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图表专题训练专题土地利用类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图表专题训练专题土地利用类型图
在没有人为干预的自然条件下,产生并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与生物的固氮作用是相平衡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增加地区氮负荷。
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造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出现显著变化,使城市氮负荷发生相应变化。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氮负荷状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5—2015年该市总氮负荷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交通用地
C.农用地
D.城镇居民区
22010—2015年该市工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工业用地氮负荷却不断下降,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逐步分散工业的布局
B.工厂规模逐渐缩小
C.大规模扩建工业园区
D.工业产业转换升级
每年梅雨季节,长三角地区会出现连日阴雨,容易导致多地发生次生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和A域河流水系及土地利用变化统计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3A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系的影响是( )
A.流域面积增大
B.河流流程变长
C.河网密度下降
D.河道变宽变深
4A、B两地因连日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口分布
B.经济水平
C.救灾措施
D.地表形态
5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不断扩容对上海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有( )
A.增强上海的同际竞争力
B.扩大上海行政管辖范围
C.提高上海城市环境容量
D.提供更多廉价的劳动力
土地覆被的含义与土地利用相近。
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可衡量一个地区植被转换情况,一般而言,指数越高,植被转换得更好。
2005年以来,我国对三江源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
下面图a和图b分别为长江与黄河源区2012年土地覆被类型现状和不同时期土地覆被转类指数状况。
据此完成下题。
61990~2004年黄河源区减少最多的土地类型最可能是( )
A.草地
B.水体、滩涂与沼泽
C.灌丛
D.沙地、戈壁和裸地
7对三江源区所采取的下列四个生态保护工程中,核心应是( )
A.退耕还草
B.退牧还草
C.沙荒地防治
D.人工降雨
8.2004~2012年土地覆被状况变化黄河源区优于长江源区,根本原因是黄河源区( )
A.保护措施较多
B.海拔较低
C.年降水量增多
D.面积较小
受成土环境和人为干扰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
下图为湖北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最小值与最大值统计图。
完成下题。
9甲、乙、丙三类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林地、水田、旱地
B.林地、旱地、水田
C.水田、林地、旱地
D.水田、旱地、林地
10湖北省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差异最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起伏大,草地分布集中
B.草地群落单一,分布面积小
C.气候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
D.畜牧业发达,以人工草场为主
如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题。
1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1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在没有人为干预的自然条件下,产生并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与生物的固氮作用是相平衡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增加地区氮负荷。
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造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出现显著变化,使城市氮负荷发生相应变化。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氮负荷状况。
据此完成下题。
132005-2015年该市总氮负荷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交通用地
C.农用地
D.城镇居民区
142010-2015年该市工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工业用地氮负荷却不断下降,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逐步分散工业的布局
B.工厂规模逐渐缩小
C.大规模扩建工业园区
D.工业产业转换升级
下图为我国某山区不同年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的变化。
据此完成问题。
15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 )
A.林草地、撂荒地、耕地
B.林草地、耕地、撂荒地
C.撂荒地、耕地、林草地
D.撂荒地、林草地、耕地
16下列说法最为可信的是( )
A.该山区降水季节变化小
B.该山区植被以森林为主
C.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
D.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17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平均年降水量为375毫米。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
(1)西辽河属于______(内、外)流河。
西辽河流域处于半湿润区与______区、温带森林带与______带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填重要林业生态工程),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______。
(3)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面积增加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面积减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有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B;2D
解析:1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可知,各土地利用方式的总氮负荷的变化特点:交通用地和城镇居民区总氮负荷增加较多,农用地总氮负荷变化不大,工业用地总氮负荷先增加后减少,林地总氮负荷先减少后增加。
交通用地与城镇居民区总氮负荷十年间增长量相比,前者增长幅度较大,因此总氮负荷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为交通用地,故选B。
2本题考查产业升级对环境的影响。
由材料可知,氮负荷与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生物的固氮作用有关。
工业用地面积增加,工业整体上规模增大,而生物的固氮作用变化较小,工业用地氮负荷却不断下降,说明排放的氮氧化物减少,原因是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与升级,当地高耗能产业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随之减
少,使得氮负荷下降,D正确,A、B、C错误。
答案:3C; 4D; 5A
解析:3A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示,A区域城镇化加速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水域面积减少,河网密度下降。
4根据图示可知,A和B两地地形不同,因连日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分别是洪涝和滑坡、泥石流,因此导致两地次生灾害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5长三角城市群的扩容,没有扩大上海行政管辖范围;上海市的环境容量主要由上海的资源、科技水平等决定:劳动力的流动,不受城市群扩容的影响;长三角的扩容扩大了上海市经济合作区的范围,有利于上海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增强上海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加快上海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步伐。
答案:6A; 7B; 8B
解析:6根据图3a可知,黄河源区面积最大的覆被类型为草地。
