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语文检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语文检测试卷
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文学作品阅读
老赛与瓦子
蔡楠
①这个夏季的傍晚,每当白洋淀上的太阳没入莽莽苍苍的芦苇尽头,一群瓦子(方言,学名“须浮鸥”)就互相招呼着飞到老赛的农家院休闲岛。

瓦子先是在他养蟹池的上空像海鸥一样振翅飞翔一番,接着就在农家院环场一周,飞过菜园,飞过草莓园,飞过果园,飞到点菜的食客面前“哦——哦——”长叫一阵,然后,就飞到休闲岛厨房后窗口对面的核桃树上歇了,唧唧短叫。

瓦子们知道老赛在厨房里在给客人炒菜。

瓦子们还知道,一旦老赛发现它们来了,就会把手里的活计交给一旁的儿子,然后顾不得洗手,就会跑出来和它们相聚。

②那真是人鸟一天内最快乐的时刻。

老赛光着黝黑的膀子,晃着一身的肌肉提着一把铁锨,朝一口大铁锅走去。

他掀开锅盖,用铁锨将锅内早就准备好的饲料搅和均匀,铲出一铁锨,向核桃树下扬去,然后又是一铁锨……饲料就被老赛扬成了一张又一张的网,散落在核桃树下。

A瓦子们翅膀铺展开,哗地从树上落下,带着一阵风,扑向了饲料,然后又收拢翅膀,伸出尖尖细细的长嘴,啄出了一地的“音乐”。

(批注:________)老赛听着“音乐”,扶着铁锨,望着鸟们愣神。

愣神间,发现一只瓦子被挤出了啄食的“音乐”圈儿。

他近前一看,是一只翅膀受了伤的瓦子。

别的瓦子都长着淡紫色的嘴,而这只瓦子的嘴却是醒目的红。

红嘴儿瓦子抢不上食物,望着老赛沙哑地低鸣。

老赛就进了厨房,端来了满满一碗小河虾,送到了那只受伤的瓦子面前……
③本来老赛的农家院就是在千里堤上的,只是后来搬到了淀里。

按他儿子赛舟的话说,这叫人挪死,院挪活。

儿子整个春天都没闲着。

他在老赛承包的五亩苇地上大兴土木。

刨了苇根,挖了一个大池子,筑土为台。

池子里蓄水养蟹,台子上搭起了一排钢结构板房,建起了淀上农家院休闲岛,有吃有住有玩儿的。

院子里种了蔬菜,种了果树,种了草莓,美其名曰采摘园。

休闲岛与千里堤有一道壕沟相隔,儿子空出十只柴油桶,上面焊上一块厚厚的钢板和护栏,中间设计两条长长的锁链,一个轮渡就制成了。

有客人来,只要在对面用力拉锁链,轮渡就会慢慢地摆到农家院了。

说来也怪,就是这样一捣鼓一变化,景致别有不同,休闲岛的生意自然比在岸上火爆。

④瓦子们原来就栖息在他的苇地里。

苇地变成了农家院,瓦子们就散去了。

看着瓦子鸟时不时扎入水中,时不时飞上天空奋不顾身的饥饿样子,老赛拿起铁锨,试着将铁锅里剩下的喂蟹的饲料,向一片空地扬去。

然后,他冲鸟们招招手,指指饲料。

鸟们呼啦一下就扑了上去,伸出尖尖细细的长嘴,滴滴答答地啄食,啄出了一地的“音乐”。

⑤赛舟又有了新的计划。

他在养蟹池里搭起了十几个凉亭和一个大戏台。

戏台上摆上了卡拉OK设备。

一条水上木板长廊将饭桌从屋里延伸到了水上。

老赛对儿子说:“这哪是吃饭哦,这是摆花架子。

