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PART2
《人类与社会》第二讲

矿产资源的耗竭
• 举例:
美国的黄石公园,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国家级公园,相当于我 国神龙架保护区类似级别的公园,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发现公园 里的柏杨树没有了,专家分析原因,排除了森林大火和气候的变化, 因为公园以外的柏杨树照样长的茂盛,结果研究分析公园里残留的 柏杨树,都是在大灰狼灭绝之前长成的树,大灰狼灭绝之后,就没 有新的柏杨树长成,而此时期正是公园内糜鹿数量迅速增加的时期, 经过观察分析,糜鹿属于大型食草动物,把幼柏杨树的叶子都吃了, 幼柏杨无法成活,后来公园的工作人员从加拿大引进了31头大灰狼, 大灰狼控制糜鹿的数量,小柏杨树才能成活,这样就形成了生态平 衡,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在生物链中,都有它们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指“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 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Ä Å ò¡ ¢Ö Ͷ ú¡ ´ 21Ç ½¹ ÊÒ é± É¡ «´ Ôª Ū í
´ 21Ç ¡ ½¹ ÊÒ é± É¡ « ùª ¸ »È ¹Ì ë Áª µ äÌ Öͳ ÁÕ þ° ߣ ¬¬ Ú· Ì ¦½ ² í¸ «» ±Ó ë« ¢Õ ¶Ë ÇÉ â£ ¬ áµ É ßÈ ùÓ ÍÅ ÈÉ ×ª ðÇ ÄÄ îÅ È ÁÆ ³ ú¸ îÈ ®Ã º£ ¬Ô ÙÅ «Ä ò« ´ §µ Ë û· À³ ת £¸ ¤· ʶ Û½ íÆ ú ¬Ì É ³Ê ±¡ £ Ͷ Ö úÇ Ä« ¢Õ ¶Ö Ͷ ú¹ Ò£ ¬Ò ª áµ É ßÆ ç¸ áÆ ú° ú¾ ¦£ ¬Ô öÄ ¼ Ú· ¬ ̶ ú¾ ¦· Ê° ¸´ ÌÉ áµ ßÅ È ñÆ À ú¸ îÈ ®Ã º£ ¬ª ×Í ë· ¾° ¸ ¯Ò ´ ¡³ ש Ϋ ¢Õ ¶¶ úÀ ñ» ¹ À ÂÔ « Ù³ ÙÒ ¸Ë ¸£ ¬µ ÷Ì î¶ ¤¬ ÷ ¹Ò ´ ªº òº òË §Å û ¹ Àº ¨Æ è âµ Õ öÖ ÍÍ Á½ ²¼ ªÕ ¶ ´ 21Ç ¡ ½¹ ÊÒ é± É¡ « ¼³ Á Á ³ Ù ª¾ Ë È² ØÇ ¶Å «Ç ½ç º Ù ³ ªÌ Ë ¿Ò ¸Ç ½Ê ¹³ ÁÉ ò Ù ³ º¬ Õ ÷À ·¬ ¹ª µ Ù ³ Ò ¸ þ ´ ý Å Á È ° ¼ ¼ ° ¼ ° ¼ ° ´ 21Ç ¡ ½¹ ÊÒ é± É¡ «Ö ÷Ò ªÁ ÙÅ Ü «£ Ö · Ö£ « · Ö£ « · Ö£ « · »¹ À ÇÔ ¬ ² ÓÄ ¹ ¼ ³Ç Ç © ÓÆ ë ç¸ áç Å· ˱ ÖÍ ø« ¢Õ ¶ £¸ ª ¤Ó ë¶ Ûí ½ ÷Ò Ö ªÅ ·É å³ Á÷ ¬Ó À Ö´ Ç Ë
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资料讲解

地球环境与人的关系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
因此,在环境有限地自循环过程中,人类无限制地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无疑打破了这一平衡。
不管是在现有环境中谋求发展,还是抛弃旧的寻求新的环境,人类究竟能走多远?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
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
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
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
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
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
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
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
地理学入门知识地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入门知识地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现象和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地球生态系统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组成。
人类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因此,实施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2.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也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规模的水库建设和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了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湿地的消失以及水质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
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对于保证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和生态平衡都至关重要。
二、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改变也对地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过度开垦导致了土壤侵蚀、森林砍伐、荒漠化等问题的加剧。
