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大纲版地理:33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训练
基础达标
2008年9月7日,第六届世界水大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幕,淡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中外一些大城市表现尤为突出。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来源:状+元+源Z+y+y+100]
C.广义地说,水资源是指除海水外的水资源[来源:状元源zyy100K]
D.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不属于水资源
2.地球上淡水资源的主体是()
A.海洋水
3.雨水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

右图表现了雨水的处理方式之一,该种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来源状元源网]
解析:第1题,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球上的水,包括咸水和淡水、液态水和气态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第2题,冰川的储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一半以上,是地球淡水的主体。

第3题,城市中因地面硬化,地面径流多通过下水道直接流入海洋,而图中管道通到地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下渗。

答案:
右图中M是绿色植物,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来源:状,元,源]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5.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4题,图中显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起到过滤空气、净
化大气的作用。

第5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将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答案:
读“我国南方某地剖面图”,完成6~7题。

6.水位季节变化最大和最小的水体分别是()
A.河流、湖泊
B.河流、①中的水体
C.河流、②中的水体
D.湖泊、②中的水体
7.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时期河湖水的补给形式为()
B.该河流能得到雨水、地表径流和潜水补给
C.该河流既能得到地表水和雨水补给,又能得到①②两层地下水补给
解析:本组题考查河湖水、潜水和承压水水位的季节变化以及水量的互补关系。

第6题,河流水受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大,水位的季节变化最大,承压水则最小。

第7题,相互接触的两个水体具有互相补给的关系,水位高的水体补给水位低的水体。

A项,图中潜水的水位高于湖泊水,湖泊水可以得到潜水的补给。

C项,因隔水层的阻挡,该河流得不到承压水的补给。

D项明显错误。

答案: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成分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来源状元源zyy100K]
8.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
9.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来源:zyy10]
A. a土壤可通过掺入沙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来源Z§yy§100§]
B. 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 c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
D. 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解析:第8题,考查我国三种主要土壤的组成成分,根据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大小即可作出判断。

第9题,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低产土壤之一。

人们一般采用石灰中和、种植各种绿肥作物、增施矿质肥料、在土壤中掺入沙子等方法对其进行改良。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水稻土和黑垆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

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

答案:
10.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来源:Z+xx+]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
(1)在上图的五个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分子式或化学元素符号。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在现代地理环境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使自然界中_________的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改造了_________圈、_________圈和岩石圈。

解析:本题以因果关联图的形式考查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

根据图中方框中提供的已知条件和箭头得知: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借助叶绿素吸收太阳光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氮和其他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②氮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动植物死亡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氮和其他气体释放到大气中。

③通过光合作用,化学元素产生迁移,首先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进入植物体,植物的产物又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

被生物有机体吸收的化学元素,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再被生物利用。

④生物的出现改造了大气圈的成分。

大气圈的主要原始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生物的出现影响水圈的成分,如微生物分解有机残体,可把二氧化碳、重碳酸盐、铝、镁、磷、硫和腐殖质运送到水中,同时从水中攫取游离氧。

生物的出现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综上所述,生物的出现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表面发生根本的变化。

答案:(1)上排自左而右:CO2O2N2
下排自左而右:H2O N(填P或K也可)
(2)化学元素大气水[来源:状#元#源]
能力提升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表示四种土壤。

读图,完成11~12题。

[来源Z|yy|]
11.表示理想土壤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土壤由四种物质组成,即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四种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

教材用一幅扇形百分比图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

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想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如下图所示。

然后读好三角坐标图便可解题。

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来源状*元*源网]
答案:C
12.④土壤()
B.缺水、干旱,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C.水分过多,植物缺氧,不能正常生长
D.有机质过多,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解析:把④土壤与③理想土壤比较分析便可得出正确答案。

[来源:]
答案:B
读“内陆某区域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14.调查发现该湖泊的面积在逐年萎缩。

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推测,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B.气候异常,蒸发量增大
C.湖泊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加,即渗漏严重
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解析:第13题,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是内陆地区。

地表水直接来源于积雪、冰川融水,气温最高的夏季,融化量最大,河流、湖泊水量最大。

第14题,内陆地区湖泊不同程度出现逐年萎缩的现象,原因是上游来水大量减少;人口增长,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加;气候异常干燥,蒸发量加大,使得入湖径流量减少。

答案:
下图中,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均为5(单位:米),甲处有一口
水井。

读图完成15~18题。

15.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
A.米
B.
C.
D.
16.从图中可知,甲地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来源m]
17.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1月
B.5月
C.8月
D.11月
18.图中河流与潜水的关系是()
解析:解答本组题首先要以等值线的有关规律判读各个等高线的数值。

实线(等高线)中根据“指高为低”的规律,可以确定河流是由北向南流,另外两条等高线分别为55米、60米,而另外一条潜水面等高线为52米。

第15题,甲处井口的高度为55米,根据等值线中“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断,甲处潜水面高度为47~52米,所以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为3~8米。

第16题,甲处的正常潜水位应是52~57米,但实际是47~52米,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区。

第17题,根据经纬度可以确定此地为我国华北地区,易出现春旱,需抽取地下水灌溉。

第18题,潜水的流动方向肯定是垂直于潜水面等高线由高值流向低值,从图示可以看出,潜水的流动方向是由中间(河流附近)流向两侧,说明是河流水补给潜水。

答案:
19.(2010北京东城期末质检,34)读“沿澳大利亚大陆南回归线剖面图”和“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来源状元源zyy100K]
(1)图中A→B→C→D→A表示的是循环,简要说明该循环的意义。

(2)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F点的地下水属于________水,该点所在的储水构造是________
(地质构造)。

[来源状元源网]
(3)E处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分析该气候类型的成因。

(4)指出图中阴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应对措施。

[来源:]
解析:第(1)题,图示显示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并考查了水循环的意义。

第(2)题,F点的地下水地处两个隔水层之间,属于承压水,向斜是一个良好的储水构造。

第(3)题,E 处地处澳大利亚的西部海岸,为热带沙漠气候,与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的控制有关。

第(4)题,图中阴影区域为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水源不足是其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澳大利亚政府进行了东水西调、改革灌溉方式、调整农业用地结构等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来源:][来源状元源zyy100K]
答案:(1)海陆间(大) 促进全球水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进了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2)承压向斜[来源:]
(3)热带沙漠位于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位于大陆西岸,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来源m]
(4)降水少,气候干旱。

应对措施:跨流域调水(东水西调);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培育耐旱的农作物;调整麦田、放牧地、休耕地的比例(调整农业用地结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