”赛舟就对老赛说:“你不懂,客人喜欢一边欣赏着,一边浪漫着,一边让蚊子咬着吃饭!”
⑥儿子说的还真对,凉亭上和戏台上的人的确比屋里多。

⑦瓦子鸟却变得胆怯了。

那棵核桃树离木板长廊很近。

老赛再喂食的时候,瓦子鸟啄出
的不是一地“音乐”,而是一地惊恐和慌乱了。

终于,在一个食客逮住那只受伤的红嘴瓦子之后,鸟儿再也不来了。

⑧老赛没能及时救出那只红嘴瓦子。

他赶到凉亭餐桌的时候,那只红嘴瓦子已经被炖成了一盆汤。

B老赛拨拉开客人,将汤盆抢了过来。

他脚步蹒跚,端着汤盆,来到了核桃树下,挖出了一个坑,将汤倒了进去,掩埋了红嘴瓦子被煮烂的小身体。

(批注:________)
⑨赛舟急扯白脸地跑了过来,用脚跺着核桃树下的新土说:“你疯了吗?难道一桌客人还不如你的一只破鸟?”
⑩“不如!”老赛硬硬的说。

⑪“像你这样,这休闲岛早晚得黄!”儿子又说。

⑫“黄了才好,黄了才叫休闲!”老赛扔下这话,又扔下五百块钱,“给,那桌的饭钱我付了!”
⑬儿子没接,红红的钞票像只瓦子一样,飞了起来,又飘落在地。

⑭老赛上了岸,和老伴儿在千里提上的旧址又开起了农家院,取名叫瓦子家园。

⑮在厨房对着后窗的空地上,老赛也种上了一棵核桃树。

那口铁锅,老赛将它搬到了千里提上。

每到傍晚,他搅拌好饲料,像在淀里那样,铲出一铁锨,向核桃树下扬去,然后又是一铁掀……
⑯瓦子鸟们就都飞到了瓦子家园。

⑰一年后,雄安新区设立。

白洋淀开始水域生态修复,赶上退耕还淀、退商还水,赛舟的农家院得到补偿后,被水填平了。

⑱赛舟带着媳妇儿来到了老赛跟前。

赛舟不说话,他让媳妇和老赛说:“爹,瓦子家园算俺们一份呗!”
⑲老赛也不看儿子儿媳,一边给瓦子喂食,一边轻轻地嘟囔:“瓦子,又叫淀鸥,学名‘须浮鸥’,喜欢在辽阔的水面迎风飞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11月第21期,有删改)(1)〖任务一:整体把握,理清情节〗阅读小说要注意理清情节。

通读全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完成下面的空格。

老赛在堤上建农家院,①________→②________,瓦子失去美好家园→老赛精心喂食瓦子,瓦子按时飞来就食→赛舟在池上搭凉亭戏台,③________→老赛旧址重开农家院,④________→雄安新区设立,赛舟农家院被水填平。

(2)〖任务二:赏析语言,添加批注〗品读第②段、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句写批注。

(3)〖任务三:思考探究,体会写法〗小说结尾老赛对儿子媳妇答非所问,而是说:“瓦子,又叫淀鸥,学名‘须浮鸥’,喜欢在辽阔的水面迎风飞翔——”,这样写有何用意?
(4)〖任务四:深耕文章,理解主旨〗《微型小说选刊》的编辑将《老赛与瓦子》这篇小说收录在“人与自然”栏目中,请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体会,分析编者这样编排的原因。