1.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城市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大量农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这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减少,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扩张等问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2. 森林砍伐与生态平衡人类活动导致了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原材料和用地空间。
然而,森林的砍伐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增加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因此,保护森林资源、进行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三、资源利用与人类活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地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土壤污染(组成被破坏)
水体污染型:污水直接排放或污灌,一般集中在土壤表 层,可随时间延长扩散转移至地下水(郑州灌区,Hg)
大气污染型:沉降和降水,集中在表层;主要污染物二 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荥阳,F)
农业污染型:化学农药和化肥,积累或转移至地下水 固体废物污染型:废渣、污泥、城市垃圾的堆放或处置
生 物 圈 号
2
农业用地
动物栖息地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 海洋
沙漠
沼泽
沙漠 沼泽
农田 海洋
生物圈2号
1991年,8个人被送进“生物圈二号”,本来预期他们 与世隔绝两年,可以靠吃自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物 释放的氧气,饮用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水生存。
18个月之后,“生物圈二号”系统严重失去平衡:氧 气浓度从21%降至14%,而CO2和NO2的含量却直线 上升,大气和海水变酸,很多物种死去,而用来吸收 二氧化碳的牵牛花却疯长。原有的25种小动物,19种 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植物也无法 繁殖。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漠变成了丛林和草地。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 统(ppt 68页)
2 人类和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人类与大气圈 人类与水圈 人类与土壤圈 人类与岩石圈 人类与生物圈
2.1 人类与大气圈
在环境保护中,对特定场所或区域,供人和动植物生 存的气体称为“空气”;而以大区域或全球性的气流 为研究对象时,则采用“大气”一词
我们离不开大气,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18个月后试验失败,表明: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 人类还不能完全模拟类似地球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 环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第二章 生态系统
每天
一生
粮食:1 kg/d 粮食:32.4 t
水:2.5 kg/d 水:54 t
第2节 生态系统概述优秀课件

5、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A、生产者
(
)
B、消费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消费者
6、生态系统各成分有何关系?
生产者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捕食
分解作用
无机环境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消费者
分解作用
分解者
练习:用箭头表示出系统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 相互关系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 生态系统概述
一、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
自主合作:
1、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生态系统?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1、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是什么? ——生态系统
2、什么是生态系统?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
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生物圈
导学:什么是生态系统?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 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个体
太阳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其 他 常 森林生态系统 见 生 态 系 淡水生态系统 统
农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各指种气类候型干的旱森、林降,占水陆稀地 面少积面、的积植2辽被8.阔5贫%,乏约的占自地然 如地球湖带总泊面、积池海的塘洋7等生1%,态其系水统 量不足全球水量的1%
1、生态系统由什么组成?其中,生物 成分有哪些?非生物环境有哪些?
生物
动物 植物 细箘、真菌等
生 态 系 统
非生物环境
:土壤、、空气、水分、阳光、温度等
2、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有何作用?充当 什么角色?
