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伤寒白虎汤·石膏辛寒有大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伤寒白虎汤·石膏辛寒有大用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中医发现草木金石,鸟兽虫鱼皆有药性。
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能够熟练运用金石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
中国人将石膏入药治疗伤寒等疾病,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
《伤寒论》:“白虎汤”将“石膏”作为主药,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天然石膏是自然界中生成的石膏矿石,主要为二水石膏和硬石膏。
生石膏为二水硫酸钙(Ca〔SO4〕·2H2O),又称二水石膏、水石膏或软石膏。
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纤维状,白色或灰、红、褐色,玻璃或丝绢光泽。
我国石膏矿资源丰富。
全国23个省(区)有石膏矿产出。
其中储量超过10亿吨的有10个,依次是:山东、内蒙古、青海、湖南、湖北、宁夏、西藏、安徽、江苏和四川,石膏资源比较贫乏的是东北和华东地区。
山东石膏矿最多,占全国储量的65%;内蒙古、青海、湖南次之。
主要石膏矿区有山东枣庄底阁镇,内蒙古鄂托克旗、湖北应城市、吉林浑江、江苏南京、山东大汶口、广西钦州、山西太原、宁夏中卫石膏矿等。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石有软硬二种,软石青,成很大的块而蕴藏在石中,作层如压扁的米糕,每层数寸厚。
有红白二色,红色的不可服。
白的洁净细纹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的白蜡,松软易碎烧后就烂如白粉,其中明洁,假带青色,纹长细如白丝的,叫理石,与软石青属一物二种,捣碎后则形色如一,不可分辨。
硬石青,作块状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样坚白,敲击它就一段段横向分开,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后也容易散开,却坚硬不成粉。
其中似硬石骨成块状,敲击时一块块分解,墙壁光明的,叫方解石,烧它就散开如花,仍不烂,与硬石青是同类二种,击碎它则形色如一,不可分辨。
大抵以上四种性气都寒,都能去大热结气。
但不同的是石膏能解肌发
汗。
如今人们又用石膏点豆腐,这是前人所不知的。
“
“石膏味辛,性微寒,无毒。
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喘促不宁,腹中坚痛。
能除邪鬼,治产乳金疮。
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咽热。
治伤寒头痛如裂,高烧皮燥。
和葱煎茶,去头痛。
下乳齿益齿。
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
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哺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理石就是石膏中纹理长细直如丝而且明洁微带青色的。
味辛,性寒,无毒。
治身热,利胃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肠虫。
除营卫中去来大热结热,解烦毒,止消渴,以及中风痿痹。
渍酒服,疗两胁间的积块,使人肥健悦泽。
长石形状似石膏而层块不扁,质地坚硬洁白,有粗纹理,起齿棱,敲击它就一片片横碎。
光莹如云母、白石英,也有墙壁似方解石,但不作方块状,烧后也不粉烂而且容易散,方解石也一样,但烧时发出声,味辛、苦,性寒,无毒。
治身热,胃中结气。
方解石与长石相似,都光洁如白石英,但以敲击时断截成片段的为长石,块块方棱的为方解石,因它们属一类二种,也可通用味苦、辛,性大寒,无毒,治胸中留热结气。
《长沙药解》记载,石膏味辛,气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
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
石膏辛凉之性,最清心肺而除烦躁,泻郁热而止燥渴。
湿而亦化庚金之燥,胃热未发而肺燥先动是以发渴。
石膏清金而除烦,知母泻火而润燥,甘草、粳米,补中化气,生津而解渴。
甚寒脾胃,中脘阳虚者勿服。
其诸主治,疗热狂,治火嗽,止烦喘,清燥渴,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除牙痛,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研细,绵裹,入药煎。
虚热,煅用。
伤寒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治太阳伤寒,表解后,表有寒,里有热,渴欲饮水,脉浮滑而厥
者。
太阳表解之后,阴旺则汗去阳亡,而入太阴,阳旺则汗去阴亡,而入阳明,表解而见燥渴,是腑热内动,将入阳明也。
阳明戊土,从庚金化气而为燥,太阴辛金,从己土化气而为湿,阳旺之家,则辛金不化已土之。
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五味半升,细辛三两,干姜二两,石膏二两。
治心下有水,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肺胀脉浮者。
以水饮内阻,皮毛外圈,肺气壅遏,而生咳喘。
小青龙发汗以泻水饮,石膏清热而除烦躁也。
伤寒大青龙汤方在麻黄。
用之治太阳中风,不汗出而烦躁者。
组成:麻黄(去节)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切)9g,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麻杏甘石汤方在麻黄。
用之治太阳伤寒,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组成:炙麻黄、杏仁、甘草、瓜蒌、力子、石膏、前胡、川贝、竹叶。
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
用之治大病差后,气逆欲吐者。
组成:竹叶6g,石膏50g,人参6g,麦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
金匮越婢汤方在麻黄。
用之治风水恶风,自汗出者。
组成:麻黄六两(18g)、石膏半斤(25g)、生姜三两(9g)、甘草二两(6g)、大枣十五枚。
古代用法:上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用1200ml水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ml,分3次温服。
木防己汤方在防己。
用之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者。
组成:生石膏1两,桂枝6钱,木防己4钱,杏仁4钱,生香附3钱,炙甘草3钱,苍术5钱。
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
用之治咳而脉浮者。
组成:厚朴15g、麻黄10g、半夏12g、五味子12g、细辛10g、干姜10g、杏仁15g、石膏50g、小麦20g。
文蛤汤方在文蛤。
用之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
组成: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个,大枣十二枚。
竹皮大丸方在竹茹。
用之治乳妇烦乱呕逆者,皆以其泻热而除烦。
组成:生竹茹15克石膏15克桂枝7.5克甘草18克白薇7.5克。
愿见者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