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车改革的若干问题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公车改革的若干问题探究
【摘要】目前我国公车改革的严峻形势日益凸显。
本文就公车改革的进程为切入点,进而分析了公车改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车改革困境分析路径选择
一、我国公车改革的困境分析
(一)公车消费成本惊人。
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2007年该项经费支出已经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例较高。
同时,各部门每年的采购公车的规模和财政支出还在不断增长,导致公车的成本费用居高不下,给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严重削弱了政府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公共资源的投资。
(二)公车私用的现象严重,难以控制。
我国的公务用车实行分散管理的制度,公务车分配到各个部门以方便不耽误工作。
但由于公车的使用过程很难进行监督,很难判断公务用车到底是被派出去办理公事了,还是用于私人事件。
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公用的比例仅占1/3左右,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的私用,公务人员的私用,司机人员的私用都造成了公车资源的浪费。
(三)公车的腐败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利益。
公车的腐败问题一直都包括公车私用问题,公车的超限配置,购买使用环节运用各种手段侵占国家的财政资金。
举例说明:有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的维修费就高达十万,一年中换了40多个轮胎,有些单位在公车加油,维修,养护的过程中虚开发票。
类似这种超额超费使公车支出成为了“无底洞”,不仅给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也加重了企业和民众的纳税负担。
二、改革中存在问题,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地区的公车改革方案。
许多“车改”模式,不仅没有着力去“改”掉公车使用中的特权,相反,是在“车改”中用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将公车使用中的特权合法化。
“官本位”思想使公务用车成为领导之间进行盲目攀比、贪图享乐的工具,成为特权、地位的象征。
有些政府随便搬来其他城市沿用过的模式,不加修改,生搬硬套,改革的办法不适合本地政府部门和交通环境的具体情况,导致改革进程放缓,不满情绪高涨,改革
效果甚微。
(二)有关公车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强制性惩罚措施出台,导致公车滥用不能杜绝。
针对公务用车的配备和使用缺乏统一的标准,随意性大,很容易产生腐败出现不平等问题,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截止到目前,我国公车改革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处罚并没有明确规定,裁量空间比较大,也就是说现行的法律法规只规定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明显缺乏了惩罚力度。
所以应该从“负面清单”出发,详细规定出来“不能做什么”从负面的角度去限定行为,避免潜规则。
由于这方面的缺失,导致没有形成足够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公务人员的思想没有根深蒂固的改变,改革措施被变相的执行。
由于没有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对公务人员的思想工作做的不到位,宣传教育工作落后,只有强硬性的命令是不能改变公务人员的意识的。
公务用车制度在提高公务员工作效率的同时,形成了权力的滥用。
一方面领导阶层的直接私用,另一方面公司司机的私下滥用,显然滥用公车的领导和司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而实质上公务用车是为众多利益相关群体服务的。
我国公车改革之所以效果微弱,归根结底就是相关利益集团的存在。
三、公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因地制宜的创新自己的改革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改革模式。
优化改革方案。
1、在公车的配给资格上,坚持现有规定,取消省部级以下官员的专车,开展工作一律使用公务用车。
2、根据当地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核定保留一定量的公务用车。
3、在公车管理中引入电子监控系统。
如江苏省吴江率先将GPS 监控系统配备到了全市公车,遏制公车私用效果明显。
4、公务用车模式向社会化转变。
政府可向公车公司租用公车,驾驶员可以按照国有企业人员人流办法统一安排。
5、任何个人不得介入公务车的保养环节,公务车的保养应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费用由政府向维修部门统一结算。
(二)法制创新是公车改革的关键出路,建立健全公车管理的法律法规。
公车改革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于财政与舆论两方面的压力,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则一直处于缺位状态,这正是公车改革屡改屡败的根本原因。
公车改革应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构建体现公平正义的公车使用管理法制体系。
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此能够对公务用车提供规范化,法治化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公车改革走出困境。
(三)加大公车改革的教育,从根源上杜绝公务人员的特权意识,平衡公车改革的各方利益。
加强对司机的教育和管理。
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教育,使其明确公务用车的使用手册,杜绝司机使用车辆时在加油、维修等出现的问题。
还要引入奖惩机制,加强司机的绩效考核加大宣传公车改革的力度,加强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培训,培育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从传统的统治型政府转换为服务型政府。
要求公务人员从思想根源上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结束语
公车改革有利于减少公车消费,为公共财政减负;规范政府行为,改善政府形象;消除公车特权观念;杜绝公车使用中的腐败行为。
因此,不管公车改革难度如何,政府都应大力促使公车改革向前推进。
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相关内容,我们应该对公车改革怀抱一个坚持的态度,虽然也会受到诸多阻力,真正落实很难。
通过公车改革,也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民众谋求更大的幸福,更好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敏.我国公车改革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2012,5.
[2]余强.我国公务用车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