人类社会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关系

人类社会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人类社会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全球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而人类的活动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就人类社会与全球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探讨。
人类社会是依赖于全球生态系统的。
全球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等各类生态系统,在这些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链条。
全球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生态服务,包括水源供应、空气净化、土壤肥力、气候调节等。
这些生态服务直接或间接地维系着人类社会的健康与繁荣。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近年来,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和过度开发等活动导致了大量的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采,以及土地的过度耕种和过渡使用化学农药等现象。
这些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增加。
人类社会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关系关键在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确保生态系统能够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方式。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等。
在全球层面,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来改善人类社会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关系。
各国可以加强环保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也应当承担起责任,制定和执行环保准则,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此外,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也非常重要,只有人人从身边做起,才能保护好全球生态系统。
而在国家层面,政府应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和力度。
此外,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环境教育,人们可以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并将环保理念传递给下一代。
总之,人类社会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社会依赖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资源和服务,而人类的活动也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生态系统平衡知识:生态系统平衡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生态系统平衡知识:生态系统平衡与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在世界范围内,30%的物种正面临着威胁,大自然正处于危机之中。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系统平衡,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系统平衡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互动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的基础。
生态系统平衡是指通过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监测等手段,使自然环境保持动态稳定的状态。
只有达到生态系统平衡,我们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系统平衡与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几十年中,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会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安全和进步。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退化等直接威胁到生命和生计方式,还对经济、投资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因此,为了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然后,我们应该意识到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互动关系。
保护生态系统并不意味着牺牲人类社会的利益。
实际上,保护环境与人类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够提高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扶持。
例如,通过实施可持续的农业和渔业管理措施,提高农民和渔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破坏生态系统。
同时,推动可持续的能源和交通发展计划也有利于降低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和促进经济增长。
最后,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进步需要负责任的行动。
在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发展之间保持平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出贡献。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贡献己力。
政府需要颁布法律和政策,确保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管理和保护。
企业则应该倡导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破坏。
最后,我们个人也可以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如垃圾分类,使用环保产品等,共同保护自然环境。
生态学与人地关系教案

【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是“生态学与人地关系”。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正在日益紧张,而生态学正是研究这种关系的学科。
生态学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核心,而人地关系是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总和。
学习生态学与人地关系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
【教学重点】1.生态学的概念与意义2.生态学的分类3.生态学与人类社会4.人地关系对生态的影响【教学难点】1.生态学如何和人类社会结合2.如何理解人地关系3.如何解决人地关系紧张问题【教学过程】一、生态学的概念与意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的综合学科。
它研究生物圈内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圈和非生物圈之间的关系,性质和变化规律,掌握生物自然界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态学的分类生态学分为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
基础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生物圈基本过程和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和演变等方面;应用生态学研究生态学在经济、社会、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三、生态学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生态环境不断升级和进化的结果,而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
人类社会与生态的关系非常紧密。
生态学提供了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渐形成,生态保护措施也不断完善。
今后的人类社会应该从良性的生态和环境条件中自由发展。
四、人地关系对生态的影响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现象。
当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时就出现了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大气层的破坏、水资源的枯竭、种群灭绝等问题。
