参加高考才使其改变命运。

由题干提供的“1978年”很容易选出C项。

4.【答案】C
【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美、苏对中国的核威胁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发展“两弹一星”是提高我国国防实力的重要措施。

5.【答案】B
【解析】《义务教育法》指的是保护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根据案例中父亲不让小娟上学,可知是违背了《义务教育法》。

6.【答案】A
【解析】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4月28日,因此符合条件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故选A。

7.【答案】D
【解析】从提示“50年代中期”“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可以判断选D项。

8.【答案】B
【解析】从题中信息“中国……在太空轨道升起”“美国在太空的对手不仅有俄罗斯,还有中国”这些信息,提示是中国首次遨游太空,而且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符合这些信息的显然是B。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

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据此排除A、B、C三项。

而“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帮助,故正确答案为D。

10.【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反思三部曲”可判断这些作品是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它们应创作于改革开放后。

11.【答案】A
【解析】由“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和“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可知,邓小平强调学校发展的比例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调整,即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建设,故A正确。

B、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是对题干的片面理解。

12.【答案】D
【解析】“双百”方针是提倡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多样形式自由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D项体现了其内涵。

A、C两项是要在文学艺术上实行单一化,不符合“双百”方针的精神;B项是党内政治思想建设问题,不符合“双百”方针的范围。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

材料中的两人错误理解了爱因斯坦的贡献,这是当时阶级斗争逐渐高涨的体现,是逐渐偏离了“双百”方针的错误言论。

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普及义务教育才是“科教兴国”战略最重要的环节,希望工程只是促进普及义务教育的一种形式。

15.【答案】D
【解析】A、B属于根本原因,C属于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虽然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但两者之间并不具备必然而直接的因果关系,故D符合题意。

16.【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信息“向广大工农开门”和“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可知当时的教育方针为人民教育,故C项正确;全面教育的内容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现代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强调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D 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革”时期的艺术。

样板戏出现于“文革”时期。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2003年“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故A、B、C三项均不属于世界之最。

19.【答案】C
【解析】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是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表现。

所以C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选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他对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
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答案为C项。

21.【答案】(1)汉武帝;培养封建官吏。

(2)A。

外交人才(或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3)成就:①制定了《义务教育法》;②基本普及义务教育;③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④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原因:①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②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三个面向”方针、《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希望工程、科教兴国战略等。

③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及社会地位的提高。

(4)含义:面向2l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积极意义: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迅速发展壮大。

【解析】本题以图片资料切入,考查对我国不同时期教育目的及教育带来成就的分析掌握。

是带有专题性质的问答题,解题时要注意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

第(1)问要注意封建王朝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官吏;第(2)问要注意京师同文馆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其目的是培养科技人才;第(3)问可从义务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教育投资的增加等方面总结成就,原因从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国家法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等方面总结;第(4)问要注意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面总结其积极意义。

22.【答案】(1)正确。

依据: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也基本完成。

(2)集中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走过弯路。

表现: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把一些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

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应联系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一知识点进行判断;第(2)问联系“双百”方针的概念进行判断;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3.【答案】(1)高等院校招生的基本原则遭到破坏,“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造成了我国“文革”期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后果;给我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促进了当时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并为此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强调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解析】第(1)问重在分析其实质,说明其危害。

第(2)问需要在提取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从理论内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第(3)问依据材料三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言简明扼要。

24.【答案】(1)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我国教育取得许多成就,但教育体制存在着不少弊端,如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扫盲运动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通过义务教育普及了青少年教育;通过“希望工程”解决了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问题;通过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了公民的素质。

(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钱学森之问”入手,考查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和反思;第(2)问是依据教材列举新中国教育的成就;第(3)问从材料入手总结比较,概括出留学教育的意义。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利弊的概括与分析能力。

25.【答案】(1)标志: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成果:①1999年4次无人飞行成功;
②2003年载人飞行成功;③2005年“神舟6号”实验成功。

④2008年“神舟7号”实验成功。

(2)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但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②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③苏联、美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进行垄断;④中国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结果:最终实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世纪60年代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70年卫星发射成功。

(3)成就: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比常规水稻增产20%。

影响: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解析】本题以从实现梦想的角度命题,以三个梦想的形式考查对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的掌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明确各个领域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