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无底棋盘”的阅读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无底棋盘”的阅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阅读时,许多学生囿于固有的知识结构,常有“温故”的心理,不能鉴赏性、比较性、研究性地阅读经典作品和时尚作品,不能做到“知新”,未能实现主体性阅读的真正意图。

我认为,这主要是学生的阅读策略存有问题。

结合多年的阅读教学和实践,我提出“无底棋盘”的阅读策略。

接受理论认为:开放的文本就象是无底的棋盘;学生的阅读是在无底棋盘上进行的游戏,游戏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真理,而只是“阅读”本身。

这就是说,阅读看重的是阅读过程,强调开放的过程中寓有阅读理解的多样性。

只有阅读策略的正确指导,才能使阅读主体激发阅读兴趣,调节阅读情绪,拓展审美视野,运用创造性想象和感知,体味阅读创造的快乐。

这是阅读对寻求真理的一种放弃。

二、“无底棋盘”阅读策略的理论基础、定义及特征
(一)“无底棋盘”阅读策略的理论基础
布法罗学派阅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性自身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改造”,“每个人在阅读中都是利用文学作品来象征自己并最终把自己复制下来。

我们借助文本养成自己独特的欲求样式和适应样式。

我们同文本相互作用,使文本成为我们自身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而在阐释文本的时候又使自己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

相互作用阅读理论指出,阅读过程是同时使用各种感觉和非感觉信息的过程,是各种信息平行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信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传递以及自上而下、高层对低层的交互影响。

同时,罗森布拉特提出的交易阅读模型理论强调阅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阅读主体理解课文表述的涵义和创造性理解作者表述的意义的过程。

(二)阅读策略的定义
阅读策略是在阅读情境中,阅读者对阅读任务的认识,对阅读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简言之,是阅读的执行监控系统。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调节和控制阅读的执行监控系统的因素很多,这就有必要对阅读策略进行优化,以便提高阅读主体的阅读执行水平,保证获得高质量的阅读效果。

“无底棋盘”的阅读策略就是最优化的执行监控系统。

(三)“无底棋盘”阅读策略的特征
既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那么,阅读主体的阅读过程也可以是一种运用阅读策略的活动。

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必备要素之一。

“无
底棋盘”阅读策略的形成和发展,既是阅读教学的全面探索,也是阅读目标的具体体现,还是阅读过程的特殊性使然。

特征一:交互性
所谓交互性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和文本的互动与交流,是不断理解和动态解读。

伊塞尔说过,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在教师—文本—学生构成的具有交互作用的共同网络中,学生与文本的交互尤为突出:阅读、赏析、理解、阐释,就像是无底棋盘上的游戏。

特征二:生成性
所谓生成性是指阅读过程是正在发生的动态的、无休无止、持续不断的过程。

它表明:“无底棋盘”阅读是有别于经典阅读的,因为后者是过去式的阅读,是已成性的阅读。

特征三:主动性
所谓主动性是指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的主动参与、自主掌握的主体性活动。

鉴赏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主体性阅读都是主动阅读的表现。

这可使阅读主体感受阅读的情趣和规律。

三、“无底棋盘”阅读策略的尝试
工具价值观下的阅读教学理念认为:文本的意义已由作家预先设置在作品里,阅读就是用最简洁的途径理解作品,直达作家的旨趣。

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是一个被动的受教育对象,其任务是聆听和接受。

阅读策略成了不展示读者生命意志,不体现个性精神的科学策略。

一切阅读要遇到的首要问题是面对一部文本时要以什么态度来阅读。

“把文学作为文学文本来读”,这是阅读主体应树立的阅读态度。

只有具备这样的阅读态度,师生才能进行分阶段的阅读策略尝试。

金元浦先生依据文学解释学的理解、阐释和运用三个基本范畴,把文学阅读分为三级阶段:一级阅读,审美感知的理解阅读视野;二级阅读,意义反思的阐释阅读视野;三级阅读,意义融合的历史重建和集合的阅读视野。

