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6:4.4 群落的演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群落和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群落中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C.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群落演替总是向生物多样性增加的方向进行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火山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C.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逐渐变为灌木,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D.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如果气候适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
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
4.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最先进入的往往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的结果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弃耕后的农田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就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B.一个群落中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不属于演替过程
C.顶级群落的形成与当地的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
D.人类活动既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也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7.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的变成一片灌木丛,下列关于该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演替过程中灌木因其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而取代前一群落成为优势种
B.该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K值不一定都在上升
C.加强水塘管理会使得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
D.该群落最终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阶段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9.以下关于影响群落演替的各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是影响演替最重要的因素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完全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
D.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
10.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保持不变
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二、非选择题
11.云杉是优良的木材树种,云杉林是我国西部和西南部高山针叶林中的一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

如图是一个云杉林群落被砍伐后所发生的几个变化阶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采伐消退”过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生”过程对于生物群落的变化来说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云杉林被采伐后所发生的变化方向和速度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来自群落内部的因素有__________,来自外界环境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举两例)(4)新生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不完全一样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快,其在中国南部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物种侵害的典型代表之—。

如图为科学家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开展的轻度、中度、重度水葫芦入侵区群落植
物多样性调查结果。

(1)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少。

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这是在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在重度入侵区,水葫芦每4天增加50%且呈“J”型增长,若初始数量为30棵,则60天后,种群数量N t=_______棵(只写表达式,不计算)。

(3)若该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
__________演替,上述实例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与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A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变化,B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演替才会向着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增加、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D错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要求考生明确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了解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山岩上没有土壤条件和繁殖体,故其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只是发生优势地位的取代,B错误;灌木比草本较为高大,因而能获得更多阳光,故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逐渐变为灌木,C正确;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故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D正确。

3.[答案]C
[解析]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在没有任何生物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有一定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

过量砍伐后的森林仍保留部分生物,此时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如果气候适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可以演替到稳定性较高的森林阶段,B正确;人类活动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C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D正确。

4.[答案]B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原来从没有过植被,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红松林之所以能取代杨树和白桦是由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初期,杨树与白桦会因为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等资源而发生竞争;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会越来越丰富。

5.[答案]A
[解析]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弃耕后的农田通过长时间的发展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还受水分、光照等因素限制,A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与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没有关系,B正确;温度和年降雨量等气候对演替的最终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能否演替成为顶级群落取决于气候,C正确;人类活动既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6.[答案]B
[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A项正确;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改变,因此演替受外界因素的影响,B项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C项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通过种内或种
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使群落结构更加完善,即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1.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

5.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该演替过程中灌木因其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而取代前一群落成为优势种,A正确;该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K值不一定都在上升,有的上升,有的下降,B正确;加强水塘管理会使得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C正确;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D错误;
8.[答案]C
[解析]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A正确;针叶林中的植物有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垂直结构较草丛复杂,动物分层现象也较草丛复杂,B正确;人类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才逐步得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D正确。

9.[答案]C
[解析]影响群落演替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活动,因为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A项错误;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可影响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但不是绝对控制,B项错误;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的内部因素,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群落演替的过程是群落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A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高,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指的是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而不是一只动物传到下一营养级的一只动物的传递效率,C错误;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腐生等,但是在群落演替的最初阶段,生物的种类相当少,不可能具备各种种间关系,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次生演替
(3)种子的数量和散布、生物繁殖人类活动、气候变化
(4)演替需要的时间长,期间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而且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云杉林发生的次生演替现象。

群落演替过程既受到来自群落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植物种子的数量及散布、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生物繁殖和迁徙等,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干扰,如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地壳运动等。

由于受这些内外因素影响,导致新生云杉林与原云杉林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

12.[答案](1)水平结构(物种)丰富度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合理即得分)
(2)群落30(1+50%)15
(3)次生速度和方向
[解析]由图1可知,轻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大,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说明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1)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是不同地势引起,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其随外来物种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外来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这属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所以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

根据“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N t=N0·λt,以4天为一个增殖周期,60天共增殖15个周期,即
t=15;种群起始数量N0 =30;λ=50%;所以计算关系式为N t=30(1+50%)15。

(3)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