根据图3b可知,1990-2004年,黄河源区土地覆被转类指数为负值,说明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大,草地面积最大,按比例计算,可得草地减少得也最多,A正确。
水体、滩涂与沼泽、灌丛面积小,按比例计算其减少的面积也少,B、C错误。
草地面积减少,土地可能转化为沙地、戈壁、裸地,D错误。
7该地海拔高,气候寒冷,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不存在退耕还草的问题,A错误。
该地区高寒,草地面积广阔,以牧业为主,因此应退牧还草,B正确。
沙荒地是过度放牧造成的,因此防治沙荒地还需先退牧还草,C错误。
人工降雨主要是在耕作区发生较严重的旱情时采取的措施,D错误。
8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同属于三江源保护区,保护措施无明显差别,A错误。
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纬度相差不大,但黄河源区海拔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要好,植被恢复速度更快,B正确。
两地相距不是很远,年降水量差别不悬殊,且黄河源区年降水量是否增多,从材料中无法得知,C错误。
两地海拔较高,人口稀少,居民地均较少,D错误。
答案:9A; 10B
解析:9湖北省位于南方地区,林地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该植被生长旺盛,新陈代谢快速,枯枝落叶较多,使得土壤补充的有机质丰富,由于林地植被覆盖度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林地有机质地区差异大,即土壤有机质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别大,这与图甲类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特征相似,因此甲有可能是林地;水田与旱地只有季节性植被(农作物),且人为收获农作物,使得返回土壤的有机质减少,因此水田与旱地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少于林地;相对于旱地,水田桔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较多,且水田中土壤空隙中往往充满水分,空气较少,有机质分解速度慢于旱地,因此水田土壤的有机质比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图中显示,乙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质高于丙,由此判断,乙类土地利用类型应为水田、丙类土地利用类型应为旱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湖北省位于南方地区,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草地分布面积小,有草地分布区域,往往草地中
植被群落比较单一,相似性很强,因此使得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差异最小,B符台题意;南方地区草地多分布海拔较高的山区湖北山区大多地形比较破碎,地形起伏大,使得草地分布分散, A不符合题意;湖北省气候温暖湿润,比较适合森林生长,森林成为优势植物,会抑制草类植物生长,且草类生长茂盛不能成为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差异最小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湖北省位于我国种植业区,畜牧业比重相对较小,很少种植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不符台题意。
故选B。
答案:11A; 12C
解析:11A项,读图可知,2003-2013年该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小,推测可能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建设用地占用了部分耕地所致,故A项正确。
D项,读图可知,该市林地面积在2003-2009年持续增加,但在2009-2013年有所减少,即并未一直呈现持续增加态势,故D项错误。
B项、C项,读图可知,该市水域和未利用地所占面积均较小,在2003-2013年面积皆有小幅度波动变化,即未出现持续性增减,故B项、C项均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2读图可知,该市2003-2013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波动变化但在后期呈减少趋势,水域和未利用地所占比重均较小且只存在小幅度波动变化,城市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由此可知该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C项,城市化的推进会增加城市建筑密度和城市活动人口,可能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故C项正确。
A项,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林地面积减小,地面硬化程度升高,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故A项错误。
B项,通勤距离是指从家中到工作地点的距离。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延伸,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增加,故B项错误。
D项,城市林地和水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该市水域面积较小,林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生物多样性亦会减少,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13B; 14D
解析:13本题主要考查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分布。
读图可知,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总氮负荷数量的变化特点:交通用地和城镇居民区增加较多,农用地变化不大,工业用地先增加后减少,林地减少。
与城镇居民区相比,2005年交通用地的总氮负荷较少,所以2005-2015年,总氮负荷增长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为交通用地。
故B正确,ACD 错误。
14本题主要考查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分布。
由材料可知,氮负荷与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生物的固氮作用有关。
工业面积不断增加,并不意味着工业生产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一定增多,如果工业产业转换升级,高耗能产业减少,排放的氮氧化物也随之减少。
工业用地面积的增加,无法推测工业布局、单个工厂规模;大规模扩建工业
园区,可能会增加工业用地氮负荷,不能解释工业用地氮负荷不断下降。
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15 C; 16D
解析:15本题考查森林的环境功能。
一般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植被覆盖度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
16本题考查森林的环境功能。
承上题,林草地径流量最小,表明下渗量最多;撂荒地径流量最大,表明下渗量最小。
即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17答案:(1)外;半干旱;温带草原
(2)“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
(3)遥感技术;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水域面积减小。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造成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壤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解析:(1)判断内、外流河的主要依据是河流是否流入海洋。
由图可知,西辽河流入海洋,因此为外流河。
由西辽河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可以判断,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
(2)西辽河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处于过渡地带,地处我国“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西北荒漠化的扩散,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3)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物的实时、动态监测。
由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可得,耕地增加最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过度开垦使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水域减少。
(4)西辽河所处地带具有过渡性,不合理的行为易导致荒漠化。
主要从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过度利用森林资源、过度利用草原资源等方面分析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