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颜锡祺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颜锡祺中学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缴并保存好本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思想、见解、学识,可以从两个源泉中得来:一、从过去学者的遗籍;二,从社会、人生与自然的直接观察。

第一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读书’,第二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自动的研究”,或“自动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源泉孰优孰劣?
读书,是把古人的思想重复思考一遍。

这中间有几种好处:一、脑力经济:前人由无数直接经验和研究得来的有价值的思想,我们可以不费许多脑力就得着了;二、时间经济:前人用毕生的时间得着的新发现,像开普勒定律,我们可以在一小时的时间内就领会了,所以读书确有很大的价值。

但读书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读书读久了,安于读书,习于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渐渐的把自己“自动研究”、“自动思想”的能力消灭了。

这一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得极透彻。

叔本华说:读书是拿他人的头脑,代替自己的思想。

读书读久了,我们的头脑中充满了许多外来的思想,这种外来的思想纷呈堆积,东一块,西一块,好像一堆乱石;不比那由我们自己心中亲切体验发展出来的思想,可以自成一个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

我们常常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以读书为唯一的思索的时间,离了书本,就茫然不能思索,得了书本,就犹鱼得水,这种脑筋,至多不过是一个没有条理的藏书楼。

我们要晓得古人留下来的书籍,好比是他在一片沙岸上行走时留下来的足印。

我们虽可以从他这足印中看出他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但却不能知道他在道路所看见的是些什么景物,所发生的是些什么感想;我们果真要了解这书籍中的话,获得这些书籍的益,还是要自己按着这书籍所指示的道路,亲自去行走一番,直接的看这路上有些什么景物,能发生些什么感想。

所以叔本华并不是绝对的反对读书——他自己读书之多,在欧洲学者中要算是少见——不过他极力鼓吹自动的观察,自动地思想。

他说书籍中的知识,譬如武士的盾甲,一个强有力的武士,运用沉重的盾甲,可以自卫,可以攻战;一个能力薄弱的武士担负了一身沉重的盾甲,反而不能行动了。

所以天才能多读书而不为书籍学问所拖累;普通人多读了书,只牢记了些书本中的死知识,不能运用,不能理解,反而对社会、人生、自然失去了亲切的了解,
以上我引了叔本华书本中的几句死话。

他这话对不对,还要我们亲自去看。

不过人家要问我:我们怎样去自动地研究,自动地思想呢?我必答道,自主的研究就是走到大自然中,自主地观察,自主地归纳。

从中得来的思想,才是创造的思想,才是真实的学问,才是亲切的知识。

这是一切学术进步的途径。

这个途径不唯近代大科学家如是,就是古代天才的思想家也是如此。

就看东周时的庄子,我们从他的书中。

可以知道他每天并不是坐在家里死读书,他是常常走到自然中观察一切,思想一切,到处可以触动他的灵机,发挥他的妙想。

他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与自然接近的人,最富于自动地观察的人。

也是个最富于创造的思想的人。

我们模仿他的学者人格,再具有精密的科学方法。

向着大自然间,做自动地研究,恐怕这神秘万方的自然,也要悄悄的告诉我们几件未曾公开的秘密呢!
(选自宗白华《读书与自动的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安于读书,读得越多,接受外来的思想越多,就会把自己“自主研究”“自
主思想”的能力消灭了。

B、要从前人的书籍中获益,正确的方法是按照书籍指示的道路亲自走一遍,而不是仅
从书籍中了解他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

C、如果我们以读书为唯一的思索的时间,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那我们的脑筋至多是
一个没有条理的藏书楼,是没有用的。

D、天才读书多,仍能正确理解运用书本知识,也能保持自主的观察与思想,这是普通
人无法达到的地方。

2、下列各项中,其含义不符合原文叔本华的读书观点的一项是
A、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字面,另一只眼睛看到字面之外。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C、读书并不能让我们借助别人的思想和知识,构建起自己的思想知识体系。

D、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智慧,长精神;不善吃者吃出病,添烦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本华读书很多,却认为读书读久了容易使思想不能成为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
不过他还是承认读书是有用的。

B、在作者看来,叔本华关于读书的观点是“书本中有几句死话”,这表明作者经过认真
思考后并不认可叔本华的观点。

C、我们若像庄子那样亲近自然,自主观察,富于创造思想,再具有精密的科学方法做
自主的研究,应该能揭示更多自然的奥秘。

D、如果读者没有自主的思想,不能自主研究,那么本文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也是“书
本中的几句死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