在解决生态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人地关系策略的制定,通过改善人地关系,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教学练习】1.生态学主要研究什么?2.生态学如何与人类社会结合?3.人地关系对生态的影响有哪些?【教学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生态学与人地关系的基本知识。
初中地理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重要性。
2. 了解人类社会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明白人类行为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1.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1.2 地球的物理地理特征1.3 地球的居住条件与人类活动2. 人类社会对地球的影响2.1 工业化与环境污染2.2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利用2.3 农业发展与水资源的利用2.4 人口增长与能源消耗3. 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与方法3.1 环保意识的培养3.2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3 环保行动的推动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 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2.1 分组小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研究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并设计展示形式,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
2.2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小组的呈现,进行地球的物理地理特征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居住条件与人类活动。
3. 探究人类社会对地球的影响(30分钟)3.1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小活动,调查附近的工厂、城市、农田等对环境的影响,并记录调查结果。
3.2 学生展示调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4. 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与方法(40分钟)4.1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环保意识的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行动的推动方法,并做好记录。
4.3 小组呈现: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交流讨论如何在学校和社区推动环保行动。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苏教版高一地理教材剖析认识地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苏教版高一地理教材剖析认识地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其核心概念之一是地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苏教版高一地理教材以此为主题,通过探究地球的结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地球。
一、地球结构与人类社会影响关系的剖析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不同组成部分相互作用而成。
高一地理教材首先从地球的结构入手,剖析地球各层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
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学生通过学习地壳的构成、地壳运动以及火山、地震等现象的产生,认识到地球的内部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火山喷发造成的灾害、地震引发的破坏等。
2.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空的一个气体包围层,对维持地球生命活动和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通过学习大气圈的形成和组成,学生能够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例如,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发展和人类居住带来重大挑战。
3.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
学生通过学习水圈的循环和分布,认识到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对农业发展、工业用水和人口迁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与适应地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条件,而人类社会也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苏教版高一地理教材通过剖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与适应,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限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诸多限制,如土地资源的分布、气候条件的影响等。
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活动,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作用。
例如,沙漠地区由于缺乏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农业发展和居住条件造成了严重影响。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深入。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成为环境问题的解决者。
比如,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减少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 珍惜人类共有的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2课时

课题3生态系统的平衡设计者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
激趣导入探究新知
同学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那就是地球,你知道吗?地球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系统,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这节课一块学习。
认真听讲。
激发兴趣。
认识生态系统
1、指导、帮助理解。
自渎课文,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举例说明。
2、补充材料,播放有关生态系统的小例子。
自渎课文,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举例说明
3、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
共同欣赏
4、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会有什么后果?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
课堂总结介绍概念以及课前收集的材料(有关食物链)。
小组研讨、汇报。
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呀,让我们从小做起,共同努力吧。
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
书设计
我们的家园
-----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学反思。
环境概论-第2讲-生态系统与能量 2

第2讲 Ecosystem and Energy 生态系统与能量
Contents
• The origin of life 生命的起源 • What is ecology 什么是生态学
species种, population种群, community群落, ecosyste生态系统, landscape景观, biosphere生物圈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among organisms and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abiotic environment.
eco=house logy=study human’s house=environment environment=biotic(living)+abiotic(nonliving,physical) Biotic environment=all organisms Abiotic environment=living
• 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 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