2.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
梅寒
①是一个夏日黄昏,西天的云霞像着了火。

画家走在村中央那条铺满木屑的水泥路上,被深深地震撼了。

村子不大,只有一条街,街的两边,林林总总,是形态各异的根,弯曲遒劲的,内部中空的,与山石紧紧胶着在一起的……光滑的横断面,大多已变得模糊不清,看不出根的年轮了。

但只看那比圆桌面还要大的断面,就能知道,那些根的上面,曾经支撑着多少棵参天巨木。

②那些树根是从不远处的原始森林里运出来的,运到村里来,经过那些能工巧匠的安排,一棵棵黑乎乎毫无美感的根便有了艺术的灵魂,成了都市雅人喜欢的根雕。

这些,是画家从路边一位正在加工根雕的少年嘴里打听来的。

③少年黑瘦,十五六岁的样子,却能熟练地操作手中的电锯电钻,将面前树根上多余的部分切除掉。

打磨,清洗,抛光,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鹰已渐露雏形。

④“我们这一带现在都在做这个,没人出去打工。

打工才能赚几个钱?我们一座根雕卖出去,就上十几万。

”少年耳朵后面夹着一支香烟,眯起一只眼睛打量他手上的作品。

“干这一行,眼睛要毒,给你一段树根,你要一眼看出它里面藏着的东西,是人是马,是虫是鱼,顺势给它们做出最好的造型,那样才会卖一个好价钱。

不然,就白瞎了好树根……”面对一脸惊奇的画家,少年侃侃而谈。

⑤画家听得愣住了。

他想再问些什么,终究没再问下去。

旁边少年的父亲,已经发出不太友好的暗示:“您看好什么没有?!看好了就谈谈……”
⑥画家仓皇而逃。

逃离少年和他的父亲,也逃离噪音与木屑飞溅的村。

⑦那些已经成品的根雕,巨型的狮子,脑门油亮笑口常开的如来,在黄昏的余晖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它们,已经不再是根,运到都市人的豪宅庭院里,摇身一变,就成了象征财富与身份的艺术品。

画家却无法看到那些,或者说,他是无法忍受自己看到那些。

刺耳的电锯声里,他听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哭泣声。

是根的。

是那些没有了根的树的。

是没有树与根的大山的。

⑧画家疯了。

他背着画夹逃离加工根雕的村,回到自己生活的都市。

他把自己那些年所收藏的画——自己的,其他人的,一律低价出手。

他把自己唯一一所栖身的房子也卖掉了。

画家急需要钱,而那些钱,在外人的眼里,就是拿树叶往巨大的黑洞里填——画家要拯救森林,拯救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树。

那些树,那些根,原本的命运是在深山里终老,自生自灭,而不是变成供人赏玩的根雕,置于有钱人家的屋宇庭院。

⑨画家仍然画画,却不再画小桥流水枯藤昏鸦。

他只画树桩。

只画原始森林里那些参天的古木,被抹根锯倒,黑乎乎的树桩上,站着孤零零的鸟或者游走着几只孤单的蚂蚁……那些画,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他在层峦叠嶂的原始森林深处遇上的。

⑩那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在那里,绵延生息了多少年了啊?画家进去时,忍不住抱着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哭了。

他听说,有人已经打算要承包下那片林。

商人的眼里,那片林就是一只巨型的聚宝盆。

成片合抱粗的古树下面,藏着价值上千万的根雕。

⑪画家辗转反侧,最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去见当事人。

他最终以不菲的价格把那片林承包下来。

⑫两间小木屋,一个篱笆小院,是画家自己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

就在林的深处。

画家的生活,从此以那两间小木屋为圆心,以他的那片森林为半径。

他徜徉在那片鸟语花香的世
界里,画画,与树对话,也充当树们的卫士,如果有哪个胆敢来冒犯他的树,他手中的长枪长叉绝不答应。

⑬那样的生活,清苦,却不寂寞。

多少次旭日东升,灿烂的晨光里,画家在家门前的小坡上画画。

画树,那些沐浴在时光里的树,欣欣向荣,枝繁叶茂。

⑭画家想,等那片林保住了,再转向下一片林。

然而,画家终究是没等转到下一片林去。

他死了。

在某天清晨,在他画画的树下,他倚着树根,睡着了……
⑮无人知道画家的死因,只有人们走过他生活过的那片森林时,偶尔会提起:听说这里曾经来过一位年轻的画家……
⑯风吹过,满林的松声叶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似问,似答……
(选自《迪马多山的秘密》)(1)阅读小说,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的填空。

(2)读了小说后,小东同学和小阳同学对小说的标题“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展开了讨论。

请给小阳同学的看法补充理由。

小东:我觉得标题不大恰当,“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不能够扣住全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小说写了无数参天古木的被砍伐,况且画家之死也应该是属于非正常死亡的。

小阳:我觉得这标题很好,因为________。

(3)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村子不大,只有一条街,街的两边,林林总总,是形态各异的根,弯曲遒劲的,内部中空的,与山石紧紧胶着在一起的……光滑的横断面,大多已变得模糊不清,看不出根的年轮了。

