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整本书阅读考查趋向分析——以《红楼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发展/考评论坛91高考整本书阅读考查趋向分析
—以《红楼梦》为例
陈茗王雷
(江苏省启东中学,江苏南通2262〇0)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应从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我国语文的特点层面出发,以学习项目为栽体,以实践性学习为原则,以语文综合素养为方针对语文名著进行阅读指导,旨在于整书本阅读视域下,对学生的高考名著阅读情况进行考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高考名著;阅读考查;《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G63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155 (2020) 11 -0091 -02
从文化理解与传承角度出发对整本书的阅读与探讨,可以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我国语文高考环节设计中,有关《红楼梦》的考査内容每一年都会在语文附加卷中出现。
因此,对本书整体阅读情况进行考査与评价,在髙中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
―、对考试流程及课程标准进行把握
根据高考语文学科中相关名著阅读的考査要求,在整本书视阈下,具体应从内容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考生对名著描写的艺术特色及主要内容进行掌握11]。
通常来讲,艺术特色指的是人物塑造的方法、文章的框架结构特点、文章描写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而名著的主要描写内容,包括对重要人物的刻画和分析、对主要情节的概况和描述、对典型细节细致人微的分析及小说本身的布局谋篇等。
具体来说,包括书本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语言、故事、人物等内容。
此外,也应对书本进行反复性的品味阅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人微的探究,对精彩场景进行梳理,对整体性艺术框架进行理顺,对人物关系进行细化认知,进而对小说要表达的主旨内容进行认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更多的是对
整本书进行阅读,包括学生自身
情境化及个性化的认知,而这一
因素也对整本书的名著阅读产生
导向性作用。
从近十几年的高考内容来
看,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考
查方面,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
节分析、主题思想内容分析、语
言特色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的内容有较多涉及。
前五回可
以说是小说的序幕,“第一回:甄
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
闺秀”对全书来说具有提纲挈领
的作用。
主要从不同角度对书
中的所有人物进行了介绍,包括
人物命运、背景、故事发展脉络,
特别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等
方面,这也为全书的整体性展开
进行了铺垫。
因此,本书前五个
章节其重要意义自不赘言。
从
整本书而言,它的文学价值更多
是在对个性鲜明、丰富多彩的人
物世界进行描述。
《红楼梦》一
书共有一百二十回,以能力要求
角度来讲,考试说明中明确规
定,在阅读考査中学生应至少达
到B级,也就是说需要对整本书
的内容进行基本理解,并在这一
基础上,可以做出简明扼要的
解析。
比如,在往届的语文高考中
曾出现过这样一道问题:请从小
说的主题与情节两个层面对葬花
诗魂和葬花魂的依据进行分别说
明。
就本问题来说,问题设置具
有阶梯性和层次感,命题具有较
强的新意。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
说,可以从有关诗魂与花魂的相
关情节进行考虑,但是如果从整
体阅读层面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
理解,包括其中蕴含何种女性精
神方面进行理解,就会存在一定
的难度。
也就是说,这种深层次
的消亡哀悼主题与高中学生的认
知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可以从
更为现实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阅
读考査,以便对高中学生的真实
阅读能力进行考查,更好地找到
提升之路径。
二、对书本考查及阅读路径
进行研究
整本书的阅读评价不是对考
试进行排斥或拒绝。
从目前的教
学理念来看,通过阅读整本名著
全面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不
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这也
需要教师对整本名著的阅读考查
路径进行有效探索。
此外,高考
名著的试题必须体现阅读的整体
导向性作用。
通常来讲,名著阅读考查整
体意识是对命题者、阅读者而
言,书本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
整体的一个环节,同时每一个部
分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不能
与整本书的大体内容形成脱节。
任何一部长篇小说都有主线贯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 2020.11
串其中,还有相关的人物关系、 内容基调、情节推进等要素,在 每一个片段的阅读过程中,也都 不能与主线内容形成脱离。
这 一点对于高考试题考查来说同 样如此,同时也应对这些元素在 整本书中起到的导向性作用引 起重视。
结合《红楼梦》整本书 阅读来说,对于这种大著作,在 考题方面应找准切人点,应采取 以点带面的原则提出问题,对蜻 蜓点水、仅停留在皮毛的内容进 行摒弃。
高考名著阅读在出题方面应 注重整体基调的大气,要有高屋 建瓴的高度,要有河流原野的宽 度,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 题。
同时,测评、考试题目也应以 书本的典型内容为基调,以情境 为主要背景。
简言之,名著阅读 试题在出题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 因素,分别是:其一,在保证问题 不虚空有真实感的情况下,以小 切口的模式进行引入;其二,提出 的问题应具有一定深度,可以考 查学生的阅读积累以及沉淀情 况;其三,命题进行的过程中,应 注意与原著有机结合,使考生更 加熟悉原著内容,从而可以更好 地寻微探幽。
《红楼梦》一书的描写具有 较强的立体性,其中意味隽永的 内容很多,而且书中人物关系错 综复杂,人物情感缠绵起伏,这些 内容都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和把 握,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命题者的 良好命题资源。
由于上述特色的 描写手法,既可以使读者从整体 层面更好地对书本内容进行捕 捉,也可以使命题者在整体层面 对命题内容进行更好的把控,以 便对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进行 考查。
例如,在往届的高考试题中, 曾经出现过这样一道问题:无论 是“冷月葬诗魂”,还是“冷月葬 花魂”,原本是没有定论的,请结 合小说的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对 此进行解释。
因此,这一命题具92 综合.发展/考评论坛
有一定的聚焦性和开放性,同时 也需要考生以整本书为基调,对 有效信息进行提炼。
此外,从故 事情节层面进行考虑,会发现小 说的主题与情节两个方面都对 “葬诗魂”与“葬花魂”进行了分 别阐述,这种试题内容虽然要求 相对较高,但是可以考查学生的 深度阅读能力。
新课标对学生的 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几点要求, 其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被列为 学生发展的重点要素。