据此,我提出感知、体悟、创造三个阅读层面。

这三个层面是对话交流、共融共生的关系,是感知中有体悟,体悟中有创造。

这对实现主体性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一)感知:文本的接纳
接受理论认为阅读是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那么“艺术过程中最先发生的是感觉的形成”。

感知,作为人对世界的联系,是主体对世界所传递出的信息接纳,
并由之唤起的感官愉悦。

从阅读角度讲,是解读主体对文本感性存在的整体直观(或直觉)把握。

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时时记下阅读后的“初感”。

这种“初感”是文本激发出的生命震颤和对文本的直觉透视,这是一种新鲜而奇妙的主体性唤起。

为了保持这种“初感”,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颠覆式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文本阅读极易受时评和史评的影响,使学生形成定势,失去对文本的自我理解。

“无底棋盘”的阅读策略主张:阅读主体要采用颠覆的阅读态度,走出名作的定评和名家的时评,保持阅读感知力,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贴近作品,品读作品,并和作品交流,用自我的感知去颠覆时评和史评,发现新意,应和作品所展示出来的生命体验。

这是对阅读初感的保持和维护。

在感知阶段,无论是默读、诵读、跳读、都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还是学生达到感知、凸显阅读初感的完美形式与过程。

我们肯定“初感”就是为了保护学生尚显脆弱的阅读主体性。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讲究“铺垫”,淡化学生刚刚接触作品时感知的目标意识、充分顾及到学生的个性体验、阅历甚至情感体验的限制、充分顾及到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心理上的距离与悖逆,引导学生打破日常生活中由认识达成归类的理性思维。

(二)体悟:自我的关注
文学名著的阅读强调过程性、亲历性和自主性,强调读者在阅读中个性化的独特生命体验。

这实际上是阅读主体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自己、把握生命的意义。

伊瑟尔的游移视点(wandering viewpoint),指出读者在脱离现实中的对象世界后进入虚构文本,在阅读中不断进行自我分离,依阅读的时间流进入文本各视角去逐次体验对象,以对象的视角去体验艺术中的生活所留下的审美活动的轨迹,是阅读中读者如何实现文本的方式。

它克服了外在的(读者—文本)关系,也克服了读者绝对论和文本绝对论的偏颇,探索了一条由读者从文本内部展开双向交互作用的生成意义的批评途径。

美国学者菲希认为:文学是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是读者心中的文学;读者有万能的解释权。

确实,阅读主体在学习穆旦的现代派诗歌时,会感到一个诗人不仅用头脑思想,他还“用身体思想”。

(三)创造:个性的升华
阅读中的创造是阅读主体对文本九曲幽径的发微探幽,是填补文本空白与未定性所达到自身体验顶点的阅读效应,是主体相应艺术感觉的参与与感应、共鸣与交流。

直觉使我们创造生命,从而使我们成为艺术家,艺术家成为我们。

艺术作为什么的直觉,是那“不可预测的形式的创造”,“因为艺术以创造为生命”。

艺术的
美就孕育于这种直觉的创造性生成之中。

文学解释学认为,文学的阐释是从根本上说是倾听语言,并给予语言以各种可能性。

这其中,是语言的多重负载诱惑着人们去固执地寻找文学的“意味世界”。

这个世界中情感的凝结,过滤的记忆,人生的顿悟、理性的临照以及心理的高峰体验。

于是,阅读成为一种创造。

当阅读主体和文本视野相融时,阅读主体的精神得到调节,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升华。

他们可以把自己亲身感受的阅读创造向别人倾诉、交流,可以把自己体验到的圆融之境向别人敞开,与别人分享,以求沟通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复述”、“点评”、“谈话”、“讨论”、“书评”等都是展示阅读创造的多样舞台。

阅读是项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个体精神活动。

它可让人了解世界、思考人生。

这是一个阅读主体自我观照、自我完善的心灵路程。

因此,“无底棋盘”阅读策略主张阅读过程的开放性、生成性、主动性,强调阅读感知、体悟、创造三个层面。

这既可开阔学生阅读视野,强化学生怀疑精神和创造意识,又可促成教师的角色转变,使其从解疑释惑转为阅读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于保泉,山东东营职业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