但只看那比圆桌面还要大的断面,就能知道,那些根的上面,曾经支撑着多少棵参天巨木。

(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小村子街两边那些“林林总总”、“形态各异”的根?)
②无人知道画家的死因,只有人们走过他生活过的那片森林时,偶尔会提起:听说这里曾经来过一位年轻的画家……(品味“偶尔” 一词的表达效果。


(4)微型小说由“正常”和“反常”的情节组成。

在这篇小说的“反常”情节里,你读出了什么?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

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

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
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

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

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

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

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

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

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

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

——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

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

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

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

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

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

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

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

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

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

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


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

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2)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的母亲
①我的母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母亲。

她小姐出身,上过大学,不会做任何家务,走在街上永远挺胸抬头,在年轻的时候,吃过北京所有的馆子,去过北京所有的公园。

在那一辈妇女中,像她那样的女人是不多的。

②我是一个南方孩子。

刚到北京的时候,由于外地口音浓重,且个子矮小,常常被人欺负。

最初几个月,没有一天我不是哭着从学校回来。

有一次,我在饭桌上哭得泣不成声,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一管,去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

”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那个岁数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却不欺负别人?”
③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整个成长——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无论我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我永远会先问我自己:为什么是你不是别人?有没有你自己的问题?
④个子矮小我无法改变,但是口音我则彻底改掉了——现在即使我告诉别人我是南方人,人家都会说不可能,为什么你没有一点口音?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我是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舌学出来的!
⑤记得刚工作的时候,第一次出差,下了火车发现钱没有带够,给母亲打长途,希望她能从我的工资卡里给我取出1000元钱快寄给我,母亲愤怒地说:“你去出差为什么不带够钱?你妈妈不是家庭妇女,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干这些事情?”
⑥我在电话里哭了——后来她当然是给我寄了钱,但是警告我下不为例。

的确,后来我再也没有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麻烦过她,因为她不止是一个母亲,还是一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她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

我也明白:即使身为你的母亲,也没有义务为你提供你所要的一切。

⑦2003年,某一天深夜,我被送到医院急诊,母亲当时正负责宝钢项目,她赶到医院时,大夫告诉她我病情严重,刻不容缓,需要马上化疗。

她当机立断办了退休,从此整整半年的时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

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

”那天,我明白:她不是不肯为我做出牺牲,她只是不肯为我做出不必要的牺牲。

⑧在我生病的时候,她从来不像有的母亲那样说些“善良的谎言”,她直截了当跟我说:你生的病叫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如果不化疗,你活不过半年,如果化疗,你有50%的胜算。

即使化疗结束,你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过日子,你必须常常到医院检查,防止复发。

⑨我当时差点疯掉,我对她说,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我不打算治疗,我要用最后的时光去周游世界。

⑩她冷静的告诉我:第一,现在不是最后的时光;第二,你的生命不完全是你的,你这条命是我给你的,你要为我活下去。

⑪我想,如果我的母亲不是这样一位母亲,我现在还能活着写这些文字吗?她让我成为我自己,又让我懂得:我的生命并不是任性地属于我一个人,生命之所以可贵,并不仅仅在于它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且还在于它的广度和厚度。

⑫我的母亲不是那种传统型的母亲,我曾经因此而yíhàn,但是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命运给了我这样的母亲,而她也造就了我独特的个性,为此我真的很感激她——因为她,所以才有我,因为她有个性,所以,我才有个性。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í hàn(________)
(2)紧扣加下划线的词语,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当机立断办了退休,从此整整半年的时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

她甚至对亲戚说:“如果能够一命换一命,就让我换了她吧。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5)对于文章结尾段的理解,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我曾因为母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亲而感到遗憾。

B.我感激母亲,是因为有她才有了我,是她给了我生命。

C.结尾的内容照应文章第一段,形成首尾呼应。

D.点明文章的写作意图,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5.阅读散文《天池绿雪》,回答各题。