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
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是异养
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
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
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 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
• 真菌是以吸收为主要营养方式的真核生物。 真菌有细胞壁,细胞壁含有几丁质,也含 有纤维素。真菌没有质体和光合色素。真 菌的繁殖能力很强,繁殖方式多样,主要 是以无性或有性生殖产生的各种孢子作为 繁殖单位。真菌分布非常广泛,在生态系 统中,真菌是重要的分解者。
第一章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气态水 气态水数量上微不足道,但由于它循环周期短, 变换速度快,其作用远远大于它的数量。大气水汽 含量随地球纬度的变化而变化,赤道最高,两极最 低,时间季节对大气水汽的影响也很大。 (2)固态水 包括冰川、冰山、极地冰盖、永久冻土中的水、 高层大气中的冰晶和降下来的雹雪等。固态水基本 上是淡水,在淡水资源中占有极高的比例,达77%以 上。固态水因冻结延长了水的交换周期,大量水源 在特定空间固化,为地球生命提供了淡水储备,也 为世界许多河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淡水,支持着一 个又一个生态系统。
(1)大气的组成 地球上的大气是由各种各样的气体组 成的混合物,并且各种气体的含量和作用 各异。其中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 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被称为大气的三大要素。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干 主要 N2 洁 成分 O2 空 CO2 气 次要 成分 O3
水汽 固体杂质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谁被谁吃
蔷薇花丛中的几条食物链我们还可以
写成:
蔷薇 蚜虫 瓢虫
小草 小鸟 落叶 蚯蚓
食物网
图中有 9
条食物链,猫头鹰属于第
3 4 5 6
营养级。
食物网:各个食物链之间的关系,都不是 简单的直线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交叉,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人 们把这种食物链网络称为“食物网”。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就 越容易保持稳定的状态,而食物网越简 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3
原始海洋中有机物不断相互作用, 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这一阶段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 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大约在地球形成以 后的10亿年左右,才有生命的出现.目前, 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
2地球系统与人类生态系统

岩石圈=地壳+地幔固态顶部
地壳分大陆壳和大洋壳
大陆壳 岩石圈 大洋壳
大陆壳
生物圈
岩石圈形成和演化的三个 阶段
原始地壳的形成与破坏
陆壳增生
板块运动
原始地壳的形成与破坏
– 如果早期地球有熔融表面冷却,有可能形成 一个不稳定的超铁镁质的固体地壳。这些原 始地壳就是最早的原始大洋壳。 – 原始的地壳并没有被保存下来,它们在随后 的岩浆活动与陨石撞击等演化过程中被破坏 掉了,根据地壳中所发现的最老的岩石推断 ,原始地壳破坏的过程发生在距今40亿年之 前。
• 以工具和火的使用、农业文化的出现、文明社 会的产生和工业革命为标志,人类文化进化的 进程有四次划时代的飞跃,每次飞跃都带来由 人类与其环境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的变化,使 得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生存状况得到 改善、人口增加、生存空间扩展。经过四次飞 跃,形成了由人类与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所特 有的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构成的人类生态系 统(图2-5)。
格 陵 兰 冰 盖 芬 诺 斯 堪 的 亚 冰 盖 白 令 陆 桥 科 迪 勒 拉 冰 盖 劳 伦 冰 盖
巺 他
冰 盖 北 冰 洋 海 冰
2百 万 年 之 前 0.5百 万 年 之 前
1万 年 之 前 1万 年 之 后
农业革命
• 农业导致了人类食物来源的根本性变化,即人类食物 由从野生的动植物中直接获得变为主要地依赖于少数 几种为人类所驯化的植物和动物, • 人类必须不断向系统内投入物质和能量,因此,农业 生产是一项有人的劳动投入的生产 •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以自然为基础的、受人类活动强 烈干预的自然-人为复合系统, • 它以物质循环的非封闭性而显著地区别于自然生态系 统。 • 农业生态系统自出现以来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 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
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资料讲解

地球环境与人的关系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
因此,在环境有限地自循环过程中,人类无限制地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无疑打破了这一平衡。
不管是在现有环境中谋求发展,还是抛弃旧的寻求新的环境,人类究竟能走多远?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
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
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
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
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
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
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
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第讲地球生态系统内容提纲:1.地球生物圈2.城市生态系统3.人口问题4.资源问题2宋永昌等,《城市生态学》卢升高等《环境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①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卢升高等,《环境生态学》学术期刊:王如松等。
“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多重概念: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生存状态。
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种生存状态。
–地理学上: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社会聚集区(欧美:>1000~5000人;中国:>10万人)。
(综合归纳,卢、宋、Miller )生态学上:“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陆生)人工生态系统是–城市是个以人为中心的(陆生)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综合归纳,宋,p46-47)–城市生态系统:65%人口≥10万,非农业人口占≥65%,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居住等建筑面积≥50%,具有丰富的交通线和机动车量,人类生存聚居的复杂生态系统。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2.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起源与城市化城市起源与城市化(Urbanization):•始于~5千年前,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牧业/商业手工业分工。
(详参见宋,p35)商业手工业分工(详参见宋35•城市化(Urbanization):随着工业化进程,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进程与现状(卢,173)¾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950年30%;1985年41%;2000年达到50%,其中发达国家81%,发展中国家41%。
¾全世界大中城市面积约占地球土地面积的0.3%,却聚集了世界总人口的40%。
2.城市生态系统•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图,宋,p37)¾1949年中国大城市(超50万人口)仅12个,到2000年则已达94个,其中100万以上城市达40个。
个¾1978~今,中国城市化率共上升了25%,目前城市化率为45%,城市人口城市人口~6亿(2009);东/中/西部城市化率分别为:54.6%/40.4%/35.7%,上海最高(88.7%),北京和天津其次(84.3%和887%843%75.7%)。
