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雾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雾淞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余光中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3.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化兴趣,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感受文学之美。
二、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之美。
四、教学方法:
1.旁征博引法。
2.问答式教学法。
3.直观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引出本课的主题:“雾淞”,
让学生尝试猜测这个地名的由来,并与学生讨论其他一些有趣的地名。
第二步:导读
1.教师简要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给学生留下印象,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的时候,顺带想象作者的创作背景。
2.教师进一步解释诗歌的主题和意识。
第三步:理解诗歌
1.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歌,并带有些许的表情。
2.教师解读诗歌的含义,从语言、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让学生重点掌握一些关键词汇和语句,如“雾”,“淞”,“江湖依旧”,“我在这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再解读诗歌。
第四步:诗歌鉴赏
1.教师引导学生逐行分析诗歌的语言和修辞。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让学生体验诗歌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和思想上的启示。
4.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绘画作品,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诗歌的主题。
第五步:结束语
让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成果,重新理解主题,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希望通过对《雾淞》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感受到文学之美。
诗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行,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所要表达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旁征博引法、问答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这样能
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到文学、诗歌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
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