高中名著
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 的阅读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引导 学生构建整本书的阅读模式,从 而找到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真 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对 有效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简言 之,使学生以联想的方式对书中 的文学形象联系自身的现实生活 进行理解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自身的分辨能力、归纳总结 能力,提升自身的阅读表达能力。
高考名著阅读考查内容应对语文 的综合素养进行体现,因此找准 切人口,探究精当的考查路径至 关重要。
三、对书本的测评阅读趋向分析
通过几道较为简单的问题对 学生的整本书名著阅读效果进行 考查,存在一定的短视,而这也是 考查内容的缺陷所在。
但是,经 过十数年的发展变化,在髙考整 本书阅读考查方面也呈现出逐年 提升的状态。
从总体层面来看, 高考考查内容从传统层面的《红 楼梦》前五回的总体考查,到书本 内容的细节考查;从单纯性的人 物选取层面来看,从主要人物到 非主要人物,再到具有较强个性 的人物,比如从贾宝玉、林黛玉和
王熙凤到迎春、探春的考查内容, 再到刘姥姥、香菱;从考査的层次 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由表及 里的发展,并且已经深人名著的 价值内核,其中既有微观品味,又 不缺宏观理解,从对名著片面章节的理解到更侧重人物脉络关系 的考査。
另外,从考试能力方面 来看,也从识记层面发展到对内 容进行探究和鉴赏层面[2],题目 设计中从原先的单纯人物性格分 析,到具体事件中的人物品质鉴 赏,提升了考查难度,问题的样式 从简单到现在的异彩纷呈,都说 明了整本书阅读名著考查逐渐趋 于合理化与完善化。
例如,往届高考中有这样一 组题目:在《红楼梦》中,宝玉挨 打的时候,先后出现了多人进行 劝阻,请从下面的话中区分出这 些都是谁说的,在口吻方面为什 么会存在区别。
(1) 原来你在和我说话!我 倒是有话要吩咐你,只是我这一 生好不可怜,竟没有养出个好儿 子,倒是叫我与谁去说!(2) 你若是活着,就是死了 一百个,也与我没有关系!注意本命题是宝玉挨打,因 此可以利用个性化的语言及冲突 内容对人物的身份进行判断,然 后再对语言背后的含义进行理 解。
这种命题思路虽然较为常 见,但是出彩的环节在于第二个 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口 吻?说话的过程中流露出的不同 情感与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及身份 息息相关。
显然,第一句话出自 贾母之口,作为贾政的母亲,贾母 是一家之主位高权重,因此语气 中充满了讽刺,但更多的是责备; 而第二句话显然是王夫人所说, 她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婉转地提醒 贾政下手要轻些。
对于这类问题 考査,需要学生沉下心来对原著 进行认真研读,因此也可以提升 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口参考文献:[1] 蒋霞•整书本阅读视阈下的高考名著阅读考查----以《红楼梦》为例[J ].语文建设, 2018(16).[2] 黄芳•高中生名著阅读
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 ].苏州:苏 州大学,201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 2020.11
■重点作者简介
梁军磊,男,1978年生,广东两阳中学教研处主任、特级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有教学论文〈文字、文章、文化—以"三文”及架构文言文教学〉〈感、品、悟一阅读教学之三境界><以生活化思维指导高中生写作例谈》等多篇发
表在《教育导刊》《中学语文》《广东教学报>等报刊。
主持国家级课题‘‘新课
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
议论文写作思维实践研究"并获阳江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出版专著《高中
作文思维与序列化实践研究》,论著有《生动教育探索与实践》(副主编)。
曾获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会员、广东省校长研训培训专家库专家等荣誉称号。
雷洪兰,女,1974年生,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高级教师,区级骨干教师,
校报主编。
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周报> <中学生作文指导><新作文〉(信息周刊><读与写><语文课内外><家庭素质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被
诗化的寓言〈庖丁解牛〉> 等近十篇。
主持研究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课程《诗歌
鉴赏导读》并发表,主持、主研国家重点课题“核心素养视阈下学校教育均衡发
展研究",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高中语文
文本教学切入角度研究"等多个课题并已结题。
曾荣获高中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优秀援藏干部等称号,多次指导学生在各级作文大赛中获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柏舂菊,女,1979年生,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广 东省首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有十多篇教学论文发表:■(如何有效改进初中文言文教学> 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借助节点,生成语文课堂的美丽〉发表在《广东教育> ,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发表在《学周刊》。
主持市级课
题"以‘范例引领’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
二等奖,市重点课题"以‘群文阅读’促进初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实践研
究”入选中山市精品课程并获一等奖。
参编《新课程学习辅导》《新课程中考
复习指导〉等图书。
曾获中山市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先进教师、火炬开发区名师等称号。
陈茗,女,1981年生,任教于江苏省启东中学。
近年发表〈"文本细读法”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高中写作教
学中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图文(表)转换><趣味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导
入教学中的运用> 等多篇教学论文在《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语文天地>
<中学生阅读》〈语文世界>等期刊上。
主持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
江苏高考优作的写作实践教学研究”并已成功结题,主持江苏省“十三五”规划
课题"指向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名著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
参与〈汉语言
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的编写工作。
执教课例《河渠书》《记念刘和珍君》曾在“_师一优课”活动中分别获江苏省级优课、南通市级优课奖。