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

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

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

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

父母问其故。

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鸿闻而聘之。

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

七日而鸿不答。

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

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

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

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

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

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

”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乃方舍之于家。

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

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葬毕,妻子归扶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以身居作居作:作佣人
B.鸿并绝不娶并:全部
C.简斥数妇简:直接
D.今而见择,敢不请罪择:抛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崇尚节操的一项是()3分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都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其实孟光早已有隐居的准备。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4分)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4分)
③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8. 这首诗前三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4分)
9. 颈联中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刷子李
冯骥才
①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
同升天一般美。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②这是传说。

人信也不会全信。

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③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

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④那一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

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

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这楼房有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穿上这身黑,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⑤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

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

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⑥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

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

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⑦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

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⑧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看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

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

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⑨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
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

里边的白衬裤从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⑩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⑾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笔墨全落在奇事绝活上,对主人公的长相面目不着一字,却能通过黑与白的对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B.作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为一位“俗世奇人”立传,富有传奇色彩。

C.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这原是传说,在曹小三见证下,终于成为事实。

D.曹小三猛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引起了刷子李的警觉。

E.刷子李忽然朝曹小三说的话里,有两个问句,用的却是句号。

这有助于表现刷子李一切尽在把握、淡定平和的神态。

(2)第⑩段说曹小三“发怔发傻”,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神情的?(6分)
(3)就成就事业而言,刷子李有哪些可学之处呢?(6分)
(4)第⑥段提到“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这个规矩不放在第①段一起说,而是此处才说,为什么呢?谈谈你的想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此般师生此般情——金岳霖与殷海光
陈远
1935年,经过与家人的据理力争,做了一段学徒的殷海光重新回到了学校。

爱与人辩论的性格,让他对逻辑学情有独钟,他认为逻辑可以使他在辩论时立于不败之地。

同年,年仅16岁的殷海光在清华大学出版的一套逻辑学教材上知道了金岳霖的名字。

当时,两个人
的地位可说是天壤之别:金岳霖是名满天下的大教授,殷海光是寂寂无名的中学生。

然而在1935年之后,这两个名字就产生了联系。

原来殷海光在读了金岳霖的书之后,产生了和这位教授“讨论”逻辑的想法。

他直截了当地给金岳霖写了一封信,说了自己对于逻辑的一些看法,并向这位教授请教。

金岳霖对于这个叫“殷海光”的中学生非但没有不屑一顾,反而感到欣赏并很快回了信。

金岳霖回信告诉他,有哪些书,可以寄来借给他读。

这种做法的激励作用可想而知。

不久之后,殷海光以一己之力翻译了一本厚达四百多页的《逻辑基本》(查晋曼、亨利合著,商务印书馆出版),可以说与金岳霖的鼓励有很大的关系。

1936年,殷海光打算到当时的学术中心北平求学。

对于他的这一决定,家人并不热心:他随心所欲的学习方式使家人对他的学业不抱希望,同时,家境的困难也难以负担他的生活及学习费用。

此时,殷海光再次写信请求金岳霖帮助他到北平学习。

金岳霖当即回复他:可以到北平来。

对于一个与自己素未谋面的青年,金岳霖是热心的,而他的理由,却只是“一个青年要学问总是好事”。

后来,情势变化,他就负责了殷海光的生活费用,并约好每周见面一次,一边吃饭,一边谈学问。

此时的殷海光,从与金岳霖“讨论”的小朋友变成了他的弟子。

不过,这位弟子与乃师的性情大为不同:金岳霖性情温和敦厚,与人谈话总是“如果这样,那会怎样”,“或者……”,“可能……”,诸如此类。

而殷海光却是盛气凌人,说话喜欢用“我认为一定如何”之类的语气,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

跟随着金岳霖,殷海光在那段时期结识了北平学术界的众多名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清华大学对在校学生进行疏散,又是金岳霖自掏腰包,拿出50元作为殷海光回家的路费。

1938年,两人再次相逢在西南联大。

“在一个静寂的黄昏”,殷海光同老师金岳霖一起散步,“那时种种宣传正闹得响”。

殷海光问老师:“究竟哪一派才是真理?”金岳霖答:“凡属所谓‘时代精神’,掀起一个时代的人的兴奋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

”殷海光又问:“什么才是比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呢?”金岳霖又说:“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东西……比如说,休谟、康德、罗素等人的思想。

