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控制血压、颅压,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44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6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2 wk;治疗组46例给予疏血通注射液8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缓慢静脉输注, 每日1次,连用2 wk。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安全。
ABSTRACT Aim: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Shuxuetong Injection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symptomatic and supportive therapies. Their blood pressure and intracranial pressure were controlled.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n=44) were given Danshentong Injection in 5% glucose solution or 250 mL normal saline (NS) (igtt), once a day for two weeks.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n=46) were given Shuxuetong Injection 8 mL in 5% glucose solution or NS 250 mL via intravenous infusion, once a day, for two weeks. 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and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No adverse reaction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Shuxuetong Injection o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s definite and safe.
KEY WORDSShuxuetong Injectio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efficacy
脑梗死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多年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
疏血通注射液是以水蛭和地龙为原料提取的一种动物类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抗凝血、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2005 年6 月至2006 年12 月我院急诊科90 例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90例住院病人均经头颅CT 或核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并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
同时符合下列标准: 1)
发病在72 h 内;2)排除颅内出血;3)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未留下后遗症的再次发病者。
排除标准:1)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的病人; 2)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的病人; 3)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
1.2 一般资料
将90 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疏血通组(治疗组) 46例,男27 例,女19 例,年龄52 岁~90 岁(74.83±7.32 岁) 。
复方丹参组(对照组)44例, 男28例,女16
例;年龄51 ~89 岁(74.75±7.49 岁)。
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发病距开始用药时间及临床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1.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8 mL 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缓慢静脉输注,每日1 次,2 wk为一疗程。
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16 mL 加入生理盐水或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输注,每日1 次,2 wk为一疗程。
两组均给予改善脑细胞代谢、B 族维生素、能量合剂等基础治疗。
有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
原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使用相应药物,治疗期间不用抗凝药、溶栓药。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进行评分[2]。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 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 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
1.5 检测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所有病人用药前及用药后检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三大常规(血、尿、便) 。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 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见表1和表2。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变态反应,CT 或MRI复查病例未发现颅内出血。
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且临床观察粪便隐血试验阴性,未见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自发性出血等现象。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局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不足以维持脑功能和脑细胞存活而发生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首先始于缺血最重或血液灌注缺如的中心区,而后逐渐向外蔓延扩大。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在进展中,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获得部分血流灌注,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若能在有效时间即再灌注时间窗内使血流迅速恢复,改善脑细胞代谢,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抢救缺血半暗带的关键是超早期溶栓治疗,但时间限制性强,禁忌证多,且有出血风险;抗凝疗法只对高凝血状态下的病人起作用,并不适合所有病人。
目前采用一般治疗配合中医药活血化瘀,疗效安全可靠。
疏血通注射液是以水蛭、地龙为组方,经现代工艺加工提取制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水蛭素样物质、蚓激酶样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水蛭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抑制剂[3],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能阻止凝血因子Ⅴ、Ⅷ的活化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反应,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结合,并使凝血酶与血小板解离,从而有效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血液的流变性。
蚓激酶是从地龙中提取的具有纤溶活性的多酶组分,其主要作用有: 1)直接水解纤维蛋白的纤溶酶;
2)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从而间接溶解纤维蛋白; 3)在体内、体外能
够促进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表达, 4)与水蛭素样物质共同作用可以直接抑制血管损伤后局部的血液凝固及附壁血栓的形成。
疏血通具有抑制血小板、红细胞聚集性,促进脑组织及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活性[4],降解纤维蛋白原,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对抗凝血,从而抑制、对抗血栓形成;还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并促进微血管生成[5],高效、迅速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一定程度上恢复脑梗死区及梗死周边缺血半暗带区脑细胞的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严重程度的脑梗死,经疏血通治疗均可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降低致残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治疗后对照组( P < 0. 05) 。
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说明疏血通注射液疗效更佳。
且在治疗观察过程中,未发现疏血通注射液有明显毒副反应,提示本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 (6) :379 - 380.
2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 (6) :381 - 382.
3 陈华友,黄静,蒋芝君,等. 抗凝良药水蛭素的研究进展[J]. 生物学通报,2003 ,38 (3) :3 - 5.
4 董强,乔健. 蚓激酶胶囊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3):257.
5 张璇,胡长林. 疏血通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VEGF 表达的影响[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5 ,12 (4)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