天池绿雪
梁衡
雪,自然不会是绿的,但是它却能幻化出无穷的绿。

我一到天池,便得了这个诗意。

在广袤的大地上旅行,随处可以看见终年积雪的天山高峰。

到天池去,便向着那个白色的极顶。

车子溯沟而上,未见池,先见池中流出来的水,成一条河。

因山极高,又峰回极转,这河早成了一条缠绵无绝的白练,纷纷扬扬,时而垂下绝壁,时而绕过碧树。

山是石山,沟里无半点泥沙,水落下来摔在石板上跌得粉碎,河床又不平,水流过七梭八角的尖石,激起团团的沫。

所以河里常是一团白雾、千堆白雪。

我知道这水从雪山上来,先在上面贮成一池绿水,又飞流而下。

雪水到底是雪水,她有自己的性格、姿态和魅力。

当她一飞动起来时,便要还原成雪的原貌。

她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她在流连自己的本性,她本来是这样白,这样纯,这样柔,这样飘飘扬扬的。

她那飞着的沫,向上溅着、射着、飘着,好像当初从天上下来时舒舒慢慢的样子。

她急慌慌的把自己摔碎,成星星点点,成烟、成
雾,是为了再次乘风飘去。

我还未到天池边,就想,这就是天池里的水吗?
等到上了山,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中,一汪绿水,却是一种冷绿。

绿得发青、绿得发蓝,雪峰倒映在其中,更增添了她的静寒。

水面不似一般湖水那样柔和,而别含着一种细密、坚实的美感,我疑她随时会变成一面大冰的。

一只游艇从水面划过,也没有翻起多少浪波,轻快地像冰上驶过一架爬犁。

我想要是用一小块石片贴水滑过去,也许会一直飘滑到对岸。

刘家峡的绿水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而这天池呢?则是一种能量的凝固。

她将白雪化为水,汇入池中,又将绿色做了最大的压缩,压成青蓝色,存在群山的怀中。

池周的山上满是树,松、杉、柏,全是常青的针叶,近看一株一株,如塔如纛(dào),远望则是一海墨绿。

绿树,我当然已不知见过多少,但还从未见过绿成这个样子的。

首先是她的浓,每根针叶,不像是绿色所染,倒象是绿汁所凝。

一座山,郁郁的,绿的气势、绿的风云。

再就是她的纯。

别处的山林在这个季节,也许会夹着些五色的花、萎黄的叶,而在这里却一根一根,叶子像刚刚抽发出来;一树一树,像用水刚刚洗过,空气也好像经了过滤。

你站在池边,天蓝、水绿、山碧,连自身也觉得通体透明。

我知道,这全因了山上下来的雪水,只有纯白的雪,才能滋润出纯绿的树。

雪纯得白上加白,这树也就浓得绿上加绿了。

我在池边走着、想着,看着那池中雪山倒影,我突然明白了,那绿色的生命原来都冷凝在这晶莹的躯体里。

是天池将她揽在怀中,慢慢地融化、复苏,送下山去,送给干渴的戈壁。

好一个绿色的怀抱雪山的天池啊,这正是你的伟大、你的美丽。

(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中的“绿”和“雪”分别具体指什么?从全文看,以此为题有何含义?
(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天池水的特点?请具体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画线句中“急慌慌”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水留恋“雪”的本性的特点。

B.第二段以一个问句结尾,设置悬念,引发读者联想,同时引起下文。

C.天池周国山上的树有三个特点:浓、纯、通体透明。

D.文章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赞美了天池的伟大与美丽。

E.文章使用象征的手法,用天池象征世间美好的事物,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6.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尘埃深处是繁花
①那天交完班,我刚从一间病房走出来,就看见候诊区坐着一位白皙如莲的女子,姣好的面容,优雅得体的举止,她正在回答医生的问话。

我走过去的时候,再次被她的美吸引,于是,我多看了一眼,正好她也回过头看我,她的双眸澄澈纯净,如一汪清泉。

②做了相关检查我知道了她叫乔雅。

她住院了,VIP病房,她说常常失眠,有时候头晕,天旋地转。

医生下了医嘱,输液体的时候,她已经躺在病床上,一边撒娇,一边和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