”这番对话,对殷海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之后的生涯里,殷海光一直以做“这一类型的思想工作者”自勉,在说到金岳霖对自己的影响时,他说:“我碰到业师金岳霖先生真像浓雾里看见太阳!……昆明七年的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吸,现在回想起来实在铸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


在西南联大选读金岳霖课程的学生当中,殷海光喜欢金老师的逻辑,另外一个同学喜欢的则是黑格尔。

期末,两人各就自己喜欢的领域写了读书报告,结果殷海光的分数却低于写
黑格尔的那个同学。

他气冲冲地跑去找金先生,问他这分数是怎么打的。

金岳霖告诉他:“你的思路虽和我相同,但你的功夫没有他深。

”殷海光认为,这种客观和公平“在中国文化分子中是少有的”。

然而,作为弟子的殷海光,并没有在学问上继承金岳霖的衣钵,而是走了与他完全不同的道路。

1949年之后,殷海光在台湾成了传奇般的启蒙人物,而其师却在大陆此岸接受思想改造。

1952年,金岳霖迫于政治上的压力,全面检讨自己的学术思想,并顺便批判了自己的学生。

在台湾的殷海光读到相关文章,“思绪起伏不已”,黯然神伤。

但当别人撰文批评其师行为的时候,他却立即撰文提出反批评,认为他们是在说风凉话,没有设身处地看待大陆学人的境况。

1973年,金岳霖听说了殷海光在台去世的消息,感到惊愕、悲伤。

看来,两岸的阻隔和政治上的不同选择并没有消减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

(选自新浪博客“陈远的博客”,有删改)相关链接
殷海光,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戒严时期的自由主义代表人物。

他以把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介绍到中国为己任,撰写了《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中国文化之展望》等论著。

(选自搜狗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殷海光起初对逻辑学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他热爱辩论,认为逻辑可以使他在辩论时立于不败之地。

B.殷海光与金岳霖先生的充分交流促成了他根据自己的想法翻译查晋曼、亨利合著的《逻辑基本》的事实。

C.殷海光家人对其前往北京求学并不热心的原因是担心他学习方式随心所欲,并且家中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D.金岳霖与人谈话总是“如果这样,那会怎样”“可能……”,而殷海光说话喜欢用“我认为一定如何”,这说明他的哲学观和老师有根本区别。

E.当殷海光得知金岳霖对他进行批判的时候,他虽黯然神伤却并不支持别人撰文指责他的恩师,因为他知道老师批评自己也是身不由己。

(2)作为学术界的一位优秀导师,金岳霖先生有哪些突出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殷海光为什么能在学术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6分)
(4)金岳霖先生在文中谈到了“什么才是比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天空飘着细雨,行人已渐渐稀少了,只有我和父亲形影相吊。

父亲闷着头,一句话也没有,我也只是不停机械地移动。

B.曹文轩告诫写作者,一个人若无个性,必然索然无味;作文同样忌讳雷同,人云亦云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C. 我作为人民的代表,就应该一言九鼎,把对老百姓的承诺切实兑现,把自己对民生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讨论
D. 2013年山东烟台将开展各项活动鼎力相助困难残疾人,通过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等形式,安排1000名残疾人稳定就业。

1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重大节假日免收通行费,让久受公路收费之苦的百姓,品读出了多层次的积极价值,更映射出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关乎民生的“顶层设计”。

B.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在国际上处在较高水平,与全年预期比仍在合理区间,但经济发展也面临很多困难和严峻挑战,特别是就业压力较大。

C.沪深股市并非成熟市场,尚不具备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更需要监管部门倍加呵护。

因此,对于救市,大多数业内专家认为迫在眉睫。

D.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就足够了吗?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①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②在中国诗歌里,还要有意境。

③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

④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 。

⑤什么是意境呢?
⑥主观情谊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

A.②④⑤⑥③① B. ②⑤④③⑥① C. ④②⑤①⑥③ D. ④⑤③⑥①②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中国人之所以喜爱中国结,① 。

中国结是绳线的编织物,“绳”与“神”是谐音的,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便是佐证;
② ,因此人们也将“绳”视为龙的象征。

对于“结”字中国人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无论是结义、结拜、结社、结盟,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③ ;“结”还与“吉”谐音,所以人们也认为“结”是吉祥、好运的象征。

17.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00字。

(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老教授对学生做了个测试。

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
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学生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学生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学生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

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