¾中国城市化目前年增长率 1.2%/y~(2002年以来),预计未来将达~60-70%,意味有~5亿人口将要“城市化”【以未来16亿人口计】。
2.城市生态系统②的城市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图卢,175)组成–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济结构2.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图(Miller,663)纽约旧金山珞杉矶2.城市生态系统③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宋,)44经济和社会因素制约下的人工生态系统:人为核心,人为创造——结构、功能和机制由人为决定和调节,同时,人本身也是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被作用者;“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人是“顶级消费者”生物量一般远大于初级生产者的生物量,生物量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正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量,生物量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正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反);大规模依赖外部的、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系统结构决定了大量的辅助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这也需要大规模运输;2.城市生态系统我调维持能力薄弱系自我调节和维持能力薄弱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调节功能薄弱或丧失,完全依赖人工参与;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卢,178):¾人为技术化的物质构造(楼宇、公路、桥梁);人为技术化的物质构造(楼宇公路桥梁);¾人工改造的地表、地形、地貌和景观,污染的自然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噪音);质(空气水土壤噪音);¾消弱的人体适应能力和健康;¾疏远又紧张的人际关系。
2.城市生态系统•“开放的、非自维持和产生污染”的城市生态系统(图Miller,666)2.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热岛效应(图Miller,668)•Mill6682.城市生态系统④城市环境问题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问题外在表现:•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热….) 内在因素:内在因素•经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交•交通•管理、科技与人文(传统与文化)2.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概念和背景:i l i l i li ill ill–ecocity,ecological 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 or eco-community(生态社区),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是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过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过程和生态革命?–生态城市是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发挥(前苏联,亚尼茨基)–“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美,Richard Register);2.城市生态系统年类境会议言类定城市–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为大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
”益”年,g建城市与自然的平–1975Richard Register以“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为宗旨,在伯克利组织成立城市生态组织(1990年组织第一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迄今已召开四世界各地生态城市组织和活动活跃届),世界各地生态城市组织和活动活跃。
–“生态城市”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成熟,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2.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原则:•“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个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MAB(1984)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生态保护战略(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
2.城市生态系统•欧盟(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十项关键原则——被生态设计专家们认为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资源消费预算;–能源保护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可更新能源的技术;–可长期使用的建筑结构;使的建结构–住宅和工作地彼此邻近;–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垃圾产生量和回收垃圾;–使用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循环的城市代谢体系;–当地生产所需求的主要食品。
当地生产所需求的主要食品2.城市生态系统国际生态城市重建计划(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国际生态重建计划——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指导):–重构城市,停止城市的无序蔓延;–改造传统小城镇、村庄和农村地区;修复自然环境建立具生产能力的生态系统–修复自然环境,建立具生产能力的生态系统;–根据能源保护和回收垃圾的要求来设计城市;–建立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体系;建立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体系–停止对小汽车交通的各种补贴政策;为态建努力提供强大的济鼓励措施;–为生态重建努力提供强大的经济鼓励措施–为生态开发建立各层次政府管理机构——城市、州和国家层次。
•“三步走”的模式:减少物质消费量(reduce)、重新利用(reuse)、循环回收(recycle);荷兰也提出了三步走的模式[9]。
2.城市生态系统中国生态城思想和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天城合一”如松等(王如松等,1994)●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足人类自身进化的需要。
●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资源有效利用;最小人工维护原则(:城市大程度自我维持的,外部投入能量最小;);时空生态位的重迭作用:(发挥城市物质环境的多重利用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优化)。
●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风水”原则;共生原则;人与其它生物、人与自然的共生,邻里之间的共生自净原则;持续原则;生态系统持续运行。
2.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定义: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一.中国的“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思考与讨论:1.中国“城市化”是“必然”/“需要”(工业化)/“目标”(限度)?2“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基本问题:2.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基本问题:•资源/能源、物流、交通产业与技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与技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政策(战略)、规划•文化/消费观念•生活习惯中国“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须“协同一体化”!思考与讨论:二.中国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须协同体化!1.经验与研究:•先进范例与中国国情;•深入研究(理论、方法、机制)2.统筹与规划:统筹考虑(全国宏观战略城乡统筹);•统筹考虑(全国,宏观战略,城乡统筹);•系统规划(产业,技术,政策);举国一盘棋….创新与实施3.创新与实施:•科技创新•执政改革、公共参与…思考与讨论:学习参考: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2008、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